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心何以安.心安是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4919139
- 條形碼:9787564919139 ; 978-7-5649-1913-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心何以安.心安是家 本書特色
胡山林著的《心何以安心安是家》分上中下篇。上篇寫家園何在,分為西方人的天堂與樂園、中國人的仙境與樂土、理想世界的失落與重建、理想世界的價值和意義。中篇寫追求心安的人。下篇寫心安于理得。圍繞”心安是家”(蘇軾),敘述生活(歷史和現實)與藝術中以心安為至上追求的人的事跡。
心何以安.心安是家 內容簡介
做人、做事要講良心、憑良心,而不能沒良心、壞良心,是中國人公認的精神信仰與道德底線。換句話說。良知、良心關乎靈魂歸宿,關乎心之所安。 這個世界上唯有兩樣東西能讓我們的心靈感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們頭上燦爛的星空,一是我們內心崇高的道德法則。 做所當做,想所當想,敬畏所當敬畏,為社會為他人盡其所能釋放正能量。而不是相反;在明知不該的誘惑面前,頭腦要清醒,多想后果,把可能出現的惡果像達摩克利斯之劍一樣懸在頭頂,心堅決點,不存僥幸之想,杜絕“一念之差”;萬一有錯了,失足了,趕緊反省,誠心懺悔,堅決改正。這樣就能永遠立于心安之地,由此看,心安其實很簡單。
心何以安.心安是家 目錄
人類追尋的精神家園往往是設想中的理想世界
一、西方人的天堂與樂園
二、中國人的仙境與樂土
三、理想世界的失落與重建
四、理想世界的價值和意義
中篇 追求心安的人
此心安處是吾鄉
一、歷史、現實中人
(一)樂喜:以不貪為寶
(二)劉寵:一錢太守
(三)楊震:“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
(四)諸葛亮:崇高源于執著的精神追求
(五)陶淵明:“任真”“固窮”心自安
(六)杜甫:忠愛纏綿為心安
(七)蘇軾:面向宇宙的沉思使世俗的心靈得到安寧
(八)馮友蘭:視學術為生命,書寫不完心放不下
(九)黃萬里:良知良心是立身處世的*高原則
(十)史鐵生:當代*有靈魂的作家
(十一)出租車司機夫婦:敬畏良心
(十二)孫水林、孫東林:20年堅守承諾,被人們贊為“信義兄弟”
(十三)徐月勝、許濤:草根階層的誠信
(十四)王中霞:機艙清潔員兩年交還失物價值百萬
(十五)曹德旺:億萬富翁、大企業家與不識字的結發妻子不離不棄
(十六)蘭越峰:堅持醫德底線,受盡迫害終無悔
二、藝術作品中人
(一)精衛:知其不可而為之,盡人事而后心安
(二)關羽:拒絕一切賄賂,堅持人格操守
(三)唐成:當官不與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
(四)賈寶玉:懺悔者的性格與心靈
(五)隋抱樸:為良心安寧無條件結束一切舊怨
(六)《咱爸咱媽》中喬家人:親情重如山
(七)周晉:千萬別做虧心事
(八)聶致遠:“唯一的理由,就是心靈的理由”
(九)浮士德:在永無休止的追求中安慰自己的靈魂
(十)冉阿讓:良心就是上帝
(十一)聶赫留朵夫:從犯罪到贖罪的“復活”之旅
(十二)《心》的主人公:即使是勝利者,心若不安,生活就成了自我懲罰
(十三)辛德勒:良知指引,從納粹虎口中救出一千多名猶太人
(十四)《泰坦尼克號》人物群:人類良知的典范
(十五)哈羅德·弗萊:一個人的朝圣
下篇 心安于理得
得理方能心安
一、對于群體而言,“理”的內涵是多元的
二、對于個體而言,“理”的內涵是豐富的
三、“理”屬心,屬靈,具有崇高性和超越性
四、堅守“理”,心就安
五、只要尋找,家就在你心中
