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記《大公報》再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6184080
- 條形碼:9787516184080 ; 978-7-5161-8408-0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新記《大公報》再研究 本書特色
俞凡編寫的《新記大公報再研究》以臺北“國史館”藏“蔣介石檔案”為主要材料,以蔣介石與新記《大公報》主要干部如張季鸞、胡政之、吳鼎昌、王蕓生等人之間的交往為主要考察對象,結合《大公報》不同時期的主要社評及新聞,對該報的歷史進行了再考察,揭示了《大公報》與蔣介石所領導的南京國民政府由相互試探到密切合流再到產生分岐*終決裂的歷程過程,對這份近代史上重要的民營報刊做出了新的評價,同時也為如何評價近代史上的民營報刊與政府間關系這一重要問題提出了新的思路。
新記《大公報》再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以《大公報》與蔣介石及其所領導的國民政府之間的關系為主線,將其23年的歷史分為試探(1926——1933)、合流(1933——1941)、分歧(1941——1947)、決裂(1947——1949)四個時期,并對每個時期的代表性事件進行了細致的分析。通過研究,筆者認為,《大公報》在其歷史上所表現出的,乃是一種特殊的獨立性,其具體表現就是在對政府的絕對依附的前提下又表現出相對的獨立性。縱觀其23年的歷史,《大公報》與蔣政府始終保持著密切的聯系,但是這種聯系的緊密程度和該報與政府關系的親疏又受到當時社會環境和報紙主持人個人價值取向兩方面的因素的共同作用。而這種特殊的“獨立性”,也是以《大公報》為代表的近代民營報人與政府關系的一個縮影。
新記《大公報》再研究 目錄
序
序二:正本清源,論從史出
——讀俞凡《新記(大公報)再研究》
序三
前言新記《大公報》的歷史地位及學術價值
**章 新記《大公報》學術史**節 大陸地區研究史述評一全面否定階段(1949—1980)二80—90年代末的研究三2000年至今的研究第二節 臺灣地區研究史述評一回憶錄二1972年之前的臺灣地區《大公報》研究三1972—1988年的臺灣地區《大公報》研究第三節 新史料的出現及本書研究方法一現有研究的局限二本書所采用的主要史料
第二章 試探時期(1926—1933)**節 續刊之初的新記《大公報》與蔣政府第二節 初次齟齬——馮玉祥通電事件一蔣馮沖突及**次討馮戰爭的爆發二馮玉祥“復蔣哿電”與蔣介石的反應三對“馮玉祥通電事件”的分析第三節 《大公報》與蔣政府間的相互試探一“法西斯蒂組織”事件二雙方的其他接觸第四節 “九·一八事變”與《大公報》“明恥教戰”的宣傳一“明恥教戰”論——《大公報》史上一則著名公案二“請托電”,有耶?無耶?三“九·一八”前后蔣張關系分析四“九·一八”后胡、張對日態度分析五分析結論
第三章 合流時期(1933—1941)**節 初次合作——熱河事變一熱河危局二吳蔣溝通三熱河戰起四事變善后第二節 互動升級——福建事變一變起福州二吳蔣溝通三言論轉向第三節 從報人到部長——“華北事變”中的《大公報》與“三巨頭”一平穩中發展——1934年的雙方關系二短暫的“親善”——1935年上半年的《大公報》、“三巨頭”與中日關系三“華北危機”中的“三巨頭”與《大公報》四“華北五省自治運動”中的“三巨頭”與《大公報》第四節 “國家中心論”的形成一《大公報》對共產黨問題的態度二《大公報》對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問題的態度.第五節 抗戰前期《大公報》與蔣政府互動之一例——汪精衛叛國事件一汪精衛離渝及當時各報報道情況對比二“艷電”發表后各報報道情況對比三《大公報》對汪事件“冷處理”原因分析
第四章 分歧時期(194l一1946)**節 張季鸞去世后的《大公報》與王蕓生一張季鸞的*后歲月二王蕓生接手后的《大公報》第二節 “飛機洋狗事件”與《青年與政治》一“飛機洋狗事件”及《大公報》的兩篇文章 二“飛機洋狗事件”報道的失實及《大公報》的處理措施三事件過程中王蕓生的態度分析四王蕓生與蔣介石、孔祥熙的關系分析五《大公報》與政府的其他沖突及處理第三節 《大公報》購買鑄字金屬事件及戰后白報紙配額問題一《大公報》申請稀有金屬鑄字事件二白報紙配額事件第四節 20萬美元官價外匯事件一事件論爭的經過二考察事件本身的經過三同期國民黨政府外匯政策及《大公報》購匯手續問題的考察四同期《大公報》言論態度考察五胡政之申請官價外匯原因考察六結論
第五章 決裂時期(1946一1949)**節 正正堂堂,反對槍桿——勝利之初《大公報》對中共的態度一《毛澤東先生來了》與“不要另起爐灶”二從《軍事接收中的煩悶》到《質中共》三從《東北的陰云》到《可恥的長春之戰!》四《我們反對武力解決!》與《要和平反破壞》第二節 哀其不幸,怒其不做——勝利之初《大公報》對蔣政府的態度一從《蔣主席到上海》到《為蔣主席壽》二從《歐洲這面鏡子》到《軍事形勢鳥瞰》三《大公報》與蔣政府在內政問題上的分歧四《大公報》與蔣政府在外交問題上的分歧第三節 呼吁民主,中道而行——《大公報》的政治態度一戰后初期:支持在國民黨領導下的憲政政治二《大公報》轉向“中間道路”三《自由主義者的信念》與《政黨·和平·填土工作》第四節 逝將去汝,何處樂土?——《大公報》與蔣政府的決裂一“請蔣主席下野”事件與蔣胡決裂二“三查王蕓生”三*后一根稻草——《政府放棄了限價政策》四從《和平無望》到《大公報新生宣言》
第六章 結論**節 海峽兩岸《大公報》學術史總結一海峽兩岸《大公報》研究異同二海峽兩岸《大公報》研究史的啟示第二節 對《大公報》言論傾向變化的定量分析一抽樣方法二樣本選擇三編碼表四統計結果五分析結論第三節 《大公報》歷史上幾個重要問題的分析結論一幾個重要問題的分析二如何評價《大公報》與蔣政府之關系
后記信息
展開全部
新記《大公報》再研究 作者簡介
俞凡,男,山東濟南人,1979——,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傳播學博士(2012),中國海洋大學新聞系副教授。《也談新記<大公報>的“不賣”原則——以20萬美元官價外匯事件為中心的考察》,《新聞與傳播研究》,2012年第4期。本文并獲《新聞與傳播研究》2012年度優秀論文獎(共10篇)及青島市第二十七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