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人間種種清香,好想嘗嘗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9914986
- 條形碼:9787569914986 ; 978-7-5699-1498-6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人間種種清香,好想嘗嘗 本書特色
四色+單色印刷,獨有附贈 汪曾祺 文人畫 雅致拉頁
人間種種清香,好想嘗嘗 內容簡介
懂生活,愛美食的人,都非常有趣。 一個人的口味要寬一點、雜一點,*要緊的是對生活的興趣要廣一點。 汪曾祺說:“我不愛逛商店,愛逛菜場,看看那些碧綠生青、新鮮水靈的瓜菜,令人感到生之喜悅。”他不僅喜歡吃、懂得吃、懂得做,還懂得寫吃的,從家鄉高郵的鴨蛋到北京的豆汁兒,到湖南的臘肉、野菜,他都要追究、琢磨一番,并時常發出感嘆:我能吃,我很愛吃,人間種種清香,好想嘗嘗。 《人間種種清香,好想嘗嘗》寫家常小菜、地方風味和民間小食,不僅談吃,也談風俗、禮儀,談情懷。在汪曾祺筆下,美食是一種文化,一種境界,一種對生活的態度,閑散讀來真是幸福滿滿。
人間種種清香,好想嘗嘗人間種種清香,好想嘗嘗 前言
序
汪曾祺寫給自己的詩——
我有一好處,平生不整人。
寫作頗勤快,人間送小溫。
或時有佳興,伸紙畫芳春。
草花隨目見,魚鳥略似真。
唯求俗可耐,寧計故為新。
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
君若亦喜歡,攜歸盡一樽。
人間種種清香,好想嘗嘗 目錄
自得其樂
四方食事
做飯
手把肉
泡茶館
果蔬秋濃
故鄉的野菜
食豆飲水齋閑筆
昆明的吃食
昆明的果品
肉食者不鄙
第二章至味在人間,也在心田
豆腐
米線和餌塊
面茶
豆汁兒
菌小譜
馬鈴薯
蘿卜
韭菜花
鱖魚
魚我所欲也
栗子
第三章人間有味食清歡
茶干
葵·薤
吃食和文學
宋朝人的吃喝
《吃的自由》序
《旅食與文化》題記
食道舊尋——《學人談吃)序
人間種種清香,好想嘗嘗 節選
四方食事 口味 “口之于味,有同嗜焉”。好吃的東西大家都愛吃。宴會上有烹大蝦(得是極新鮮的),大都剩不下。但是也不盡然。羊肉是很好吃的。“羊大為美”。中國人吃羊肉的歷史大概和這個民族的歷史同樣久遠。中國羊肉的吃法很多,不能列舉。我以為*好吃的是手把羊肉。維吾爾、哈薩克都有手把羊肉,但似以內蒙為*好。內蒙很多盟旗都說他們那里的羊肉不膻,因為羊吃了草原上的野蔥,生前已經自己把膻味解了。我以為不膻固好,膻亦無妨。我曾在達茂旗吃過“羊貝子”,即白煮全羊。整只羊放在鍋里只煮四十五分鐘(為了照顧遠來的漢人客人,多煮了十五分鐘,他們自己吃,只煮半小時),各人用刀割取自己中意的部位,蘸一點作料(原來只備一碗鹽水,近年有了較多的作料)吃。羊肉帶生,一刀切下去,會汪出一點血,但是鮮嫩無比。內蒙人說,羊肉越煮越老,半熟的,才易消化,也能多吃。我幾次到內蒙,吃羊肉吃得非常過癮。同行有一位女同志,不但不吃,連聞都不能聞。一走進食堂,聞到羊肉氣味就想吐。她只好每頓用開水泡飯,吃咸菜,真是苦煞。全國不吃羊肉的人,不在少數。 “魚羊為鮮”,有一位老同志是獲鹿縣人,是回民,他倒是吃羊肉的,但是一生不解何所謂鮮。他的愛人是南京人,動輒說:“這個菜很鮮”,他說,“什么叫‘鮮’?我只知道什么東西吃著‘香’。”要解釋什么是“鮮”,是困難的。我的家鄉以為*能代表鮮味的是蝦子。蝦子冬筍、蝦子豆腐羹,都很鮮。蝦子放得太多,就會“鮮得連眉毛都掉了”的。我有個小孫女,很愛吃我配料煮的龍須掛面。有一次我放了蝦子,她嘗了一口,說“有股什么味!”不吃。 中國不少省份的人都愛吃辣椒。云、貴、川、黔、湘、贛。延邊朝鮮族也極能吃辣。人說吃辣椒愛上火。井岡山人說:“辣子有補(沒有營養),兩頭受苦。”我認識一個演員,他一天不吃辣椒,就會便秘!我認識一個干部,他每天在機關吃午飯,什么菜也不吃,只帶了一小飯盒油炸辣椒來,吃辣椒下飯。頓頓如此。此人真是個吃辣椒專家,全國各地的辣椒,都設法弄了來吃。據他的品評,認為土家族的*好。有一次他帶了一飯盒來,讓我嘗嘗,真是又辣又香。然而有人是不吃辣的。我曾隨劇團到重慶體驗生活。四川無菜不辣,有人實在受不了。有一個演員帶了幾個年輕的女演員去吃湯圓,一個唱老旦的演員進門就嚷嚷:“不要辣椒!”賣湯圓的白了她一眼:“湯圓沒有放辣椒的!” 北方人愛吃生蔥生蒜。山東人特愛吃蔥,吃煎餅、鍋盔,沒有蔥是不行的。有一個笑話:婆媳吵嘴,兒媳婦跳了井。兒子回來,婆婆說:“可了不得啦,你媳婦跳井啦!”兒子說:“不咋!”拿了一根蔥在井口逛了一下,媳婦就上來了。山東大蔥的確很好吃,蔥白長至半尺,是甜的。江浙人不吃生蔥蒜,做魚肉時放蔥,謂之“香蔥”,實即北方的小蔥,幾根小蔥,挽成一個疙瘩,叫做“蔥結”。他們把大蔥叫做“胡蔥”,即做菜時也不大用。有一個著名女演員,不吃蔥,她和大家一同去體驗生活,菜都得給她單做。“文化大革命”斗她的時候,這成了一條罪狀。北方人吃炸醬面,必須有幾瓣蒜。在長影拍片時,有一天我起晚了,早飯已經開過,我到廚房里和幾位炊事員一塊吃。那天吃的是炸油餅,他們吃油餅就蒜。我說,“吃油餅哪有就蒜的!”一個河南籍的炊事員說:“嘿!你試試!”果然,“另一個味兒”。我前幾年回家鄉,接連吃了幾天雞鴨魚蝦,吃膩了,我跟家里人說:“給我下一碗陽春面,弄一碟蔥,兩頭蒜來。”家里人看我生吃蔥蒜,大為驚駭。 有些東西,本來不吃,吃吃也就習慣了。我曾經夸口,說我什么都吃,為此挨了兩次捉弄。一次在家鄉。我原來不吃芫荽(香菜),以為有臭蟲味。一次,我家所開的中藥鋪請我去吃面,——那天是藥王生日,鋪中管事弄了一大碗涼拌芫荽,說:“你不是什么都吃嗎?”我一咬牙吃了。從此,我就吃芫荽了。后來北地,每吃涮羊肉,調料里總要撒上大量芫荽。一次在昆明。苦瓜,我原來也是不吃的,——沒有吃過。我們家鄉有苦瓜,叫做癩葡萄,是放在瓷盤里看著玩,不吃的。有一位詩人請我下小館子,他要了三個菜:涼拌苦瓜、炒苦瓜、苦瓜湯。他說:“你不是什么都吃嗎?”從此,我就吃苦瓜了。北京人原來是不吃苦瓜的,近年也學會吃了。不過他們用涼水連“拔”三次,基本上不苦了,那還有什么意思! 有些東西,自己盡可不吃,但不要反對旁人吃。不要以為自己不吃的東西,誰吃,就是豈有此理。比如廣東人吃蛇,吃龍虱;傣族人愛吃苦腸,即牛腸里沒有完全消化的糞汁,蘸肉吃。這在廣東人、傣族人,是沒有什么奇怪的。他們愛吃,你管得著嗎?不過有些東西,我也以為不吃為宜,比如炒肉芽——腐肉所生之蛆。 總之,一個人的口味要寬一點、雜一點,“南甜北咸東辣西酸”,都去嘗嘗。對食物如此,對文化也應該這樣。
