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金粟儒林篇 本書特色
以小品的形式,聊聊小說人物,談談書背后的歷史
☆羊羔酒里有羊羔嗎
有。這酒中真的有羊肉,而且是嫩肥羊肉。小農經濟時代自有其妙處,無論吃的喝的,大多可自家DIY,真材實料,質量可靠,保證“綠色”。
☆范進中舉的另類解讀
范進從二十幾歲考到五十幾歲,回回落榜,歲歲傷心。他為什么如此堅持,是什么樣的信念支撐著他?單是名利雙收的美好前景,能引誘他如此鍥而不舍、百折不撓嗎?
☆何止“十萬雪花銀”
晁思孝為官兩任,究竟貪污了多少?且看作者給你算算賬,這筆銀子在當時若是用來買米,夠十六萬人一年的口糧。即使在米價較高的念頭,也夠八九萬人吃一年的。若是用來購房,可買上完間。
金粟儒林篇 內容簡介
“世情小說”代表著中國古代通俗小說的zui高水平,經典之作有《》《醒世姻緣傳》《儒林外史》《紅樓夢》及《歧路燈》等。它們的誕生,將讀者從帝王將相、英雄好漢、神佛妖魔的遙遠世界,拉回眼下的現實生活。書中細說凡人的吃飯穿衣、喜怒哀樂,讓讀者從平凡中品味出生活的樂趣。
金粟儒林篇金粟儒林篇 前言
書藏“金粟”話儒林
清人蒲松齡《聊齋志異》有《書癡》一篇,寫彭城郎生家境貧寒,百物典盡,唯獨父親留下的藏書,一卷不肯棄置。他將父親手抄的《勸學篇》貼在壁上激勵自己,每日苦讀不輟——“不為干祿,實信書中真有金粟!”(不為求官,只信書中真有金錢、米粟!)
《勸學篇(一作“詩”)》相傳為宋真宗趙恒所作,內有“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等語,千百年來,成為鼓舞貧寒子弟發憤讀書的座右銘。——而“書癡”郎生苦讀的結果,竟真的獲得了“窖粟”“金輦”,還得到神女的眷顧,*終進士及第,做了高官。
文中所敘雖屬“小說家言”,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清初士人的生活現狀及處世心態,而類似的狀況及心態,在明清世情小說中還多有反映。
一般認為,“世情小說”代表著中國古代通俗小說的*高水平,經典之作有《金瓶梅》《醒世姻緣傳》《儒林外史》《紅樓夢》及《歧路燈》等。它們的誕生,將讀者從帝王將相、英雄好漢、神佛妖魔的遙遠世界,拉回眼下的現實生活。書中細說凡人的吃飯穿衣、喜怒哀樂,讓讀者從平凡中品味出生活的樂趣。
通俗小說的讀者以“下里巴人”居多,受市井習氣浸染,心胸眼界不無局限。他們見東家財主錢過北斗、米爛陳倉,不由得心中一陣陣“羨慕嫉妒恨”;可看到西鄰秀才窮得揭不開鍋,又找回了幾分優越感。眼見富裕人家出了敗家子,他們幸災樂禍、暗自拍手;路過公爵府的高墻,又心生好奇,很想見識見識“鐘鳴鼎食”的排場、少爺小姐的風流……世情小說的出現,恰恰迎合并引領了世俗讀者的閱讀趣昧。
這類小說的一大特點,都將衣食住行、銀錢經濟當成描述重點——這又是百姓每日一睜眼就會遇上的問題。而名著之所以永不過時,原因之一,便是因應了百姓這“永不過時”的需求!
