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走得遙遠和闊大-張煒談文論藝 版權信息
- ISBN:9787218117416
- 條形碼:9787218117416 ; 978-7-218-11741-6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走得遙遠和闊大-張煒談文論藝 本書特色
著名作家、茅盾文學獎得主張煒以小說著名,但他同時也寫了不少文藝評論。本書是他*結集的文藝評論集。分為四輯:談散文、談閱讀、談寫作、演講錄。張煒以他溫潤的文藝之心,勾勒出一個時代的面影,張煒的文藝評論本身就是一篇篇小品文,文字鮮活,見解獨到。
走得遙遠和闊大-張煒談文論藝 內容簡介
中國作協副主席、茅盾文學獎張煒探秘個人精神生活史的全新力作,在書中張煒縱論散文、寫作、閱讀與收錄了歷年來精彩演講錄數篇。
張煒第(一)次結集的文藝評論概念專輯,寫作邂逅溫情、生命領受哲思,探訪精神史的一場文學漫游。
本叢書是國內第(一)套全面地探討與梳理中國現當代散文理論體系、思潮脈絡與文化話語的研究叢書,以散文之心,探時代之深。
百年散文探索叢書第三輯:張煒《走得遙遠和闊大:張煒談文論藝》 、王充閭《只緣胸次有江湖:王充閭談散文》、丁曉原《精神的表情:現代散文論》、陳亞麗《文化的截屏:現代散文面面觀》。
走得遙遠和闊大-張煒談文論藝 目錄
寫散文散文非作文
走得遙遠和闊大
小說家和散文
散文及其他
散文寫作答問
談閱讀
理想的閱讀
春天的閱讀
冬天的閱讀
書的魅力
談寫作
感動的能力
非職業的寫作
個性、人品和想象力
方言與轉譯
演講錄
紙與筆的溫情
把文字喚醒
世界與你的角落
走得遙遠和闊大-張煒談文論藝 節選
現在是一個網絡時代,信息像潮水一樣涌來,我們難得像過去一樣耐心地閱讀。這是一個迅速的,并且是一再提速度的時代。許多東西正在泡沫化,像泡沫那樣飛揚,轉瞬即逝。在這個時代里,一個人要記住什么,比如牢牢記住有意義的東西,將是十分困難的。
所以,一些很優秀的人就走在相反的道路上:回到一些古老的閱讀與記憶的方法上來。比如讀書,不光是看,還要朗讀。古文、好的小說、詩,應該朗讀。這是個美好的過程,這個過程會引起進一步的感動、聯想和回憶。對理想的追求,對境界的領會,都在同一時間里得到加強。字里行間有一種鼓舞的力量,需要聲音去傳遞和強化。
再就是抄寫了。好的文章要一筆一筆抄下來,以體味從字到文的過程,感受文字的意義。古文要抄下來,詩要抄下來。這些辦法好像太笨太慢,但有以一當十之功。時代強加給我們的精神疾患,比如浮躁、恍惚,不求甚解,被我們用抄寫——這個古老而簡單的方法給遏制了。時代越快,我們就越慢。當我們進入了一個緩慢的系統之后,時代的流行病毒對我們也就無可奈何了。
回想一下,現在人們朗讀的興趣和欲望是大大降低了。記得在二三十年前,那時候的人是很愿意朗讀的。古今中外,我們身邊,都有一些朗讀的好例子。你會記得中學時代,那時候寫出一篇東西來會有怎樣的沖動——遠方總是有一個朋友,總是有一個知音,總是有一雙文學的耳朵;而你總是恨不能立刻把一切呈現到他的面前——不是從視覺上,而是從聽覺上,越快越好。
我們是否擁有這樣的記憶:天正下雨,你把剛剛寫好的東西用塑料紙包好,走幾十里路,只為了去找一個人——為了說不清的熱愛,為了贏回那一小會兒的驕傲和陶醉。如果我們發現了一本好書,也會帶上它走很遠的路,翻山過河,只因為山的那一邊有一個人,只為了讓他與自己一起感動。
可見,誰發現了一本好書,這本書首先感動了誰,都會成為一樁可資記憶的快事。
傳遞好書可能是人的一種義務。那些真正優秀的人,往往一生都保持了這種對藝術和思想奔走相告的勁頭。
現在我們偶爾還能遇到這種人:他們時刻準備著去朗讀,以分享幸福——可是當這個人正處于激動不已的時刻,山那邊還會有一個傾聽者嗎?
