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zhàn)為何爆發(fā)及戰(zhàn)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中國史綱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1105659
- 條形碼:9787201105659 ; 978-7-201-10565-9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史綱 本書特色
天津人民出版社大家寫史系列之一。
中國近現(xiàn)代“個人寫史”的典范,在這里,我們看到了歷史的另一種寫法。
*與錢鐘書齊名的清華才子,梁啟超、錢穆、傅斯年等大師贊嘆的史學奇才,英年早逝的天才史學家。
*原為民國高中歷史教材,寫法上追求一種人人能讀、讀而有所得的新體裁。
*歷史總由人物與故事構成,張蔭麟總能吸引人的地方講出來。
*歷史學家王家范說對歷史全局因果的理解,特具哲學思辨的那種網(wǎng)狀的發(fā)散性,運用起來又能不著痕跡,以平易淺顯出之。這正是張蔭麟的長處。
*全新精校本。
中國史綱 內容簡介
本書是張蔭麟短暫的一生留下的著作,但已足見作者深邃敏銳的識見和淵博厚實的學養(yǎng),通透又睿永的思想。本書的撰寫,在當時是作為歷史教材的一種讀本,所以在形式上就更為生動活潑,易讀易解,無半點枯澀呆板,但同時又富思想內涵和理論深度。且作者對中華民族的歷史飽含情感與敬意,故全書無任何淺薄、空疏、浮夸,書中的不少觀點和思想在今人看來仍極有價值和參考意義。
中國史綱 目錄
**節(jié) 商代文化
第二節(jié) 夏商大事及以前之傳說
第三節(jié) 周朝的興起
第四節(jié) 周代與外族
第二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節(jié) 封建帝國的組織
第二節(jié) 奴隸
第三節(jié) 庶民
第四節(jié) 都邑與商業(yè)
第五節(jié) 家庭
第六節(jié) 士
第七節(jié) 宗教
第八節(jié) 卿大夫
第九節(jié) 封建組織的崩潰
第三章 霸國與霸業(yè)
**節(jié) 楚的興起
第二節(jié) 齊的興起(附宋)
第三節(jié) 晉楚爭霸
第四節(jié) 吳越代興
第五節(jié) 鄭子產(chǎn)
第四章 孔子及其時世
**節(jié) 魯國的特色
第二節(jié) 孔子的先世與孔子的人格
第三節(jié) 孔子與其時世
第四節(jié) 孔子與政治
第五節(jié) 孔子與教育
第六節(jié) 孔子的晚年
第五章 戰(zhàn)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
**節(jié) 三晉及田齊的興起
笫二節(jié) 魏文侯李克吳起
第三節(jié) 秦的變法
第四節(jié) 經(jīng)濟的進步與戰(zhàn)爭的變質
第五節(jié) 國際局面的變遷
第六章 戰(zhàn)國時代的思潮
**節(jié) 新知識階級的興起
第二節(jié) 墨子
第三節(jié) 墨子與墨家
第四節(jié) 孟子許行及周官
第五節(jié) 楊朱陳仲莊周惠施老子
第六節(jié) 鄒衍荀卿韓非
第七章 秦始皇與秦帝國
**節(jié) 呂不韋與嬴政
第二節(jié) 六國混一
第三節(jié) 新帝國的經(jīng)營
第四節(jié) 帝國的發(fā)展與民生
第八章 秦漢之際
**節(jié) 陳勝之起滅
第二節(jié) 項羽與巨鹿之戰(zhàn)
第三節(jié) 劉邦之起與關中之陷
第四節(jié) 項羽在關中
第五節(jié) 楚漢之戰(zhàn)及其結局
第九章 大漢帝國的發(fā)展
**節(jié) 純郡縣制的重建
第二節(jié) 秦漢之際中國與外族
第三節(jié) 武帝開拓事業(yè)的四時期
第四節(jié) 武帝的新經(jīng)濟政策
第十章 漢初的學術與政治