筆者前面兩本書《食貨(金瓶梅):晚明市井生活》和《物欲<紅樓夢>清朝貴族生活》,都是從物質生活角度入手,來闡釋小說名著。所涉及的兩部名著,一寫外埠土豪,一寫京師貴戚,于中下層百姓,稍有間離感。本書則對《醒世姻緣傳》《儒林外史》和《歧路燈》三書做一番探討,小說主人公多為士人,與市民比鄰而居,更覺熟悉。本書的講說模式,依然側重銀錢經濟、世俗生態,書名弁以“金粟”,也仍取“食貨”“物欲”之義。
三部小說的作者,《醒世姻緣傳》署名“西周生”,或以為即《聊齋》作者蒲松齡(1640~1715)。不過也有人不予認同,以為作者另有其人,活動時間尚應前移。《儒林外史》的作者吳敬梓(1701—1754)則生活于18世紀上半葉。《歧路燈》作者李綠園(1707—1790)的一生,差不多跟整個18世紀相吻合。——三書作者的活動時間前后相銜,涵蓋17世紀下半葉到整個18世紀。書中反映的生活圖景,也應與明崇禎至清乾隆這一時段相對應。
這一二百年,又是朝代更迭、社會動蕩的時期,經濟的運行極不平穩。單就白銀的購買力而言,百多年間起伏甚大;而衣食住行的價格,也因社會的治亂、年景的豐歉,多有浮動。因而本書**、二輯在討論物價時,答案頗有參差。
三書主人公既多士人,必然與科舉功名發生扯不斷、理還亂的聯系。因而本書第三、四輯“儒林經濟,科舉引領”“邊緣儒士,謀生百態”,便都是圍繞科舉與經濟的話題展開。
“功名”與“富貴”向來是一對孿生兄弟。本書第五輯“當官做吏,鮮不為利”,摘取三書所敘官場貪瀆的駭人內幕做集中論述。對于今人認識中國官場運作的歷史,不無幫助。
這三部書還映射著封建末世某種普遍的社會憂思,即對子孫不肖、后繼乏人的焦慮。這又從一個側面,印證了科舉制對世襲體制的成功制約。——本書第六輯“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對此略作探討。
本書不是純學術著作,不過嘗試以小品的形式,聊聊小說人物,談談書背后的歷史。熟悉這幾部小說的讀者,不妨換個視角跟在下重新審視;沒讀過的,權當聽聽故事。
還應指出,三部小說的思想藝術水平并不均衡。《醒世姻緣傳》的風格近于《金瓶梅》,西周生對經濟信息及底層世相的記錄描摹,詳贍而生動,有超越笑笑生處。《儒林外史》格調自高,然而作者筆下的儒士,也是要吃飯穿衣的;透過錢孔看去,往往呈現著別樣面目。相比之下,《歧路燈》的思想深度、藝術水準似不能與二書比肩;不過書中對子弟教育的關注,對賭博之害的警示,至今仍有借鑒意義。取其一點,無論其他,亦不失讀書一法,故一并論及。
丙申秋月,于與德堂
金粟儒林篇 目錄
輯一 白銀時代,穿衣吃飯
白銀有價,與時沉浮/ 3
二分銀子吃飽飯/ 7
兩文的燒餅八分的面/ 11
小酌席面,凄美愛情/ 14
鄉民酒席與名士飲饌/ 18
“吃貨”馬二的廬山真面/ 22
羊羔酒里有羊羔嗎/ 26
圓領·道袍·直裰·襕衫/ 32
穿衣戴帽規矩多/ 36
一套顧繡衣料的故事/ 41
輯二 求田問舍,雇馬賃舟
晁源的豪宅買虧了/ 47
人間有價屋,天上神仙府/ 51
譚家大院盛衰史/ 55
明末清初田價低/ 59
舟車鞍馬行路難/ 64
包漿古爐值幾何/ 69
男女工價誰更多/ 72
“人價”低微不及馬/ 76
輯三 儒林經濟,科舉引領
從劉氏獎學碑說起/ 83
秀才不好當,學臺更辛苦/ 86
廩生的甜頭與面子/ 90
