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民要術在中外農學史上的地位和貢獻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1627957
- 條形碼:9787511627957 ; 978-7-5116-2795-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齊民要術在中外農學史上的地位和貢獻研究 本書特色
《齊民要術》(以下簡稱《要術》)是中國現存*早*完整保存下來的古代農學名著,也是世界農學史上*早*有價值的名著之一。書中的“齊民”,意思就是平民百姓,“要術”是指謀生的重要方法,四字合起來說,就是民眾從事生活資料生產的重要技術知識。作者賈思勰(xié),是南北朝時的后魏人,到晚年,后魏滅亡,跨入東晉時期,東魏只存在十多年,所以他主要生活在后魏期間,人們仍稱“后魏賈思勰”。賈思勰,史書中沒有他的傳記,別的文獻也沒有關于他的只言片語,他的一生事跡,可說是一紙空白。現在**確鑿的“信史”只有十個字,那就是原書原刻本的卷首作者的署名,題稱“后魏高陽太守賈思勰撰”。遺憾的是,就是這點信息也還存在著分歧,因為那時后魏有兩個高陽郡:一個在河北,郡治在今河北高陽境內;一個在山東,郡治在今山東桓臺東。究竟賈氏在哪個高陽郡任太守,從清代到今天,中外學者作了不少考證,各主一說。雖然各有理由,畢竟史證缺乏,推測的意見說服力不強,不能取得一致認識,所以現在還難以作出定論。據*新考證,賈思勰是山東壽光人。他的書成于公元6世紀30年代到40年代之間。賈思勰除山東故鄉外,到過今山西、河南、河北等省,足跡遍及黃河中下游。他書中反映的農業地區,主要是黃河中下游地區,而以山東地區為主。這一地區的氣候、土壤等條件基本相似,就耕作栽培特點來說,同屬于北方旱作農業地區。書中常提到“中國”,這“中國”指的是后魏的疆域,主要指漢水、淮河以北,不包括江淮以南。書中也提到“漠北寒鄉”和“吳中”,一個在沙漠以北,一個在江南,這只是舉例說到那里有那種情況,不在《要術》所述農業經營的范圍之內。這些是必須注意分清的。《要術》全書10卷,92篇,共約115000余字。其中賈氏自序后面卷一前面的《雜說》,非賈氏本文,是后人插進去的。《雜說》在北宋*早的刻本中已有,其人以善于經營農業生產自負,大概是唐代的一個經營者為了流傳他的經營方法而憑借名著夾帶進去的。今人援引《要術》往往把《雜說》當作賈氏本文引錄,是很不妥當的。書中有很多小字注文,基本上是賈氏自注,但引《漢書》出現了唐代顏師古的注文,自然是后人的亂插。另外,*初的寫書形式,注文往往以單行小字接寫在正文下面,這樣,在傳抄過程中很容易將單行小字誤寫為大字,就變成了正文,這種原應是注文而后來以正文的形式出現的情況,在今本《要術》中還是不少的。《要術》世稱“難讀”,這是歷史原因造成的。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是書里面確實有不少不能用通用的意義來解釋的詞語,大都是那時的民間“土語”和生產上的“術語”。由于時代久了,方言又有地區性的局限,所以后人對這些就感到很陌生而難以理解。但是經過細心探索、論證和比較研究,還是基本上可以解決的。二是《要術》在長期流傳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產生很多抄刻上的錯、脫、竄、衍,更增添了閱讀的困難。這種人為的亂錯,是《要術》難讀的主要方面。廓清了這種種錯亂,其實《要術》行文還是淺近平易,不雕琢,“不尚浮辭”,清楚明快的。《要術》自宋代以后到近代,相繼有20多種版本,版本好壞相差很大。北宋天圣(1023—1031)年間由皇家藏書館“崇文院”校刊的《要術》本子,是《要術》脫離手抄階段的*早刻本(本書簡稱“院刻”),是**的本子。可惜該本在我國早已散失,現在**的孤本在日本,但10卷已丟失8卷,只殘存第五、第八兩卷。1838年日人小島尚質曾就該兩卷原刻細心公正地影摹下來。此影摹本后為楊守敬(1839—1915)所得,現存北京中國農業科學院圖書館。1914年羅振玉(1866—1940)曾借得該影摹本,用珂羅版影印,編入《吉石盦叢書》,國內才有院刻影印本流傳。北宋本的抄本,現存有日人依據崇文院刻本的抄本再抄的卷子本(抄好后裝裱成卷軸,未裝訂成冊),抄成于1274年,原藏于日本金澤文庫,通稱“金澤文庫抄本”(本書簡稱“金抄”)。但現在已非完帙,缺第三卷,只存九卷。