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知識人的關懷與壓力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114189
- 條形碼:9787100114189 ; 978-7-100-11418-9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知識人的關懷與壓力 本書特色
本書為作者近年撰寫的系列有關中外知識人的文化隨筆精選集。不同的時代格局,不同的國事天下事,不同的知識人因立場、境遇不同,自然面臨著不同的問題與抉擇?涤袨椤⒄绿、梁啟超、王國維、賀麟、潘光旦、富特文格勒、海涅、君特·格拉斯這些中外文化名宿在大變局中的社會,既背負時代的重荷,亦無法掙脫復雜人性的纏繞,面臨抉擇,作為知識人的他們給出各自思考的同時,也做出了不同的人生選擇,呈現了迥異的精神世界與生命姿態,為世人搭建了多彩而獨特的文化景觀。
知識人的關懷與壓力 內容簡介
本書為作者近年撰寫的系列有關中外知識人的文化隨筆精選集。主要內容包括: 康有為論物質救國、章太炎論文化多元、梁啟超反思進化論、王國維的智性糾結、賀麟的“愛國主義”等。
知識人的關懷與壓力 目錄
1、康有為論物質救國
2、章太炎論文化多元
3、梁啟超反思進化論
4、王國維的智性糾結
5、賀麟的『愛國主義』
6、潘光旦的『優生學』
下輯
7、『二二得幾』的引申
8、海涅的煩與怕
9、另搞一套的悲劇
10、指揮貝多芬的政治
11、特萊津藝術的歧義
12、納粹大屠殺與西方文明的除魅
13、在故事中掌握時代
知識人的關懷與壓力 節選
康有為論物質救國
康有為(1858—1927)是現代中國**個境界高遠的改革家,也是**個比較充分地使用德意志政治文化經驗的思想家。19世紀20世紀之交,康有為出亡16年,遍游四大洲,經31國,行60萬里,出入德境凡11次。其《德國游記》、《補德國游記》、《日耳曼沿革考》及若干詩作都親切而具體地敘述了德意志的歷史文化和現實狀貌,并向德國奉獻了*美好的贊辭:“吾游遍萬國矣。英國雖為歐土先驅,而以今論之,則一切以德為冠。德政治**,武備**,文學**,警察**,工商**,道路、都邑、宮室**,乃至相好**,音樂**,乃至全國山水之秀綠亦**!绷硗膺有醫術**,電學**,工藝**,商務**,宮室**,道路**,乃至音樂**等等。理解、消化普魯士—德國崛起的經驗并以之為中國現代化的借鏡,是康有為在戊戌變法失敗之后的重要工作之一。
現代德國后來居上,迅速擁有稱霸西方世界的國家能力,這一點,已為康有為以前的一些中國人所認知。歐游途中,康有為注意到:德國既強,即有俯視歐洲各國之勢。“吾向以為中國微弱,動為歐人所凌侮……今乃知歐土諸強亦為至強之德所侮,其受凌忍氣如我國。此皆就英、法、奧大國言之,若比、瑞、丹諸小國,益順受其侮,不足道也。蓋強凌弱者,天道自然,人事自然。雖有圣者,只有自強發憤而已,無公理之可言也。19世紀末的“新世界”有強權,無公理。文明的歐洲也存在弱肉強食的現象,還到哪里去找“公理”?中國要學西方,就是學德國的“自強發憤”。這就是康有為德國論述的主題。
1.“物質救國論”的含義
歐游結束后,康有為專寫一詩描述“物質救國”的典范德國:
閱彼德兵,肅肅其武。止如山立,動如潮怒。旋視他國,囂散如舞。
德人之工,日出瑰詭。既深理化,自多新制。器美值廉,壓倒大地。
德人之商,勤懇精密。皆學皆兵,歷試乃成。奄有歐東,遂勝強英。
德士之資,重毅忮懻。天性好學,深思獨至。其起雖后,其成殊異。
追溯德國所以致強之由,反思中國所以失敗之因,康有為繼變法維新之后又提出了一個救舊中國開新中國的方案:“……較量于歐亞之得失,推求于中西之異同,本原于新世之所由,反覆于大變之所至。其本原浩大,因緣繁夥,誠不可以一說盡之。歐洲百年來*著之效,則有國民學、物質學二者。中國數年來,亦知發明國民之義矣。但以一國之強弱論焉,以中國之地位,為救急之方藥,則中國之病弱非有他也,在不知講物質之學而已!笔裁词恰拔镔|”呢?
