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峰泖雜記:華亭風作品集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3094593
- 條形碼:9787203094593 ; 978-7-203-09459-3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峰泖雜記:華亭風作品集 本書特色
《松江“寓賢”楊維禎》、《閑話陶宗儀》、《回憶施蟄存先生》、《我的阿姨羅洪》、《泗涇的信》、《英雄“二陸”》、《我會思念你到我老去》、《楊維禎與“松江畫派”》、《楊維禎與看劍亭》、《云間十發》、《泗涇鎮上的史量才》、《松江名士施蟄存》、《說說老頭子》……吳紀盛編寫的《峰泖雜記(華亭風作品集)》主要收錄了羅洪、王安憶、趙麗宏、葉辛等有關松江歷史風物的散文105篇。
峰泖雜記:華亭風作品集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收錄了羅洪、王安憶、趙麗宏、葉辛等有關松江歷史風物的散文105篇, 從不同的視角追憶、解讀了作家眼中的松江, 故園情、游子心, 表達了對松江的熱愛。
峰泖雜記:華亭風作品集 目錄
我的家鄉
松江,從歷史走向未來
五厙夜思
詩的松江
清流之美
來自莎翁故鄉的小鎮
方塔的眼睛
上海有個月亮湖
月照云間
遐想文史滿堂
松江歷史上的德業文化
浦江之首懷古
話說丁娘子布
松江看山
上海的一抹茶綠
情系余山蘭茶
跟蹤辰山植物園
頤園因而記
秀南街的奇跡
倉城的穿越
浦江洲
倉城漕運
云間情懷
云間浮雕
鱸鄉筆記
天馬山三古成絕
閑話余山
找回城市的記憶
《平復帖》斷想
跨塘橋——“云間**橋”
廣富林遺址斷想
歷史悠久人風流
詩意松江
松江探源
松江之眼
秀野橋的四鰓鱸魚
浦江之首巡禮
黃浦江O公里處
余山人文茶
舊倉城新倉城
忽逢舊城
松江的別墅
醉白三看
行走云間
松江五塔
露天博物館
水紅菱
老城的心態
由佘山水蜜桃想到的
華亭鶴兩記
在松江觀蟹籪
在松江吃鱸魚八生火鍋
三角渡,一塊迷人的處女地
忪江古園夢尋
礴江煙渚
余山有筍香如蘭
_【J不在高
睦力石湖蕩
莼鱸之思,永遠的回歸
臺城媽祖
印視小土丘
仙居松江
倉城橋憶
云間秋日別樣紅
徜徉在醉白池內
風流人物
那些人,正在遠去
雪泥鴻爪話徐階
松江“寓賢”楊維禎
閑話陶宗儀
回憶施蟄存先生
我的阿姨羅洪
泗涇的信
英雄“二陸”
我會思念你到我老去
楊維禎與“松江畫派”
楊維禎與看劍亭
云間十發
泗涇鎮上的史量才
松江名士施蟄存
說說老頭子
唐代詩人與華亭鶴
張大干曾在松江出家
云間人程十發
心香一脈
我的心從沒離開過家鄉
《平兒小窗》序
《王勉文集》序
《一里涇邊挑薺菜》序
根的情懷
村姑當中有西施
《程十發捐贈松江書畫作品集》
心香一脈出云間
記憶和抒情
尋找落伍者(節選)
《小作家》:一個奇跡
用散文營造詩意的精神家園
窗含西嶺干秋雪
解讀“上海之根”
拂卻塵埃寫名相
閑話《松江方言教程》
史志中董其昌傳的詿誤
松江《清明上河圖》
開卷有益說“望”“緊”
草根情懷靈異之光
溫情脈脈的唯美主義者
拈起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峰泖雜記:華亭風作品集 節選
