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兩地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8054142
- 條形碼:9787108054142 ; 978-7-108-05414-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兩地 本書特色
《兩地》是林海音早期,也是重要的作品之一,寫她自小成長的心靈故鄉北京和實質故鄉臺灣——這是她一生喜歡的兩個地方。早年住在北京時,她常常遙想海島故鄉的人和事,戰后到臺灣,又懷念北京的一切。北京栽培了林海音,臺灣則成就了林海音。她以一枝充滿感情的筆,寫下了她生命中的“兩地”。
兩地 內容簡介
林海音之“兩地”,顧名思義,就是她的*一故鄉臺灣和第二故鄉北京。本書收集的文章恰好是兩岸對峙之后的十七年她在臺灣所寫,關于北京的部分也就沾染上了“回不去的鄉愁”。表面上是老北京的風物誘惑她時時反顧,其實更關鍵的是政治所導致的隔膜壓抑了她的北京情,這壓抑經由情感的變形,投射在了文字之中,讀來也就格外感人*
兩地 目錄
兩地 相關資料
二月,又回到文學與電影的話題。明天三時半在油麻地kubrick,再有《香港文學與電影》的發佈會,由李歐梵教授和羅卡先生擔任嘉賓。后天,我答應了《字花》,在林海音的《兩地》映后座談分享。「他們在島嶼寫作」的六部作家紀錄片,我看了其中五部半(由於事忙,鄭愁予的《如霧起時》只看了上半部),跟主流意見一樣,我也認為拍攝王文興的《尋找背海的人》最好。第二位呢,我會選擇關於林海音生平及作品的《兩地》。拍攝楊牧的《朝向一首詩的完成》和周夢蝶的《化城再來人》比較平庸,至於余光中的《逍遙游》就在水準之內。《兩地》與其他五部不同,林海音已不在世了,只能透過后人、學者和同輩去講說,因此影片充滿著一種憶往的氣氛—回憶她的生平、回憶她的家世、回憶她的出版社(純文學的主張)、回憶她的家(「林先生家的客廳,就是半個臺灣文壇」)、回憶她的《城南舊事》、回憶她的北平往事、回憶她的編輯工作、回憶她如何觸犯政治禁區、回憶她如何提攜新人后輩(如黃春明、林懷民等,想及此,我內心也不禁再次深深感動……不好意思,請讓我停一停再寫下去)。《兩地》的優秀,在於完整地帶出林海音的人格與人品,看完紀錄片,我覺得林海音本人比她的作品更吸引我。不要誤會,我并不是說《城南舊事》寫得不好,事實上,做人比做作品更難,令我肅然起敬的,不是她的著作,而是她的勇氣和量度、主張和眼光、貢獻和人格力量。這些通常可以比文學作品發揮更持久的影響力,更讓人不能忘卻。《兩地》的水墨動畫運用得好,帶回民國的感覺,也教我想起陳衡恪(陳師曾)的《北京風俗人物畫》,配合《城南舊事》的內容、《送別》的旋律、林海音的往事。一切已天衣無縫。
兩地 作者簡介
林海音(1918年3月18日-2001年12月1日),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祖籍廣東蕉嶺,生于日本大阪,作家。提出了“純文學”的概念,提攜了大量臺灣的文學青年。一生創作了多篇長篇小說和短篇小說集,產量十分可觀。其中小說《城南舊事》(1960年)最為著名。她所創立的純文學出版社(1968-1995)堪稱中國第一個文學專業出版社,曾出版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好書。
- >
經典常談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煙與鏡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姑媽的寶刀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