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時代的神經癥人格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1123288
- 條形碼:9787201123288 ; 978-7-201-12328-8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我們時代的神經癥人格 本書特色
在我們所處的當下,再來談卡倫·霍尼的《我們時代的神經癥人格》這本書,變得更具有實質性的意義。
卡倫•霍尼有著外科醫(yī)生般的精準、冷靜的觀察力,剖析出了一幅由于時代原因造就的病態(tài)人格全景圖,那就是“神經癥人格”(neurotic personality),焦慮、敵意、對愛、權力的病態(tài)需要、內疚與犯罪感,都是其體現(xiàn)出來的各種癥候。剖析了神經癥病人在面對現(xiàn)實沖突時的反應,以及為化解沖突病人所承受的痛苦和為此付出的巨大代價。
卡倫霍尼*重要的貢獻,就是提出了人的“假我”是如何壓迫“真我”、讓“真我”無法成長的問題,這是神經癥人格形成的*主要原因。人的成長就是要擺脫“假我”的束縛,讓“真我”顯現(xiàn)出來,獲得自由。
作為霍尼的*本重要的心理學專著,也是她的成名之作,標志新弗洛伊德分析學的發(fā)展成形。
我們時代的神經癥人格 內容簡介
實用性——當下工作生活壓力過大,人們或多或少會有焦慮、自卑、壓抑、嫉妒、社交恐懼、愛慕虛榮、貪圖權利金錢等各種負面情緒或不良心態(tài),在本書中讀者能找到這些病癥的根源,甚至看到這些病癥帶來的嚴重后果,從而深刻反省自身,避免付出巨大代價;
人文性——本書語言犀利、視角獨到,又不失人文關懷。在分析神經癥病人時,作者深刻剖析了病癥的根源,但也極力關注病人的痛苦與努力,讓讀者深切感受到學術的寬容與悲憫,很多讀者因此將其譽為“能把人看哭的學術著作”,極為推崇;
通俗性——真正大師級的學術著作,能深入淺出地將一個復雜的理論講得明白曉暢,讓普羅大眾感同身受、受益匪淺的同時,領略到學術真正的魅力;
專業(yè)性——作者卡倫·霍尼是心理學權威、*大師,深受中國讀者推崇,極其暢銷;其著作《我們時代的神經癥人格》也是心理學經典必讀書,是涉獵心理學的讀者不可漏掉的權威書籍。
我們時代的神經癥人格 目錄
序言
**章神經癥的文化與心理內涵
第二章為何談起“我們時代的神經癥人格”
第三章焦慮
第四章焦慮與敵意
第五章神經癥的基本結構
第六章對愛的病態(tài)需要
第七章再論對愛的病態(tài)需要
第八章獲得愛的方式和對冷落的敏感
第九章性欲在愛的病態(tài)需要中的作用
第十章對權力、聲望和財富的追求
第十一章病態(tài)競爭
第十二章逃避競爭
第十三章病態(tài)的犯罪感
第十四章病態(tài)受苦的意義──受虐狂問題
第十五章文化與神經癥
我們時代的神經癥人格 節(jié)選
第七章再論對愛的病態(tài)需要
絕大多數(shù)人都希望被人喜歡,并且很享受被人喜歡的感覺,如果不被別人喜歡,我們甚至會產生怨恨的感覺。對兒童來說,感覺到自己被人需要,對其健康成長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那么,到底是什么獨特性質,讓人對愛的需要成為病態(tài)的需要呢?
