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山西文物日歷2025年壁畫(特裝版)
-
>
老人與海
-
>
愛的教育
-
>
統編高中語文教材名師課堂教學實錄
-
>
岳飛掛帥
-
>
陽光姐姐小書房.成長寫作系列(全6冊)
-
>
名家經典:水滸傳(上下冊)
紅星照耀中國-青少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020129072
- 條形碼:9787020129072 ; 978-7-02-012907-2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紅星照耀中國-青少版 本書特色
此次新版配有十余幅珍貴歷史照片,是由人民文學出版社推出的Z經典譯本。
本書為教育部八年級(上)語文教科書名著導讀指定書目。
人民文學出版社為此書撰寫了閱讀參考,全面指導學生理解本書。
紅星照耀中國-青少版 內容簡介
《紅星照耀中國》(曾譯《西行漫記》)自1937年初版以來,暢銷至今,而董樂山譯本已經是今天了解中國工農紅軍的經典讀本。本書真實記錄了斯諾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國西北革命根據地進行實地采訪的所見所聞,向全世界報道了中國和中國工農紅軍以及許多紅軍領袖、紅軍將領的情況。
紅星照耀中國-青少版紅星照耀中國-青少版 前言
中文重譯本序
胡愈之
本書作者斯諾的姓名是中國人民早已熟知的了。但是,為了未讀過和已讀過這本書的人們更深刻地了解這本書,對這一位杰出的新聞工作者、作家的一生經歷以及寫作《西行漫記》的時代背景和歷史背景,作概括性的介紹,也仍然是必要的。
埃德加·斯諾在一九○五年出生于美國堪薩斯城的一個貧苦家庭。他年輕時,當過農民、鐵路工人和印刷學徒。大學畢業以后,他開始畢生所從事的新聞工作,在坎薩斯城的《星報》和紐約的《太陽報》初露頭角。往后他在開往外洋的貨船上當了海員,歷游中美洲,*后到了夏威夷,仍然為美國的一些報紙供稿。一九二八年,在中國大革命陷入低潮的時候,他到了上海,擔任《密勒氏評論報》的助理編輯,以后兼任紐約《太陽報》和倫敦《每日先驅報》的特約通信員。一九三○年以后,他為采集新聞,遍訪中國主要城市和東三省、內蒙古、臺灣以及日本、朝鮮、荷屬東印度。他在中國西南各省作長時間的旅行,徒步經過云南省西部,到達緬甸和印度,訪問了甘地和其他印度革命領袖。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變時,斯諾正在上海,目睹一九三二年的淞滬戰爭和一九三三年的熱河戰爭。在這以后,他在北平燕京大學擔任新聞系教授兩年,同時學習了中國語文。在這一時期,他認識了美國著名的進步新聞記者史沫特萊,還和魯迅、宋慶齡以及一些中共地下黨員有所接觸。他編譯了一部英文的現代中國短篇小說選《活的中國》,是首先把魯迅著作介紹到西方的人之一。
一九三六年是中國國內局勢大轉變的關鍵性的一年。斯諾帶了當時無法理解的關于革命與戰爭的無數問題,六月間由北平出發,經過西安,冒了生命危險,進入陜甘寧邊區。他是在紅色區域進行采訪的**個西方新聞記者。
他達到了目的。他沖破了國民黨以及資本主義世界對中國革命的嚴密的新聞封鎖。首先他到了當時蘇區的臨時首都保安(即志丹縣),和毛澤東同志進行長時間的對話,搜集了關于二萬五千里長征的**手資料。然后,經過長途跋涉,他到達了寧夏南部的預旺縣,這已經是和國民黨中央部隊犬牙交錯的前沿陣地了。*后他冒著炮火,從新折回保安,由保安順利地到了西安。當他回到北平時,正是西安事變爆發前夕。他在北平首先為英美報刊寫了許多篇轟動一時的通訊報道,然后匯編成一本書,書名是《紅星照耀中國》。
“紅星照耀中國”,甚至還照耀世界,作為一個資產階級報紙的新聞記者,他已經預感到了,雖然他當時的報道,局限于中國的“西北角”——一片人口稀少的荒涼的被國民黨強大部隊重重圍困的紅軍根據地。
