-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愛德華一世:偉大而令人戰栗的國王和他鍛造的不列顛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8691299
- 條形碼:9787508691299 ; 978-7-5086-9129-9
- 裝幀:精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愛德華一世:偉大而令人戰栗的國王和他鍛造的不列顛 本書特色
首部以愛德華一世為主角的歷史傳記
一百多年來尚無一部以愛德華一世為主角的歷史傳記
他以武力征服鑄造了統一的不列顛,時人將其與亞歷山大大帝并列
他將法治精神傳遍英倫三島,后世稱他是“英格蘭的查士丁尼”
——這是中世紀史學界首部愛德華一世主要傳記
※ 客觀嚴謹的學術評價
雖有統一不列顛的功績,卻在好萊塢影視里作為“反派”侵略者登場
莫里斯以客觀的學者視角,引用海量歷史檔案、考古證據
還原這位爭議頗多的國王的真實面貌、獨特性格與其生活的時代
※ 暢快淋漓的小說文筆
延續《約翰王》的寫法,打破傳統的編年史體例
如同紀錄片般將歷史娓娓道來,又如小說般充滿極富個性的人物
※ 打破對英國歷史的傳統認知
大名鼎鼎的亞瑟王墓地,其實是愛德華一世的創造?
高呼“自由”的蘇格蘭的華萊士算不上愛德華的勁敵?
愛德華為人公平正義、恪守法律,并不是史學家所謂濫用王權的暴君?
——無論你是否熟悉英國史,都會著迷于莫里斯的獨到見解
愛德華一世:偉大而令人戰栗的國王和他鍛造的不列顛 內容簡介
《愛德華一世》是這位偉大而令人敬畏的英格蘭君主的世上首部主要傳記,以生動翔實的文筆還原了愛德華一世對不列顛進行武力征服和統一的一生,他用法律的統治鍛造了今日英國的基礎。馬克·莫里斯再續《約翰王》的歷史寫作,以小說般豐富的筆觸、學者嚴謹的考察,展現愛德華一世少年經歷的宮廷權謀、即位后的戰場廝殺;分析這位偉大國王的堅毅性格、宗教信仰及騎士精神的使命感,以及用法律手段“鍛造不列顛”
愛德華一世:偉大而令人戰栗的國王和他鍛造的不列顛愛德華一世:偉大而令人戰栗的國王和他鍛造的不列顛 前言
【前言】
身邊的朋友和鄰居得知我要寫一本關于愛德華一世的書,作為非歷史專業人士,他們幾乎都會問我兩個同樣的問題。“愛德華一世就是‘懺悔者’愛德華嗎?”這個問題zui受歡迎。對此,我會給出否定的回答,但是愛德華一世的名字的確由此而來。很多時候,這樣的答案只會引出另一個讓人苦惱的問題——既然如此,愛德華一世又怎么能稱為“一世”呢?愛德華一世當然不可能是“一世”,嚴格來說,當時的人們也并不稱其為“一世”。如果有讀者對這件事的來龍去脈感興趣,可以看一看我在前言結尾處做出的簡短解釋。
第二個大家常問的問題涉及為中世紀國王作傳會用到哪些證據,以及這些證據的數量。通常,人們覺得證據的數量不會太多,而我則必須泡在各大城堡的文書貯藏室里,尋覓不為人知的羊皮殘卷。說來遺憾,這樣的想象和現實相去甚遠。對于第二個問題,我的回答是,相關的證據資料非常之多,多到我窮盡一生也看不完。
從12 世紀早期開始,英格蘭的國王們就開始記錄每年的花費,到12 世紀末,這些記錄幾乎網羅了王室政府的方方面面。每當王室頒布一份公文,無論是《大憲章》還是日常敕令,公文的全文都會被記錄在案。同時,地方政府的法官也會將所有案件整理成冊。令人不可思議的是,這些檔案中的大部分都留存了下來,收藏在倫敦附近的英國國家檔案館里。有些檔案打開來足有6~9 米長,而且數量眾多,僅13 世紀就存有幾萬份。幸運的是,重要的檔案已經整理出版了。不過,即使是這些印刷版也足夠填滿一間普通客廳了。