我認為,把這種需要稱為幼稚的需要過于武斷,這不僅錯怪了兒童,而且也忘記了構成對愛的病態(tài)需要的那些基本因素,實際上與幼稚行為并無關系。幼稚的需要和病態(tài)的需要唯一的共同點就是,他們的無能為力感。而且即便這一共同點,在兩種不同的情形下,也有著不同的基礎。除這一點之外,對愛的病態(tài)需要是在完全不同的先決條件下形成的。重申一下,這些先決條件是,焦慮、不被人愛的感覺、無法相信任何愛的狀態(tài),以及針對所有人的敵意。
所以,在對愛的病態(tài)需要中,引起我們注意的**個特征就是這種需要的強迫性。人一旦被強烈的焦慮驅使,必然會喪失自主性和靈活性。簡而言之,獲得愛對于神經癥病人來說,既不是一種奢侈,也不是額外的力量或快樂源泉,而是一種維持生命的基本需要。其區(qū)別在于,一種是“我希望被愛,被愛使我覺得快樂”,另一種則是“我必須被愛,為此我愿意付出任何代價”。或者,這種區(qū)別類似于一種人胃口特別好,喜歡享受美食的樂趣,所以選擇食物極其講究;另一種人餓得半死,只能不加選擇地胡亂吃東西,而且不惜任何代價。
這種態(tài)度必定會導致人們高估被人喜愛的實際意義。實際生活里,“讓所有人都喜歡我”并不像神經癥病人想得那么重要。事實上,只讓某一部分人,例如讓我們關心的人,我們必須與之一起生活、工作的人,我們希望給對方留下好印象的人喜歡我們,這一點才是十分重要的。除這些人之外,我們是否被別人喜歡,一般說來是無足輕重的。然而,從神經癥病人的感覺和行為來看,他們的存在感、幸福感以及安全感仿佛都要取決于自己是否被人喜愛。
他們的這些愿望可能會附加到任何人的身上,可能是理發(fā)師,也可能是宴會上剛認識的朋友,甚至一切女人或一切男人。因此,對他們來說,一個問候或者一個電話是熱情洋溢還是略顯冷淡,都可能改變他們的全部心情,甚至改變他們對生活的全部看法。
這里我要提到一個與此相關的問題,那就是他們無法獨處,他們中的一些人會因為孤獨而感到煩躁,另一些則會因為孤獨而產生恐懼。我并不是在說那些本來就百無聊賴的人,只要處于獨處環(huán)境就覺得索然無味;而是說那些本來就聰明、充滿精力的人,他們在非獨處的情況下都能正常地享受生活。例如,我們經常會見到這樣一些人,他們只有在身邊有許多人在場時,才能夠工作。一旦要他們獨自一人工作生活,就會感到不舒服,難以忍受。當然,這種需要有人陪伴的愿望還包含著其他因素,但總體上體現(xiàn)著焦慮,體現(xiàn)著對愛的需要,用更準確的詞來說體現(xiàn)了某種與人接觸的需要。這些人隨時有一種孤單無依、四處飄泊的感覺,所以與任何人的接觸,都會成為他們的安慰。我們還發(fā)現(xiàn),在實驗中這種無法獨處的狀態(tài)往往會隨著焦慮的增長而加劇。有些病人,當他們感覺到自己處在自己設置的保護墻內,就能夠一個人獨處;可如果這面墻被精神分析所攻破,焦慮會隨之而起,他們就再也無法忍受孤獨的狀態(tài)了。但在精神分析的過程中,這種暫時性的過渡損傷是無法避免的。
對愛的病態(tài)需要可能會集中在某個具體的人身上,例如集中在丈夫、妻子、醫(yī)生、朋友身上。一旦這種情況發(fā)生,那個人的忠誠、關心、友善甚至他的在場,就會變得無比重要,但這種重要性卻具有一種矛盾的性質。一方面,神經癥病人需要別人的關注和在場陪同,害怕別人討厭自己,別人不在身邊就會覺得冷清;另一方面,當他真正與需求的人在一起時,他卻也不會感到更多的幸福。如果神經癥病人能夠意識到這一矛盾,他一定會對此感到困惑。顯然,這種希望別人在身邊的愿望,并不代表著真正的愛,而僅僅是一種對安全感的需要,通過別人在自己身邊來提供安全滿足(當然,真正的愛與為了獲得安全感而追求的愛,可能同時存在,但這兩種感情不一定相互吻合)。
