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詞曲史 本書特色
《王易:中國詞曲史》詳述詞曲演化,以詞曲文體形式之發展演變為經,以明義、溯源、具體、衍流、析派、構律、啟變、入病等為緯,介紹許多著名詞曲作家,列舉大量詞曲作品,不僅分析極詳盡精到,且使讀者諳詞曲之道,感詞之美……20世紀20年代,此書即當時所撰教材,是“20世紀初較早以現代學術方法研討詞曲的重要著作。
中國詞曲史 內容簡介
本書詳述詞曲演化,以詞典文體形式之發展演變為經,以明義、溯源、具體、衍流、析派、構律、啟變、入病、振衰、測運等為緯,介紹許多著名詞曲作家,列舉大量詞曲作品,不僅分析極詳盡精到,且使讀者諳詞曲之道,感詞之美。本書是“20世紀初較早以現代學術方法研討詞曲的重要著作”,被視為“近代名著”。
中國詞曲史 目錄
例言
導言
明義**
(一)詞之意義
(二)曲之意義
(三)詞曲之界
溯源第二
(一)漢魏樂府
(二)南北朝樂府
(三)隋唐樂府
具體第三
(一)唐代詞體之成立
(二)唐五代諸詞家序
例言
導言
明義**
(一)詞之意義
(二)曲之意義
(三)詞曲之界
溯源第二
(一)漢魏樂府
(二)南北朝樂府
(三)隋唐樂府
具體第三
(一)唐代詞體之成立
(二)唐五代諸詞家
衍流第四
(一)宋初樂曲之概況
(二)北宋慢詞之漸興
(三)南宋詞之極盛
(四)兩宋詞流類紀
析派第五
(一)北宋諸詞家
(二)南宋諸詞家
(三)金諸詞家
構律第六
(一)調譜
(二)韻協
(三)四聲
(四)五音
啟變第七
(一)由詞入曲之初期
(二)宋金戲曲之蕃衍
(三)元代戲劇之完成
(四)元曲本及其作家
(五)元諸詞家
入病第八
(一)明代詞學及其作家(二)明代曲學
(三)明曲本及其作家
振衰第九
(一)清代詞學之振興
(二)清諸詞家
(三)清代戲曲之盛衰
測運第十
(一)詞曲之現狀
(二)詞曲之前途
后序 信息
中國詞曲史 節選
導言 東西諸國,文化各殊,溯其淵源,每由民族質性之有偏,居處環境之互異,用是演進,各展所長,經時既遙,遂歧趨尚。西方種糅國密,待競而存,生生所資,無敢暇逸,理智所注,科學興焉;中華地大物博,閉關自足,歷歲數千,同文一貫,情感所凝,文學尚焉。夫文學公物也,亦文化之果也,有文化者即有文學,寧獨中國?雖然,事有偏勝,物有特征。文學者,中國所偏勝而數千年所遺之特征也。西國未嘗無文學,而歷世未若中國之久,修養未若中國之深,好之者未若中國之多且專,此無可遜也。然則吾人姑謂中國文學甲于坤輿,殆非過矣! 雖然,國人之瘏于文學也亦甚矣!自漢魏六朝唐宋元明迄于清,舉凡文士才人所畢生萃精力而為之者,何莫非文學哉?其為類也,有散,有駢,有韻律;其為體也,有文,有賦,有詩詞歌曲。任舉一端,皆足耗其人半生心血以求一當。則妨生事,阻普化,非文學之本意也。然而業無幸成,功無虛牝,力之所及,效則致焉。茍時方喪亂,尚申、商之法,右孫、吳之謀,用蘇、張之策,抑文黜學驅民以歸于慘礉茍營之涂,斯已矣;如其不然,欲養和平康樂之風,存溫柔敦厚之教,使心聲所播,文采所敷,濡染彌漫,蔚成國華,則藝不厭精,心無求暇。蓋文章政事,分道揚鑣,縱未兼長,無妨并進。使持功利之見,雜諸性情之間,行見顧忌遷就,無有已時,而支絀隳落,可立待矣。故惡高美之文學者,不必言文學,揭簡易以為倡者,不足言文學。 所謂文學之優劣,果以何為標準乎?征諸中西論文者之語。可以睹矣。西方之論文,恒以讀者之賞鑒為準,其重在外緣;中國之論文,則以文章之本質為準,其重在內美。波斯奈謂“文學志在取悅于大多數人”;而杜甫乃云“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赫德森謂“文學論情述理,對大多數人類生興趣”;而昭明太子乃云“事出于沉思,義歸乎翰藻”,梁元帝更云“綺縠紛披,宮徵靡曼,唇吻遒會,情靈搖蕩”。察其所揭之幟。則其內外輕重之不同明矣。故中國文學,惟務充內美,而不計外緣,其得在高超,而失在不普;西方文學,務容悅當時,趨附風尚,其利在廣被,而弊在委隨。此亦中西人性之殊。而文學根本之歧點也。 文章之內美,約四端焉:曰理境也,情趣也,此美之托于神者也;曰格律也,聲調也,此美之托于形者也。托于神者,為一切文體所同需,托于形者,則詩歌詞曲所特重也。理境高矣,情趣豐矣,無格律聲調以調節而佐達之。猶鳥獸之不被羽毛也,猶人體之不著冠服也,猶舞無容而樂無節也。雖自矜其精神之美,何濟焉?《詩序》云:“情發于聲,聲成文謂之音。”