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茨威格短篇小說集
-
>
女人的勝利
-
>
崇禎皇帝【全三冊】
-
>
地下室手記
-
>
雪國
-
>
云邊有個小賣部(聲畫光影套裝)
-
>
播火記
慈禧全傳·清宮外史(上下冊)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8045580
- 條形碼:9787508045580 ; 978-7-5080-4558-0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慈禧全傳·清宮外史(上下冊) 本書特色
慈禧,身為清朝的獨裁女主,也是揭開中國現代化序幕的鐵腕太后,她在男人專權的政治舞臺上,展現出高人一籌的政治手腕,作為實際掌權者,統治中國長達四十多年;同時她又是宮廷秘聞的不二主角,關于她的事跡,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慈安暴斃、珍妃投井、光緒暴崩……重重疑團,皆因她而起;同光中興、戊戌變法、八國聯軍進京……她的名字與近代很多重要事件聯系在一起。
高陽熟知清朝歷史掌故,凡筆記、野史、雜著、詩文及民間傳說都爛熟于心,信手拈來,自然融入到小說情境中,在貼近史實的基礎上盡量通俗化。他將頭緒紛繁、變幻莫測的晚清歷史,寫得跌宕起伏,形象鮮活,如此便生動還原了一個有血有肉的“東方維多利亞女王”——慈禧。
慈禧全傳·清宮外史(上下冊) 內容簡介
宮廷之內的燭光斧影,將相公卿的爾虞詐,濁世佳公子的風流倜儻,綠林英杰的豪邁壯氣,鄉野小民的離廳遭遇……那一段不堪回首的時光,有著說不盡的搖曳生姿、道不完的萬種風情。
慈禧全傳·清宮外史(上下冊)慈禧全傳·清宮外史(上下冊) 前言
序言
光緒四年十月二十七。
養心殿內外幾乎差兩個月的天氣,殿外的大水缸中,已連底結了冰,東暖閣內,卻如十月小陽春。從穆宗以天花在此崩逝后,兩宮太后再度垂簾,曾經大修過一次,門窗隙處嚴絲合縫,擋住了西北風帶來的寒氣,加上四個紅彤彤的大炭盆,烘得遍體溫煦,所以君臣議事,十分從容。
“四川東鄉一案,至今未結。四川總督丁寶楨,云貴總督李宗羲的復奏,情節不符。李宗羲復奏,請援楊乃武一案成例,由刑部提審。臣等公議,這一案與楊案的情形不同,**,案內人證眾多;第二,四川路太遠,提京會審,太拖累百姓了。至于由六部九卿會議,亦是難以懸斷。臣等想請懿旨,特派欽差馳驛查審。”
恭王一口氣說完,將手往后一伸,寶望便很快地將一張紙條塞到了他手里。
“這么辦很妥當。”慈禧太后問道:“預備派誰啊?”
恭王看著那張紙條念道:“禮部尚書恩承,侍郎童華。”
“恩承對于外面的情形,也還明白。可以!”慈禧太后又說,“這個案子拖得也太久了,我都記不清下過多少旨意了。”
“多少?”恭王回頭問寶望。
寶望便看一看沈桂芬——他輕輕答道:“一共十二道。”
慈禧太后目明耳聰,已經聽到了,“把那十二道旨意,還有文格的原奏,一起抄給恩承。”
“是!”恭王陳奏另一件事,“昨天奉懿旨,讓貴州巡撫黎培敬,到京陛見。黎培敬從同治三年放到貴州當學政,在那里十二年了。
慈禧全傳·清宮外史(上下冊) 目錄
柳堂死諫
繼統之爭
清流威風
表揚孤忠
裁抑軍機
名士風流
崇厚辱國
曾侯使俄
慈禧致疾
慈安聽政
博訪名醫
備戰求和
長春閑話
午門風波
西宮雷霆
伯王典兵
香車美人
豪門家丑
悖王行法
香消玉殞
禁宮奇聞
諍言回天
南北之爭
淚落吳江
左侯入京
王侯交歡
元戎閱操
收復伊犁
捕快作賊
冒名頂替
臨刑鳴冤
明鏡高懸
公堂認子
深宮巨變
**章
燈下焚詔
慈安暴崩
小臣窺秘
第二章
以醫加官
兩江參案
左侯出鎮
衣錦還鄉
慈禧用權
弄巧成拙
第三章
整頓度支
三庫積弊
云南報銷
天象示警
清流搏擊
力振紀綱
常熟大用
交通宮禁