此外,還有許多非王室檔案流傳于世。除了國王,其他人也在記錄歷史。貴族也會記錄財務收支,頒布法令,書寫信件;僧侶同樣如此,而且由于背后的宗教組織,他們留下的檔案更多。另外,僧侶還有撰寫編年史的習慣,這些編年史也是歷史學家們研究的重要對象,比如來自圣奧爾本斯的修士馬修·帕里斯,他編纂的編年史覆蓋了1234 年至1259 年發生的大小事情。這本編年史在現代的修訂印刷版足足有七卷之多。
我說這些只是為了說明中世紀的祖先們留下了不少可以研究的材料,而不是假裝我在某種程度上設法獨自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我根本還沒有開始攀登這座大山,因為本書的基礎是其他學術著作。盡管如此,即使是研究有關愛德華一世的二手資料也并非易事。保守估計,過去一個世紀中出版的相關書籍就達上千種。如果把有關13 世紀的所有學術著作都算上,這個數字還要再翻上幾番。
這時,如果他們還在聽的話,那些對本書構成感興趣的人一定會默默地產生第三個疑惑,盡管他們可能不好意思問出來。我猜他們想問的是,有必要費時費力寫這本書嗎?畢竟愛德華一世都已經去世700 多年了。答案是有必要,因為愛德華一世的統治對后世有著深遠影響,這也正是本書要努力說明的一點。我在副標題中提到了大不列顛的形成,這并非漫無目的。愛德華一世統治時期是英國歷史上zui關鍵的時期,它決定了英格蘭、威爾士、蘇格蘭、愛爾蘭的命運。這也是zui富戲劇性的時代。愛德華召集了中世紀不列顛zui大規模的軍隊和議會,修建了歐洲zui宏大的城堡群,驅逐了猶太人,征服了威爾士,還差一點兒征服了蘇格蘭。如今,人們提倡加深對英國人身份的理解。我希望這本書能對此有所幫助。
當然,以往也不乏對此的探討(而且以后還會出現更多)。在20 世紀,莫里斯·波威克和邁克爾·普雷斯特維奇這兩位中世紀史學家曾對愛德華一世進行了詳盡的研究。正如書后注釋說明的那樣,沒有這兩位學者,就沒有這本書。本書的研究和寫作持續了數年,其間我反復閱讀了他們的著作,從中汲取了只看原始材料無法得出的觀點。即使我在研究證據后得出了不同的結論,他們的觀點也為我提供了思考的線索,這是非常寶貴的。本書與兩位前輩作品的主要不同在于結構。波威克和普雷斯特維奇都是分專題(比如立法、外交等)來講述愛德華一世的生平,而我則按照年代順序進行敘述,這大概也是本書的原創性所在吧。從一戰開始前到現在,還沒有人從頭到尾記述過愛德華一世的一生,也就是說,自從中世紀歷史成為一個現代學科,我是以這種方式為愛德華一世作傳記的首人。
當然,這種遵照時間順序的寫作方法有其固有的弊端。對于愛德華頒布的法律和他在政治上的探索,本書并沒有更多的觀點,來自學術界的讀者可能會對此感到失望。這主要是因為本書的敘述已經十分復雜,難以再融入針對專題的探討,除非打斷整體的敘述。而且,針對這些專題的研究已經存在不少。另外,zui近有研究認為,以愛德華一世名義頒布的諸多法律很可能與他本人并無關系,愛德華對此也沒有興趣,這樣的觀點讓我稍感安慰。積極點兒說,通過按照時間順序記錄愛德華的生平,我常常會對正統觀念產生懷疑,這是我之前沒有預料到的。對此,我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也希望這些看法是具有說服力的,或者至少能夠激發一些新的靈感。
愛德華一世還是愛德華四世?
