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茶事一年間 本書特色
何頻有獨特的寫作領域,尤以擅長寫草木而著稱。讀過他的不少草木篇章,吃驚于他對眾多植物長期、廣泛、深入的研究。春來秋去,花開花落,他細心觀察與體味,描摹草木的萌生蔓延,寫透人與草木之間的冷暖互知,寫天地間彌漫充沛的聲氣相通。他的筆下, 生生不息的草木,漫溢濃郁的文化韻味,醇厚而醉人。寫此類文章,*需胸間學識、細微體察和筆下功力, 何頻三者兼備,運用起來得心應手,收放自如,因此, 足以形成與眾不同的個人隨筆格局。
——李輝
茶事一年間 內容簡介
本書稿是作者發表于《文匯報》“筆會”專欄上的文章的結集,時間跨度從96年到06年大約十年間。作者關于草木的觀察、思考與考證,探幽發微,為草木立傳,形成自己獨特的寫作風格。內容方面以作者的主要見聞為主,通過對數百種花草樹木的白描式敘寫以及對自身經歷的回憶,共同構成一幅幅鄉村閑適的風景畫,讓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不僅以百科的形式了解了多種鄉間植物,也跟隨作者一同進入到不同感覺的年代記憶中,體會到作者心境與大自然的交融,架起了一座都市讀書人與大自然之間的橋梁。
茶事一年間茶事一年間 前言
“副刊文叢”總序
李輝
設想編一套“副刊文叢”的念頭由來已久。
中文報紙副刊歷史可謂悠久,迄今已有百年行程。副刊為中文報紙的一大特色。自近代中國報紙誕生之后,幾乎所有報紙都有不同類型、不同風格的副刊。在出版業尚不發達之際,精彩紛呈的副刊版面,幾乎成為作者與讀者之間*為便利的交流平臺。百年間,副刊上發表過多少重要作品,培養過多少作家,若要認真統計,頗為不易。
“五四新文學”興起,報紙副刊一時間成為重要作家與重要作品率先亮相的舞臺,從魯迅的小說《阿Q正傳》、郭沫若的詩歌《女神》,到巴金的小說《家》等均是在北京、上海的報紙副刊上發表,從而產生廣泛影響的。隨著各類出版社雨后春筍般出現,雜志、書籍與報紙副刊漸次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但是,不同區域或大小城市,都有不同類型的報紙副刊,因而形成不同層面的讀者群,在與讀者建立直接和廣泛的聯系方面,多年來報紙副刊一直占據優勢。近些年,隨著電視、網絡等新興媒體的崛起,報紙副刊的優勢以及影響力開始減弱,長期以來副刊作為陣地培養作家的方式,也隨之隱退,風光不再。
盡管如此,就報紙而言,副刊依舊具有穩定性,所刊文章更注重深度而非時效性。在電臺、電視、網絡、微信等新聞爆炸性滾動播出的當下,報紙的所謂新聞效應早已滯后,無法與昔日同日而語。在我看來,唯有副刊之類的版面,側重于獨家深度文章,側重于作者不同角度的發現,才能與其他媒體相抗衡;蛘哒f,只有副刊版面發表的不太注重新聞時效的文章,才足以讓讀者靜下心,選擇合適時間品茗細讀,與之達到心領神會的交融。這或許才是一份報紙在新聞之外能夠帶給讀者的*閱讀體驗。
1982年自復旦大學畢業,我進入報社,先是編輯《北京晚報》副刊《五色土》,后是編輯《人民日報》副刊《大地》,長達三十四年的光陰,幾乎都是在編輯副刊。除了編輯副刊,我還在《中國青年報》《新民晚報》《南方周末》等的副刊上,開設了多年個人專欄。副刊與我,可謂不離不棄。編輯副刊三十余年,有幸與不少前輩文人交往,而他們中間的不少人,都曾編輯過副刊,如夏衍、沈從文、蕭乾、劉北汜、吳祖光、郁風、柯靈、黃裳、袁鷹、姜德明等。在不同時期的這些前輩編輯那里,我感受著百年之間中國報紙副刊的斑斕景象與編輯情懷。