1948年日本有這九卷的影印本,量少,在我國能得到該影印本的很少。本書所用即此影印本。雖然抄寫粗疏,錯脫滿紙,但由于它源出崇文院刻本,在不錯不脫的地方,具有相當高的正確性,仍不失為一較好之本。繼北宋崇文院官刻本之后,經過110多年,才有**次的私家刻本,就是南宋紹興十四年(1144)的張轔刻本。但原本早已亡佚,現在保存下來的只有殘缺不全的校宋本(就是以某一部《要術》作底本,在拿張轔原本來校對,把原本上不同的內容校錄在這個底本上)。校宋本有兩個,一個是黃丕烈(蕘圃)(1763—1825)所得的校宋本,一個是勞格(季言)所得的校宋本,但都沒有校完全書,黃本只校錄了前面的六卷半;勞本更少,只校錄到卷五的第5頁。校錄時容易發生錯校和漏校,所以校宋本只是第二手資料,不及原本。本書所用為黃校本;勞校本未見,參考日譯本所校。明代有根據南宋刻本抄的抄本(本書簡稱“明抄”)。1922年商務印書館將該抄本影印,編入《四部叢刊》中,有線裝本和平裝縮印本兩種。 《齊民要術》(以下簡稱《要術》)是中國現存*早*完整保存下來的古代農學名著,也是世界農學史上*早*有價值的名著之一。書中的“齊民”,意思就是平民百姓,“要術”是指謀生的重要方法,四字合起來說,就是民眾從事生活資料生產的重要技術知識。作者賈思勰(xié),是南北朝時的后魏人,到晚年,后魏滅亡,跨入東晉時期,東魏只存在十多年,所以他主要生活在后魏期間,人們仍稱“后魏賈思勰”。賈思勰,史書中沒有他的傳記,別的文獻也沒有關于他的只言片語,他的一生事跡,可說是一紙空白。現在**確鑿的“信史”只有十個字,那就是原書原刻本的卷首作者的署名,題稱“后魏高陽太守賈思勰撰”。遺憾的是,就是這點信息也還存在著分歧,因為那時后魏有兩個高陽郡:一個在河北,郡治在今河北高陽境內;一個在山東,郡治在今山東桓臺東。究竟賈氏在哪個高陽郡任太守,從清代到今天,中外學者作了不少考證,各主一說。雖然各有理由,畢竟史證缺乏,推測的意見說服力不強,不能取得一致認識,所以現在還難以作出定論。據*新考證,賈思勰是山東壽光人。他的書成于公元6世紀30年代到40年代之間。賈思勰除山東故鄉外,到過今山西、河南、河北等省,足跡遍及黃河中下游。他書中反映的農業地區,主要是黃河中下游地區,而以山東地區為主。這一地區的氣候、土壤等條件基本相似,就耕作栽培特點來說,同屬于北方旱作農業地區。書中常提到“中國”,這“中國”指的是后魏的疆域,主要指漢水、淮河以北,不包括江淮以南。書中也提到“漠北寒鄉”和“吳中”,一個在沙漠以北,一個在江南,這只是舉例說到那里有那種情況,不在《要術》所述農業經營的范圍之內。這些是必須注意分清的。《要術》全書10卷,92篇,共約115000余字。其中賈氏自序后面卷一前面的《雜說》,非賈氏本文,是后人插進去的。《雜說》在北宋*早的刻本中已有,其人以善于經營農業生產自負,大概是唐代的一個經營者為了流傳他的經營方法而憑借名著夾帶進去的。今人援引《要術》往往把《雜說》當作賈氏本文引錄,是很不妥當的。書中有很多小字注文,基本上是賈氏自注,但引《漢書》出現了唐代顏師古的注文,自然是后人的亂插。另外,*初的寫書形式,注文往往以單行小字接寫在正文下面,這樣,在傳抄過程中很容易將單行小字誤寫為大字,就變成了正文,這種原應是注文而后來以正文的形式出現的情況,在今本《要術》中還是不少的。《要術》世稱“難讀”,這是歷史原因造成的。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是書里面確實有不少不能用通用的意義來解釋的詞語,大都是那時的民間“土語”和生產上的“術語”。由于時代久了,方言又有地區性的局限,所以后人對這些就感到很陌生而難以理解。但是經過細心探索、論證和比較研究,還是基本上可以解決的。二是《要術》在長期流傳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產生很多抄刻上的錯、脫、竄、衍,更增添了閱讀的困難。這種人為的亂錯,是《要術》難讀的主要方面。廓清了這種種錯亂,其實《要術》行文還是淺近平易,不雕琢,“不尚浮辭”,清楚明快的。《要術》自宋代以后到近代,相繼有20多種版本,版本好壞相差很大。北宋天圣(1023—1031)年間由皇家藏書館“崇文院”校刊的《要術》本子,是《要術》脫離手抄階段的*早刻本(本書簡稱“院刻”),是**的本子。可惜該本在我國早已散失,現在**的孤本在日本,但10卷已丟失8卷,只殘存第五、第八兩卷。1838年日人小島尚質曾就該兩卷原刻細心公正地影摹下來。此影摹本后為楊守敬(1839—1915)所得,現存北京中國農業科學院圖書館。