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聶豹 內容簡介
本書稿簡要介紹聶豹的生平, 文稿重點闡釋了曾拜訪過明朝著名思想家王守仁, 后數度致書問學。在明朝思想史上, 聶豹繼承了王守仁之學, 但他不固守師說, 提出了以“歸寂主靜”為核心的思想體系, 創造性地發展了王守仁之學。
聶豹 目錄
地域文化與家庭背景
求學名師與以《易》中舉
華亭知縣與出巡福建
第2章 丁憂與悟學
青原講會與王學流弊
病居翠微與因靜入悟
廬陵講學與思想初成
第3章 再仕與虛寂
平陽御敵與九邑大會
兵備潼關與被逮下獄
沖玄大會與兵部尚書
第4章 歸家與經世
致仕歸家與安定鄉里
復古書院與推廣王學
賦稅改革與王學經世
第5章 聶豹的思想
思想來源
思想結構
思想地位
附錄
年譜
主要著作
聶豹 節選
《大家精要:聶豹》: 嘉靖四年,聶豹任監察御史數月之后,轉任應天等處稽查馬政。明廷為蓄養馬匹,增強兵力,令民間養馬,并設置相關官吏,管理馬政。馬政繁雜,不僅嚴重困擾了朝廷,《明實錄》中關于馬政的奏章可謂連篇累牘,即可見馬政之難之繁,而且增加了百姓的負擔,令百姓苦不堪言。聶豹上任后不久,有感于百姓深受馬政之害,上《免重科以蘇民困疏》,歷數馬政弊端,欲將江南拋荒田畝、逃亡丁口從實稽查,免其養馬之役,將原額種馬折價入官,待以后條件成熟時,再行恢復。各處草場,無論養馬與否,核實荒熟肥瘠,征收草料錢額。在奏折的*后,聶豹動情地說:“百姓深受馬政之害,馬去一匹則少一匹之害,得一匹之利。”為民請命之情,溢于言表。 在聶豹的一生中,巡按應天馬政是重要的轉折點。在此期間,聶豹親自拜訪王守仁,開始走向弘揚王學之路,*終成為明朝中晚期著名思想家。嘉靖五年(1526)春,聶豹接觸到王守仁的良知學說。為深入了解王守仁的學說,聶豹親往浙江紹興向王守仁請教。聶豹問學于王守仁的具體情形,現已不可考,但王守仁在給學生歐陽德的信中稱聶豹“開口便能相信”良知之說,并稱贊聶豹資質異于常人。又說,聶豹見識尚淺,未能洞徹良知之說的真諦,是以未免尚為舊說所障,然而其胸中渣滓絕少,又已識得良知學之關鍵所在,加之其篤信好學,所以*終能洞徹良知學。 聶豹返回后,又寫信向王守仁請教。聶豹寫給王守仁的信現已不存,但王守仁給聶豹的回信即為《傳習錄》中卷的《答聶文蔚**書》。這封回信大體有兩方面的內容:首先,抒發王守仁晚年的“救世苦心”。我們知道,中國傳統儒家雖然以“內圣外王”和“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作為追求的*高境界,但在儒學歷史上,很少有人達到,而王守仁一生文治武功皆備,基本實現了儒家的*高境界。王守仁早年發揚了孟子、陸九淵一系的心學思想,革除了宋元以來朱熹之學一味追求經傳注疏,而忽視道德修養的荒疏學風,創立了以“良知”為核心的心學思想體系,將儒學重新拉回到注重身心修養的軌道上來。不僅如此,正德年間,王守仁數度剿滅江西福建等地匪患,當寧王朱宸濠在江西南昌起兵叛亂之際,僅用數月就平定了這場叛亂。王守仁一生雖然對明王朝建功至偉,其政治生涯卻頗多不順,先后受到宦官劉瑾、權臣桂萼等人的打擊,甚至去世后,其學說一度被明廷禁止。盡管如此,在寫給聶豹的回信中,王守仁說:“天地萬物,本吾一體,百姓之疾苦,即吾身之疾苦,因此世之君子唯有以致良知為本,方能公是非,同好惡,視人猶己,視國猶家,而以天地萬物為一體,求天下無治.可得矣。”在這里,王守仁不僅以感同身受的態度對待百姓的疾苦,更重要的是他認為君子應懷著“萬物一體”之心,拯救萬民之疾苦。由此可見,晚年的王守仁盡管遭受到種種不白之冤,但一直懷著“救世苦心”。其次,王守仁鼓勵聶豹要對良知之學抱有信心,不要為世俗的看法所左右。 ……
聶豹 作者簡介
劉聰,1973年生,安徽宿州人。南京大學文學院博士后,安徽工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馬克思主義與當代經濟社會發展研究所主任。主要從事宋明理學、明代三教關系研究。出版學術專著《陽明學與佛道關系研究》、《三教歸一:佛教與道教、儒教》(合著)等,發表相關學術論文十余篇。 王黎芳,安徽工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傳統道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主持安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重大項目一項,發表《二程理學中的性格因素》《王陽明“四句教”與佛學關系新解——兼論“無善無惡”非境界論》等學術論文數篇。
- >
唐代進士錄
- >
二體千字文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山海經
- >
史學評論
- >
推拿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