這四個月旅行使一個來自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新聞記者,在思想感情上起了極大的變化。他對于中國共產黨,它的領導人,革命的戰士、農民、牧民、工人、共青團員、少先隊員,有了真摯的熱烈的感情,從而對于在革命與戰爭的激浪中的中國,有了深刻的正確的認識。這種認識不久就為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和盧溝橋事變以后的全面抗日戰爭所證實了。
一九三七年十月,《紅星照耀中國》就由倫敦戈蘭茨公司**次出版,到了十一月已發行了五版。這時候斯諾正在上海這個被日本帝國主義包圍的孤島上。當時上海租界當局對中日戰爭宣告中立,要公開出版發行這本書是不可能的;在繼續進行新聞封鎖的國民黨統治區,是更不必說了。但是得到斯諾本人的同意,漂泊在上海租界內的一群抗日救亡人士,在一部分中共地下黨員的領導下,組織起來,以“復社”的名義,集體翻譯、印刷、出版和發行這本書的中譯本。斯諾除了對原著的文字作了少量的增刪,并且增加了為原書所沒有的大量圖片以外,還為中譯本寫了序言。由于當時所處的環境,中譯本用了《西行漫記》這個書名,作為掩護。《西行漫記》出版以后,不到幾個月,就轟動了國內以及國外華僑所在地。在香港以及海外華人集中的地點,出版了《西行漫記》的無數重印本和翻印本。直到現在,在中國人民中間,《西行漫記》和斯諾這個姓名是不可分離的事。雖然早已沒有必要再用這個隱晦的名稱,但是為了保存初版的本來面目,現在的重譯本仍然用《西行漫記》作為書名,是恰當的。
由于他在西北紅色區域四個月的冒險中引起的激情和對中國人民的熱愛,他用了他的后半生的幾乎全部精力,對中國問題作繼續探索和報道。抗日戰爭開始以后,他擔任英美報紙的駐華戰地記者。一九三九年,他又一次到了延安,和毛主席進行了談話。這些對話后來是在《密勒氏評論報》發表了。一九四一年斯諾對于皖南事變作了如實的報道,受到國民黨反動派的打擊,被迫離開中國。一九四二年到一九四三年他又來過一次中國,在這以后他要訪問中國越來越困難了。在麥卡錫主義控制的時期,美國聯邦調查局把他看作危險分子,不容許報刊發表斯諾的文章,他被迫遷居瑞士。他的護照也禁止去中國旅行。直到一九六○年六月,他得到我國領事館的單獨簽證,才**次來到解放后的新中國,和毛主席、周總理進行了會談。一九六四年到一九六五年初,他再一次訪問中國,毛主席又接見了他。一九七○年十月斯諾同洛伊斯·惠勒·斯諾夫人一同來華,國慶節在天安門上同毛主席,同周總理會了面。十二月十八日他和毛主席進行了長時間的也是*后一次的談話。這是在中共九屆二中全會以后,在那一次會上毛主席對林彪、陳伯達一伙的唯心主義先驗論和英雄創造歷史的謬論,進行了嚴肅的批判。
假如說,《西行漫記》以及斯諾其他關于中國的著作是中美人民友誼的催化劑,那么就中美兩國關系來說,他是**個報春的燕子。
一九七二年二月,斯諾剛回到瑞士不久,美國乒乓球隊**次應邀訪問北京,揭開了中美友好的新篇章,尼克松總統來華的時候,斯諾準備以記者身份,再一次作中國之行。由于病魔纏身,不能達到他的愿望。到了一九七二年二月十五日上午兩點二十分,埃德加·斯諾與世長辭了。
在彌留之際,他在病床上用生命的*后力量,面對中國派去的以馬海德醫生為首的醫療小組,說出了一句話:
“我熱愛中國。”
根據斯諾的遺愿,他的骨灰的一部分,安葬在北京大學內,即前燕京大學的校園里,這是適當的。這是一九三六年他去西北探險旅行的出發點,也是一九三七年他整理資料寫作《西行漫記》的地方。
在斯諾的一生,除了為歐美報刊寫作通訊稿以外,他完成了十一本著作,其中極大部分是和中國問題有關的。一九七一年回到瑞士以后,他還寫了《漫長的革命》一書,由于抱病在身,還沒有作*后的審訂。
但是所有后來的著作,都不能和《西行漫記》相比擬。即使是杰出的報告文學,在事過境遷之后,往往成為明日黃花。唯有四十三年前寫作的《紅星照耀中國》始終是許多國家的暢銷書。直到作者去世以后,它仍然是國外研究中國問題的首要的通俗讀物。它在全世界有億萬的讀者,這是并不奇怪的。它是忠實描繪中國紅色區域的**本著作。初版《西行漫記》除了有關西安事變和《關于朱德》部分引用了尼姆·韋爾斯的筆記材料以外,都是他親自采訪的**手資料。更重要的是斯諾西北之行,正值中國和世界局勢大轉變的開端。一九三六年,中國正醞釀著由長期的反共內戰轉變為對日本帝國主義的全面抗戰,而這也就是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這一切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工農兵群眾和革命知識分子艱苦斗爭所取得的豐碩成果。由于斯諾的驚人的洞察力和銳敏的分析能力,才使他認識了問題的本質,而這是西方的所謂“中國通”所不能辦到的。