行將退休,編輯一套“副刊文叢”的想法愈加強烈。盡管面臨互聯網等新媒體方式的挑戰,不少報紙副刊如今仍以其穩定性、原創性、豐富性等特點,堅守著文化品位和文化傳承。一大批副刊編輯,不急不躁,沉著堅韌,以各自的才華和眼光,既編輯好不同精品專欄,又筆耕不輟,佳作迭出。鑒于此,我覺得有必要將中國各地報紙副刊的作品,以不同編輯方式予以整合,集中呈現,使紙媒副刊作品,在與新媒體的博弈中,以出版物的形式,留存歷史,留存文化。這樣,便于日后人們可以借這套叢書,領略中文報紙副刊(包括海外)曾經擁有過的豐富景象。
“副刊文叢”設想以兩種類型出版,每年大約出版二十種。
**類:精品欄目薈萃。約請各地中文報紙副刊,挑選精品專欄若干編選,涵蓋文化、人物、歷史、美術、收藏等領域。
第二類:個人作品精選。副刊編輯、在副刊開設個人專欄的作者,人才濟濟,各有專長,可從中挑選若干,編輯個人作品集。
初步計劃先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編選,然后,再往前延伸,直到“五四新文學”時期。如能堅持多年,相信能大致呈現中國報紙副刊的重要成果。
將這一想法與大象出版社社長王劉純兄溝通,得到王兄的大力支持。如此大規模的一套“副刊文叢”,只有得到大象出版社各位同人的鼎力相助,構想才有一個落地的堅實平臺。與大象出版社合作二十年,友情篤深,感謝歷屆社長和編輯們對我的支持,一直感覺自己仿佛早已是他們中間的一員。
在開始編選“副刊文叢”過程中,得到不少前輩與友人的支持。感謝王劉純兄應允與我一起擔任叢書主編,感謝袁鷹、姜德明兩位副刊前輩同意出任“副刊文叢”的顧問,感謝姜德明先生為我編選的《副刊面面觀》一書寫序……
特別感謝所有來自海內外參與這套叢書的作者與朋友,沒有你們的大力支持,構想不可能落地。
期待“副刊文叢”能夠得到副刊編輯和讀者的認可。期待更多朋友參與其中。期待“副刊文叢”能夠堅持下去,真正成為一套文化積累的叢書,延續中文報紙副刊的歷史脈絡。
我們一起共同努力吧!
2016年7月10日,寫于北京酷熱中
茶事一年間 目錄
——《茶事一年間》序 李 輝
看草歸來
商陸
荷花生日
雁來紅
七夕
一棵旺盛而又安靜的樹
己丑年的齊白石
西南聯大訪碑記
蔓菁 蘿卜
遲布谷
白蒿和面條棵
布谷、《古爐》和方言寫作
苦菜的滋味
茶事一年間
黃苗子和徐悲鴻
故居散碎
布谷飛過南水北調中線
香芋和山藥蛋
好水多茭白
齊白石與賽金花
透過霾
記塘棲拜梅
草綠窗前正看書
吳征鎰的文藝癖及草木小言
施蟄存與張伯駒
婆婆納 翻白草
梅夏話紫蘇
有橘有枳
談藝三書小札
菜花與麥花
入夏的野菜
微信里的董鼎山和黃宗英
麻子和荏子
花生花生
蔓菁帖 洋蔓菁
一錯二錯連三錯
雅藏書作畫
文字鋒芒
賞畫讀書訪高莽
鄧拓的題畫詩
讀書當知言外意
草木知己 朱航滿
見花是花 看草是草 邵燕祥
跋
茶事一年間 節選
西南聯大訪碑記
云南省會昆明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淀,吳三桂叛清與抗戰時期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一反一正,尤其誘發我的興味。這兩大歷史事件,都和昆明的翠湖有牽連。單說后者吧,湖西一條東西走向的小巷,中間曰西倉坡六號,今日云南師范大學幼兒園所在地,是聞一多先生的故居及殉難處,校門口有紀念碑和小亭。英烈血沃過的土地,小巷一頭馬纓丹藤花滿架,另一頭決明、黃槐花開正艷。順小巷西頭的錢局街朝北,再穿過一大一小兩道街,和云南大學的后院隔著過街天橋,西下便是云南師范大學——昔日大名鼎鼎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校園的正門。時令剛過白露,中原大地暑熱才退, 但昆明市卻秋光明媚,繁柳掩映的翠湖還開著荷花, 校園里的菊花已新綻絲蕊。這座掛著全國重點文物保護牌的校園,相關的遺跡隨處可見。大廣場建亭呈三角形, 分別是北大、清華、南開之亭;北大亭倚著一棵高大挺拔的銀樺樹,亭側坐落三角石碑曰《三校亭記》:“一園之中,三其亭,而亭又三面,三足一鼎,共舉千斤之力……”落款說明是聯大校友聚而建于1988 年。亭奇且古,亭與廣場周圍皆大樹灌木,松柏銀樺重陽木和*參差環列,海棠紫薇叢枝齊發,鋪地綠草如茵, 象征著聯大精神郁郁常青。