“物質之方體無窮,以吾考之,則吾所取為救國之急藥,惟有工藝、汽電、炮艦與兵而已,惟有工藝、汽、電、炮、艦與兵而已!”以物質發展而不是制度變革為救國戰略,康有為此論實際上是清末洋務運動的理論發揮。
19世紀*后幾年,也就是康有為出亡后的幾年,中國的危機日甚一日:1898年,德國強租膠州灣99年、俄羅斯強租旅順大連25年、日本以福建為其勢力范圍、英國租借威海衛25年;1899年,法國租借廣州灣90年;1900年,八國聯軍攻占北京……中國已入“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悲慘狀態。
1901年,康有為在注釋古典時也無法自抑地流露出傷痛之情:“念我邦族,哀我種人,何為不可活若是乎?”在康有為看來,這一切的主要原因是中國軍備衰弱:“如今萬國爭于自存,德、俄且窮國力為之,舉國為兵,刻日可備。而我聞警,乃募老弱乞丐充之,豈能幸勝?”
漫游在已經崛起的德國,康有為想到了呂宋、墨西哥的悲慘命運:“吾聞美之破呂宋也,美國人告我曰,呂宋之自立軍阿坤雅度,強悍不畏死甚矣,終以無炮而敗亡。墨西哥昔極文明,制作多有過于歐人者,西班牙以炮十三攻之,墨人僅挾刀矛弓矢,無以為御,遂以三萬精兵為班五百炮隊所敗而亡。班人盡戮其文學之士,悉焚其書,而墨數千年之文明遂盡。今墨人至舉國為班之文字,無復識其文明之舊者。劫灰已盡,念之哀痛,豈料子孫無炮之慘禍及數千年文明之國人如此耶!”呂宋有壯烈抵抗,墨西哥有古老文明,都因沒有大炮而亡國,得勝的西班牙還徹底毀滅了墨西哥文明。甲午一戰,中國敗于蕞爾小國日本,呂宋、墨西哥是不是就是中國的未來?康有為有理由擔心:“我昔之敗于日本也,其由雖多,而日槍速而及遠,我槍常不逮數里,故望風奔避。一槍炮廠而國威所系,亦大矣哉!”有“物質”者生、無“物質”者死,這就是當代史的教訓。
“物質”的基本含義就是工商經濟?涤袨橹苡问澜绲臅r代,正是德國前所未有的發展迅速、國力大增的時代。從1871年到1900年,德國的鋼鐵、化學、煤礦和軍事工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遠超英、法而僅次于美國,成為世界強國。1895年后,康有為不斷發表文章,分析說明輪船、鐵路、電報、汽球、電燈及各類農業機械對增進國力和民財的必要性,德國的經驗更強化了這一認識:“德國以貧困著,雖破法后,各種汽機未興,制造不振,物價騰踴,用品缺乏,生產甚微,豈知一旦興物質工學后,二十年間,遂軼強英而冠萬國乎?”德國由貧困而富強,根源即在工藝大開、工商繁榮:“德之盛在工商”;“德國近古研精工藝,電尤致精,實冠全歐,英人猶就學焉……吾觀德國真無物無事不居各國上。可畏哉!德國也。海王英,陸霸法,皆遜一籌矣”。值得注意的是,康有為并未停留在洋務運動的認識層次上。第二次鴉片戰爭失敗后,一些眼界遠大的漢族官僚走出了學習兩方的**步,以“自強”為名開創了“洋務運動”。首先是一些封疆大吏在自己的勢力范圍內興辦近代企業,這些官辦企業很快就出現了冗員充斥、機構臃腫、貪污腐敗、管理混亂、效率低下等弊端,朝廷不得不于19世紀80年代實行“官督商辦”,即由商人出資認股、政府委派官員經營管理。但“官督商辦”又面臨著“產權不明”的問題,特別是隨著企業盈利的豐厚,督“官”們加強了對企業的“管理”或曰干預,將這些企業視同“官產”,甚至視為己產,予取予奪,無償征索,導致企業普遍衰敗。1898年,清廷頒布《振興工藝給獎章程》,承認私營企業的合法性。從“官辦”、“官督商辦”,到“商辦”,中國私營企業在夾縫中艱難生長?涤袨橐缘聡撹F大王克虜伯為例,說明私有制的重要性,他明確主張中國須發展私營經濟:“且同、光數十年來所開之新器局,所皆官辦也。夫一切待于官辦,無論財力不足,不能多開也。即使財力能多開,其能有競爭至美之心,以與歐洲列強敵乎?又能有無窮之大廠乎?必不能也。”