山那邊的人正轉向了其他的興趣,在看電視連續劇,在酒吧里,在上網。人們變得口味粗疏。結果這個人再也找不到一個喜歡傾聽朗讀的人。
你可以找到一本好書,由于它好得不得了,忍不住就要找人共享——四下里遙望,到處都沒有你所要找的人。于是你就像站在了漠漠荒野里一樣。
這個時代是朗讀的荒野。
有人寫了一個得意的片斷,很想像當年那樣用塑料紙包好,冒著雨雪翻山越嶺、過河,去讀給一個人聽。很可惜,山與河俱在,聽他朗讀的人卻沒有了。雖然這個時代的文學人士比過去翻了幾倍,可是他們都不愿朗讀了,也不愿聽別人朗讀。
那個尋找朗讀的人可能心懷了一種古老的情緒。情緒也可以古老,這在我們年輕的時候是無論如何也沒有聽說的,但這是真的。
朗讀,這不僅是一種對待文字和語言的形式,不僅是一種狀態,而且蘊含了一種生命的質量。
有人仍然具有當年的那種熱情,但是大大降低了。一個人成熟了,老練了,世故了,就懂得隱蔽自己:什么都隱蔽,從情感到激動。有人連友誼也要隱蔽起來。所以說這是一種遮遮掩掩的生命,是生活品質的降低。
記得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有兩個天資非常好的文學少年,當年一個十七歲,一個十九歲,天各一方,誰也不知道誰。由于偶然的機會其中一個人看到了另一個人的作品,感動不已,馬上遠遠趕來。他們的相見對于彼此都是一件大事。后來幾十年過去了,一個仍然在寫,另一個卻轉而經商,并成了大老板——他對文學的信念完全喪失了。偶爾大老板還是要想起少年時代,想起與那個伙伴在一起的場景:他們那時急急相約,就為了心中那團火。那時他們一夜一夜不睡,激動得奔走不停,吸煙,一個聽另一個滔滔不絕地朗讀。就是這樣的一種氣氛和感覺,他們本來可以如此一生相伴。可是時代把他們分開了,分得越來越遠。大老板有一天又想起了往昔的伙伴,心里一熱,就從很遠的南方趕到了北方。
他們在深夜兩點見面。一個見了另一個,竟然馬上想到的是為對方讀新寫的作品。
大老板在聽,一直聽到了黎明。他一聲不吭,迎著曙色吸煙。后來他回過頭,讓人發現了滿眼的淚水;半晌,他小聲說了一句:“原來文學在默默前進……”
大老板是一個絕頂聰明的人。他十幾歲時可以一口氣背兩個小時的唐詩。他一直著迷于朗讀,愿意背誦。
回頭再說那個大老板的朋友——深夜朗讀的人。這個人在十七歲的時候,由于各種原因,背著寫下的一大包東西和喜歡的幾本書,到南邊大山里流浪去了。他一邊打工做活,一邊到處尋找喜歡朗讀和寫作的那種人。七八年的時間里他只找到了兩三個:有兩個像他一樣既能寫又能讀;有一個女的,她喜歡寫,一邊寫一邊哭,但她不太喜歡聽別人讀。
走得遙遠和闊大-張煒談文論藝 相關資料
我們常常可以發現,一個糟糕的小說作者不太可能會是一個高明的散文家;反過來也是一樣。他可以在某一個表達領域見長,但卻不會反差巨大。一般來說,好的小說家一定會是好的散文家,而寫不出好散文的人,也不可能具備創作好小說的能力,同樣也寫不出好的詩歌和戲劇。這是因為抽掉了文學寫作所需要的基礎――基本的和正常的表達能力。
再極而言之,連散文寫作都不能完成的人,有可能是其他領域的杰出人物嗎?我們也大可懷疑。
——張煒《小說家和散文》
張煒顯然不是那種“自賞”的作家。他不僅把寫作當成自我表達的形式,更看重它作為一種影響和滲透周遭世界的存在方式。……我們有幸還能成為張煒作品的受惠者。
——張新穎(《沈從文的后半生》作者、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
走得遙遠和闊大-張煒談文論藝 作者簡介
張煒,1956年出生于山東省龍口市,當代著名作家,現為中國作協副主席、山東省作協主席。作品譯為英、日、法、韓、德、塞、西、瑞典、土、俄、阿、意等多種文字。著有長篇小說《古船》《九月寓言》《刺猬歌》《外省書》《你在高原》《獨藥師》等20部,《張煒文集》48卷。作品獲茅盾文學獎、全國“五個一”工程獎、中國好書獎、“百年百種優秀中國文學圖書”、“世界華語小說百年百強”、中國作家出版集團特別獎、《亞洲周刊》全球十大華文小說之首等多個獎項。
- >
二體千字文
- >
自卑與超越
- >
推拿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唐代進士錄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