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千古才女-李清照 本書特色
以故事的形式通俗易懂地講述著名女詞人李清照的一生。
千古才女-李清照 內容簡介
《千古才女:李清照》全面詳細地講述了大文學家李清照的傳奇一生,語言優美,極具趣味性,結合故事與歷史多方面解讀詞人的辛酸人生。她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后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
千古才女-李清照 目錄
**章
書香世家,才華出眾惹人妒她的人像她的作品一樣令人崇敬。她既有巾之淑賢,更兼須眉之剛毅;既有常人憤世之感慨,又具崇高的愛國情懷。她不僅有卓越的才華、淵博的學識,而且有高遠的理想、豪邁的抱負。家世顯赫,書香門第
成長之初,童年情懷
少年才情,資質不凡
情竇初開,風流才女
風度翩翩,情系趙明誠
第二章
金玉良緣,難言的婚姻與夢魘李清照出嫁后,與丈夫趙明誠志趣相投,共同致力于金石書畫的搜集整理,共同從事學術研究,生活美滿。金兵入據中原后,流落南方,趙明誠病死,李清照境遇孤苦,一生經歷了表面繁華、危機四伏的北宋末年和動亂不已的南宋初年。京都生活,婚后七年
明誠辭官,屏居十年
從夫出守,顛沛流離
明誠復起,生活平穩
第三章
曠世奇女,詩詞的絢爛之花李清照是中國古代罕見的才女,她擅長書、畫,通曉金石,而尤精詩詞。她的詞作獨步一時,流傳千古,被譽為“詞家一大宗”。她的詞分前期和后期。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多描寫愛情生活、自然景物,韻調優美,如《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等。后期多慨嘆身世,懷鄉憶舊,情調悲傷,如《聲聲慢·尋尋覓覓》。李清照詩詞中的手法
李清照詞作中的“愁”
兒女情長的委婉情思
從詠物詞到應酬詩詞
第四章
多舛命運,夫死流亡的凄楚感情生活的痛苦和對國家民族的憂心,已將李清照推入深深的苦海,她像一葉孤舟在風浪中無助地飄搖。但如果只是這兩點,還不算*傷*痛,*孤*寒。本來生活中婚變情離者,時時難免;忠臣遭棄,也是代代不絕。更何況她一柔弱女子又生于亂世呢?夫死身零,屢遭磨難
逃難路程,愁苦憂憤
屢遭打擊,連日奔波
無限蒼涼,悲苦不平
第五章
晚年飄零,半世的孤苦流落李清照的悲劇就在于她是生在封建時代的一個有文化的女人。作為女人,她處在封建社會的底層,作為一個知識分子,她又處在社會思想的制高點,她看到了許多別人看不到的事情,追求著許多人不追求的境界,這就難免有孤獨的悲哀。無論對待政事、學業還是愛情、婚姻,她決不隨波,決不湊合,這就難免有了超越時空的孤獨和無法解脫的悲哀。流蕩無依,晚年凄涼
巾須眉,暮年“失節”
有豪邁氣,無女兒態
風住塵香,物是人非
第六章
創作成就,文學史上**才女李清照是一位才華出眾、成就卓越的女作家,她以自己豐富的創作、超絕的才學、本色當行的《漱玉詞》而卓立于作家群中,壓倒了眾多須眉。登峰造極的“詞”藝術
《詞論》的卓越貢獻177李清照詞的言愁藝術
李清照“別是一家”的理念
李清照詩文創作超過詞的成就
看李清照詞的藝術高度203李清照不為人知的詩詞境界
后記
千古才女-李清照 節選
家世顯赫,書香門第這顆動人的明珠,是怎樣養成的?在展開李清照的生平之前,有必要先來考察一下她的家世。因為在那個女性沒有社會地位的時代,家族的遺傳以及家庭的教養,幾乎是形成一個女子精神特征和文采修養的全部前提。這位后來頗有士大夫的風標、能飲扶頭酒、喜作險韻詩、愛好活火分茶、焚香讀書、不懼臧否人物的女作者,這位在人上十分傾慕“千古隱逸詩人之宗”陶淵明的女作者,生活在一個文學氣氛濃郁的家庭里。 她的父親名李非,字文叔,是北宋文章名流。這位出生于明水鎮上一位不知名的官宦人家的兒子,自少年時代就不隨流俗。在當局還以詩賦取士的時代,受到以管仲之學重視實效、不尚虛名為核心的齊文化影響的他,卻十分重視經世致用的學問。他不學吟詩作賦,而是專心研究被當成是儒家政治制度設計思想基礎的經典著作《記》,撰寫成幾十萬字的《記說》。他那俊邁出常的人品和求用經世的態度,從青年時代的這一舉動中就已經表現出來。他在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年)進士及第,那時大約26歲。李非中進士后,先擔任冀州(今河北冀縣)司戶參軍這一低級戶口管理官員的職位。