愛德華一世繼位前,英格蘭已經經歷過幾個同名的君主,麻煩的是,即使是站在13 世紀的立場,這些君主也生活在遙遠的過去。1272 年,愛德華繼位,離他zui近的同名君主“懺悔者”愛德華也已經去世200 多年了。在13 世紀,人人都記得“懺悔者”愛德華,因為他是當時英格蘭王室的守護神。對于其他名叫愛德華的君主,人們就不那么清楚了。到了愛德華一世統治后期,他的臣民認為有必要記錄其豐功偉績,于是就需要給他一個序號,把他和其他愛德華區分開來。不幸的是,他們只數了“懺悔者”愛德華(1042—1066 年在位)和“長者”愛德華(899—924 年在位),而忽略了“殉教者”愛德華短暫的統治(975—978 年在位)。因此,至少有兩位13 世紀的作家把愛德華一世稱為愛德華三世。如果他們沒有數錯數,愛德華一世就應該是愛德華四世。
幸運的是,早期不準確的排序并沒有沿用下來。13 世紀,人們稱他為“愛德華王,亨利國王的兒子”,以示區別。愛德華去世后,出現了給他排序的需要,因為繼承他王位的兒子和孫子都叫愛德華。到14 世紀中期的時候,英格蘭人發現需要對三個連續的愛德華國王進行區分,于是就分別稱他們為一世、二世、三世。如果對忽略其他愛德華國王的做法感到困惑,可以加上“自諾曼征服起”。因此,諾曼征服成為英格蘭國王排序的起點。不過,正是由于亨利三世決定用古老的盎格魯—撒克遜圣人國王之名為自己的兒子命名,才有必要將諾曼征服當作國王排序的起點。
關于貨幣的說明
有些讀者和我一樣出生在英國采用貨幣十進制之后,因此,有必要指出英國貨幣的單位曾是英鎊、先令、便士:12 便士等于1 先令,20 先令等于1 英鎊,13 世紀如此,1971 年貨幣改制前依然如此。愛德華一世統治時期,非熟練工一天能掙1~2 便士,熟練的工匠一天能掙2~4 便士。一個人一年掙20 英鎊就屬于富裕階層,即使是伯爵,年收入也很少超過5000 英鎊。只有愛德華一世本人的年收入超過五位數,達到2.7 萬英鎊,這些錢要用來經營王室和整個國家。盡管卡那封城堡一直沒有完工,但建造花銷大概在2.7萬英鎊左右。唯yi廣泛流通的貨幣是銀便士,所以1 英鎊就意味著一袋重量不輕的硬幣,即使是5 英鎊這種小數目,也值1200 枚銀便士。馬克也是貨幣單位,1 馬克相當于160 銀便士,即2/3 英鎊。
愛德華一世:偉大而令人戰栗的國王和他鍛造的不列顛 目錄
前言 VII
1 圣人之名 001
2 家族仇恨 036
3 國內和平與神圣戰爭 082
4 國王歸來 120
5 反叛的威爾士人 152
6 亞瑟的王冠 185
7 向著和平努力 225
8 王位大訴訟 265
9 統治權之爭 301
10 統一王國? 347
11 持久的復仇 398
12 偉大亦可怕 419
縮寫 439
注釋 443
參考文獻 481
愛德華一世:偉大而令人戰栗的國王和他鍛造的不列顛 節選
【1 圣人之名】
這個故事要從1239 年居住在英格蘭的少女埃莉諾講起。當時的英格蘭是一個和平繁榮的王國,大小也和今天差不多。不過,盡管住在這里,埃莉諾本人卻不是英格蘭人,普羅旺斯才是她出生與成長的地方,那時的普羅旺斯是一個獨立的郡,位于今天的法國南部地區。埃莉諾之所以住在英格蘭,是因為她于三年前嫁給了英格蘭國王亨利三世。二人成婚時亨利28 歲,而埃莉諾只有12 歲。
當時間推進到1239 年,快滿16 歲的埃莉諾已經出落成大家眼中優雅迷人的大美人。她深愛自己的丈夫,也贏得了他的愛情,然而卻沒能得到丈夫臣民的喜愛。13 世紀的英格蘭人和今天不同,他們并不樂意接受外國人。對于這一點,我們可以參考馬修·帕里斯的作品。這位來自圣奧爾本斯的修士不僅是個徹頭徹尾的仇外者,也是整個中世紀zui善于記錄軼事、zui多產、消息zui靈通的編年史作者。馬修修士和當時的英格蘭人小心觀察著埃莉諾帶來的影響,卻發現了他們zui擔心的事情:大量涌入的外國人充斥宮廷,離間了亨利與英格蘭本土臣民之間的關系,而且在英格蘭人看來,外國人的政見也對亨利造成了不良影響。在馬修修士眼中,正是這群外國人令英格蘭分崩離析,而國王亨利本人卻受王后的影響,對此采取了放任的態度。
