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估到手價是按參與促銷活動、以最優(yōu)惠的購買方案計算出的價格(不含優(yōu)惠券部分),僅供參考,未必等同于實際到手價。
-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怎樣讀一幅古代中國畫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1692003
- 條形碼:9787531692003 ; 978-7-5316-9200-3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怎樣讀一幅古代中國畫 本書特色
全彩精裝版!
作者宋迪非精心挑選了60幅從魏晉到清代的山水人物畫大家的代表性作品,以散文的抒情性筆法,結合畫家的生平與個性,用詩人特有的視角進行解讀,使讀者透過畫作的表象,理解畫作的精神內涵,發(fā)現我國傳統文化的博大和精深。
作者在書中著意于揭示中國畫的隱微處,這有助于開拓自我的精神世界,追尋繪畫藝術的*高境界,這種詩意與畫境相結合的美文,也許是培養(yǎng)個人文化底蘊和人文情懷的*佳方式。
怎樣讀一幅古代中國畫 內容簡介
本書以美術史為線索,對中國古代的山水、人物、花鳥畫進行梳理,匯集了從魏晉到清代的主要畫家的*有代表性的作品。作者以散文的抒情性筆法,結合畫家的生平與個性,用詩人特有的視角進行解讀,使讀者透過畫作的表象,理解畫作的精神內涵,發(fā)現我國傳統文化的博大和精深。讀罷全書,我們不僅可以讀懂每一幅畫作中的精彩之處,也可以對中國畫發(fā)展的源流有個清晰的了解。作者在書中著意于揭示中國畫的隱微處,這有助于開拓自我的精神世界,追尋繪畫藝術的很高境界,這種詩意與畫境相結合的美文,也許是培養(yǎng)個人文化底蘊和人文情懷的很好方式。
怎樣讀一幅古代中國畫 目錄
展子虔《游春圖》/005
閻立本《步輦圖》/009
王維《雪溪圖》/014
韓幹《照夜白圖》/018
周昉《簪花仕女圖》/022
貫休《十六羅漢圖》/026
荊浩《匡廬圖》/030
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034
關仝《關山行旅圖》/039
董源《瀟湘圖》/043
巨然《秋山問道圖》/047
黃筌《寫生珍禽圖》/051
徐熙《雪竹圖》/055
李成《讀碑窠石圖》/059
范寬《雪景寒林圖》/063
許道寧《漁父圖》/067
屈鼎《夏山圖》/071
郭熙《早春圖》/075
文同《墨竹圖》/079
李公麟《五馬圖》/083
王詵《漁村小雪圖》/087
蘇軾《枯木怪石圖》/091
米芾《珊瑚筆架圖》/095
米友仁《瀟湘奇觀圖》/099
宋徽宗《祥龍石圖》/103
李唐《萬壑松風圖》/107
馬遠《邀月就梅圖》/111
梁楷《六祖斫竹圖》/115
法常《老子圖》/119
王庭筠《幽竹枯槎圖》/123
龔開《駿骨圖》/127
錢選《浮玉山居圖》/131
鄭思肖《墨蘭圖》/135
高克恭《云橫秀嶺圖》/139
趙孟頫《鵲華秋色圖》/143
黃公望《九峰雪霽圖》/147
王淵《牡丹圖卷》/151
吳鎮(zhèn)《蘆花寒䧹圖》/155
盛懋《寒林圖》/159
方從義《云山圖》/163
倪瓚《漁莊秋霽圖》/167
王蒙《溪山風雨圖冊·之一》/171
戴進《畫山水軸》/175
沈周《三絕冊頁·之一》/179
文徵明《古木蒼煙圖》/183
唐寅《秋風紈扇圖》/187
陳淳《花卉圖冊·之一》/191
徐渭《梅花芭蕉圖》/195
董其昌《山水圖冊·之一》/199
陳洪綬《隱居十六觀·之一》/203
王時敏《仿宋元六家山水冊·之一》/207