**節(jié) 道家學說的全盛及其影響
第二節(jié) 儒家的正統(tǒng)地位之確立
第三節(jié) 儒家思想在武帝朝的影響
第十一章 改制與“革命”
**節(jié) 外戚王氏的專權
第二節(jié) 哀帝朝的政治
第三節(jié) 從王莽復起至稱帝
第四節(jié) 王莽的改革
第五節(jié) 新朝的傾覆
第六節(jié) 東漢的建立及其開國規(guī)模
中國史綱 節(jié)選
節(jié) 商代文化
商朝在后的二百七十多年間,定都于殷,即今河南安陽,故此商朝又名殷朝。我們稱這二百七十多年為商朝的后期,我們之確知商朝已有文字記錄乃因為公元1899年以來殷都遺址——即所謂殷墟——的發(fā)現(xiàn)和發(fā)掘。
殷墟出土的遺物,除了大批的銅器、陶器、骨器、石器外,引史家注意的是無數(shù)刻有文字的龜甲和獸骨(至少有十萬片以上)。這些甲骨差不多全是占卜所用的,乃王室卜人所保存的檔案。原來商人要預測未來的吉兇,或探問鬼神的意旨,便拿一塊龜腹甲(間有用背甲的)或牛肩胛骨(間有用肋骨的),在一面加以鉆鑿,卻不令穿透,然后在鉆鑿處灼火,另一面便現(xiàn)出裂紋,這叫作“兆”。卜人看兆而斷定鬼神或一種神妙的勢力對于所問的反應。所問的事情,有時連日后的“應驗”,就刻在兆的旁邊,這可稱為卜辭。卜辭的內容以關于祖先的祭祀的為多,如卜祭祀的日期、用牲的種類、用牲的數(shù)目等;有關于氣象的,如卜雨、晴、風、雪等;有關于歲收的豐歉的;有關于征伐、漁獵和出行涉川之利否的;有關于疾病、胎孕和夢征的;有所謂卜旬和卜夕的,即于一旬之末卜下一旬有無災害,和于日間卜是夕有無災害的。還有別的事項這里不能盡舉。卜辭以外,甲骨文書中有少數(shù)短短的記事,例如記頒發(fā)矛若干,某人取貝若干,某日某人入覲之類;又有田獵獲獸的記錄,刻在獸頭骨上的。甲骨文書全是商朝后期的遺物。根據(jù)甲骨文書、甲骨文字的分析、其他商代的遺物遺跡和后人于商朝的記載,我們可作一商代的文化的速寫如下。
商人是以農業(yè)為主要的生產(chǎn)方法。農作物有黍、稷、稻、麥、蠶桑。卜辭中“卜黍年”、“貞(卜問)我受黍年”、“貞其登黍”的記錄很多,而此等處的黍字從未見有用別的植物名來替代的,可知黍為商人主要的農作物。帛、巾、幕等字和若干從糸的字的存在,證明絲織工藝的發(fā)達。有酒,以黍釀造。耕種全用人力。農具有耒耜。原始的耒耜,蓋全以木為之。耒是一根拗曲的木棒,下端歧而為二,歧頭上安一橫木,以便腳踏。這是起土用的。耜和耒的分別是下端斜銳而不分歧,利于刺地而不利于起土,大約過于堅實的土,耒不能起,便先用耜去刺松。耒當是利用樹椏做成。商人是否已用銅做耒耜的下部,不得而確知。
漁獵和畜牧也是商人的盛大的生產(chǎn)副業(yè)。魚的種類不見于卜辭。獵品,除野豬、鹿、狼、兕、兔、雉,還有象。商王田獵的記錄中,獲鹿有一次三百八十四頭的,獲豬有一次一百一十三頭的,獲狼有一次四十一頭的。可見殷都附近的開辟程度。供食的家畜,除牛、羊、雞、豕,還有狗。牧畜業(yè)之盛從王室祭祀用牲之多可見,每有一次用牛羊三四百頭的。馴役的動物除牛(旱牛和水牛)、馬、犬,還有象。至遲在商朝末年,商人并且曾利用象去作戰(zhàn)。
商人已有鑄造青銅(銅錫合金)器的工藝,鑄造工場的遺物曾在殷墟找得,有可容銅液十二三公斤的陶制煉鍋,有銅制的型范,有銅礦石,有煉渣。商人的兵器及工具大部分已用銅制,但也有一部分仍用石或骨角制。殷墟遺物中有銅制的戈頭、矛頭、瞿、箭鏃、錛、小刀、針;石制的矛頭、槍頭、箭鏃、刀、斧、粟鑿;牛角或鹿角制的矛頭、箭鏃和骨錐。骨角制的兵器也許是僅作明器用的。
商人鑄銅技術之高的造就,乃在王宮和宗廟里所陳列的供飲食和盛載用的種種器皿,如尊、卣(盛酒用)、爵(酌酒用)、觚(飲器)、罍、(食器)、方彝、巨鼎(盛食物用)等等,都是具有很縟麗的花紋的。可惜寫此段時,殷墟的銅器,作者尚無緣寓目。茲根據(jù)他人參觀[民國二十六(1937)年夏教育部第二次全國美術展會所陳列者]的報告,略記二器,以見一斑。一為提梁卣:器分三層,上層為一蓋,以練系于梁間,下層為卣的本體,中層擱上是一蓋,取下來卻是一觚,提梁的兩端,各有一生動的兔形的獸頭,全器周圍是細致的花紋。一為盂形的器:當中有一柱,柱頂成蓮花形,其旁四龍拱繞,兩龍銳角,兩龍鈍角,四龍相連,可以環(huán)柱為軸而旋轉,盂身和柱周圍也是細致的花紋。
