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公路車寶典(ZINN的公路車維修與保養秘籍)
-
>
晶體管電路設計(下)
-
>
基于個性化設計策略的智能交通系統關鍵技術
-
>
花樣百出:貴州少數民族圖案填色
-
>
山東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技術轉移與技術創新歷史叢書中國高等技術教育的蘇化(1949—1961)以北京地區為中心
-
>
鐵路機車概要.交流傳動內燃.電力機車
-
>
利維坦的道德困境:早期現代政治哲學的問題與脈絡
中國寧鄉式鐵礦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2474393
- 條形碼:9787502474393 ; 978-7-5024-7439-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寧鄉式鐵礦 內容簡介
寧鄉式鐵礦是我國重要的鐵礦類型和重要的沉積鐵礦類型,礦石礦物主要為赤鐵礦,伴有褐鐵礦、鮞綠泥石、菱鐵礦、方解石、白云石、石英、玉髓、膠磷礦和黏土礦物等,且含磷偏高,選冶技術有較大難度。 《中國寧鄉式鐵礦》綜合歷年來對寧鄉式鐵礦進行的技術攻關成果,從礦產地質、地質勘查和選冶技術三個方面對寧鄉式鐵礦的百年地質和開發利用研究進行系統和深入的總結。礦產地質篇闡述了寧鄉式鐵礦多年來的地質研究成果,重點是對寧鄉式鐵礦成礦背景、成礦作用、成礦環境的新的研究成果。地質勘查篇從勘查歷史、勘查階段、勘查工程網度等方面對寧鄉式鐵礦地質勘查工作進行了總結、評述,以及近幾年來新開展的遙感、資源潛力評價技術的成果。選冶技術篇介紹寧鄉式鐵礦工藝礦物特征、選冶技術、工藝設備和選礦藥劑,總結了半個世紀以來選冶研究的主要成果和新進展。 《中國寧鄉式鐵礦》可供鐵礦地質研究、地質勘查以及選冶研究領域的工程技術人員、科研人員、管理人員和教學人員閱讀。
中國寧鄉式鐵礦 目錄
**篇 礦產地質
**章 分布及資源儲量
**節 地理分布
一、全國
二、中南地區
三、西南地區
四、華東地區
五、西北地區
第二節 資源儲量及礦床規模構成
一、資源儲量
二、礦床規模構成及資源集中度
第二章 成礦區域地質背景及成礦區劃分
**節 成礦區域地質背景
一、鐵礦分布的大地構造位置
二、構造演化歷史
第二節 泥盆紀古構造格局
一、華力西階段古構造
二、華南泥盆紀古構造
第三節 成礦區劃分
一、鄂西一湘西北成礦區
二、湘中一贛西成礦區
三、桂東北成礦區
四、滇黔成礦區
五、川中成礦區
六、甘南一川北成礦區
第三章 含礦地層及含礦巖系
**節 泥盆系地層概述
一、中國泥盆紀地層分區
二、南方泥盆紀地層分區及地層特點
第二節 礦層層位及含礦巖系
一、含礦層位及含礦巖系對比
二、鄂西湘西北成礦區一黃家磴組、寫經寺組
三、湘中贛西成礦區一佘田橋組、錫礦山組
四、桂東北成礦區一郁江組
五、滇黔成礦區一魚子甸組、邦寨組、獨山組
六、川中成礦區一養馬壩組、碧雞山組
七、甘南川北成礦區一當多組
第四章 含礦沉積盆地及沉積建造
**節 含礦沉積盆地
一、含礦沉積盆地類型
二、含礦沉積盆地特征
第二節 含礦建造
一、概述
二、寧鄉式鐵礦含礦建造的類型
三、建造類型特征
四、建造亞類型特征
第三節 鄂西成礦盆地與含礦建造分析
一、沉積盆地分析
二、含礦建造分析
第五章 成礦期巖相古地理
**節 巖相古地理特征
一、賦礦巖相類型
二、無障壁海岸相
三、有障壁海岸相
第二節 滇黔桂中泥盆世巖相古地理
一、巖相古地理概況
二、滇東中泥盆世巖相古地理
三、黔南中泥盆世巖相古地理
四、桂東北早中泥盆世巖相古地理
第三節 鄂湘贛晚泥盆世巖相古地理
一、巖相古地理概況
二、鄂西晚泥盆世巖相古地理
三、湘中東晚泥盆世巖相古地理
四、贛西晚泥盆世巖相古地理
第四節 川中甘南中泥盆世巖相古地理
……
第二篇 地質勘查
第三篇 選冶技術
中國寧鄉式鐵礦 節選
《中國寧鄉式鐵礦》: 363 Ma開始海平面繼續上升,沉積區進而演變為遠濱環境。大約在358Ma海平面上升到*高位置,由于碎屑物供應量的減少和生物繁盛,發育了一套碎屑巖與碳酸鹽巖的混合堆積。而后,海平面下降,轉入海退層序,晚泥盆世末期海退加速,以至出現三角洲環境,沉積碳質泥巖或砂頁巖。寫經寺期海平面經歷了由相對上升轉為相對下降的過程,因此沉積體系屬高位體系域(HST)。 (3)沉積速率和物源輸入量。鄂西盆地為相對封閉、面積不大、坳陷不深的陸內盆地,盆地周圍為古陸所包圍。古陸已經受了24 Ma的剁蝕,積蓄了豐富的風化產物,并不斷搬運人海,因此盆地中物源的輸入量是充分的。沉積速率與地殼下陷速度相比各個時段不一。中泥盆統基底沉降速率略大于沉積速率,使盆中水體逐漸加深,自上泥盆統黃家磴期至寫經寺期早階段,盆地坳陷速率明顯大于沉積充填速率,使水體不斷加深。寫經寺期晚階段盆地坳陷速率變緩,趨于靜止或轉為抬升,沉積物充填速率超過基底沉降速率,盆地逐漸填平,水體深度不斷減小。 4.含礦性 盆地的構造外境、沉積相有利于鐵礦的形成,在盆內充填過程中共發生四次鐵質富集,形成工業礦層。這四次礦化分別發生在沉積層序的海侵體系域的中部和上部,以及高水位體系域的下部和上部。其中高水位體系域形成的鐵礦規模*大,質量也*好。 (四)盆地演化 鄂西沉積盆地的演化歷史短暫,僅經歷中泥盆世至晚泥盆世約32 Ma。志留紀末該區尚為陸地,經受風化剝蝕24Ma后,在中泥盆世坳陷下沉成為盆地。盆地東部有大河流自東向西注入,形成河流沖積相(包括三角洲相)沉積。盆地西部為無障壁海岸,接受前濱相的沉積。至晚泥盆世早期坳陷加深,沉積區演變為近濱環境,形成了由碎屑巖和泥質巖組成的近濱相沉積,到晚泥盆世晚期坳陷進一步加深,沉積區又演變為遠濱環境,沉積了一套陸源碎屑和碳酸鹽混合沉積,由碎屑巖、泥質巖和碳酸鹽巖相互交替組成。 ……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我與地壇
- >
回憶愛瑪儂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經典常談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推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