弘仁《山水梅花圖冊·之一》/211
髡殘《山水冊·之一》/215
龔賢《山水冊·之一》/219
八大山人《山水魚鳥圖冊·之一》/223
惲壽平《墨戲山水圖冊·之一》/227
石濤《山水冊·之一》/231
金農《花卉冊·之一》/235
羅聘《人物山水冊·之一》/239
怎樣讀一幅古代中國畫 節(jié)選
曹植在從帝都返回東藩的途中,于洛水偶遇洛神宓妃,洛神那超脫凡塵的飄忽之美讓曹植停住了腳步:“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仿佛兮若輕云之蔽月,飄飖兮若流風之回雪。”曹植流連忘返了。他徘徊于洛水之畔,追逐著洛神的身影。洛神對曹植的眷顧也心有所感,隔著涌起的波浪對他投以哀戚的目光,瀲滟的波光傳遞著他們之間情感的動蕩。然而 “恨人神之道殊兮”,人與神之間的愛情是無法在這個塵世實現的,個體的自由和社會的鐵律之間永遠存在著一段不可逾越的距離。*后宓妃在紛然而至的眾神簇擁下,消失于茫茫的洛水中央,只留下曹植一人在洛水邊彷徨嘆息,孤自惆悵。這是一個凄美的愛情故事,也是一個寄托了曹植深情的白日之夢。據說曹丕的皇后甄氏原是曹植早年的戀人,后遭讒致死。此賦原名《感甄賦》,借用游仙的方式,表達了他對已逝的舊日戀人甄后的哀思,也在不經意間流露出了對兄弟相殘這一冷酷現實的悲傷與倦怠。一百多年后,東晉畫家顧愷之根據這個凄婉的愛情故事,繪成了著名長卷《洛神賦圖》。
顧愷之(約345—409),小字虎頭,是東晉有名的繪畫大師,他精才藝,擅言辯,有“才絕,畫絕,癡絕”之稱,常出現于記載魏晉時期士人言論和行貌的奇書《世說新語》中。作為畫家,他善于以連綿緊湊的線條刻畫事物,和南朝宋陸探微并稱“顧陸”,號為密體,以區(qū)別于南朝梁張僧繇、唐吳道子的疏體。他不但是畫家,也是繪畫理論家,著有《論畫》等畫學專著,其“遷想妙得”“以形寫神”等論點,對后世的畫家有巨大影響。
顧愷之去曹植不遠,在同一種時代精神的籠罩下,由他來畫《洛神賦》,是能很好地把握住曹植賦的氣韻和其中人物的精神氣質的。在畫中,顧愷之并沒有完全按照原文的故事來展開,而是增加了幾段宓妃和曹植相會的細節(jié)。
這幅畫是以連環(huán)畫的方式來進行構建的,在背景統一的畫面上,以情節(jié)進行了逐段的分割。這樣,每一段故事在空間上自成一體又互相連通,給人一種一氣呵成的感覺。從洛神出現的那一刻起,畫家就以緊勁連綿的筆法,刻畫了洛神多姿多彩的儀態(tài):或顧盼,或凝神,或飄搖高舉,或遲疑往復。這種連續(xù)的刻畫,很好地復現了原賦中對洛神微妙入神的描寫:“體迅飛鳧,飄忽若神。凌波微步,羅襪生塵。動無常則,若危若安。進止難期,若往若還。轉眄流精,光潤玉顏。含辭未吐,氣若幽蘭。”而曹植這個人物,就好像是一個表現視覺的點,以其靜止而深情的佇望來展示洛神多姿多彩的變化之美。正是在這一連串的形神轉換中,故事情節(jié)得到了逐步深化。初逢,相見,別離,一個凄美的愛情故事在起承轉合之間走向了它悲劇的結局。在落幕的那一刻,我們不由得會感嘆,人世間的美好都是不能長久的,往往在一個瞬間就歸于幻滅。顧愷之很好地把握了賦中的那種人生無常的調子。而人生的無常,幸福的短暫,別離的永久,這一系列人世悲歡的演奏,正好也是魏晉時期文學藝術的一個主旋律。
“人大于山,水不容泛”。顧愷之在山水的畫法上,還是遵循著前代的模式,并沒什么改變,不過作為背景,這種現在看起來幼稚的畫法卻起到了意想不到的裝飾效果,就像京劇布景中的那種假定性,與實景拉開了距離,烘托了故事的情節(jié)。
以形寫神是顧愷之畫學的宗旨,他在整幅畫中運用了他所擅長的鐵線描,張彥遠說他“緊勁連綿,循環(huán)超忽,調格逸易,風趨雷疾,意存筆先,畫盡意在,所以全神也”。通觀全幅,形神完足,張彥遠所言不虛。