“物質”的另一個含義是“物質學”即科學技術。甲午戰敗后中國盛行興學校以啟民智的主張,戊戌后又風行革命、自由之思潮,其典范則是現代西方。19世紀中葉以來中國的軍事失敗迫使中國人承認文化失敗,并從傳統“教導的文明”(teachingcivilization)轉向“學習的文明”(learningcivilization),對西方的熱情持續一個多世紀依然不衰,盡管其中也有不服、怨恨乃至反抗,但“學習”確是近代以來中國文化的基本態度。無論是學技術、學政制,還是學文化,尊西學西卻一以貫之。
20世紀初,這一學習過程已經進入模仿西方實行民主革命的階段。但康有為認為,當時所倡之學皆為“虛學”而非“實學”。“虛學”就是空喊民主口號、熱衷政治革命,“實學”就是科學技術?涤袨樾蕾p德國人注重科學方法和實際效果的做法,孜孜以求國家實力的提高。他在德國參觀*多的,一是文物遺跡,二是工廠企業。他一再浩嘆:“普之重藝若此,宜其今日工藝之盛而統日耳曼而為霸哉!蓋歐美今日之盛,不在道德而在工藝。若吾國空談名理,妙解文學,多在形而上者,而不屑形而下者,國弱民貧皆在于此。人之體殼皆血肉之軀,本一物質,不能高言玄妙。工藝乃物質之實用利物,前民*切者,得之宜強也!薄拔嶂畤@美德國,又不在其虛理學,而在其實業學也!笨涤袨樗^的“物質學”、“實業學”,一是指基礎科學,如化、光、電、重、天文、地理、算數、動植生物;二是指“實用科學”,即技術基礎科學;三是指“專門業學”,即工程技術科學,如“工藝兵炮者”?嫡J為,正是這些“物質學”而不是政律、學論,是歐人橫絕大地的根本,也是慣于凌空蹈虛的中國人必須掌握的。因此,康有為在《物質救國論》中具體分析了歐美各國科學技術之所長,對如何在國內興學、如何派遣留學生、如何聘請外國專家等都提出了若干具體建議,如學機器宜到蘇格蘭,學電學、汽機宜到美國,學實用科學宜到德國,學工藝宜到意大利,等等,這是一份中國科技現代化的初步綱要。
“物質”的第三個含義是軍備國防?涤袨檎f“物質”,總是“工藝、汽、電、炮、艦”或“工藝、兵、炮”連用,因為“救國”的“物質”必須落實在直接體現國家實力競爭的戰場上?涤袨榘l現,普魯士—德國崛起的兩個關鍵階段都與“尚武”有關。普魯士的興起始于18世紀有“士兵王”之稱的普魯士弗里德利希一世(FriedrichWilhelmI,1713—1740在位)。這位歐洲**個穿軍服的君主,登基后即以強力打造普魯士。他“專以治兵為事,好巨人,選長軀干者為衛軍,凡物聚于所好,遂得精兵八萬,掠取瑞典南方地。雖專制殘暴,殺戮大臣,輕待文士,略似明太祖,然普之以兵力稱強北歐,卒能以小侯與奧爭霸”。所謂“尚武”,不只是指普魯士——德國發憤治兵、驍勇善戰以及習慣于用槍桿子解決政治問題,也指其在長期爭戰中所形成的軍事性格和作風,以至于有人說普魯士不是一個擁有一支軍隊的國家,而是一支擁有一個國家的軍隊?涤袨檎J為,無論是德國人以“整齊嚴肅”著稱的行為風格,還是普魯士—德國的迅速崛起,都與“軍容”有關!案`深考德人所以致強之由,全在于舉國民為兵之一事也。夫舉國民皆嘗為兵,其兵之多也,人皆習于戰事,而后備兵無窮也。……吾深觀德國之工商大盛,人民多才敏,奉法皆嚴謹,行事有紀律,身健能耐苦。所游之地,所奉之職,皆能有條理,雖在遠方,合群任事,秩然不紊,肅然不嘩,迥異各國。其少年學校之教,亦與各國同耳。而德人鼎鼎肅肅、獨出冠時者,則以德人皆嘗為兵!
