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小說燈籠 本書特色
《小說燈籠》編輯推薦:太宰治“人生三部曲”,幽默浪漫小說集,帶你重新認識太宰治“明天的煩惱明天再煩。我只想開心、努力、溫柔待人地過完今天。”全新譯文,精裝珍藏版,專屬顏色文藝刷邊,著名作家張大春導讀推薦。太宰治生涯罕見的浪漫之作,囊括不為讀者所知的每一面。
小說燈籠 內容簡介
本書收錄了太宰治的十六篇短篇小說,這些作品一反太宰治充滿頹廢、內疚與自我否定的刻板印象,呈現出宛如燈籠般的明亮與溫暖。 本書共分為四輯:輯一《喧嘩》:生活安樂時,做絕望之詩;失意受挫時,寫生之歡愉。 輯二《幻滅》:我不太喜歡聽別人的戀愛故事,因為戀愛故事里,一定有所粉飾。 輯三「獨白」:其他生物絕對不會有“秘密”,那是只有人類才可能擁有的東西。 輯四「人間」:我的善良是,毫不斟酌地讓對方看到我的全貌。 在太宰治的故事里,沒有壞人,只有軟弱的人。但軟弱并非罪惡,因為軟弱更能體會點點溫情。太宰治總在內心痛苦、身感疲憊時,反而拼命制造愉快的氣氛。太宰治本人,即是哀傷的喜劇。眾人以為他極度自私,事實上,他總顧慮著他人的感受。或許他認為只要帶給周遭溫柔,自己也能溫暖起來吧。
小說燈籠小說燈籠 前言
在短暫的三十九年生命中,太宰治寫了二十年,自殺五次,并且在他的四十余部長篇小說、短篇小說集和隨筆集中。對自己和日本社會的陳腐、偽善和罪惡做了無數次顛覆性的挖掘。
比較起太宰治晚年的《斜陽》(一九四七)和《人間失格》(一九四八),這本發表于一九四○到一九四四年間的短篇集《小說燈籠》已經算是非常明朗、溫柔的了。在這本集子里,太宰洽暫時收柬起他早期作品中支離破碎的文體,讓自己和讀者都從現代主義龐大而紛亂的魔影下逃生,喘了一口氣——然而,對于曾入精神病院治療藥物中毒的作者而言,這幾年的“安定期”宛如囚者“放封”一股,只是為他晚期凄絕猛厲的自我毀滅蓄積精力的一個熱身運動而已。
近乎凌虐儀式的自我質疑與解剖,似乎一直是日本近代小說家的文學救贖動作。太宰治即使處于一個溫和的安定期間,仿佛也未曾背離這個傳統。就拿《小說燈籠》這一篇為例子吧,它記述西畫家“入江新之助”遺族——五個喜愛說故事的小兄妹,合為一篇“王子與女巫的女兒的愛情故事”接力小說,隱伏在浪漫熱情(敘事情境)和親切和睦(后設情境)的氛圍之下,愛情故事“草草結束”,而“自己都不知道為了什么”的長兄(一個沉默陰郁一如太宰治本人的家伙)以抄寫《圣經》道德講義來覆按這原本十分可愛的傳奇故事所引發的輕蔑、訕笑卻強有力地暴露出作者對“幸福家庭”的輕嘲。
較之《小說燈籠》,更具殺傷力的短篇《貓頭鷹通信》《誰》乃是直接搗向作家(小說家)在虛矯冷漠和自卑疏離之間左支右絀的困境。這樣的困境在《作家手札》之中,更借由馬戲團主人對“我”的特殊待遇而深刻揭露出來——那是身為大地主富商幼子的太宰治的一份誠惶誠恐、“向往民眾”的心態。一方面,太宰治無法擺脫自己貴族般的出身,卻隱然以之為個人的歉疚與罪孽;另一方面,他又敏銳地警醒到,文學救贖根本是一個不實無力的傳統——寫作除了益發將他和“產業戰士”的距離拉遠之外,更只能帶給他自我撻伐的痛苦。讓我們看一段《厚臉皮》的原文:
以電影來說,這三十張稿紙大概就像預告片,擺明了在宣傳。無論如何低頭垂眼,佯裝謙虛美德,鄉巴佬就是厚顏無恥,還以為他要說什么,居然是創作的甘苦談。甘苦談,真是受不了啊。那家伙*近認真起來了,好像也賺了不少錢,似乎也努力在鉆研學問,還說唱酒很無聊,而且留起胡子。這會令聽到的人瞠目結舌,直呼真的假的?總之甘苦談還是算了。看到觀眾仔細聆聽,肚子里的蛔蟲都跑出來胡言亂語,作者也深感困惑,所以這篇作品就命名為《厚臉皮》吧。反正我的臉皮本來就很厚。
在稿紙上寫了大大的“厚臉皮”后,心情多少也穩定下來了。
如果把太宰治短暫的“安定期”看成是他一九三九年再婚之后,因生活美滿而與生活妥協的結果,固然無可厚非;不過,如果用一個更廣大的視野來審視,讀者不難發現:一九四○至一九四四年,正是整個“日本帝國”有史以來*狂飆也*挫敗的時期。此時中日戰爭邁向中途,太平洋戰爭揭開序幕,日本充滿自信地闖向一個以鮮血燃祭櫻花的狂熱荒原,試圖以征服全世界來否證其邊緣人的島國神話與歷史。反而是在這場充滿虛浮野心與頓挫悲情的戰爭之中,太宰治的理情特質遂以彰顯。換言之,一個精神狀態趨近于無休止之自苦自毀的作家,反而在瘋狂的氛圍中獲得了和“時代脈動”一致的、形式上的穩定。所以我們會在《永別》這篇小說中讀到如下敘述:
不過,我介紹以上三封信,絕非為了構思《永別》這篇小說。起初我的意圖只有一個,我想寫收到*后一封信時的感動。
您好嗎?