展子虔(約545—618),隋朝畫家,他歷經北齊、北周這些戰(zhàn)亂頻仍的短命朝代,至隋被文帝所召,歷任朝散大夫、帳內都督等職。進入隋朝的時候,經歷了戰(zhàn)爭的磨難和輾轉流徙的生活,和平到來了,他的藝術也成熟了。
展子虔是個全面的畫家,像人物、車馬、臺閣、佛像他都能畫,不過,他*擅長的還是山水。山水畫在展子虔之前尚未獨立,大多是作為人物畫的背景出現的,像顧愷之的《洛神賦圖》,人物是繪畫的主體,山水不過是人物經歷悲歡離合時的環(huán)境,注重的是裝飾效果,不大在意比例的合理性,以至于“人大于山,水不容泛”。而展子虔呢,從他僅存的畫作《游春圖》看,已經從人物畫中分離出來,是有獨立品質的山水畫了。可以說,這是中國現存*早的山水畫。
《游春圖》在空間處理上,山勢的高低遠近層次分明,有“遠近山川,咫尺千里”之勢,但從臺閣、舟馬、人物的分布上看,依然有從魏晉時期人物畫脫胎出來的痕跡;樹木的畫法擺脫了“伸臂布指”式的概念化處理,可山頭樹木的布置平板單調,明顯是從早期人物畫中轉化出來的。而水紋和云紋的描繪,與魏晉時代的壁畫也多有近似之處。在線的運用上,畫家注意把握輕重頓挫等節(jié)奏上的變化,用筆勁挺,山石有勾無皴,色彩以青綠為主,大體上用的是魏晉時期隨類賦彩的方法。
《游春圖》作為中國早期山水畫的代表,明顯有一種新舊雜糅的過渡感在里面。由此可見,藝術面貌的改變,往往都是一種漸變的發(fā)生,這種中間的過渡狀態(tài)是非常重要的。就像《游春圖》,雖然是從舊的傳統中轉化出來的,卻開啟了山水畫獨立發(fā)展的新方向。可以說沒有展子虔,就不會有唐代繼之而起的李思訓、李道昭的青綠山水。“沒有他,歷史即少了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所以人稱展子虔為“唐畫之祖”。
下面我們來看《游春圖》。
春天,風吹綠了群山,山頂的樹木因為離太陽更近,而早早地綠了。桃花開了,遍布于山角、岸邊、皋上,花朵雖然稀疏,卻這里一點那里一點地綻出了春天到來的消息。春水蕩漾,連綿的波紋浩蕩而沒有止境,在微風的吹拂下,向著無盡的遠方流去。這浩渺之波無頭尾、無靜止,既不可以拘束,亦不可以追溯,有如時序之綿綿,有著在駘蕩的春風中鋪展開來的無限面目。春天也像這眼前平靜的波紋,一刻不停地向前而去。那和春天一起到來的游人,三三兩兩,或男或女,有的站在水邊眺望,有的騎在馬上徐行,有的則坐在舟里順流而下。麗日當頭,一切都暖融融的,水流、天光、山色,使游者之游乃為天地之間毫無阻礙的暢游。孔子曰:“吾與點也。”贊嘆的不就是這春服既成時的悠游之樂嗎?而列御寇式的憑虛御風而行,更有一種浮游不知所終式的輕盈的快樂。那隨意點染于山川水流之間的寺院、樓閣、橋梁,則給這種游冶的快樂加入了日常大地的穩(wěn)固氣息。要知道,孔子式的悠游與莊子式的逍遙游,在中國士人的生活中是并行不悖的,這樣的游是要既能體會到高超的境界又不至于脫離大地的引力,這是一種高明的處于“中道”的態(tài)度,而這種態(tài)度在《游春圖》中不是隱然可見嗎?這種儒與道的綜合,在展子虔的畫筆下,已經到了融洽無間的地步了,升騰為大地和天空的雙重贊美詩。
怎樣讀一幅古代中國畫 作者簡介
宋迪非,自由職業(yè)者,20世紀90年代開始寫詩,曾在多種報刊上發(fā)表詩歌和小說,著有詩集《一個理想主義者的生活準則》《鋼琴師》《夜晚的白皮書》。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我與地壇
- >
推拿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二體千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