聊勝于無說“五貢”/ 94
監生的帽子不值錢/ 98
魚龍混雜的援例監生/ 103
國子監是“創收大戶”嗎/ 107
為范舉人的痰癥把脈/ 110
“范進中舉”的另類解讀/ 114
輯四 邊緣儒士,謀生百態
鬻兒秀才羨優伶/ 121
塾師境況,南北不同/ 125
休把塾師當“學匠”/ 130
塾師敗類汪為露/ 134
墳墓前的笑聲/ 137
《歧路燈》: 擇師不慎煩惱多/ 141
貢生前程苜蓿官/ 147
幕賓價值有多高/ 152
“選家”生涯,居大不易/ 157
“自費出書”的名利思考/ 161
《歧路燈》里刻書潮/ 167
清廷編《四庫》,影響入小說/ 170
輯五 當官做吏,鮮不為利
升官報喜,鬧劇開鑼/ 177
當了官,想不發財都難/ 181
有了錢,又何愁沒官做/ 186
何止“十萬雪花銀”/ 190
一個借機貪瀆的小標本/ 193
晁源惹上人命官司/ 199
貪官“操作”有規程/ 202
胡大尹的任性與結局/ 206
“強盜”在地方,百姓貧徹骨/ 209
一篇完整的審案記錄/ 213
女牢里蓋起大瓦房/ 216
珍哥: 一個至死不悟的“娼婦”/ 221
吏役: 喚不醒的作惡群體/ 226
官、吏矛盾幾時休/ 229
跟著潘三爺做點“有想頭的事”/ 233
惹不起的書辦/ 238
輯六 君子之澤,五世而斬
不幸家庭也有相似處/ 245
半天揮霍兩萬多/ 248
晁源何事肯花錢/ 253
有其父必有其子/ 258
晁夫人差點被掃地出門/ 262
魏三平地起風波/ 266
嚴貢生的官司打贏了嗎/ 269
婁公子當不成信陵君/ 274
慳吝胡公子,泄氣湯衙內/ 277
顧影自憐杜慎卿/ 281
杜少卿的“失敗”人生/ 284
戒賭勸學《歧路燈》/ 289
不成器的官宦子弟/ 293
成風的十八世紀/ 298
誰擋住盛希僑的為官路/ 301
君子之澤,五世而斬/ 305
附錄
名家評《醒世姻緣傳》/ 309
名家評《儒林外史》/ 311
名家評《歧路燈》/ 314
金粟儒林篇 節選
小酌席面,凄美愛情
《醒世姻緣傳》語言樸實,描摹簡練。書中有關酒飯飲食的描寫有上百處,多是“整了三四桌酒”、“吃了一回酒”云云。即便說到酒菜名稱,也大多是肥雞鮮魚、家常做法;類似《金瓶梅》里的“釀蟹”、《紅樓夢》里的“茄鲞”,再也不曾出現。
如小說第4回說到市井人家待客的飯菜,是“四碟上菜,一碗豆角干,一碗暴腌肉,一大壺熱酒……又端出一碟八個餅,兩碗水飯來”。這是武城縣蕭郎中討好主顧、招待大戶管家的菜單。
明水鎮的狄員外請了“鄉約”來吃飯,席面要豐盛得多。先擺上“四碟小菜,四碟案酒,四碟油果,斟上燒酒”,邊喝邊聊。正式飯菜上來,是“兩碗攤雞蛋,兩碗臘肉,兩碗干豆角,一尾大鮮魚,兩碗韭菜誨豆腐,兩碗煎的藕,兩碗肉鮮,雞湯,鍋餅,大米薄豆子,吃了個醉飽”——不說菜肴粗細,單看這“兩碗”“兩碗”的菜量,已見出山東人的熱情豪爽。(《醒世姻緣傳》,34回)
狄員外送兒子狄希陳到北京“坐監”即到國子監讀書,租了沙窩門內童七的房子住。房東童七爺、童奶奶帶著個閨女童寄姐過活。狄、童兩家從此成了朋友。日后狄希陳還娶了寄姐,兩家又成了親家。
且說狄員外初次做房客,送一份見面禮給童家,有綿綢、棉線、大花手巾等,另有四瓶“繡江縣自己做的羊羔酒”。童家的回贈是“一大方肉,兩只湯雞,一盒澄沙餡蒸餅,一盒蒸糕,一錫瓶薏酒”。