游德期間,康有為對其軍備、軍械、古戰場等多有詳細記載,其《游武庫》和《游克虜伯炮廠》兩篇,對德國的軍備技術、武器產品有詳細介紹,以喚起國人注意。寫完《德國游記》三年后,康有為又寫《補德國游記》,其中*重要的內容是1907年1月14日對萊茵河兩岸戰壘(城堡)的記述與想象。在相當于中國百八十二里內,連山夾河,壘凡百數!皦疽舱,故侯之宮,而爭戰之場,歐人之白骨所筑,赤血所染而成之者也!瓪W土之侯,日夕披數十斤之金甲,童子亦然。引尺許之玻杯以飲葡萄酒,醉則臥地,劫搶民女,醒則出獵,入民家而奪所有,或攻鄰國而掠其商民。大舉則大劍長槍,以攻其壘。非深宵入內寢見其妻,無敢解甲者。頭目戴密孔之鐵胄,足股踏纏裹之鐵滕,甲厚如錢,楯長過丈,茍非刺喉,無自殺之。若其壘制奇詭,憑山顛而俯絕壁,峻聳入云,處處斷而續以橋,面面壁而隔以城,高下方圓,可通可絕,可降可升。不知幾經戰爭,乃得此式也。故皆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
慘淡風云、無限碧血造就了德意志文明,以至于旅游中的康有為深感驚恐:“臨眺山河,但覺有壘處增添異景,而五十年前蛇豕縱橫,鋒鏑鳴突,流血漬地,來因河波,為之變赤。附壘之村人,即當日依侯之隸民也。日日慘殺,月蒙劫掠,何辜于天,如是千年!
值得注意的是,康有為還特別稱贊德國海軍建設的成績和效果:“夫德國之強,而前數年海軍未備,猶為人侮!
1897年,威廉二世下詔加強海軍建設,花費巨資建造軍艦。當俄軍誤擊英船時,“吾時在倫敦,諸大臣約見,而皆以事俄未暇,舉國嘩然備戰,吾問英人,謂英海軍制勝于俄,何所慮?英人謂俄聯法不足畏,獨慮德助之耳,德人海軍近者新強也云云。即此一端,德兵艦之聲威已見,他日之掠取土地,更屬無限!
康有為沒有也不可能意識到,正是德國海軍的迅速發展,觸發了**次世界大戰。他之所以提出海軍問題,是因為中國是濱海之國,本來應該像英國那樣“以波濤為國”的,但實際上只限于“保守門戶”,結果則是以“萬寶儲藏”之國而在“海盜環伺”之境“坐待賊至”。沒有強大的海軍,萬里波濤不過是打開的國門。事實上,近代中國所遭遇的敵人,首先就是西來的新式“海盜”。
所謂“物質救國論”,說到底就是在列強環伺的險惡環境中,中國如何才能有力量保家衛國的問題。
……
知識人的關懷與壓力 相關資料
你要用光明來定義黑暗,用黑暗來定義光明!ダ
知識人的關懷與壓力 作者簡介
單世聯,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美學—文化理論、文化產業與中國現代思想史研究,出版著、譯作20余種。近期的作品包括《中國現代性與德意志文化》《黑暗時刻:希特勒、大屠殺與納粹文化》《文化大轉型:解釋與批判——西方文化產業理論發展研究》《革命人》《論文化觀念與文化生產》《文化不是任性——價值觀、多樣性與中國經驗》《一個人的戰斗》等。
- >
推拿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唐代進士錄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巴金-再思錄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