附錄
佛教與心安:我對佛教的理解
結語
心安其實很簡單
心何以安.心安是家 節選
《心何以安心安是家/心何以安系列叢書》: 二、中國人的仙境與樂土關于理想世界在中國文學與宗教中的演變,葛兆光教授曾從史的角度,專門作過考察。考察結果載于《中國宗教與文學論集》沖,題目是:從出世間到人世間:中國宗教與文學中理想世界主題的演變。 早期中國人心靈中的理想世界與西方的“天堂”相類。例如《莊子》、《楚辭》及《山海經》里的“山”。《莊子》想象“藐姑射山”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不食五谷,吸風飲露,乘云飛、御飛龍而游于四海之外”的仙人;《淮南子》想象中的“昆侖山”,人可以登之而不死。在這一類理想世界里,“山”是一個象征,神奇美妙卻難以攀登,而且遠離塵寰。與“山”相類的是“島”,即海上的“山”,著名的有蓬萊、方丈、瀛洲,仙島上風景奇美,遍地異花仙草,仙人們歡樂幸福,長生不老,類似西方的伊甸園。 以上的“山”或“島”是道教的理想世界,這一世界是誘人的,但卻與凡人無緣,而且到達它的途徑又極為艱難。世人只能在期望中懷著絕望,在絕望中又懷著僥幸的期望,招惹得人心癢無搔處。 比起道教來,佛教理想中的極樂世界雖然單純卻更加誘人。佛教的理想世界是“西方凈土”、“靈山凈土”,也叫“極樂世界”。在極樂凈土中,到處都是希見的奇珍異寶,微風吹動寶樹發出人間聞所未聞的“微妙音”,而且更重要的是往生極樂世界的人都得到了解脫和超越,可享永生永世之幸福。但往生極樂世界卻極不容易,修煉極其艱苦繁難,需要信仰者堅毅隱忍,一心不亂方能靠近。但無論你怎么靠近都不會到達,它總是與人間世界懸隔很遠。“仙山”、“仙島”、“仙境”、“極樂凈土”以其遠離人間的自由、永恒與幸福,成了宗教及文學熱情歌頌的對象。人有一種難以改變的痼疾,越是得不到的東西越珍貴,越是看不清的世界越美妙,海市蜃樓式的景觀常常令人夢寐以求,而“夢寐以求”四個字恰巧說明只是“南柯一夢”式的子虛烏有。可是,宗教正需要那種與人世懸隔的“彼岸”來維系人的信仰。沒有這種可望不可及的“理想世界”,信仰者會失去追尋的目標也會失去追尋的動力。“理想世界”與人間世界靠得太近,它也會失去誘人的光環和幻想的色彩,那座彼岸的海市蜃樓可能是假相,但千萬不可戳破,否則理性會看破一切,道德、精神便無以維系。所以人們需要有這樣一個盡善盡美又遠離人間的“理想世界”,成為追求的對象。于是,中國古代詩歌、小說中“遇仙”、“游仙”的詩作不絕如縷,其代表人物如李白,有一百多首詩寫的就是這種出世間的理想世界,幻想自己周游仙山仙島,與諸仙人為友,甚至幻想自己本來就是謫到人間的仙人。 仙境也罷,凈土也好,畢竟離現世太遠,與理智相悖,于是,注重現實、現世的儒家為世人設計出了另一番“理想世界”,即“大同世界”。孔子說在這個大同社會中,“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總之,在這個大同世界里人人有道德,人人得其所,人人無私心,人人盡其力,這樣就能使天下太平,紛爭平息,人人安居樂業,生活安定富足,君主不過分干預,官吏不過分盤剝。 ……
心何以安.心安是家 作者簡介
胡山林,生于1951年,河南省方城縣人,河南大學文學院教授,信陽學院特聘教授,全國社會科學普及專家。主要有《文學欣賞導引》、《文藝欣賞心理學》、《尋找靈魂的歸宿》、《文學藝術與終關懷》、《文學與人生》、《文學概論》、《文學欣賞新編》、《地之思》等。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我與地壇
- >
經典常談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李白與唐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