1914年羅振玉(1866—1940)曾借得該影摹本,用珂羅版影印,編入《吉石盦叢書》,國內才有院刻影印本流傳。北宋本的抄本,現存有日人依據崇文院刻本的抄本再抄的卷子本(抄好后裝裱成卷軸,未裝訂成冊),抄成于1274年,原藏于日本金澤文庫,通稱“金澤文庫抄本”(本書簡稱“金抄”)。但現在已非完帙,缺第三卷,只存九卷。1948年日本有這九卷的影印本,量少,在我國能得到該影印本的很少。本書所用即此影印本。雖然抄寫粗疏,錯脫滿紙,但由于它源出崇文院刻本,在不錯不脫的地方,具有相當高的正確性,仍不失為一較好之本。繼北宋崇文院官刻本之后,經過110多年,才有**次的私家刻本,就是南宋紹興十四年(1144)的張轔刻本。但原本早已亡佚,現在保存下來的只有殘缺不全的校宋本(就是以某一部《要術》作底本,在拿張轔原本來校對,把原本上不同的內容校錄在這個底本上)。校宋本有兩個,一個是黃丕烈(蕘圃)(1763—1825)所得的校宋本,一個是勞格(季言)所得的校宋本,但都沒有校完全書,黃本只校錄了前面的六卷半;勞本更少,只校錄到卷五的第5頁。校錄時容易發生錯校和漏校,所以校宋本只是第二手資料,不及原本。本書所用為黃校本;勞校本未見,參考日譯本所校。明代有根據南宋刻本抄的抄本(本書簡稱“明抄”)。1922年商務印書館將該抄本影印,編入《四部叢刊》中,有線裝本和平裝縮印本兩種。
齊民要術在中外農學史上的地位和貢獻研究 內容簡介
《齊民要術》(以下簡稱《要術》)是中國現存*早*完整保存下來的古代農學名著,也是世界農學史上*早*有價值的名著之一。書中的“齊民”,意思就是平民百姓,“要術”是指謀生的重要方法,四字合起來說,就是民眾從事生活資料生產的重要技術知識。作者賈思勰(xié),是南北朝時的后魏人,到晚年,后魏滅亡,跨入東晉時期,東魏只存在十多年,所以他主要生活在后魏期間,人們仍稱“后魏賈思勰”。賈思勰,史書中沒有他的傳記,別的文獻也沒有關于他的只言片語,他的一生事跡,可說是一紙空白。現在唯一確鑿的“信史”只有十個字,那就是原書原刻本的卷首作者的署名,題稱“后魏高陽太守賈思勰撰”。遺憾的是,就是這點信息也還存在著分歧,因為那時后魏有兩個高陽郡:一個在河北,郡治在今河北高陽境內;一個在山東,郡治在今山東桓臺東。究竟賈氏在哪個高陽郡任太守,從清代到今天,中外學者作了不少考證,各主一說。雖然各有理由,畢竟史證缺乏,推測的意見說服力不強,不能取得一致認識,所以現在還難以作出定論。據*新考證,賈思勰是山東壽光人。他的書成于公元6世紀30年代到40年代之間。賈思勰除山東故鄉外,到過今山西、河南、河北等省,足跡遍及黃河中下游。他書中反映的農業地區,主要是黃河中下游地區,而以山東地區為主。這一地區的氣候、土壤等條件基本相似,就耕作栽培特點來說,同屬于北方旱作農業地區。書中常提到“中國”,這“中國”指的是后魏的疆域,主要指漢水、淮河以北,不包括江淮以南。書中也提到“漠北寒鄉”和“吳中”,一個在沙漠以北,一個在江南,這只是舉例說到那里有那種情況,不在《要術》所述農業經營的范圍之內。這些是必須注意分清的。《要術》全書10卷,92篇,共約115000余字。其中賈氏自序后面卷一前面的《雜說》,非賈氏本文,是后人插進去的。《雜說》在北宋*早的刻本中已有,其人以善于經營農業生產自負,大概是唐代的一個經營者為了流傳他的經營方法而憑借名著夾帶進去的。今人援引《要術》往往把《雜說》當作賈氏本文引錄,是很不妥當的。書中有很多小字注文,基本上是賈氏自注,但引《漢書》出現了唐代顏師古的注文,自然是后人的亂插。另外,*初的寫書形式,注文往往以單行小字接寫在正文下面,這樣,在傳抄過程中很容易將單行小字誤寫為大字,就變成了正文,這種原應是注文而后來以正文的形式出現的情況,在今本《要術》中還是不少的。《要術》世稱“難讀”,這是歷史原因造成的。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是書里面確實有不少不能用通用的意義來解釋的詞語,大都是那時的民間“土語”和生產上的“術語”。由于時代久了,方言又有地區性的局限,所以后人對這些就感到很陌生而難以理解。但是經過細心探索、論證和比較研究,還是基本上可以解決的。二是《要術》在長期流傳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產生很多抄刻上的錯、脫、竄、衍,更增添了閱讀的困難。這種人為的亂錯,是《要術》難讀的主要方面。廓清了這種種錯亂,其實《要術》行文還是淺近平易,不雕琢,“不尚浮辭”,清楚明快的。《要術》自宋代以后到近代,相繼有20多種版本,版本好壞相差很大。