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華論意識與品德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4492630
- 條形碼:9787504492630 ; 978-7-5044-9263-0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叔本華論意識與品德 本書特色
精華*世,字字珠璣,常識與經典融合,堪稱傳世思想魂寶。
思想大師的深刻哲理、醒世箴言,是對人類文化的奉獻與恩典。
心靈奧秘的求索,靈魂深處的探究,是融入一生的智慧經典。
這部文叢,不僅涵蓋了人類*具智慧的語言,同時也是人們立身處世的準則;雖然這些經典智慧,在人類各種語言中均有不同譯本,被各國人們所推崇,其主要原因是使不計其數的人受益終生。亞瑟·叔本華著的《叔本華論意識與品德》是該文叢之一。
叔本華論意識與品德 內容簡介
亞瑟·叔本華著的《叔本華論意識與品德》的其中一個內容,即是叔本華的倫理學方面的著作《倫理學的兩個基本問題》。這是丹麥皇家科學院懸獎征求一篇討論道德淵源或基礎的論文時,叔本華參加所寫的論文,可是,雖然提出論文的只有他一個,卻沒有被丹麥皇家科學院接受,所以,在1841年,叔本華便以現在的這個題目將它們出版。他的這種倫理學,是叔本華的主觀因素,同時也是決定性的因素:這種倫理學可能引起的問題要比它所解決的問題更加多些。
叔本華論意識與品德 目錄
(一)論康德道德學的基礎
(二)論康德道德學的主要原則
二、論意志
(一)在自我意識面前的意志
(二)在他物意識面前的意志(1)
(三)在他物意識面前的意志(2)
三、論德行
(一)德行的標準
(二)德行的動機
(三)公正的德行
(四)仁愛的德行
四、論主體的客體
(一)論主體的**類客體(1)
(二)論主體的**類客體(2)
(三)論主體的第二類客體(1)
(四)論主體的第二類客體(2)
(五)論主體的第三類客體
(六)論主體的第四類客體
五、論人生
(一)論人生的痛苦
(二)論人生的虛無
(三)論人生的永存(對話錄)
(四)論人生的心理活動
(五)論人生的得失
六、論生存
(一)論教育
(二)論女人
(三)論噪音
(四)論自殺
叔本華論意識與品德 節選
只有這種同情才是一切自發的公正和一切真誠的仁愛之真正基礎,只有發端于同情的行為才有其道德價值,而源自于任何其他動機的所有行為則沒有什么價值。當另一人的痛苦不幸激蕩我內心的同情之感時,他的福與禍立刻牽動我心,雖然不總是達到同一程度,但我感覺就像我自己的禍福一樣。因此我自己和他之間的差距便不再是絕對的了。
毫無疑問,這種作用令人驚訝,確實難以理解。事實上,它才是倫理學的真正神秘之處,它的原初現象及其界線,只有先驗思辨才敢逾越一步。在這里,我們看到,自然之光(古時神學家稱之為理性)徹底把存在物與存在物分開的界墻已經坍塌,非自我和自我已在一定程度上融為一體。我準備暫時不談對這一謎團的形而上學解釋,而首先探索是否自發的公正和真正仁愛是真正從同情產生的。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的問題就解決了,因為可以說我們已經找到道德的終極基礎,并且已經證明它存在于人性自身。然而這一基礎也不能成為倫理學的一個問題,但卻會像其他每個終極事實本身那樣,成為形而上學的一個問題。不過形而上學對這首要的倫理學現象提供的這一解答,不屬于丹麥皇家科學院提出的純屬其基礎問題范圍的;因此我僅能提出這先驗的解釋作為非實質性附件列于*后,由讀者自愿閱讀。
叔本華論意識與品德 作者簡介
亞瑟·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德國著名哲學家,意志主義的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
主要著作《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論自然中的意志》《論意志的自由》《論道德的基礎》《倫理學中的兩個基本問題》《附錄與補遺》等。
- >
二體千字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我與地壇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姑媽的寶刀
- >
自卑與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