狄員外于是又添些菜蔬,讓廚子做了,晚上請客,“把肉做了四樣,雞做了兩樣,又叫狄周買了兩尾魚、六個螃蟹、面筋、片筍之類,也夠二十碗,請過童七來坐。又送了六碗菜,一碟甑糕蒸餅,一瓶羊羔酒與童奶奶”。——狄員外是山東明水鎮的財主,家里開著旅店,頗為殷實;童家在京城給陳內官當伙計,拿著內官的本錢開了個烏銀鋪。這樣的酒席,要算小康之家的盛宴了。(《醒世姻緣傳》,54回)
百姓的家常便飯,其實也蠻有滋味。武城縣有個廚子劉恭,人頗無賴,但很會“生活”:“他門前路西墻根底下,掃除了一搭子凈地,每日日西時分,放了一張矮桌,兩根腳凳,設在上下,精精致致的兩碟小菜,兩碗熟菜,鮮紅綠豆水飯,雪白的面餅,兩雙烏木箸,兩口子對坐了享用。臨晚,又是兩碟小菜,或是肉鮮,或是鲞魚,或是咸鴨蛋,一壺燒酒,二人對飲,日以為常” (《醒世姻緣傳》,51回)——只是小說作者西周生滿腦子等級觀念,認為一個廚子如此“擺譜”,很不像話,其實對這樣的生活,連作者帶讀者,又都有點羨慕呢。
小說中*豐盛的一席酒,是當鋪“內掌柜”孫蘭姬擺下的。原來,狄員外的兒子狄希陳要“廩膳納貢”,需要換“當十的折子錢”。狄希陳打聽得東門里秦敬字當鋪內有當十錢可換,自己跑到店內同秦掌柜講好,要換三百兩銀子的。 到約定換錢的那天,秦敬宇吩咐妻子孫蘭姬在家“備一個小酌”,請狄希陳吃酒。孫蘭姬聽了,“甚是歡喜”,于是在家中安排酒席:
將出高郵鴨蛋、金華火腿、湖廣糟魚、寧波淡菜、天津螃蟹、福建龍虱、杭州醉蝦、陜西瑣瑣葡萄、青州蜜餞棠球、天目山筍鲞、登州淡蝦米、大同酥花、杭州咸木樨、云南馬金囊、北京琥珀糖,擺了一個十五格精致攢盒;又擺了四碟剝果:一碟荔枝、一碟風干栗黃、一碟炒熟白果、一碟羊尾筍敵桃仁;又擺了四碟小菜:一碟醋浸姜芽、一碟十香豆豉、一碟萵筍、一碟椿芽。一一預備完妥。知狄希陳不甚吃酒,開了一瓶窨過的酒漿。
秦掌柜要招待大主顧,內掌柜孫蘭姬為什么“甚是歡喜”?原來,這客官狄希陳,竟是孫蘭姬的“初戀情人”。——當年狄希陳十六歲,由老師程樂宇帶領,到濟南府參加童生府考。閑時狄希陳到趵突泉游玩,在一所花園里遇上個穿著蜜合羅衫的十六七歲“磐頭閨女”。一來二去,兩人竟“好”上了。這女孩兒就是孫蘭姬,原是個“唱的”(唱曲的妓女)。
日后狄希陳沒事就借故往濟南府跑,把孫蘭姬接到客店里纏綿,不肯回家。狄媽媽是個火爆脾氣的婦人,趕到濟南來找兒子,本待把那迷惑兒子的“老婆”痛打一頓;及至見面,竟是個俊俏嬌媚、善解人意的小姑娘,“嬌嬌滴滴的迎將出來,喜笑花生的連忙與他接衣裳、解眼罩,問安請坐、行禮磕頭”;聽狄媽媽罵兒子,只在一旁“嗤嗤的笑”。狄媽媽哪里還下得去手?竟轉變了念頭,要把孫蘭姬娶回去做兒媳。
P14-17
金粟儒林篇 作者簡介
侯會,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主要著作有《〈水滸〉源流新證》《〈水滸〉〈西游〉探源》《中華文學五千年》《世界文學五千年》《元曲誦讀》《四書語錄》《國學經典跟我讀:儒家十三經》《食貨<>:晚明市井生活》《物欲<紅樓夢>:清朝貴族生活》等。
- >
莉莉和章魚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推拿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