任期屆滿,按照當時的制度許可,他參加了朝廷選拔學官的考試。當時的學官,需具備文才優長、德行無虧的高標準。李非在考試合后,調任為鄆州(今山東東平)教授。大概是在進士及第后,他因自己的“德才兼備”和“積極有為”的態度,引起當朝宰相、加封岐國公的四川華陽人王畦的注意和好感,被王畦選為東床快婿,娶了他的長女為妻。 王畦的長女,也就是清照的母親,可能是因為難產的緣故,在王畦去世前就已“早卒”。那時,李非還處在鄆州教授這個清貧的學官職位上。李非的上司大概因為他是當朝宰相的女婿的緣故,憫恤他的清貧,打算讓他再兼一個官職,卻被清正廉潔的李非辭謝。李非雖然處于清貧地位,但卻能志氣不墮,廉潔自守,其人之正派、剛毅,由此可見一斑。當然,他之所以能夠這樣堅決辭謝,與他珍惜自己的政治前途有關。元豐八年(1085年)九月十三日,李非在鄆州教授任滿之后回到故里,探望已經四周歲的女兒清照和其他親人,并為家住明水以西廉家坡村的已故隱士廉復撰寫《廉先生序》一文,撮述其平生,表彰其為人,意在傳揚其不朽。過了年,也就是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李非“入補太學錄”,即京都太學里的錄事官,這是太學里比較低級的學官。三年之后,李非升為太學正,這是太學里的中級學官。這時候,他一面盡力于公務,一面利用閑暇時間到自己購買并經營的“有竹堂”中讀書寫作,學問文章均大有長進。他的同鄉、“蘇門四學士”之一的晁補之,見證了他這段自我砥礪的日子。 為官太學正期間,他*快樂的事是備酒置菜,請晁補之這樣的朋友來作深夜傾談。李非言辭滔滔,議論雄辯,讓朋友們十分佩服,以為他的才情浩瀚奔騰,有如枚乘筆下的要言妙道,能療人沉疴。也就在這一階段,他和晁補之、張耒及同為太學正的宋遐叔等人,到迎祥池(凝祥池)蕩舟,觀賞罕見的黃色荷花。由于他專心供職和著述,也因為必要的出游和交往,李非文名漸顯。 元祐六年(1091年)左右,他得以再轉一官,為太學博士,這是太學中僅低于*高長官國子祭酒的位置。同年十月,哲宗駕臨太學,與李非等一班太學學官們君臣唱和,李非為此撰寫了《元韋占六年十月哲宗幸太學君臣唱和詩碑》。1093年左右,李非入做館職。大概是在這時,他被前朝狀元王拱辰的第二位夫人薛氏一門相中,薛氏將自己的長孫女嫁給了他。李非所做的館職屬于秘書省,負責校對黃本書籍。這一職位秦觀就曾做過。在宋代,這一館職一般會帶上承務郎以上的官階,屬于朝廷備用的文官系統中的英俊之才。李非所帶的官階,為左奉議郎。秘書省館職雖屬于歷代國家圖書館中的文官系統,但一向頗受朝廷重視。自東漢設立館閣制度以來,館職人才選任嚴。唐宋時代,不是科舉高中甲科前茅的人,或者是國子監相關級別的學官,就不予選用。在職能上,館閣官員并不僅僅掌管經籍的刊行與佚書的搜求,更可以參與朝政的建言和諫言,故而歷來是文人向往的清貴之地。在宋代,甚至縣令級別的官員人選,也可以由館閣大臣推舉,況且一人館職,易得天下之名,在宋代更是特別榮耀的職位。南宋學者洪邁曾在《容齋隨筆》里評說道:“國朝館閣之選,皆天下英俊,然必試而后命,一經此職,遂為名流。”做了秘書省校對黃本書籍并任左奉議郎的李非,以其“如繭抽緒,如山云蒸,如泉出地流,如春至草木發”一樣自由舒卷的文風,被時任端明殿大學士、部尚書的當世**文豪蘇軾所賞識,與“蘇門四學士”交往頗多,交誼也深。李非也和廖正一、李槽、董榮一起,被稱為“蘇門后四學士”。與蘇軾諸才士,暇日相從,從汴京到洛陽,游覽觀察,極唱和之樂。同時,在往復觀覽的活動中,他也感受到了北宋后期士林乃至整個中上層尋歡作樂、不負責任的風氣。他為此憂心忡忡并寫了《洛陽名園記》,以表達自己的感慨和憂慮。在這部書里,他考察一座座洛陽園林的興廢,發現它們與洛陽的興衰息息相通;他展而望,發現洛陽的興衰又是天下政治興衰的晴雨表。
千古才女-李清照 作者簡介
姜越,江蘇人,大學文化,長期從事文化事業工作。曾成功策劃出版了“青春有約”系列、“青少年心靈綠茶”系列、“青春少年樣樣紅”系列、“青少年讀史嘗鮮”系列,著有《找對婆家嫁對郎》、《正兒八經地生活》、《順勢者昌》等。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史學評論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莉莉和章魚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李白與唐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