對愛的渴望也可能集中在某些群體中,多為有共同興趣和共同利益的人。例如集中在某些政治或宗教團體中,或者集中在某一性別的人身上。如果這種對安全感的需要集中在異性身上,這種情形看上去就會顯得很“正常”,同樣,與之相關的人也會自認為這是“正常的”。例如,有這樣一種女人,她們身邊沒有男人時就會嘆息命運,很快就會對某個男人產生感情,要不了多久這種愛情就會中斷,她們再次陷入感嘆以及焦躁不安,然后再對某個男人產生愛情。永遠都是這樣反復循環(huán),從不停止。所以這并不是對愛情和男女關系的真正渴望,這種關系中充滿了矛盾與沖突。這些女人追求男人時不加任何選擇,只希望有一個男人在自己身邊就行,并不意味著真正喜歡某個男人。在這種情形下,她們甚至不能得到生理上的滿足。當然實際情況還要更復雜,我只是想強調,焦慮和愛的需求在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在男人身上也可以發(fā)現(xiàn)這類人。這些人希望被任何女人喜歡,一旦跟男人們處在一起,就會感覺坐立不安,這種心理傾向帶有強迫性。
如果這種對愛的需要集中在同性的人身上,那么它就很可能成為決定同性戀的或潛在或明顯的因素。如果太多焦慮把通往異性的道路所阻塞,那么對愛的需要就可能逐漸偏向同性。這種焦慮并不總是顯現(xiàn)出來,而是可能隱藏在對異性的厭惡和冷淡之中。
由于愛的獲得是如此重要,神經癥病人自己都沒意識到,他們愿意為此付出任何代價。而付出代價*普通的一種方式是順從的態(tài)度和情感上的依賴。這種順從態(tài)度一般表現(xiàn)出順從別人的意見,不敢對別人進行批評,總是贊賞、同意、表示忠誠。這種類型的人一旦允許自己批評他人,自己就會焦慮不安,哪怕這種批評建議是無害的。這種過分的順從態(tài)度,使神經癥病人遏制了他的攻擊性沖動,可是也扼殺了一切自我肯定的傾向。他們會任由自己被人辱罵,或者被迫做出犧牲,哪怕這件事對自己很有害。例如,他想要得到其愛的那個人是專門從事糖尿病研究的,那么他的自我否定可能會讓自己產生去患糖尿病的愿望,以期獲得那個人的關注。
與這種順從態(tài)度很類似,并且也和它交織在一起的是感情上的依賴。基于神經癥病人總是想要緊緊抓住某個能提供保護承諾的人的心理需要,這種感情上的依賴才產生。而這種依賴不僅會導致漫長的痛苦,甚至有可能毀掉一個人。例如,在人際關系中,總會有一些人完全無計可施地依賴他人,即便他意識到這種關系是多么不可靠。這類人一旦得不到一句親切的話,或者一個友善的微笑,就會覺得整個世界都會崩塌了一樣。如果苦等一個電話不來,他就可能會為此焦慮不已,如果有人從來都不去看他,他就會感到格外凄涼孤獨。縱然如此,他卻無法擺脫這種關系。
這種感情上的依賴結構十分復雜,在一個人完全依賴另一個人的關系中,怨恨就會不可避免地大量存在。依賴別人的人會怨恨自己遭受“奴役”,他怨恨自己不得不順從他人,但出于害怕失去他人的恐懼,自己又不得不繼續(xù)順從。他不知道正是自己的焦慮導致了這種狀況,所以理所當然地把這種狀態(tài)看成是別人強加給自己的。在此基礎上產生的怨恨必須受到壓抑,因為他迫切想要得到別人的愛,可這種壓抑反過來又會產生新的焦慮,隨之產生新的對安全感的需要,進而又強化了他依附他人的沖動。逐漸地,某些神經癥病人會對情感上的依賴產生非常強烈而現(xiàn)實的恐懼,這就是會擔心自己的生活有朝一日毀在這種依賴上。當這種恐懼越來越嚴重時,他們可能會通過脫離他人、拒絕依附任何人,來達到保護自己、對抗感情上的依賴的目的。
有時候,在同一個人身上的依賴態(tài)度可能會發(fā)生很大的轉變。在經歷了某些痛苦的經歷后,一個人往往會盲目地反抗一切與這種依賴類似的態(tài)度。例如,一個姑娘經歷了許多次戀愛,而每次戀愛都以她要拼命依賴對方而終結,到*后她可能就會發(fā)展成對所有男人都保持疏遠,把男人玩弄于股掌之中,但不會動任何真感情。