此外,殷墟銅器之可注意的有盤、壺、鏟、勺、漏勺、筷子等,還有戰(zhàn)士戴的盔。
殷墟的陶器包括種類繁多的飲器、食器、盛器和烹飪器,其質地有灰色、紅色的粗陶,黑色、白色的細陶和一種經(jīng)高度燒加釉的陶;其紋飾多數(shù)是刻畫的。細陶的紋飾極復雜,其母題有動物形、幾何圖案和圖案化的動物形。
商人牙、骨、玉、石雕刻工藝在殷墟的遺跡也很豐富,舉其特別可注意的:有鑲嵌綠松石的象牙鴟尊;有一種雕紋的(也有繪紋的)骨制玩器,仿佛后世“如意”一類的東西,長形略曲,其花紋為龍、鳳或蟬形,偶或嵌著綠松石;有各種式的佩玉,或作圓圈,或作半圓,或作長筒,或雙龍相對成一圓形,或兩魚相對成一半圓,或狀人物、人面、獸頭、虎、兔、象、鸮、燕、鴿、魚、蛙、蟬、長尾鳥、蝙蝠等;又有巨大的大理石的立體雕刻品,狀人物、虎、龜、鸮、蟾、雙獸等,以供陳設之用的。
從狀人物的雕刻品和其他遺物,我們知道商人是席地而坐的;知道當時一部分人的服裝是交領、右衽、短衣、短裙、束帶,其鞋翹尖;知道當時女人臉上涂朱;頭飾極復雜,左右兩鬢或額間的頭巾上綴一綠松石砌成的圓形物;頭發(fā)中間束一骨圈;發(fā)上戴雕紋嵌綠松石的象牙梳;又簪骨制或玉制的笄,小的一兩枝,多的幾十枝;笄頭雕各式各樣的(現(xiàn)已發(fā)現(xiàn)四五十種)獸頭和花紋,她的頭飾比頭還高。
關于商人的居室,我們也有一些推想的根據(jù)。在殷墟曾發(fā)現(xiàn)版筑的遺跡,那是房屋的基址。有一處基址作長方形,四圍有許多大石卵,其相互間的距離大略相等。這些石卵大約就是柱礎,原來上面是安柱的。有一基址長三十米,寬九米,石柱礎之外,并有銅柱礎十個。殷墟絕無磚瓦,房頂想必是用茅草編成的。古人所謂“茅茨土階”,大約就是商朝宮殿的寫照。又發(fā)現(xiàn)一座純黃土筑成的大臺基,面向正南,與羅盤所指的完全相合。臺基前十幾公尺,也有大石卵,排成弓背形。臺基的四周,遺下好些整副的野豬骨,可見這建筑必是和祭祀有關的。又掘出若干長方的坎穴,有階級可上下,中有破陶片、牛骨、狗骨之類。坎穴內周圍用硬土筑成,鐵一般堅固。有些坎穴之下又套一個坎穴。這些坎穴是否與上說的版筑柱礎同時,不能確定。但我們知道,遠距商朝亡后三四百年,還有貴族的地下宮室見于記載《左傳》,則商朝后期之有這種穴居是很可能的。殷墟又掘出一些商王的陵墓。從墓室的情形可以推知王宮內部的情形。墓室一律作亞字形,原是木構,木料已腐化無存,卻剩下木構上所裝的各種立體石雕,作獸頭、雙面、牛頭,鳥、獸等形的。又從墓中的遺跡推之,可知原來墻壁的內面是嵌鑲著許多紋飾和涂著紅色的。
……
中國史綱 作者簡介
張蔭麟(1905―1942),自號素癡,廣東東莞人,學者、歷史學家。早年就學于清華大學,以才、學、識出眾知名,與錢鐘書、吳晗、夏鼐并稱為“文學院四才子”。1929年,留學美國,在斯坦福大學攻讀西洋哲學史和社會學,獲哲學博士學位。四年后回國,相繼執(zhí)教于清華大學、西南聯(lián)大、浙江大學。學貫中西,兼通文史哲,后專門從事歷史研究。1942年10月24日在遵義病逝,年僅37歲。張蔭麟一生志在國史研究,被稱為二十世紀中國新史學的開山大匠。他一生著述多散見于報章雜志,只留下一部專著《中國史綱》。
- 主題:專為民國政府教育部撰寫的高中歷史教材,史學天才張蔭麟的傳世專...
文辭很美,能給讀者帶來閱讀享受的歷史作品:別人寫歷史都引用史籍,張蔭麟?yún)s不囿于史籍,他甚至把《詩經(jīng)》《楚辭》《論語》詞句用的神出鬼沒,給一部嚴肅的學術作品,披上了華麗麗的文學外衣,使得這部《中國史綱》華彩奕奕。
- >
羅庸西南聯(lián)大授課錄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煙與鏡
- >
朝聞道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名家?guī)阕x魯迅:朝花夕拾
- >
唐代進士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