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山西文物日歷2025年壁畫(特裝版)
-
>
老人與海
-
>
愛的教育
-
>
統編高中語文教材名師課堂教學實錄
-
>
岳飛掛帥
-
>
陽光姐姐小書房.成長寫作系列(全6冊)
-
>
名家經典:水滸傳(上下冊)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7961127
- 條形碼:9787537961127 ; 978-7-5379-6112-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本書特色
海倫·凱勒是美國20世紀著名的盲聾女作家和演講者,她憑借堅強的意志考入哈佛大學的拉德克里夫學院,成為世界上第1個完成大學教育的盲聾人,曾被授予“總統自由獎章”,被譽為人類意志力的偉大偶像。本書是海倫·凱勒著名的一篇散文代表作,她以一個身殘志堅的柔弱女子的視角,告誡身體健全的人們應珍惜生命、珍視光明,關愛人生、關愛他人。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內容簡介
海倫·凱勒,一個讓人肅然起敬的名字;海倫·凱勒,一個讓人不得不仰視的女性。她終其一生,生活在黑暗中,然而,她卻給人類帶來了無窮的精神光明。也許你會說,她生活在無光、無聲、無語的孤寂世界里,太可憐了。但讀了她的本書,你會發覺,你的憐憫是多么的淺薄無知。也許,作為健全的人,我們遠沒有海倫·凱勒看得那么細致,聽得那么真切,說得那么有哲理。 本書節選白海倫·凱勒的《我的生活》《我的老師》本書。海倫·凱勒憑借著自己的不屈不撓,永不放棄自己的夢想,不斷地跨越自身的缺陷。在莎莉文老師以及許多愛心人士的幫助下,她插上了愛的翅膀,在知識的海洋中盡情遨游。她樂觀,她執著,*終獲得成功。她以超乎常人想象的非凡毅力投人學習,畢業于哈佛大學德克利夫學院。而海倫并不滿足于自身跨越黑暗,她還要幫助更多的人走出黑暗,獲得新生。 她在世界各地奔走呼號,建起了一家家慈善機構,為殘疾人造福,被美國《時代周刊》評選為20世紀美國十大英雄偶像。 海倫的成功,是愛心鑄造的奇跡,她那永不向命運低頭的頑強感動了每一個人。她在生活中感受愛,并把愛回報給世界,讓更多的人受到關愛。 她的博大的愛,讓每個人折服。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目錄
再塑生命
新生之喜
學習講話
我的樂趣
大學生活
遇見馬克·吐溫
永不服輸
痛失慈母
走出困境
背井離鄉
童年時光
遠離德士堡
嶄新的生活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節選
點燃希望 幸福的家庭,初生的嬰兒受盡家人萬千寵愛,卻不料橫禍突來。海倫·凱勒出身于什么樣的家庭?她又是如何失明的?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小海倫是如何面對的?她是如何看到生活的希望的?1880年6月27日,我出生在美國南部亞拉巴馬州的塔斯甘比亞鎮。 父系祖先來自瑞典,移民定居在美國的馬里蘭州。有件不可思議的事:我們的一位祖先是聾啞教育專家,可誰能料得到,他竟然會有一個像我這樣又盲又聾又啞的后人。每當我想到這里,心里就不禁大大地感慨一番,命運真是無法預知啊!我的祖先自從在亞拉巴馬州的塔斯甘比亞鎮買了土地后,整個家族就在這里定居下來。據說,那時候由于地處偏僻,祖父每年都要特地從塔斯甘比亞鎮騎馬到760英里外的費城,購置家里和農場所需的用品、農具、肥料和種子等。每次祖父在赴費城的途中,總會寫家書回來報平安,信中對西部沿途的景觀,以及旅途中所遇到的人、事、物都有清楚且生動的描述。直到今天,大家仍很喜歡一而再、再而三地翻看祖父留下的書信,就好像是在看一本歷險小說,百讀不厭。 我的父親亞瑟·凱勒曾是南北戰爭時的南軍上尉,我的母親凱蒂·亞當斯是他的第二任妻子,母親小父親好幾歲。 在我病發失去視覺、聽覺以前,我們住的屋子很小,總共只有一間正方形的大房予和一間供仆人住的小房子。那時候,依照南方人的習慣,他們會在自己家旁邊再加蓋一間屋子,以備急需之用。南北戰爭之后,父親也蓋了這樣一間屋子,他同我母親結婚之后,就住進了這個小屋。小屋被葡萄、爬藤薔薇和金銀花遮蓋著,從園子里看去,像是一座用樹枝搭成的涼亭。小陽臺也藏在黃薔薇和南方茯苓花的花叢里,成了蜂鳥和蜜蜂的世界。 祖父和祖母所住的老宅,離我們這個薔薇涼亭不過幾步。由于我們家被茂密的樹木、綠藤所包圍,所以鄰居們都稱我們家為“綠色家園”。這是我童年時代的天堂。 我生命的開始是簡單而普通的,如同每個家庭迎接**個孩子時一樣,大家都充滿喜悅。為了要給**個孩子命名,大家都絞盡腦汁,你爭我吵,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想出來的名字才是*有意義的。父親希望以他*尊敬的祖先的名字“米德爾·坎培兒”做我的名字,母親則想用她母親的名字“海倫·艾培麗特”來命名。大家再三討論的結果,是依照母親的希望,決定用外婆的名字。 