關于這一點,也非常直觀地體現(xiàn)在神經癥病人對待其精神分析醫(yī)生的態(tài)度上。通過分析治療對自己更加了解,這本來是對病人大有好處的事,但是病人卻總是忽略自己的利益而企圖取悅醫(yī)生,為的是贏得醫(yī)生的注意和贊賞。盡管病人想要快點結束治療的理由很充分,畢竟分析治療過程中他可能會遭受一些痛苦,或者時間有限,他不能經常來治療,但是這些理由有時看起來好像與病人并沒有什么關系。例如,他會浪費大量的時間,滔滔不絕地講述自己的故事,希望以此得到醫(yī)生的一些贊賞,甚至每次治療時,他都會想方設法地讓醫(yī)生感到有趣或者高興,并以此獲得醫(yī)生的贊許。這種情形有可能發(fā)展為,病人的聯(lián)想甚至是夢境都會被這種希望引起醫(yī)生關注的愿望影響。或者,他也可能對醫(yī)生產生依戀,自認為除了醫(yī)生的愛以外什么都不想要,還想通過真情來打動醫(yī)生。由此也可看清病人對對象不加選擇的傾向,每一個精神分析醫(yī)生對他來說好像都是人類的模范,或者完全符合每個病人的期待。當然,或許精神分析醫(yī)生確實是他在任何情況下都會愛上的人,但就算這樣,也仍然不能夠說明精神分析醫(yī)生在他的感情上是無可替代的。
人們通常所說的“移情作用”(transference),指的正是這一種現(xiàn)象。不過這種說法略顯不當,因為移情作用包含了病人對醫(yī)生產生的全部非理性反應的總和,而不僅僅是感情依賴。這種感情依賴為什么會在治療過程中發(fā)生,并不是問題的關鍵,因為這種需要獲得保護的病人會依賴任何醫(yī)生、工作人員、朋友或家庭成員等。而問題主要在于,為什么這種依賴如此強烈而又頻繁地發(fā)生?答案很簡單:除其他作用外,精神分析總是能夠打破病人為了對抗焦慮而建立的壁壘,并激發(fā)出潛伏在壁壘背后的焦慮,隨著焦慮的增長,病人就會以各種方式抓住精神分析醫(yī)生不放。
這里,我們又一次發(fā)現(xiàn)這種依賴與兒童對于愛的需要完全不同。兒童之所以需要更多的愛和關心,是因為他缺乏自主生活的能力,他的依賴態(tài)度不存在任何強迫性的因素,只有那些憂心忡忡的兒童,才圍繞在母親身邊寸步不離。
對愛的病態(tài)需要的第二個特征也完全跟兒童對愛的需要不同,那就是對愛的需求永不滿足。當然,孩子也可能會不停地向父母要求更多的關心和注意,以便一遍又一遍地確認父母對自己的寵愛,如果這樣,這就說明他是一個病態(tài)的孩子。但是在溫馨可靠的家庭氛圍中成長的健康孩子,根本不會懷疑父母對自己的愛,所以他也不需要不斷求證這一點。需要幫助時能得到援手,這令他很滿足。
神經癥病人有一種永不知足的性格特征,表現(xiàn)得貪得無厭,瘋狂搶購,狼吞虎咽,以及迫不及待。多數(shù)情況下,這種貪婪會被壓抑,但是也可能隨時爆發(fā)出來。例如,某人平時購買衣服非常節(jié)儉,但是卻有可能在一次焦慮爆發(fā)時,一下子購買四件昂貴的大衣。總之,這種貪婪可以通過像海綿吸水一樣溫和地獲取,也可以如章魚般兇猛地搶奪。
在精神分析文獻中,對這種貪婪的態(tài)度所有的表現(xiàn)形式以及抑制作用,稱之為“口唇欲”。構成這一術語的理論假設把所有孤立的傾向整合成了一種癥候群,盡管這樣的假設很有價值,但是認為所有的傾向都源于口唇快感,卻是值得懷疑的。誠然,貪婪總是表現(xiàn)在需求食物和吃東西的方式上,同樣,它也可能在夢中以更原始的方式表現(xiàn)同一種傾向,例如夢到吃人肉。但這樣的現(xiàn)象并不能表明,我們因此必須把它們歸結為根本意義上的口唇欲望。所以,似乎另外一種假設更能成立,即通常情況下,吃只不過是滿足貪婪的*直觀手段,無論這種貪婪感源自什么。就像體現(xiàn)在夢中,吃正是貪得無厭的欲望的*原始象征。
