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宋代生態詩學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6180013
- 條形碼:9787516180013 ; 978-7-5161-8001-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宋代生態詩學研究 內容簡介
《宋代生態詩學研究》借鑒西方生態批評的理論和方法,以中國古代生態智慧和宋代哲學生態觀的考察為基礎,發掘宋詩中所蘊含的生態倫理精神與生態美韻,以期為宋詩研究提供一個新的維度,展現中國古代詩歌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詩意棲居”之美。
宋代生態詩學研究 目錄
一 生態文明時代的到來
二 現代語境下的生態批評與生態詩學
三 宋代生態詩學的概念界定、研究對象和審美范疇
**章 宋代生態文化概況
**節 從宋詩看宋代生態環境
一 氣候狀況
二 動植物狀況
三 自然災害
第二節 南北方生態環境的差異與宋詩創作
第三節 自然生態對于人類的價值
一 實用價值
二 精神怡養價值
三 文化象征價值
四 休閑娛樂價值
第二章 宋代哲學生態觀與宋詩中的生態倫理精神
**節 近代西方生態倫理思想的產生
第二節 中國古代生態智慧與宋代哲學生態觀
一 中國古代哲學中的生態智慧
二 宋代哲學生態觀與生態倫理思想
第三節 宋代詩人的“物與”情懷
第四節 戒殺愛物思想與放生善行
一 戒殺詩
二 憫物詩
三 放生詩
第三章 生態美的內涵與宋詩中生態美的呈現
**節 生態美的內涵與特征
一 生機盎然
二 自由自適
三 欣然相處
第二節 宋詩中所展現的江浙一帶生態圖景
一 吳中
二 山陰
三 西湖
第三節 詩歌藝術形式與宋詩的“綠化”
一 修辭手法的運用與生態美的呈現
二 宋代詩歌的”綠化
第四章 山水吟賞——宋代文人士大夫的樸素生態覺識與山水詩
**節 宋代詩人的林泉之志與“野性”意識
一 林泉之志與歸隱之思
二 宋代詩人的“野性”意識
三 宋代山水詩的興盛
第二節 宋代文人的詩意棲居
第三節 宋代山水詩的生態美韻
一 生機之美
二 純凈之美
三 如畫之美
四 和諧之美
第四節 生態美景對詩人的精神凈化作用
一 回歸自然,天人合
二 “遣子窮愁天有意,吳中山水要清詩”——遷謫與山水詩
第五章 田園放歌——宋代田園詩的生態解讀
第六章 時節之詠——宋代時節詩中的生態感悟與物理言說
第七章 詠物寄懷——宋代詠物詩的生態文化意蘊
第八章 宋代詩學話語的生態特色
結語
主要參考文獻
后記
宋代生態詩學研究 節選
《宋代生態詩學研究》: 二憫物詩 在中國古代農業社會,牛、馬等牲畜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為人們的勞作、交通等方面提供了許多便利,出身于農家或居住在鄉野的詩人們常常對它們生發議論,抒發憐憫愛物之心。如許及之《憫牛行》:“牢牛得肉那忍吃,非論陽報談陰德。憶牛初生成犢時,隨母耕田眼先識。繭栗漸長初勝犁,脫軛項間染能赤。一行錯誤隨后鞭,習得犁行如界直。耕來耕去禾稻成,得閑放食行田勝。稻秫掠嘴不敢食,自嚙枯草甘如餳。馬終蒙幃犬蒙蓋,牛豈無功遭橫害。”認為牛從一生下來就為人類耕田,對人類有功,不應再遭到宰割,表達了對牛被殺害的痛心。而“老農愛犢行泥緩”(陸游《春晚即事》四首其四)的愛物之舉,則是詩人希望看到的景象。馬作為古代重要的交通工具,也應受到人們的愛護。方回《驛馬嘆》:“愛人而愛物,人當近仁耳。使其一不愛,何惜一馬死。我賦驛馬篇,哀歌有深旨。”哀嘆驛馬的辛勞與逝去。曾原一《題瘦馬歌》:“少盡其力老棄之,可憐骨立行步遲。何心更惜干障泥,病夫醉兀枯行枝。主家芻豆豈不飽,吾寧忍死不愿肥。肥時無奈人爭騎,騎時鞭打無休時。”體現了對馬遭到主人粗暴對待的不滿。梅堯臣《疲馬》:“疲馬不畏鞭,暮途知幾千?當須量馬力,始得君馬全。”則主張愛護生物,量物之力而用之。 另外,對于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的其他動物,詩人們也傾注了一片愛憐之心。艾性夫《憫蟹》:“落阱都緣奔火明,林然多足不支傾。是誰貽怒到公等,憐汝無腸受鼎烹。支解肯供浮白醉,殼空竟棄外黃城。江湖好是橫行處,草淺泥污過一生。”表現了對蟹遭受鼎烹的痛心和對生命自由自在的向往。許及之《再用韻謝德久見和》:“人為物靈鈞受命,物本于人無詬病。圣遠庖廚存此心,詩詠蟲魚明物性。沙噀入詠誠蠢蠢,因之演雅聊援引。此輩已分泥涂辱,吾儕忍加湯火窘。”也是對物性及生命本然狀態的極力維護。張舜民《鯨魚》:“東海十日風,巨浪碎山谷。長鯨跨十尋,宛轉在平陸。雷火從天來,砉然刳兩目。肌膚煮作油,骨節分為屋。腥羶百里內,戶戶至厭足。我聞海上人,明珠可作燭。鯨魚復何罪,海若一何酷。從欲讒風伯,大鈞問不告。躊躕復嘆息,歸咎當溟瀆。托形天地間,獨爾有含蓄。大者不能容,小者又何益。卻羨蝦魚輩,安然保家族。。”鯨魚被捕捉來滿足人類的多種用途,但詩人認為這種行為甚傷生理,不禁為之黯然神傷。陸游還曾經注水救魚:“清波溜溜人新渠,鄰曲來觀樂有余。試手便同三日雨,,滿陂已活十千魚。喜如雷動風行際,快若天開地辟初。萬物但令俱有托,吾曹安取愛吾廬。”(《魚池將涸車水注之》)這便將仁愛之心推及人類自身之外的自然萬物。王令“長江雖長繒網多,纖鱗何處逃生命”(《長江萬頃明如鏡》)表達了對于長江碧波萬頃的美景之下繒網眾多,魚兒難逃性命的體察和憂慮。許柒《池魚》:“深淺生涯足,浮沉世念輕。莫貪鉤上餌,去作鼎中羹。”則是對池魚的殷勤告誡,同時又帶有一種隱喻色彩。 ……
宋代生態詩學研究 作者簡介
曹瑞娟(1981-),女,山東茌平人,文學博士,副教授。2009年博士畢業于蘇州大學文學院,現任教于浙江工商大學。近年來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文學與文學理論批評方面的研究,曾在《浙江學刊》、《北方論叢》、《學術論壇》、《齊魯學刊》等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三十余篇。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項目一項、省級社科項目一項,論文成果曾榮獲市廳級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煙與鏡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月亮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