正如斯諾為中譯本《西行漫記》初版寫的序文里所說:“從字面上講起來,這一本書是我寫的,這是真的。可是從*實際主義的意義來講,這些故事卻是中國革命青年們所創造,所寫下的。這些革命青年們使本書所描寫的故事活著。所以這一本書如果是一種正確的記錄和解釋,那就因為這是他們的書。……他們的斗爭生活就是本書描寫的對象。……此外還有毛澤東、彭德懷等人所做的長篇談話,用春水一般清澈的言辭,解釋中國革命的原因和目的。還有幾十篇和無名的紅色戰士、農民、工人、知識分子所做的對話。從這些對話里面,讀者可以約略窺知使他們成為不可征服的那種精神,那種力量,那種欲望,那種熱情。——凡是這些,斷不是一個作家所能創造出來的。這些是人類歷史本身的豐富而燦爛的精華。”
現在的中譯本根據英國戈蘭茨公司一九三七年版重新譯出,同一九三八年復社版中譯本所據原書是相同的。復社版當時未譯第十一篇中的《那個外國智囊》,現在補全,這是很好的。從內容來看,這一部分是關于黨內路線斗爭的敘述和分析,大部分資料是從當時和毛主席及其他領導同志談話中得到的。現在看來,這一部分仍然是重要的歷史資料。
顯然,斯諾在當時還沒有機會讀到毛主席正在寫作的《實踐論》和《矛盾論》。但是在本書的末章,他引用了列寧的這一段名言:“一般歷史,特別是革命的歷史,總是比*優秀的政黨、*先進階級的*覺悟的先鋒隊所想象的更富有內容,更多種多樣,更生動活潑,‘更巧妙’。這是不言而喻的,因為*優秀的先鋒隊也只能表現幾萬人的意識、意志、熱情和想象;而革命卻是在人的一切才能特別高度和集中地表現出來的時候,由千百萬被*尖銳的階級斗爭所激勵的人的意識、意志、熱情和想象來實現的。”列寧:《共產主義運動中的“左派”幼稚病》,見《列寧選集》第四卷,第249頁。
這也就是說,千百萬人民群眾——不是少數領袖們——的革命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可以說,這是《西行漫記》這一本書的總結。
今天,在又一次偉大的歷史性轉變的日子里,為了解放思想,開動機器,大踏步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邁進,重讀四十三年前這樣一本書是值得的。
紅星照耀中國-青少版 目錄
1938年中譯本作者序
**篇 探尋紅色中國
一 一些未獲解答的問題
二 去西安的慢車
三 漢代青銅
四 通過紅色大門
第二篇 去紅都的道路
一 遭白匪追逐
二 造反者
三 賀龍二三事
四 紅軍旅伴
第三篇 在保安
一 蘇維埃掌權人物
二 共產黨的基本政策
三 論抗日戰爭
四 懸賞200萬元的首級
五 紅軍劇社
第四篇 一個共產黨員的由來
一 童年
二 在長沙的日子
三 革命的前奏
四 國民革命時期
五 蘇維埃運動
六 紅軍的成長
第五篇 長征
一 第五次國剿
二 舉國大遷移
三 大渡河英雄
四 過大草地
第六篇 紅星在西北
一 陜西蘇區:開創時期
二 死亡和捐稅
三 蘇維埃社會
四 貨幣解剖
五 人生50始!
第七篇 去前線的路一
一 同紅色農民談話
二 蘇區工業
三 “他們唱得太多了”
第八篇 同紅軍在一起
一 “真正的”紅軍
二 彭德懷印象
三 為什么當紅軍?
四 游擊戰術
五 紅軍戰士的生活
六 政治課
第九篇 同紅軍在一起(續)
一 紅色窯工徐海東
二 中國的階級戰爭
三 四大馬
四 穆斯林和馬克思主義者
第十篇 戰爭與和平
一 再談馬
二 “紅小鬼”
三 實踐中的統一戰線
四 關于朱德
第十一篇 回到保安
一 路上的邂逅
二 保安的生活
三 俄國的影響
四 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和共產國際
五 那個外國智囊
六 別了,紅色中國
第十二篇 又是白色世界
一 兵變前奏
二 總司令被捕
三 蔣、張和共產黨
四 “針鋒相對”
五 《友誼地久天長》?