人間種種清香,好想嘗嘗 相關資料
“世紀文學60家”6個100分作家,即魯迅、張愛玲、沈從文、曹禺,第6個滿分是汪先生,師從沈從文,他是把生活寫的很好的作家,是文壇公認的生活家。如果你喜歡平實生動靈巧的文字,如果你想體味從容平淡又精彩分呈的生活,汪曾祺不可錯過。
知道的人都愛他,愛他的文字,他的生活態度,也愛他寫的美食,無論是日常菜饌,還是野味珍饈,在他筆下都透著一種美感,從中我們品嘗到了清新的野趣,品嘗到了詩一般的人文情懷,更品嘗到了他對美食執著追求中的歡愉。汪曾祺說,我寫得是美、是健康的人性。美、人性,是任何時候都需要的。
近年來百度、微博搜索量逐年增加,作品開卷數據持續攀升,汪曾祺作品兼具熱賣和常銷價值,在這個追求美好生活的時代,汪曾祺作品所體現出來的“生活之美”,也得到越來越多人的喜愛。
顧城、梁文道、史航等贊譽很多的大家;人民日報、央視新聞、新周刊、三聯生活周刊、中國新聞周刊、十點讀書、新浪讀書等各大媒體極為推崇的大家,在其逝世二十周年來臨之際,各大媒體更是給予高度關注。
人間種種清香,好想嘗嘗 作者簡介
汪曾祺
作家——散文、小說、戲劇無一不精,京派作家的代表人,代表作《受戒》《大淖記事》《人間草木》等;生活家——他以個人化的細小瑣屑的題材,使“日常生活審美化”;筆下美食、草木蟲魚鳥獸,無不動人;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后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后一個士大夫。“世紀文學60家”6個100分的作家之一。
- 主題:
人間種種清香,好想嘗嘗 汪曾祺是一個愛美食,懂生活的人,故而書中不僅談吃,還有對往事、故人的回憶,娓娓而談,如在眼前,是令人感到幸福溫暖的文字。(書中插圖也好看且應景) 他喜歡逛菜市場,感受人間煙火氣和生之喜悅,自謙只會做家常菜,可朋友來吃飯連湯底都要喝光,甚至還要打包帶走……只因用心琢磨,因此,從做菜到寫文到做人,無一不出色。 談喝茶,更多是對祖父、故友的懷念;始終不忘多年前水果店的香氣,無非那時正在初戀,世間萬物都因之美好。 書中寫到種種吃食,總離不開故鄉,無論是提起來便引以為傲的咸鴨蛋,還是 新鮮的小蘿卜,清香的甜豆粥,以至于當年并不愛吃的咸菜慈姑,在幾十年后,都成了心心念念的美味…… 汪曾祺真是一個好玩的老頭,不僅說自己“有毛的不吃撣子,有腿的不吃板凳,大葷不吃死人,小葷不吃蒼蠅”,而且身體力行,喝豆汁要再來一碗,聞著味去找臭豆腐,在釣魚臺國賓館外面挖野菜,差點被門衛誤會在埋炸彈…… 其行文樸實無華,如話家常,卻往往能打動人。春天,叫賣枸杞的“女孩子的聲音也帶著雨水”;天上飄著的燈籠,“看了使人有一點薄薄的凄涼”……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山海經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月亮虎
- >
姑媽的寶刀
- >
自卑與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