英格蘭人不滿埃莉諾的另一點在于,她與亨利結婚三年卻未能為王室開枝散葉。作為一名因職業須禁欲的修道士,馬修·帕里斯不無同情地說:“人們擔心王后無法生育。”但這不過是無稽之談,因為當時的埃莉諾年紀還很小。還有一種情況可能性更大——亨利三世出于對埃莉諾的體諒,一直在控制兩人同房的次數。在中世紀歐洲,12 歲是教堂允許女性結婚的zui小年齡,盡管亨利和埃莉諾多半在婚禮后就已圓房,但這主要是出于政治考慮,是為了確保二人結合的有效性和合法性。然而無論是基于常識還是常人的憐憫之心,12 歲的女孩還是太過年幼,無法頻繁進行夫妻生活,也不應該冒險懷孕。
不過,馬修修士做出擔心王后不孕的評論時,埃莉諾已經15歲,亨利31 歲,他們肯定已經過上了正常的夫妻生活。有一件事可以證明這一點:在1238 年9 月9 日的夜里,曾有一個瘋子持刀闖入亨利的寢宮試圖行刺,但是沒有成功,根據馬修自己的記載,這是因為幸運的亨利當夜留宿在王后的寢宮。
隨著時間的流逝,在這頗具戲劇性的驚魂夜過去九個多月之后,埃莉諾王后一舉擊敗了批評者,讓造謠者徹底閉了嘴。那是1239 年6 月,離仲夏還有幾天的時間,埃莉諾暫住在亨利位于泰晤士河畔威斯敏斯特的王宮里,也就是當今英國議會的駐地。6 月17 日夜至18 日凌晨,在被燈籠和蠟燭照耀得燈火通明的宮室中,埃莉諾產下了自己長子。生產的過程十分順利,孩子也很健康,zui重要的是,埃莉諾生下的是位小王子。在作為王后zui重要的職責上,埃莉諾打了一個大勝仗,為亨利與英格蘭誕下了王位繼承人。
威斯敏斯特宮立刻開始了慶祝活動。在亨利的命令下,王室禮拜堂的修士們唱起了歡快的圣歌《基督得勝,基督為王,基督統治萬邦!》,駿馬載著信使奔向四面八方,向全國傳遞王子誕生的喜訊。倫敦的5 萬居民欣喜若狂,他們打著燈籠涌上街頭,踏著鼓點載歌載舞。很快,王室的信使們帶著貴族們昂貴的禮物滿載而歸。亨利甚至覺得有些禮物還是不夠貴重,配不上自己的兒子,便打發信使回去更換。這一舉動引來了有些人的打趣:“上帝送子,國王賣子。”馬修·帕里斯的語氣則更為嚴肅,他認為亨利的忘恩負義“嚴重影響了國王的威望”,盡管這只是件小事,卻能夠體現國王的性格。當時的人評論,亨利頭腦簡單:寬容點兒說,他是個老實人;更直接點兒,他就是個呆子。因此,他的行為總是這樣不合時宜。總而言之,就是朽木不可雕矣。
亨利為小王子取的名字更為明顯地體現了他性格中非常重要的一點。盡管亨利是英格蘭的國王,但他的祖先是法國人,推崇法國文化。他和他的家族是“征服者”威廉的直系后代。威廉是諾曼底公爵,于1066 年奪取了英格蘭。同樣,亨利手下的大貴族也是威廉手下的后代。因此,當時的英格蘭貴族之間用法語(或者至少是輕微英語化了的諾曼版法語)交流,給孩子洗禮命名時也會選法語名字。比如威廉就是當時流行的名字,原因也顯而易見。同樣流行的還有理查,它讓人想起亨利那出名的伯父“獅心王”。亨利自己的名字也不錯,很常見。亨利三世本人能力不濟,但是在他之前取名亨利的兩任國王可都是令人生畏的成功戰士,值得紀念和仿效。
但是,這些選擇亨利都不滿意。他不想讓兒子成為征服者,也不想讓他做十字軍戰士。亨利的父親是臭名昭著的約翰王。由于父親的無能,亨利從小生長的環境變化無常、充滿沖突。約翰王死于自己引發的內戰,亨利得到的是一個滿是創傷、分崩離析的英格蘭。亨利zui渴望的是和平、和諧和穩定。正是出于這一雄心壯志,他給兒子起名愛德華。在1239 年,愛德華這個名字絕不時髦——自諾曼征服以來,從沒有國王或是貴族叫愛德華,因為這是“征服者”威廉手下敗將的名字。愛德華是古英語里的名字。對于征服了英格蘭的諾曼人來說,這個名字聽起來很古怪,有股外國腔,就像今天的人們覺得埃格伯特、埃塞爾雷德、艾格弗里斯這些古英語名字怪腔怪調一樣。在諾曼征服之后給孩子起這個名,注定會遭到嘲笑,小愛德華必然會被小威廉、小理查和小亨利們戲弄。
不過,亨利三世強加給大兒子這么一個名字是有原因的。約翰王死后,亨利的母親伊莎貝拉拋棄了他——伊莎貝拉離開英格蘭返回法國老家昂古萊姆,再婚后再也沒有回過英格蘭。實際上,亨利從9 歲起就成了孤兒,協助他管理國家的長輩們成了他心中父親的替代形象。不過,亨利zui終還是對這些人失望了。到了1234 年,亨利再次成了孤家寡人。正是在這個時候,一位永遠不會背叛的新導師出現了,因為他已經死了將近兩百年。
