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的去魔化-18世紀的歐洲與亞洲帝國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9752630
- 條形碼:9787509752630 ; 978-7-5097-5263-0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亞洲的去魔化-18世紀的歐洲與亞洲帝國 本書特色
《亞洲去魔化:十八世紀的歐洲與亞洲帝國》,啟蒙時期的世界觀與求知欲促使歐洲人接觸陌生的亞洲,歐洲不斷和同時代的亞洲互相比較,借以尋得自己的定位,從而逐漸從亞洲的優勢中解放出來。《亞洲的去魔化》呈現的正是在18世紀這段知識系統大變動的歷史時期,歐洲人與亞洲知識、亞洲印象糾纏的過程。歐洲在這個世紀深入認識亞洲,原本神秘奇幻的國度現在成了清晰的客體,這種知識上的去魔化令歐洲獲得了一種至今依然揮之不去的優越與自大感。奧斯特哈默的研究呈現出不同文化之間的溝通難題,對今日的世界來說,這段歷史為不同文化的互相理解及沖突溝通提供了豐富的材料。
亞洲的去魔化-18世紀的歐洲與亞洲帝國 內容簡介
萊布尼茨獎(2010)、格爾達·漢高獎(2012)、湯因比獎(2017)獲得者于爾根·奧斯特哈默作品。
許倬云、楊照撰文推薦。
《亞洲去魔化:十八世紀的歐洲與亞洲帝國》是一本很有意思的書,專門介紹18世紀歐洲對亞洲的探索、認知和發現。各種標簽的形成、解除與修正過程中,改變或豐富著那個時期西方世界對亞洲的認知,也影響著之后三百余年西方世界對亞洲的認知。一國對他國,一種文化對他種文化的認知,是一個漫長的不斷修正的過程。要了解現在,就需要探究歷史。或許,這本書會在史學研究、文化研究之外的其他層面上給我們更多啟發。
亞洲的去魔化-18世紀的歐洲與亞洲帝國 目錄
推薦序 新世界與老亞洲 楊 照
**章前言
**篇 知識之路
第二章 亞洲-歐洲:界限、均衡、等級
第三章 變換角度:歐洲自由心證的表現空間
第四章 旅行
第五章 相遇
第六章 親眼所見-親耳所聞:以亞洲為經驗
第七章 報道、出版、閱讀:從經驗到文字
第二篇 當代人與歷史
第八章 歷史的基本力量:草原戰士、征服者、簒奪者
第十章 真假暴君
第十一章 社會:制度與生活方式推薦序 移去國際了解的魔障 許倬云
推薦序 新世界與老亞洲 楊 照
**章前言
**篇 知識之路
第二章 亞洲-歐洲:界限、均衡、等級
第三章 變換角度:歐洲自由心證的表現空間
第四章 旅行
第五章 相遇
第六章 親眼所見-親耳所聞:以亞洲為經驗
第七章 報道、出版、閱讀:從經驗到文字
第二篇 當代人與歷史
第八章 歷史的基本力量:草原戰士、征服者、簒奪者
第十章 真假暴君
第十一章 社會:制度與生活方式
第十二章 女性
第十三章 時代轉折:歐洲中心論的興起
信息
亞洲的去魔化-18世紀的歐洲與亞洲帝國 作者簡介
作者:(德國)于爾根·奧斯特哈默 譯者:劉興華
于爾根·奧斯特哈默(Jürgen Osterhammel),1952年生,曾在倫敦德國史研究所和弗萊堡大學工作,現為康茨坦茨大學近現代史教授。他出版過大量有關18世紀以來的歐亞歷史著作。其作品包括《世界的演變:19世紀史》《中國與世界社會:十八世紀至當代》(獲得德國史學家協會獎)《中國革命: 1925年5月30日, 上海》等。于爾根·奧斯特哈默因其在歷史學研究中的卓越成就獲得萊布尼茨獎(2010)、湯因比獎(2017)。目前,他正在從事2 0世紀的去殖民化史研究,并和入江昭(Akira Iriye)合作主編6卷本《世界史》(A History of the World)。
劉興華,德國波恩大學歷史系博士生。游學德國多年,現從事出版工作。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回憶愛瑪儂
- >
莉莉和章魚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我與地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