北宋天圣(1023—1031)年間由皇家藏書館“崇文院”校刊的《要術》本子,是《要術》脫離手抄階段的*早刻本(本書簡稱“院刻”),是*好的本子。可惜該本在我國早已散失,現在唯一的孤本在日本,但10卷已丟失8卷,只殘存第五、第八兩卷。1838年日人小島尚質曾就該兩卷原刻細心公正地影摹下來。此影摹本后為楊守敬(1839—1915)所得,現存北京中國農業科學院圖書館。1914年羅振玉(1866—1940)曾借得該影摹本,用珂羅版影印,編入《吉石盦叢書》,國內才有院刻影印本流傳。北宋本的抄本,現存有日人依據崇文院刻本的抄本再抄的卷子本(抄好后裝裱成卷軸,未裝訂成冊),抄成于1274年,原藏于日本金澤文庫,通稱“金澤文庫抄本”(本書簡稱“金抄”)。但現在已非完帙,缺第三卷,只存九卷。1948年日本有這九卷的影印本,量少,在我國能得到該影印本的很少。本書所用即此影印本。雖然抄寫粗疏,錯脫滿紙,但由于它源出崇文院刻本,在不錯不脫的地方,具有相當高的正確性,仍不失為一較好之本。繼北宋崇文院官刻本之后,經過110多年,才有**次的私家刻本,就是南宋紹興十四年(1144)的張轔刻本。但原本早已亡佚,現在保存下來的只有殘缺不全的校宋本(就是以某一部《要術》作底本,在拿張轔原本來校對,把原本上不同的內容校錄在這個底本上)。校宋本有兩個,一個是黃丕烈(蕘圃)(1763—1825)所得的校宋本,一個是勞格(季言)所得的校宋本,但都沒有校完全書,黃本只校錄了前面的六卷半;勞本更少,只校錄到卷五的第5頁。校錄時容易發生錯校和漏校,所以校宋本只是第二手資料,不及原本。本書所用為黃校本;勞校本未見,參考日譯本所校。明代有根據南宋刻本抄的抄本(本書簡稱“明抄”)。1922年商務印書館將該抄本影印,編入《四部叢刊》中,有線裝本和平裝縮印本兩種。
齊民要術在中外農學史上的地位和貢獻研究 目錄
齊民要術在中外農學史上的地位和貢獻研究 作者簡介
薛彥斌,1957年生于北京市,博士,研究員。1982年獲東北農業大學園藝系蔬菜專業學士學位,1988年獲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系果蔬貯藏加工專業碩士學位,1992年榮獲日本政府文部省國費外國人留學生獎學金赴國立日本岡山大學大學院留學,1996年獲岡山大學大學院自然科學研究科果蔬貯藏加工專業博士(Ph.D)學位。歷任東北農業大學園藝系助教、食品科學系講師,北方交通大學交通運輸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山東濰坊科技學院副院長,研究員,現任壽光市《齊民要術》研究會副會長。在2005年4月第六屆中國(壽光)國際蔬菜科技博覽會期間任賈思勰農學思想研討會執行負責人,擔任《賈思勰農學思想研討會論文集》執行主編,發表《世界名著對日本的影響》論文并作大會發言。任《賈思勰農學思想研究》**集、第二集、第三集編委,《“齊民要術”難字解》編委。在《中國農史》(中文核心期刊)上發表《對20世紀以來中國研究學者與成果的分類》論文。2006年,主編《與現代農業高層論壇論文集》(《中國農史》2006年增刊)。2010至2016年連續主持7屆中華農圣文化國際研討會,主編《中華農圣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五部(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至第四集,中國農業出版社,第五集),主編《賈思勰與研究論文集》(山東人民出版社),2008年受聘擔任中央電視臺十集電視紀錄片《齊民要術》撰稿人和史料統籌編輯。2015至2016年與壽光市齊民要術研究會會長劉效武教授領銜主編《中華農圣賈思勰與研究叢書》,獲得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2016年度國家出版基金資助(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預計2016年12月正式出版)。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巴金-再思錄
- >
山海經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莉莉和章魚
- >
唐代進士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