這位新導師就是“懺悔者”愛德華,盎格魯- 撒克遜英格蘭的倒數第二位國王。和亨利一樣,愛德華不是一位十分成功的君主:他于1066 年1 月去世,隨即爆發了王位繼承危機,9 個月之后,威廉帶領諾曼人征服了英格蘭。但是,愛德華去世后成了人們口中的大善之人——以至于在一個世紀后被羅馬教廷封圣。人們追憶愛德華統治時期為黃金時代:大家敬仰他,因為他創立了公正的法律(實際上他根本沒立過法)。當然,愛德華不是一位勇猛的戰士,這一點讓他無法成為諾曼征服者的榜樣。但是對于亨利三世這樣缺乏軍事才能的人來說,“懺悔者”愛德華是一位好榜樣。他們之間還有其他相似之處,這對亨利來說一定非常重要:愛德華也是幼年喪父,他的母親也拋棄了他;他同樣成長在戰爭的環境中,同樣渴望和平;他也受到了大臣的背叛和欺騙。zui重要的是,愛德華和亨利一樣以虔誠著稱。愛德華在位期間修建了威斯敏斯特宮,為的就是離威斯敏斯特教堂近一點兒。即使在他生命的zui后一年,愛德華還在重修威斯敏斯特教堂,并在死后葬在這里,他的墓也成了朝圣者的圣地。有件事有力證明了亨利三世對“懺悔者”愛德華的尊敬和愛戴:從1245 年開始,亨利投重金再次重修威斯敏斯特教堂,教堂原本的羅馬式建筑被巨大的哥特式建筑取代,并屹立至今。
愛德華一世:偉大而令人戰栗的國王和他鍛造的不列顛 相關資料
莫里斯娓娓道來愛德華一生的傳奇故事,表達了對于史實、對于突發事件以及人治引人入勝的感受……莫里斯發人深省是對于“鍛造不列顛”的理解
——《衛報》
Guardian
關于愛德華一世一生的著作,是這類題材極為典型的代表……一部非常易讀的著作
——《文學評論》
Literary Review
非同一般地驚人——他是一位不同尋常的人,一位偉大的國王。……作為一位真正的歷史學家,運用當時的時代標準來評價這位國王,而不是當今時代的標準。這是一部令人沉迷的著作。
——艾倫·馬西,《每日電訊》
Allan Massie, Daily Telegraph
用生動細節和引人入勝的敘事手法,呈現這個國王和他所生活的時代。特別推薦給對中世紀感興趣的學者與大眾讀者。
——《圖書館日報》加星評論
Library Journal(starred review)
愛德華一世:偉大而令人戰栗的國王和他鍛造的不列顛 作者簡介
[英] 馬克·莫里斯(Marc Morris)
歷史學家,廣播員。精通中世紀史,在倫敦大學和牛津大學修習歷史并教授相關課程,是英國皇家歷史學會成員。2003年推出系列片《城堡》,2005年出版了諾福克伯爵相關的博士論文,為《歷史今天》等媒體撰稿。2008年出版華爾街日報暢銷書《愛德華一世》。此后,《諾曼征服》《約翰王》等暢銷書也相繼出版。
- 主題:文筆和翻譯有點出乎意料
這一系列有許多歷史書,不知道是翻譯的問題,還是老外文筆的問題,好些書讀起來感覺文如嚼蠟,敘事頭緒也不清楚。 這本書恰恰這方面好一些,沒有細讀,翻越一下,發現即便矬子里拔將軍,文筆有點出乎意料的好。
- 主題:精裝好書!
愛德華一世是金雀花王朝的第五位國王,在英國乃至整個中世紀歷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今天他以“長腿愛德華”和“蘇格蘭之錘”的綽號,以及威廉·華萊士爵士勁敵的身份而為人們熟知,但這些僅僅是他跌宕起伏的一生中的片段。精裝好書,品相不錯
- 主題:很不錯的一本人物傳記
很不錯的一本人物傳記,作者基本按時間順序從生寫到死,沒有過分的夸贊也沒有過分的貶低,比較客觀的介紹了這位傳奇人物的一生。因為是個人傳記,對非天主教范圍的涉及比較少,對于這么一位到處巡游過的君主來說感覺還有點欠缺。比較驚喜的是對于中世紀君主的一些思維方式行動過程展現的比較有意思,對《不列顛諸王史》的分析讓我對這本書的理解又加深了不少,不然光當瞎編亂造還是有些不清楚。
- >
自卑與超越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煙與鏡
- >
推拿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二體千字文
- >
中國歷史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