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副刊面面觀 本書特色
★著名人文學者,傳記散文作家李輝先生著
★一本《副刊面面觀》,一部副刊成長史。
★每篇文章都銘刻了時代烙印,彰顯了作為“報屁股”的副刊在當時文化陣營中發揮的巨大作用,以及作為社會轉型時期的知識分子(特別是副刊編輯)利用副刊來推動社會進步的文化擔當和高瞻遠矚。富有文化傳承價值和歷史紀念價值,可讀性很強。
副刊面面觀 內容簡介
《副刊面面觀》是資深編輯兼作家李輝收集整理的一部關于作家及副刊編輯等人與副刊之間的淵源與歷史的書稿,同時也是一部為副刊作傳的集萃性文集。該書稿收集匯編了孫伏園、蕭乾、夏衍、冰心、沈從文、袁鷹、臧克家、張恨水、孫犁等著名作家、報人的文章。
副刊面面觀副刊面面觀 前言
“副刊文叢”總序
李輝
設想編一套“副刊文叢”的念頭由來已久。
中文報紙副刊歷史可謂悠久,迄今已有百年行程。副刊為中文報紙的一大特色。自近代中國報紙誕生之后,幾乎所有報紙都有不同類型、不同風格的副刊。在出版業尚不發達之際,精彩紛呈的副刊版面,幾乎成為作者與讀者之間*為便利的交流平臺。百年間,副刊上發表過多少重要作品,培養過多少作家,若要認真統計,頗為不易。
“五四新文學”興起,報紙副刊一時間成為重要作家與重要作品率先亮相的舞臺,從魯迅的小說《阿Q正傳》、郭沫若的詩歌《女神》,到巴金的小說《家》等均是在北京、上海的報紙副刊上發表,從而產生廣泛影響的。隨著各類出版社雨后春筍般出現,雜志、書籍與報紙副刊漸次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但是,不同區域或大小城市,都有不同類型的報紙副刊,因而形成不同層面的讀者群,在與讀者建立直接和廣泛的聯系方面,多年來報紙副刊一直占據優勢。近些年,隨著電視、網絡等新興媒體的崛起,報紙副刊的優勢以及影響力開始減弱,長期以來副刊作為陣地培養作家的方式,也隨之隱退,風光不再。
盡管如此,就報紙而言,副刊依舊具有穩定性,所刊文章更注重深度而非時效性。在電臺、電視、網絡、微信等新聞爆炸性滾動播出的當下,報紙的所謂新聞效應早已滯后,無法與昔日同日而語。在我看來,唯有副刊之類的版面,側重于獨家深度文章,側重于作者不同角度的發現,才能與其他媒體相抗衡。或者說,只有副刊版面發表的不太注重新聞時效的文章,才足以讓讀者靜下心,選擇合適時間品茗細讀,與之達到心領神會的交融。這或許才是一份報紙在新聞之外能夠帶給讀者的*閱讀體驗。
1982年自復旦大學畢業,我進入報社,先是編輯《北京晚報》副刊《五色土》,后是編輯《人民日報》副刊《大地》,長達三十四年的光陰,幾乎都是在編輯副刊。除了編輯副刊,我還在《中國青年報》《新民晚報》《南方周末》等的副刊上,開設了多年個人專欄。副刊與我,可謂不離不棄。編輯副刊三十余年,有幸與不少前輩文人交往,而他們中間的不少人,都曾編輯過副刊,如夏衍、沈從文、蕭乾、劉北汜、吳祖光、郁風、柯靈、黃裳、袁鷹、姜德明等。在不同時期的這些前輩編輯那里,我感受著百年之間中國報紙副刊的斑斕景象與編輯情懷。
行將退休,編輯一套“副刊文叢”的想法愈加強烈。盡管面臨互聯網等新媒體方式的挑戰,不少報紙副刊如今仍以其穩定性、原創性、豐富性等特點,堅守著文化品位和文化傳承。一大批副刊編輯,不急不躁,沉著堅韌,以各自的才華和眼光,既編輯好不同精品專欄,又筆耕不輟,佳作迭出。鑒于此,我覺得有必要將中國各地報紙副刊的作品,以不同編輯方式予以整合,集中呈現,使紙媒副刊作品,在與新媒體的博弈中,以出版物的形式,留存歷史,留存文化。這樣,便于日后人們可以借這套叢書,領略中文報紙副刊(包括海外)曾經擁有過的豐富景象。
“副刊文叢”設想以兩種類型出版,每年大約出版二十種。
**類:精品欄目薈萃。約請各地中文報紙副刊,挑選精品專欄若干編選,涵蓋文化、人物、歷史、美術、收藏等領域。
第二類:個人作品精選。副刊編輯、在副刊開設個人專欄的作者,人才濟濟,各有專長,可從中挑選若干,編輯個人作品集。
初步計劃先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編選,然后,再往前延伸,直到“五四新文學”時期。如能堅持多年,相信能大致呈現中國報紙副刊的重要成果。
將這一想法與大象出版社社長王劉純兄溝通,得到王兄的大力支持。如此大規模的一套“副刊文叢”,只有得到大象出版社各位同人的鼎力相助,構想才有一個落地的堅實平臺。與大象出版社合作二十年,友情篤深,感謝歷屆社長和編輯們對我的支持,一直感覺自己仿佛早已是他們中間的一員。
在開始編選“副刊文叢”過程中,得到不少前輩與友人的支持。感謝王劉純兄應允與我一起擔任叢書主編,感謝袁鷹、姜德明兩位副刊前輩同意出任“副刊文叢”的顧問,感謝姜德明先生為我編選的《副刊面面觀》一書寫序……
特別感謝所有來自海內外參與這套叢書的作者與朋友,沒有你們的大力支持,構想不可能落地。
期待“副刊文叢”能夠得到副刊編輯和讀者的認可。期待更多朋友參與其中。期待“副刊文叢”能夠堅持下去,真正成為一套文化積累的叢書,延續中文報紙副刊的歷史脈絡。
我們一起共同努力吧!