《峰泖雜記 華亭風作品集》: 這就是松江新城,這是20世紀末21世紀初松江人在潔白的畫布上畫出的*新*美的圖畫。這是人間的伊甸園、現代的桃花源! 松江從古老的歷史走來,走向了朝氣勃勃的現代,走向了更加美好的未來。他像一位神仙,霎時從歷史老人變成了英俊少年。松江的現代文明源自于歷史的根基。松江是“上海之根”。都說上海的歷史短,但如果從松江算起,作為一個縣治,它也有1200多年了。如果從人口的生息繁衍,就有6000多年的歷史。 湯村廟的崧澤文化和廣富林的良渚文化,都是新石器時代的墓葬。上海簡稱申,黃浦江又名春申江,就得名于戰國時四君子之一的春申君。春申君的封地就在今天的松江一帶。傳說現在的春申村是春申君當時興修水利、疏通黃浦江的指揮部所在地。到了西晉,松江又出了兩位著名的文學家陸機和陸云兄弟,他們都是三國時東吳大將陸遜的孫子。其中陸機的《文賦》成為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篇系統而完整的創作理論,陸機所書章草《平復帖》是我國至今所保存的*早的書法名帖。 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贊美南昌“物華天寶,人杰地靈”,用這兩句話來形容松江,更為貼切。松江自古以來就是人才輩出、英杰匯集的地方。紡織業的祖師黃道婆,身負“衣被天下”之名,使古時松江成了中國的“紡織之城”。松江畫家中的元代趙孟煩、明代董其昌、清代張照,三人的字都叫文敏,因為書畫極負盛名,被后世稱為“松江三文敏” 。大儒陳繼儒,南明抗清將領陳子龍,14歲就跟著陳子龍抗清、17歲就義的夏完淳,近現代的教育家馬相伯,報業巨子史量才,出版家趙家璧,戲劇大師俞振飛,作家施蟄存,“海派”畫家程十發,這些令人敬仰山斗的文化名人,都出自松江!正是這些優秀人物,才使得松江文星高照,紫氣東來,使松江的文化傳承一代一代,繼往開來。 五千年來,中華文明就靠這樣一輩一輩的優秀人才和廣大群眾創造出來,積累起來,又靠一代一代的炎黃子孫傳承下來,才使我們今天的中華民族雄立于世界文化之林,才使我們今天的華夏兒女有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文化源泉。在這光輝燦爛的民族文化寶庫中,也有我們祖祖輩輩的松江人做出的貢獻。 松江是上海城市的根,松江是上海文化的魂。抒發思古之幽情,追尋歷史的舊跡,松江是*好的地方。松江有九峰三泖之美,五塔并立,三教并存,明清兩代就有進士521人,極富人文之盛。中山小學內的唐經『瞳始建于唐大中元年(859),是上海地面建筑中現存*古老的文物,在全國唐經幢中也是*完整的一座。西佘山的秀道者塔是北宋時文物,建于北宋太平興國年間(976—983)。方塔公園中的北宋興圣教寺塔也有900多年的歷史。而天馬山上護珠塔之奇,真可與意大利的比薩斜塔相比。護珠塔始建于北宋元豐二年 (1079),因為清乾隆年間(1’736~1’795)一場大火把塔心的木材、樓梯、樓板全部燒毀,僅存磚砌塔身,又因塔基年久疏松,致使塔身傾斜偏出軸心線2. 27米,斜度為6.52度。近世有人發現磚縫中有唐宋錢幣,不顧危險挖磚取錢,多年來競將塔身底層拆去四分之一。真奇陘,塔身這樣岌岌可危的傾斜竟堅持了200多年不倒。“文化大革命”期間,因解放日報在天馬山山體內有戰備車間,我多次到過天馬山,走到塔邊,只怕塔身搖搖欲墜,不敢近前。近兩年再去,這位飽經風霜的歷史老人竟還頑強地支撐著殘軀,向來者講述著松江的歷史,不禁使人產生無限的敬意。 古塔依著古寺,這是中國佛教建筑的共同特點。 佛教于東漢明帝時傳入中國,凡有人居處,必有古寺存。在元代就有清真寺,這卻是少見的。松江清真寺,就建于元至正年間(134卜1368),這是上海地區*古老的伊斯蘭教建筑。 上海地區*早的衙門也在松江,它就是被稱為“ 云間**樓”的松江二中的大門。它原來是唐代華亭縣縣署的門樓,至元代,華亭升縣為府,這里就成了元明清三代府治的門樓。只因年代太久,毀而又修,修而又毀,到1950年時,只剩下磚結構的臺基了。現在的松江二中門樓,是1999年在原來的臺基上新修的。 ……
- >
唐代進士錄
- >
二體千字文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煙與鏡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