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戲劇學新經典譯從:表演藝術基礎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4043348
- 條形碼:9787104043348 ; 978-7-104-04334-8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戲劇學新經典譯從:表演藝術基礎 本書特色
瑪格麗特·舒勒、史蒂芬尼·哈勒所*的《表演藝術基礎》是柏林恩斯特·布施表演藝術學院表演系教材。該學院有著獨特的歷史與教學法。其建院歷史可以追溯到1905年。在這一年,*名導演馬克斯·菜因哈德接任了柏林德意志劇院的院長職務。同年,他為這家聲名顯赫的劇院創辦了演員訓練班,以期向學員們“傳授黃金般的基礎技巧”。“二戰”之后,德意志民主共和國于1951年正式重建了這所學校,以培養社會主義新型表演人才為教學目的。恩斯特·布施表演藝術學院創建至今,一直傳承著一種**特色的原則和傳統:那就是強調戲劇舞臺作品的啟蒙意義與社會性,希冀演員在舞臺上的演出可以引發觀眾的反思,從而*終達到改造社會的目的。從這一宗旨出發,布施學院的教師們逐漸摸索出一種特點鮮明的表演教學方法。這種方法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現實主義表演方式與布萊希特的間離式敘事劇表演方法以獨特的方式結合在一起。為了達到間離但不失真切的卓越表演,布施學院采用了獨特的基礎教學法,強調觀察、即興、理性、辯證、距離化等特點。布施學院表演教學的另一大特色,是沿襲了梅耶荷德的有機造型術對于演員反復、專注、高強度的形體訓練的重視。由梅耶荷德所言的“動作模式”,經由布萊希特的間離表演方法,布施學院總結出了展現人物的“社會姿態”所需要的舞臺表現技巧。在訓練中,演員通過區分內部態勢和外部姿勢,用準確的外部形體動作達到舞臺上人物內心情感的準確傳達。通過長期教學實踐不斷進行理論總結,布施學院發展出了完備、系統的表演教學體系,在當今世界表演藝術流派紛呈、五光十色的風景中始終一枝獨秀。將該學院表演系教材譯成中文引介到中國,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戲劇學新經典譯從:表演藝術基礎 內容簡介
德國柏林恩斯特 ·布施表演藝術高等學院是德國*著名的戲劇高等院校之一,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布施學院的表演教學體系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與布萊希特兩種方法有機結合在一起,在當代世界表演教學領域中獨樹一幟。《表演藝術基礎》一書是布施學院表演系的基礎教材,對于我國讀者理解布萊希特表演方法或有助益。
戲劇學新經典譯從:表演藝術基礎 目錄
一、釋義
二、基礎課程的意義
三、對表演本質的理解
四、學習表演的**步——培養興趣
五、勇氣可嘉
六、方法論與教學法
七、表演興趣與紀律
八、整合與劃界
九、要個人,但不要私人
十、凱斯·約翰斯通(KeithJohnstone):“不要有備而來!”
十一、用思考或復制技巧制造情感
十二、只有在學好技巧的基礎上才能用直覺來創作(無意識的有能力)
十三、競爭**部分 關于基礎課程(史蒂芬尼·哈勒)
一、釋義
二、基礎課程的意義
三、對表演本質的理解
四、學習表演的**步——培養興趣
五、勇氣可嘉
六、方法論與教學法
七、表演興趣與紀律
八、整合與劃界
九、要個人,但不要私人
十、凱斯·約翰斯通(Keith
Johnstone):“不要有備而來!”
十一、用思考或復制技巧制造情感
十二、只有在學好技巧的基礎上才能用直覺來創作(無意識的有能力)
十三、競爭
十四、心流(Flow)
1.劇場游戲心流
2.把心流整合于基礎課程之中
十五、交流
第二部分 練習(瑪格麗特·舒勒)
一、基本說明
1.無意識的無能力與有意識的無能力
2.空間
3.熱身
二、表演預熱練習
1.開始練習
2.觀察的藝術
3.想象力練習
4.注意力與記憶力練習
5.詞句不是一切
6.敏銳的感覺
7.放松練習
三、表演練習
1.從行為到情境
2.態度與潛臺詞
3.單人與雙人即興練習
4.使用具體文本的表演練習
5.期末講評
第三部分 多種方法——關于面向未來的表演訓練的思考(史蒂芬尼·哈勒)
一、馬麗娜·布瑟(Marina
Busse)
二、維爾納·沃爾本(Wemer
Wolbem)
三、漢斯·烏爾里希·貝克(Hans-Ulrich
Becker)
四、赫爾曼·施密特·拉梅爾(Hermann Schmidt-Rahmer)
五、西碧勒·巴松(Sybille
Baschung)
六、米歇埃爾·本汀(Michael
Benthin)
七、卡琳·德雷舍爾(Karin
Drechsel)
八、阿妮塔·伊思林(Anita
Iselin)
九、安德利亞斯·內克里斯(Andreas
Neckritz)
關于作者
信息
戲劇學新經典譯從:表演藝術基礎 作者簡介
瑪格麗特·舒勒,生于1966年,現任柏林恩斯特·布施表演藝術學院教授。瑪格麗特-舒勒早年在英斯布魯克大學學習哲學,得到碩士學位。1990-1994年間,她在柏林恩斯特·布施表演藝術學院學習表演。畢業之后,在圖賓根、格拉茲等地話劇院擔任專業演員。在職業演員生涯之后,瑪格麗特·舒勒重新回歸學院開始教學工作。從2002年開始,她在恩斯特·布施表演藝術學院任表演系教授。她曾任該院副院長,現在該學院主持國際交流工作。其間,她曾在北京、上海、莫斯科、利馬、奧斯陸、悉尼等地的大學擔任表演工作坊教學工作,在一些戲劇節的作品擔任導演。在恩斯特·布施表演藝術學院,瑪格麗特-舒勒除了擔任所有年級的場景表演課之外,十一年以來,一直擔任恩斯特·布施表演藝術學院的基礎表演課程教學。 史蒂芬尼·哈勒,生于1973年。從她十九歲開始,史蒂芬尼·晗勒就一直在劇院工作。她首先在德特蒙爾德州立劇院擔任了兩年導演助理,其后,在1994-1998年間,哈勒在恩斯特-布施表演系學習。畢業后,她先后在卡爾斯魯厄的巴登國家劇院、威斯巴登的黑森國家劇院、漢諾威的劇場形式戲劇節和布勞恩施威格國家劇院擔任演員。她出任過許多主要角色,獨立創作過劇場項目,也擔任過導演。她一直跟從凱斯·約翰斯通學習。從2007年開始,哈勒在恩斯特-布施表演藝術學院、法蘭克福音樂與表演學院擔任場景基礎表演課和場景、獨自表演課。除了教學之外,她還繼續從事職業演員行業。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史學評論
- >
煙與鏡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朝聞道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