相同的,認為這種“口唇欲”或“口唇態(tài)度”具有里比多性質的假設也缺乏根據。顯而易見,貪婪態(tài)度在性領域中也是有所表現(xiàn)的,表現(xiàn)為不知滿足的實際性行為和在夢中用吞咽來象征的交媾。但貪婪同樣也可以表現(xiàn)在對金錢和服飾的貪求上,也可以表現(xiàn)在對權力與名望的熱烈追求上。能夠被用來支持這種里比多假說的唯一說法就是,貪婪的強烈程度通常類似于性驅力的強烈程度。但是,我們除非假設任何一種強烈的驅動力都具備里比多性質,否則就要拿出證據去證明貪婪就是一種性欲,一種前生殖器性驅力。
關于貪婪的問題十分復雜,至今也無法解決;跟強迫行為一樣,它也是由焦慮推動的。在過度手淫和暴飲暴食的案例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貪婪會受到焦慮制約。這兩者的關系也會表現(xiàn)在這樣的事實中,即當一個人通過某種方式獲得安全感,比如獲得愛,或者取得事業(yè)的成功,工作有建設性的進展,貪婪感就會極大的減弱乃至完全消失。感覺到自己正被人愛,可以減輕很大的強迫性購買的愿望。一個女孩子總是對食物垂涎欲滴,可一旦她開始從事自己十分羨慕的職業(yè),如服裝設計等,她就完全可能忘記饑餓,忽略吃飯的時間。相反的,敵意和焦慮的增強,會導致貪婪的加劇。一個人在觀看過一場驚悚電影后,會不由自主地逛商場購物,或者在被人冷落過后,自然而然地想要去大吃一頓。
但是有很多人內心同樣焦慮,卻并沒有變得十分貪婪,這就表明還存在著一些與此相關的特殊因素。在這些因素里,目前唯一能確切指出的即是,貪婪的人不相信自己能夠創(chuàng)造事物,因此不得不依靠外部環(huán)境來滿足自己的需求,但同時他們又不相信任何人愿意幫助他們。對愛的需求貪婪的神經癥病人,在物質需求上同樣貪婪。例如,在時間與金錢上,在遭遇問題尋求建議上,在遭遇困難尋求幫助上,以及在面對禮物、消息,包括性滿足等方面上都是如此。在一些情況下,這些欲望都明確地表明了希望得到愛的態(tài)度,但是在其他情況下,這樣的解釋卻并不令人信服。在后者中,人們總會產生某些印象,那就是神經癥病人只是想得到許多東西,而這些東西并不一定是愛。即使存在對愛的渴望,那也不過是為了索取某些實際利益而披上了一層偽裝。
這樣的觀察帶來了一個問題:對物質事物的貪婪是不是*基本的現(xiàn)象,而對愛的需要只是為了達到這種目標使用的一種手段。這樣的問題并不會有標準答案,稍后我們就會看到,渴望據為己有,正是對抗焦慮的一種*基本的防御機制。不過就經驗來看,在某些病例中,對愛的需要作為*主要的一種保護方式,也很可能受到強烈的壓抑,以致體現(xiàn)得并不明顯,因此對物質的貪婪就會短暫或持久地取代對愛的需要的位置。
……
我們時代的神經癥人格 相關資料
很早以前就讀過《我們內心的沖突》,當時因為看得太快,沒什么感觸。這次讀《我們時代的神經癥人格》,竟然看得萬分感慨,每一章都有觸動內心的東西,真的是時不時有種難以抑制的感動。而立之年,讀書還能有這種感覺,連自己都很詫異。值得翻一翻的書,推薦。
我覺得《對愛的病態(tài)需要》那幾章就是寫我呢,天天感覺自己缺愛,這次找到根源了,我就是童年缺愛,導致現(xiàn)在對愛有莫名的強烈渴望,而且超級木有安全感。
這書,別說話,趕緊買了看就對了。趕腳自己沒毛病的,不一定沒毛病,看完沒準就覺得自己該吃藥了。別問我怎么知道的。
朋友推薦的,開始還不想看,我就不喜歡看書,尤其是這種學術的,看著就想睡覺。本來是想睡前翻兩頁的,沒想到看到半夜看哭了。真心覺得有病的沒病的都不容易,瞬間覺得自己逼格都上升了一個檔次。
我其實挺敬佩霍尼本人的,敢說真話、勇于堅持自己的觀點,當時有不少人反對她,把她原有的職位都撤了,*后,她還是把自己的理論主張堅持下來了。要知道,學術上的爭論那就是刀光劍影,感覺這霍尼就像個女俠客一樣。