2016年7月10日,寫于北京酷熱中
副刊面面觀 目錄
我們需要怎樣的副刊 陳紀瀅
《京報副刊》影印本序 陳子善
副刊·“姚式編排”·等等 馮亦代
談談“報屁股” 胡愈之
憶梅畹華
——梅蘭芳與《文匯報》 黃 裳
“八版”顧問
——為蕭乾文學生涯六十年作 姜德明
《淺草》獻詞 柯 靈
《世紀風》復刊詞 柯 靈
《浮世繪》發刊詞 柯 靈
人壽與刊齡 柯 靈
現代文人與副刊 李 輝
比主編還牛的副刊編輯們 綠 茶
我和《立報》的《小茶館》 薩空了
北京之文藝刊物及作者 沈從文
談談日報“ 附張” 孫伏園
對超構先生的哀思 吳祖光
做廚子不易 夏 衍
談小品文 夏 衍
一個副刊編者的自白
—— 謹向本刊作者讀者辭行 蕭 乾
副刊的“ 四個要點” 嚴獨鶴
冰心老人與《人民日報》 袁 鷹
副刊面面觀 節選
那個年代我們都有夢
我沒見過北島,但心動他對 20 世紀 80 年代的記憶。他說:“那時我們有夢,關于文學,關于愛情,關于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們深夜飲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夢破碎的聲音。”
我也是從那個年代一路踉蹌歡笑著過來的。和他一樣,小到對戀愛、家庭、工作、文學、藝術,大到對社會、自由、尊嚴、國家、未來……都有夢!那會兒的人呀,剛從漫長的寒夜好不容易熬到天亮,顧不上身心的傷口還在疼痛淌血,就撲向回春溫暖的陽光!
就那個年代,各種新的思潮,都在這塊解凍了的大地上鉆出嫩苗,不管懂不懂,都讓人興奮,讓人目不暇接。聽說西單有個民主墻,我還跑去看過。也記不清當時是買過還是在哪兒看過《今天》,我還模仿它在我單位里辦了幾期櫥窗板報,也叫《今天》……后來聽說北島他們還在玉淵潭公園一塊松樹林環繞的土坡上舉辦過詩歌朗誦,觀眾由幾百人到上千人……這樣的情景也只有那個年代才會出現。
只可惜,那個年代一去就再也回不來了。
所以,每每回想那個年代,也有一點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夢破碎的聲音”的感傷。
副刊面面觀 作者簡介
李輝,著名人文學者,傳記散文作家。先后發表論著《巴金論稿》 《蕭乾傳》 《沈從文與丁玲》 《胡風集團冤案始末》 《黃苗子與郁風》等長篇傳記以及《滄桑看云》 《陳跡殘影》等隨筆集,《福斯特散文選》 《走進中國》等譯著。1994年起,先后在《收獲》雜志開設文化隨筆專欄“滄桑看云” “陳跡殘影”,隨筆集《秋白茫茫》獲首屆魯迅文學獎(散文類)。1998年由花城出版社出版《李輝文集》(五卷本),2001年起在大象出版社出版圖文系列“大象人物聚焦書系”,后來進一步合作,主編“大象人物自述文叢” “大象人物日記文叢” “大象人物書簡文叢” “大象名家收藏” “印象閱讀” “名家文化小叢書”等幾個系列套書。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回憶愛瑪儂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月亮虎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煙與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