六 紅色的天際
附一:《西行漫記》新譯本譯后綴語·董樂山
附二:斯諾在西北蘇區的攝影采訪活動·董樂山
附三:斯諾的客廳和一二·九學生運動·董樂山
閱讀參考
紅星照耀中國-青少版 節選
一些未獲解答的問題
我在中國的七年中間,關于中國紅軍、蘇維埃和共產主義運動,人們提出過很多很多問題。熱心的黨人是能夠向你提供一套現成的答案的,可是這些答案始終很難令人滿意。他們是怎么知道的呢?他們可從來沒有到過紅色中國呀。
事實是,在世界各國中,恐怕沒有比紅色中國的情況是更大的謎,更混亂的傳說了。中華天朝的紅軍在地球上人口*多的國度的腹地進行著戰斗,九年以來一直遭到銅墻鐵壁一樣嚴密的新聞封鎖而與世隔絕。千千萬萬敵軍所組成的一道活動長城時刻包圍著他們。他們的地區比西藏還要難以進入。自從一九二七年十一月中國的**個蘇維埃在湖南省東南部茶陵成立以來,還沒有一個人自告奮勇,穿過那道長城,西回來報道他的經歷。
哪怕是*簡單的事情,也是有爭議的。有些人否認紅軍的存在,認為根本沒有這么一回事。只不過有幾千名饑餓的土匪罷了。有些人甚至否認蘇維埃的存在。這是共產黨宣傳的捏造。然而,親共的人卻稱頌紅軍和蘇維埃是中國要擺脫一切弊害禍患的唯一救星。在這樣的宣傳和反宣傳中,要想了解真相的冷靜的觀察家就得不到可信的證據。關心東方政治及其瞬息萬變的歷史的人,都有這樣一些感到興趣而未獲解答的問題:
中國的紅軍是不是一批自覺的馬克思主義革命者,服從并遵守一個統一的綱領,受中國共產黨的統一指揮的呢?如果是的,那么那個綱領是什么?共產黨人自稱是在為實現土地革命,為反對帝國主義,為爭取蘇維埃民主和民族解放而斗爭。南京卻說,紅軍不過是由“文匪”領導的一種新式流寇。究竟誰是誰非?還是不管哪一方都是對的?
在一九二七年以前,共產黨員是容許參加國民黨的,但在那年四月,開始了那場著名的“清洗”。共產黨員,以及無黨派激進知識分子和成千上萬有組織的工人農民,都遭當時在南京奪取政權的右派政變領袖蔣介石的大規模處決。從那時起,做一個共產黨員或共產黨的同情者,就是犯了死罪,而且確實有成千上萬的人受到了這個懲罰。然而,仍有成千上萬的人繼續甘冒這種風險。成千上萬的農民、工人、學生、士兵參加了紅軍,同南京政府的軍事獨裁進行武裝斗爭。這是為什么?有什么不可動搖的力量推動他們豁出性命去擁護這種政見呢?國民黨和共產黨的基本爭論究竟是什么?國民黨是孫逸仙博士等人所建立,掌握一九二四年到一九二七年所謂國民革命的領導權。共產黨創建于一九二一年,在國民革命中是國民黨的主要盟友。
紅星照耀中國-青少版 作者簡介
埃德加·斯諾,美國著名記者。他于1928年來華,曾任歐美幾家報社駐華記者、通訊員。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諾同時兼任北平燕京大學新聞系講師。1936年6月斯諾訪問陜甘寧邊區,寫了大量通訊報道,成為第一個采訪紅區的西方記者。
董樂山,翻譯家,作家。生于浙江省寧波市。1946年冬畢業于上海圣約翰大學英國文學系。譯作《第三帝國的興亡》(合譯)、《一九八四》《西方人文主義的傳統》《紅星照耀中國》等均有廣泛影響。
- 主題:頭一次了解到一些有趣的歷史
不同于國內作者寫這段歷史時的嚴肅沉重,這本書是非常日常和生動的,不僅了解到了一些偉人鮮活的一面,更了解到了當時很多普通人的生活和思想,從一個外國記者的筆下,看到了我黨成功的必然,是非常好的一本歷史和教育讀物。
- >
回憶愛瑪儂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史學評論
- >
唐代進士錄
- >
隨園食單
- >
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