剛讀完這本書,打算把卡倫·霍尼其他的書也買來看,真的獲益匪淺。
感覺年代久遠的一本心理學,拿到現(xiàn)在看也一點不隔,而且很多地方的描寫,看上去就是在寫現(xiàn)在的我們,真的是佩服。所以看書還是看經典,有些天才大師的東西,真的是不分時代的。
我覺得自己就很焦慮,現(xiàn)在讀完這本書,我確定自己焦慮了。不過我不焦慮我的焦慮,因為我知道了原因,也知道了我為此付出了哪些代價。而且我發(fā)現(xiàn),不光我焦慮,很多人都焦慮,這是我們的時代帶給我們的。
每晚必讀兩頁安眠,“些人*主要的追求就是得到愛或認可,為了滿足這一追求,他們往往會不惜代價。有些人做所有事情的特點則傾向于服從與順服,他們不會有何自我肯定的行為。有些人的全部追求就是渴望獲得成功、權力或財富。而還有一些人則傾向于把自己封閉起來,隔絕他人以獲得獨立……”沒錯,我把自己封閉起來,就是想擺脫恐懼,恐懼別人討厭自己。
看這本書時我就一直在想,卡倫·霍尼這個人會不會很毒舌,把人批評得體無完膚,卻又讓人感覺酣暢淋漓。額,貌似賤屬性暴露了。。。
我覺得這書挺適合我這個小白領的,書里講那個化學家C和G的故事時,感覺就像在寫我和我的同事,看得我這個憋氣,感覺我自己就像那個C,明明心里懷疑自己被人利用了,卻又不停否定自己的懷疑,*后只能認為是自己的能力不夠,比不上人家。
好像,我們,全都,有點病,吧。。。這就是我看這本書的感觸。
現(xiàn)在我確信,我就是我自己的絆腳石。
我們時代的神經癥人格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卡倫·霍尼(1885—1952),德裔美國心理學家和精神病學家,新弗洛伊德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20世紀最重要的精神分析思想家。
在精神分析學說的進一步發(fā)展中,卡倫·霍尼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她是社會心理學最早的倡導者之一,主張在闡明人格的發(fā)展過程中,分析社會文化帶給人的影響要比弗洛伊德的性概念更適當。
其著作有《我們內心的沖突》《我們時代的神經癥人格》《自我分析》《女性心理學》等,其中《我們時代的神經癥人格》是她較早時期的代表作。
譯者簡介:
林藪:心理學碩士,發(fā)展心理學家,致力于研究嬰兒期至成人期正常行為的發(fā)展,包括學習、知覺、社會行為和動機的發(fā)展。因深受霍尼學說影響,對其著作多有研究,發(fā)現(xiàn)其學說中,有很多觀點和思想對當下大眾的心理行為有很重要的指導意義,遂利用自己的專業(yè)對霍尼著作進行翻譯,因有著文學的底子,其翻譯的學術著作避免了艱深晦澀的語句,多用通俗易懂的表述方式,目的是希望能讓更多人讀到這部“有溫度”以致讓人“淚流滿面”的撫慰之書。
- 主題:評該書內容
該書通過對現(xiàn)代人心理狀態(tài)的細膩剖析,揭示了焦慮與敵意背后的文化根源,挑戰(zhàn)了弗洛伊德的生物決定論,提出文化決定論,為我們理解神經癥提供了新的框架。書中不僅有對心理疾病的分析,更有對時代精神面貌的深刻反思。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自卑與超越
- >
名家?guī)阕x魯迅:故事新編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羅庸西南聯(lián)大授課錄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莉莉和章魚
- >
李白與唐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