從遙遠的天空問候您。
我平安抵達任務地點。
請為偉大的文學而死。
我也即將赴死,
為了這場戰爭。
然而。太宰治心目中“大東亞戰爭”的目的顯然并非浮淺的勝利而已,“太平洋戰爭”還包藏了和文學救贖動作一樣非常“真理中心(logocentric)”的自證——那就是選擇毀滅的深層意識。太宰治虛無消沉的一生始終浸沉在某種叛離舊價值的憧憬之中,他一次又一次地以“后設小說(Meta-fiction)”的俏皮努力揭露著文學作品不可救藥的媚俗性(哪怕是非常晦澀的現代主義作品亦然),但是這種叛離依然十分吊詭地落入了大和民族的另一個根深蒂固的舊傳統之中——櫻花總是在燦爛的巔峰乍然凋落,太宰治也總是迫不及待地要結束自己的生命。從這里我們可以窺見,為什么他會在《新郎》這篇小說中說:
我想搭這輛馬車去銀座八丁逛逛。我想穿著鶴丸(我家的家徽是鶴丸)的家徽和服、仙臺平的裙褲、白足袋,以這身打扮悠哉坐著這輛馬車去逛銀座八丁。
啊,*近我每天都以新郎的心態在過日子。
在《新郎》的結語之后,太宰治寫道:“本文寫于昭和十六年(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八日。這天早上聽到日本和英美正式開戰的報道。”或許,太宰治在這年十一月因通不過征兵體檢而免役的遭遇,恰恰使他益發體認了文學救贖之無效性與欺罔性,也恰恰催迫他更進一步邁向寫作,他越寫下去,就越證實了“向往民眾”之蒼白乏力。也就越能用理性撻伐(亦控制)自己,越撻伐自己,也就越適用“新郎的心態”來反諷著精神趨近毀滅的無奈和空虛。
太宰治,原名津島修治,生于一九○九年,死于一九四八年。《小說燈籠》是這位作家顛覆其個人與現代文學的一部挽歌,他和他的讀者都會以黑塞那樣“失落的一代”所慣有的“輕微的喜悅”來閱讀這種自我撻伐的深邃理性和深邃瘋狂。
小說燈籠 目錄
輯一喧嘩
小說燈籠
黃道吉日
東京來信
輯二幻滅
香魚小姐
十二月八日
羞恥
雪夜的故事
輯三獨白
作家手札
小相簿
厚臉皮
誰
輯四人間
戒酒之心
漫談服裝
貓頭鷹通信
新郎
永別
小說燈籠 節選
“*近也沒賣鹽巴的了,”內人還是很沒自信,一臉愁苦,“想做腌菜,卻不能盡情地用鹽。要是多放點鹽巴會更好吃。”
“不,這樣剛剛好。我不喜歡吃太咸。”我說得很堅定。夸贊難吃的東西,覺得很爽快。不過偶爾也會失敗。
“今晚吃什么?這樣啊,什么都沒有啊。這樣的夜晚也有一種樂趣。來下點功夫吧。對了,來做海苔茶泡飯吧,感覺挺風雅的。把海苔拿出來。”我想海苔是*簡單的東西,所以這么說,但卻搞砸了。
“沒有啊。”內人一臉尷尬,“*近沒有一家店有賣海苔。真是怪了。雖然我不太會買菜,不過*近魚啊肉的,什么都買不到。我還曾提著空菜籃,站在菜市場哭呢。”她顯得非常沮喪。
我為自己少根筋感到可恥。我不知道家里沒有海苔,于是怯怯地問:
“有腌梅嗎?”
“有。”兩人都松了一口氣。
“忍耐點,這沒什么。只要有米和菜,人就能活下去。日本接下來會變好,愈來愈好。現在我們只要好好忍耐,日本一定會成功。我相信。我相信報上那些大臣說的話,完全相信。他們很努力在拼不是嗎?據說現在是*重要的時期。忍耐點。”我嚼著腌梅,一本正經說著眾所皆知的話給她聽,不知為何,心里感到很痛快。
有個晚上,我在外面吃晚飯,滿桌山珍海味令我十分震驚,感到不可思議。我忍著羞恥,悄悄把女服務生叫來,請她幫我包一塊牛排。女服務生相當困惑地說:“這在這里吃沒關系,可帶回去是違法的。”但我還是把溫熱的牛排帶回去了。這種樂趣,我也是到了今年才知道。過去,我是不會帶禮物回家的,從來沒有。因為我認為這是不潔、窩囊的事。
小說燈籠 作者簡介
太宰治(1909—1948)本名津島修治,出生于青森縣北津輕郡金木町的知名仕紳之家。其父雖為貴族院議員,但太宰治卻從未享受到來自財富或權勢的種種好處。他一生立志文學,曾參加左翼運動,又酗酒、殉情,終其一生處于希望與悔恨的矛盾之中。在短暫的三十九年生命中,他創作了五十余部作品,包括《人間失格》《斜陽》等。曾五次自殺,最后一次是在一九四八年,和仰慕他的女讀者在東京三鷹玉川上水投河自盡,結束其人生苦旅。
陳系美,臺灣文化大學中文系文藝創作組畢業,日本筑波大學地域研究所碩士,曾任空中大學日文講師、華視特約譯播,現為專職譯者。譯有《愛無比荒涼》《那年,我們愛得閃閃發亮》等作品。
- >
山海經
- >
回憶愛瑪儂
- >
史學評論
- >
推拿
- >
自卑與超越
- >
煙與鏡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