沈約云:“欲使宮羽相變,低昂舛節,若前有浮聲,則后須切響。一簡之內,音韻盡殊;兩句之中,輕重悉異。妙達此旨,始可言文。”則格律聲調之重,昔人固論之周已。 昔季札觀樂,聞聲而識其國風。《詩》三百篇,大率可被之弦管。故班固云:“誦其言謂之詩,詠其聲謂之歌。”夫聲不諧則樂不葉,欲詠其聲何由乎?故詩歌之與格律聲調,源固并也。漢魏樂府,置協律之官;隋唐登歌,傳坐立之伎。樂日盛矣。然太白《清平調》,香山《楊柳枝》,本屬絕詩,卻開詞脈。自時厥后,詩樂并興。詞則應運而生匯流而大。于是格律聲調,尤重于詩歌矣。 或曰:詞曲之事,亦僅于抒情而已,乃至侔色揣稱,刻羽引商,詞調數百。曲體千余,得無有玩物喪志之患乎?曰:人心情態,何啻萬千!聲本乎情,自然殊致。如其摯情流露正賴聲律,以成抑揚動靜剛柔燥濕之觀。譬之五服六章,縱異布絮之功,能資黼黻之美,茍非墨翟之非樂貴儉,孰能拒而斥之哉!自唐以降,作者千數,豈盡愚蒙?何以不憚煩勞,行茲艱阻?豈不以寶藏所存,糜軀無惜,不為其易者,正欲達其深耳! 或又曰:抒情之道,豈必詞曲哉?方今歐化東漸,新潮日長,創無韻之詩,行自然之體,未嘗不足以抒情。居今日而盛談格律*嚴,聲調*復之詞曲,得無貽章甫適越之誚乎?曰:人不能樂,不害其為人;士不能吟,無傷其為士。聾者無以與夫鐘鼓之聲,然遂欲鑠絕竽瑟,塞瞽曠之耳,而自蓋其不聰,不可也。文學者,學之專門者也;詞曲者,又文學之專門者也,專門之事,不能責之眾人;然而百夫之所不能扛者,烏獲可一臂而勝,無害也。無韻自然之詩,不禁人為;欲遂掃其固有之美,強天下而盡從其后,于勢亦有所不可能矣。 今述詞曲史,其事有三難:一、昔人言詞曲者,率重家數,而鮮明其體制源流也;二、詞曲宮調律格,至為復雜,言之不能詳盡也;三、詞曲之界混,后人不能通古樂,無以直搗奧窔也。茲惟旁稽群籍,折衷事理,區為十篇,撮述于次: 為學務先正名,名正則學之條理可具。矧詞曲上承于詩,旁通于賦,下流于歌劇盲辭,其質難明,其界易混。不有以揭之,曷從而辨之!述《明義**》。 事無突如,物不驟至。欲其理,必探其源。詞曲各具封疆,領域頗廣。宋元以降,卓焉大聲。窮其所自,各有根本。裒索列舉,務觀其通。述《溯源第二》。 唐代聲色冠絕,士耽騷雅,眾習宮商,幾于人握靈珠,家抱荊璧。詞體之立,實肇斯時,五季更迭,百度廢弛,人文凋敝,獨詞則洋洋大觀。述《具體第三》。 有宋龍興,文風大暢。倚聲之道,習焉為常。自理學名臣,才人志士,緇羽閨閣,巨佞神奸,皆擅勝場,各具面目。佳篇偉作,發數尤難。詞學至此,若決江河。述《衍流第四》。 北宋全盛,詞苑輝煌。晏,歐,柳,蘇,賀,秦,周,李,并挺英哲,以佐元音。南渡中衰詞人抑塞。辛,姜,吳,史,王,蔣,張,周,或見江左風流,或感西周禾黍,列而論之。述《析派第五》。 詩律寬放,詞則倍嚴。調既陸離,韻復紛雜。四聲既別,五音益分。剖析毫厘,咀嚼微妙,語其組織之密,實無匹倫。淺學者感其難;而深好者領其味。述《構律第六》。 詞體層出,流變漸乘。北宋大晟,已開樂府。轉踏,大曲,宮調,賺詞,遞衍遞繁,遂成曲體。金元以降,南北并趨,結族之交,探索*難。茍非別詳,不足指信。述《啟變第七》。 物盛必衰,理所應具。宋元詞曲,至明漸蕪。高,劉,瞿,李,尚有正聲;乃及楊,王,強作解事。歌劇亦遜胡元,雖有名篇,或舛聲律。述《入病第八》。 勝清人文,自然浡焉,曲苑詞壇,備臻上極。詞則朱陳競響,曲則洪孔飛聲。末季格調益高,訂勘尤密,古華爛發,墜緒能明。但歌劇中衰,傖聲代作耳。述《振衰第九》。 士困于學,文患其難。趨勢所歸,似縟麗之詞,在所必掃。然美不自滅,情有同然。情茍欲舒,美應無缺。詞曲浩博,無美不臻,歷世彌光,可以操券。述《測運第十》。 ……
中國詞曲史 作者簡介
王易以研究國學而名馳一時,是民國時期江西文史界的重鎮人物。他的學術研究既傳承樸學,又具現代學術思維。
- 主題:中國詞曲史
就做了筆記,引文作品大多沒看,還要翻,和王吳比起來,新意不算太多。也有重合之處。總說要回歸傳統,我這個被同化的現代人,自己都分不清什么才是真正的傳統。
- >
煙與鏡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自卑與超越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唐代進士錄
- >
巴金-再思錄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