白簡紙裙
第四章
水落石出
悖王聽審
第五章
書生籌邊
清流主戰
醇王參政
疆臣妒功
第六章
將帥不和
清流內訌
第七章
政局巨變
負荊請罪
太上軍機
大申軍律
調虎離山
第八章
豐澗鎮閩
南皮督粵
第九章
鋒芒畢露
曾九談和
李二賣船
法使下旗
和戰兩難
群臣廷議
萬幾閑情
第十章
*后通牒
閩江風云
馬尾喪師
巡撫受辱
欽差潛逃
大敗小勝
第十一章
下詔宣戰
閩士公憤
基隆戰火
孤拔封港
第十二章
萬壽恩詔
手足修好
恭王被讒
新疆設省
為兄得咎
議修御苑
慈禧全傳·清宮外史(上下冊) 節選
文摘
柳堂死諫
穆宗和嘉順皇后的大葬典禮,定在三月二十六,兩宮太后和皇帝定三月二十一啟鑾,除了隨扈王公大臣以外,送葬的百官,都先期動身,官越小的走得越早。
小官中有個吏部稽勛司的主事吳可讀,卻是京朝的老名士,他字柳堂,甘肅蘭州人。道光三十年的進士,未成名以前,不修邊幅,倜儻自喜。到京會試的舉人,有錢的住客棧,沒有錢的住會館,愛清靜的住廟,而萬變不離其宗的是,便于下帷讀書,“臨陣磨槍”。只有吳可讀與眾不同,住在陜西巷一家“清吟小班”,聽眷的一個姑娘,叫做翠花,貌僅中姿,略解詩書,而談吐頗不俗,一片紅粉憐才的念頭,溢于言表。吳可讀是個極有至性的人,動到情感,一往不復,萬死難回,認定翠花是個風塵知己,眼皮供養,心坎溫存,日日伺候妝臺。翠花的一顰一笑,莫不有半天好思量,把個考籃丟在墻角,積得好厚的灰塵,因此得了個極不雅的外號:吳大嫖。
這年是道光二十七年,春闈榜發,吳大嫖落第。翠花為他哭了一場,吳可讀倒覺得她這一副眼淚可貴,不下于金殿臚歌。因此,以蘭州道遠,不如在京讀書作為托詞,依然迷戀京華。會試落第,留京讀書,準備下一科會試吐氣揚眉,原是*好的打算,但大家對吳大嫖的動機,就不免有所猜疑了。
幾個月下來,證明吳可讀根本未作卷土重來之計,這就有師長親友要干預了。有個朝中大老,是他鄉試的“座師”,派人將他找了來,顧全他的面子,不說破他志氣消沉在溫柔鄉中,只說九陌紅塵,紛移心志。要讀書宜在靜僻古廟,勸他住到廣安門外的“九天廟”去。九天廟是關中會館的公產,住在那里,不必花費房租。這倒是小事,主要的是老師的話,出于愛人以德的好意,無法駁回,吳可讀只好從翠花的香巢,搬到香火冷落的九天廟,打算著好好用一番功。
哪知**天擇席,第二天念舊,第三天就害起相思病。勃然而起,仍舊搬回陜西巷去住。
慈禧全傳·清宮外史(上下冊) 作者簡介
高陽(1922—1992),一說生于1926年,本名許晏駢,譜名儒鴻,字雁冰。筆名高陽、郡望、吏魚、孺洪等,臺灣已故著名作家,以歷史小說的創作享譽當代文壇。代表性作品有《胡雪巖全傳》三部曲、《慈禧全傳》等。
高陽精通清代歷史掌故,作品對清代歷史有著獨特的研究深度,也是他最為拿手的部分。其作品的最大特色是“以歷史人小說,以小說述歷史”,從考據中探索歷史的真相實況,并將求證索據所獲的資料運用于小說之中。高陽著述豐富,一生著作約90余部,105冊,讀者遍及全球華人世界,有人以“有井水處有金庸,有村鎮處有高陽”來描述高陽作品在華人社會的受歡迎程度。高陽過世的時候,友人挽聯云:“文章憎命達,詩酒風流李太白;才學著書多,古今殷鑒羅貫中。”
由于種種原因,祖國大陸讀者在很長一段時間里無緣知曉高陽這位浙籍歷史小說巨擘。直至20世紀80年代初,隨著高陽作品的陸續翻印以及研究工作的徐徐展開,祖國大陸讀者、研究者才逐漸有機會一睹其藝術風采。在20世紀90年代掀起一股高陽熱,許多出版社開始陸續出版高陽作品。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經典常談
- >
煙與鏡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回憶愛瑪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