隨著上課師生的腳步朝東走,東邊迎面是復制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牌坊,舊年的茅屋土墻和戰時簡陋的教室、實驗室保存了標本。長方形院落遞接向北, 中央是“一二•一運動”紀念碑;拾級而上,八角金盤和刺柏夾道,小徑深處有李公樸先生的墓冢。我還在四處張望,園子不大,不過是今日校園之一隅,環顧無余,但沒有找到自己的心結所在。我不甘心,于是在高臺上朝西走,這里只算一個拐角,可功夫不負有心人,在那隔壁廢棄的舊煙囪下面,終于找到了這象征著聯大精神核心的紀念碑。1946年西南聯大結束時,校方決定立碑紀念。當年5月4日,“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在此豎起,碑文由文學院院長馮友蘭撰寫,中文系主任羅庸書丹,教授聞一多篆額,史稱“三絕碑”。地僻又處背角,可石碑雄偉凜然生輝。碑高五米有余,寬約三米,碑文洋洋1178字;碑陰刻錄著834位抗戰從軍的學生姓名,真實記載了那一段“風雨如晦,雞鳴不已”的辦學史,高揚了聯大*為寶貴的自由、民主、愛國精神。
今日的大學越辦越多,校園征地蓋樓比著講氣派,但在西南聯大建校70周年紀念的當下,有良知的教育工作者無不懷念這“戰亂中的奇跡”:草棚大學,沒有大樓卻有大師,有的是大批滿腔熱血、奮發圖強、志在振興中華的青年學子!
順帶說一事,就在《三校亭記》不遠處,我還看到了“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教授名錄碑”,那上面錢鍾書的名字,寫的是“錢鐘書”。
(選自2007 年12 月24 日《文匯報》)
茶事一年間 作者簡介
何頻,本名趙和平。1956年生,河南省焦作市修武縣人。1974年修武三中畢業。1982年華中師范大學政治系畢業。上世紀80年代初,出版《中國學生運動史話》(河南人民出版社);上世紀90年代以來,集中散文隨筆寫作,出版有《羞人的藏書票》(大象出版社),《只有梅花是知己》(長江文藝出版社),《文人的閑話》(花城出版社),《見花》(北京三聯書店)等文集。2008年出版的《看草》(河南文藝出版社)和2012年的《雜花生樹:尋訪古代草木圣賢》(河南文藝出版社),獲當年“中國最美的書”獎。 以散文隨筆寫作為主,出書多部,作品被收入多種文集!渡嚼锊杌ā芬晃模2006年被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收入其高中語文閱讀文庫,江蘇、重慶等地用作試題。長期為國內多家報刊撰稿,當下有花事人心(《北京晚報》),看草之余(《南方都市報》)等文化專欄。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自卑與超越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經典常談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有舍有得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