先是為了命名爭吵不休,之后,為了要帶我去教堂受洗,大家又手忙腳亂,以至于興奮的父親在前往教堂途中,竟把這個名字忘了。當牧師問起“這個嬰兒叫什么名字”時,緊張興奮的父親一時之間說出了“海倫·亞當斯”這個名字。因此,我的名字就不是沿用外祖母的名字“海倫·艾培麗特”,而變成了“海倫·亞當斯”。 家里的人告訴我說,我在嬰兒時期就表現出了不服輸的個性,對任何事物都充滿了好奇心,個性非常倔犟,常常想模仿大人們的一舉一動。 然而好景不長,幸福的時光總是結束得太早。一個充滿知更鳥和百靈鳥悅耳歌聲且繁花盛開的春天,就在一場高燒的病痛中悄悄消失了。在次年可怕的2月里,我突然生病,高燒不退。醫生們診斷的結果,是急性的胃充血以及腦充血,他們宣布無法救治。但在一個清晨,我的高燒突然退了,當時全家人對于這種奇跡的發生驚喜得難以言喻。但是,這一場高燒已經讓我失去了視力和聽力,我又像嬰兒一般蒙昧,而他們,我的家人和醫生,卻全然不知。 有一天,當我睜開眼睛,發現自己竟然什么也看不見,眼前一片黑暗時,我像被噩夢嚇倒一樣,全身驚恐,悲傷極了,那種感覺讓我今生永遠難以忘懷。 雖然我只擁有過19個月的光明和聲音,但我卻仍可以清晰地記得那寬廣的綠色家園、蔚藍的天空、青翠的草木、爭奇斗艷的鮮花。所有這些都一點一滴銘刻在我的心扉,永駐在我的心中。 生病后幾個月的事,我幾乎都記不起來了,隱約記得我常坐在母親的膝上,或是緊拉著母親的裙擺,跟著母親忙里忙外地到處走動。 漸漸地,我可以用手去摸索各種東西,分辨它們的用途,或者揣摩別人的動作,來弄明白發生了什么事,表達自己想說的、想做的。我渴望與人交流,于是開始做一些簡單的動作,搖搖頭表示“不”,點點頭表示“是”,拉著別人往我這里表示“來”,推表示“去”。當我想吃面包時,我就以切面包、涂奶油的動作表示;想告訴別人冷時,我會縮著脖子,做發抖的樣子。 母親也竭盡所能做出各種動作,讓我了解她的意思,我總是可以清楚地知道母親的意思。說實在的,在那漫長的黑夜里能得到一點兒光明,完全是靠著母親的慈愛和智慧。 我也慢慢地明白了生活上的一些事。5歲時,我學會了把洗好的衣裳疊好收起來,把洗衣店送回的衣服分類,并能認出哪幾件是自己的。從母親和姑母的梳洗打扮,我知道她們要出去,就求她們帶著我。親戚朋友來串門,我總被叫來見客人。 他們走時,我揮手告別,我還依稀記得這種手勢所表示的意義。 已經記不清楚什么時候開始發現到自己與眾不同了,這應該是在莎莉文老師到來之前的事。我曾注意到母親和我的朋友們都是用嘴巴在交談,而不像我用手比畫著。因此,我會站在兩個談話者之間,用手觸摸他們的嘴巴,可是我仍然無法明白他們的意思。于是我瘋狂地擺動四肢,蠕動嘴唇,企圖與他們交談,可是他們一點反應也沒有。我生氣極了,大發脾氣,又踢又叫,一直到筋疲力盡為止。 我經常為了一些小事而無理取鬧,雖然我心里也知道這樣是不應該的,可是一有事情到來,我又急躁得控制不了。就像我常踢傷保姆艾拉,我知道她很痛,所以當我氣消時,心里就覺得很愧疚;但是當事情又不順我的心意時,我還是會瘋狂地胡亂踢打。 在那個黑暗的童年時代,我有兩個朝夕相處的伙伴,一個是廚師的女兒——瑪莎·華盛頓,另外一個是一只名叫貝利的老獵狗。 我的身體一向結實又好動,性情沖動又不顧后果。我非常了解自己的個性,總是喜歡我行我素,甚至不惜一戰。那個時期,我跟瑪莎在廚房度過了不少時光。我喜歡幫瑪莎揉面團,做冰激凌,或是喂喂火雞,再不然就是為了幾個點心而爭吵不休。 這些家禽一點兒也不怕人,它們在我手上吃食,并乖乖地讓我撫摸。 ……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作者簡介
海倫·凱勒(1880~1968),20世紀美國著名盲聾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和社會活動家。出生于美國南部亞拉巴馬州的塔斯喀姆比亞鎮,19個月時由于急性腦充血而喪失了視力和聽力,不久又喪失了說話能力。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又盲又聾又啞的重度殘障者。卻創造了人生的奇跡:在老師莎莉文的教育和幫助下。海倫·凱勒學會了讀書、寫字和說話,并以優異的成績從美國哈佛大學拉德克利夫學院榮譽畢業,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大學教育的盲聾人;海倫·凱勒終生致力于盲聾人的公共救助事業.創立慈善機構,被美國政府授予了美國市民的最高榮譽獎“總統自由獎章”。此外,海倫·凱勒一生還勤于寫作,共創作了14部文學作品,被視為20世紀最富感召力的作家之一,贏得了全世界的尊崇。海倫·凱勒曾說:“世界上最美麗的東西。看不見也摸不著。要靠心靈去感受。”在87年無光無聲的歲月中。她將別人眼中的光明當做自己的太陽,將別人唇邊的微笑當做自己的歡樂。她從不屈服于命運的安排,并以愛心回報社會,被美國《時代周刊》評選為“20世紀美國十大英雄偶像”之一。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史學評論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