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編余瑣憶 我的編輯之路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6853835
- 條形碼:9787506853835 ; 978-7-5068-5383-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編余瑣憶 我的編輯之路 本書特色
徐兆淮著的《編余瑣憶(我的編輯之路)》以親歷者的身份,以學者和編輯的眼光,用近似隨筆的文體,為改革開放以來的文學史、期刊史提供些許有價值的史料,為當時所處的時代和社會留下一些可供回憶的痕跡! 徐兆淮是一個十分認真和勤勉的人,除了撰寫大量的文學評論文字外,晚年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對往事與故人的回憶之中。從王蒙、李國文、邵燕祥、從維熙、汪曾祺、林斤瀾、宗璞、袁鷹、柳萌、閻綱、林希、艾煊、高曉聲、陸文夫、張弦、宋詞、戴厚英、何士光、楊苡、憶明珠、章品鎮、俞律、葉子銘、陳遼這樣的老一輩與平輩作家和師長,到晚輩作家王安憶、梁曉聲、賈平凹、閻連科等,他的記敘給上一世八九十年代的文學留下了一份寶貴的史料,從中我們感受到了一部作品問世與編輯不可分割的關系。
編余瑣憶 我的編輯之路 內容簡介
我渴望在我的*后的人生落幕之前,能為自己記下這輩子人生的辛酸苦辣,同時也為我所處的時代和社會留下一些痕跡,哪怕是淡淡的淺淺的也好。我無法知道今后的人生還會給我留下多長的時光,我唯有抓牢這人生的*后時光,實現我的這一*后的愿望。我仿佛覺得,唯有這樣,才算沒有虛度此生,辜負曾來過人世間走過的這一旅程。
編余瑣憶 我的編輯之路 目錄
關于王蒙與稀粥的隨想
且說李國文的華麗轉身
邵燕祥與他的“雜文作坊”
苦難人生血淚文字
——從維熙印象
懷念紹棠
汪老與林老:短篇圣手·文壇雙璧
——汪曾祺、林斤瀾為人為文印象
問候·祝福·回憶
——宗璞印象記
袁鷹與老人寫作
柳萌:從事業型編輯到編輯型作家
閻綱:一位值得敬仰的老編輯
林希:一位素未謀面的作家朋友
我心中的艾煊先生
——寫于艾煊逝世八周年紀念之際
我所知道的高曉聲
——寫于高曉聲逝世10周年紀念
輝煌過后的寂寞
——寫于陸文夫逝世6周年紀念
才情相濟正當時情海沉浮已茫然
——憶才子型作家張弦
才情并茂詩文雙秀
——宋詞及其詩文印象
無法兌現的稿約
——追憶戴厚英二三事
遲到的問候與謝意
——悼念李肇正
讀者·作家·文友
——楊苡和她編注的《雪泥集》閱讀隨想
隨意點染皆成趣任情揮灑味亦濃
——憶明珠散文閱讀隨想
史鐵生:我所認識的身殘心智型作家朋友
《鐘山》與天津作家的姻緣
且說王安憶與《鐘山》的友好合作
一位靈智長者的精神探索
——何士光與他的《今生》閱讀隨想
……
二 編輯絮語
編余瑣憶 我的編輯之路 節選
《編余瑣憶:我的編輯之路》: 對于國文在70歲左右由寫小說轉為改寫散文隨筆的緣由,如前所說,簡言之,可視為作家的自覺追求和文學創新規律相互作用的結果,也是作家文學才華和學識修養的體現。這種隨著年齡的增長、創作精力的變化而出現的華麗轉身,曾經發生在老一輩作家(如茅盾、巴金)身上,也曾經發生在與國文同輩作家身上(如王蒙、從維熙)。然而,國文近十幾年的散文、隨筆畢竟又有著他自己鮮明的個性與特色,因而,往往如同他的八九十年代的小說一樣,同樣吸引著讀者和文學界關注的目光。如前所說,年近七旬,國文在嘗試寫了幾百萬字,長、中、短各種小說體裁,并陸續榮獲過全國大獎之后,他的創作便開始自覺地由虛構體小說轉向了散文隨筆,我以為,這不僅是一種新的選擇,一種華麗轉身,或許也是一種文學創作的規律使然。聰明如他者自然明白,昔日的生活積累與苦難人生中獲得的體驗已經宣泄、傾訴完畢,他今后的創作需要重新選擇與定位,調整自己的創作方位,更需要補充、調動新的知識結構,開辟新的創作領域。對于一個有自覺追求、勇于創新的作家來說,一旦發現文思不暢、創造力衰減之時,他是決計不愿重復自己的。于是,年過七旬之后,我們終于發現并理解他為何及時從小說創作抽身而出,轉而為《文學自由談》《隨筆》等期刊開辟特約專欄,主要致力于散文隨筆創作了。 即以發表在《鐘山》上的幾篇隨筆而言,《三國三題》借三國三題抒發自己的情懷,《可憐一曲(長生殿)》則取材于清代文人洪舁與他的名劇《長生殿》的命運沉浮,實際講的是中國文字獄的興衰,引人聯想的,卻是當代文壇所演繹的一出出冤假錯案,抨擊的則不僅是封建帝王,還有文場那些專打小報告的小人。而《唐末食人考》考之二十四史等文史典籍及野史文獻,實際筆墨所向,仍然是現實生活中,那些以革命的名義所施行的種種非人道反人性的野蠻行徑。在揶揄嬉笑的背后,實則充滿著一個作家對現實的關注精神。 如果說,上世紀90年代初,當我編發李國文給《鐘山》的一篇篇文化歷史隨筆時,還以為這只是國文在小說創作連獲大獎過后,偶爾為之地寫些散文隨筆以作創作調劑之需,其后,當我得知他在《文學自由談》《隨筆》《當代》《人民文學》等文學期刊上連續發表長篇文化歷史隨筆,成為特約專欄作家時,我才明白,對于寫慣小說且又是“獲獎專業戶”的作家來說,這實在是一次國文由小說到散文隨筆的華麗轉身。尤其是近十幾年來,他陸續出版了隨筆集《中國文人的非正常死亡》《中國文人的活法》《李國文說唐》《樓外談紅》《大雅村言》《李國文新評(三國演義)》,且大為暢銷、一版再版之后,我方才領悟到,對于李國文創作華麗轉身所取得的卓著成績,應該是值得文學評論界給予更多的評論與關注的。 作為讀者和朋友,作為國文發在《鐘山》作品的責編,我自然為國文轉身致力于散文隨筆之后所取得的卓著成就而高興不已。作為評論工作者,有時我又不免為評論界對國文創作的關注度不夠,以及總體評價與國文隨筆創作成就的不對稱而深表遺憾。為此,我寧愿相信,散文評論家韓小蕙所說:李國文是“卓然一隨筆大師”,是“學識好、見識好、心態好、用功好、夫人好的'五好先生一'。這當是對國文為人為文的中肯評價。在當代作家中,由寫小說轉身寫散文隨筆者甚多,然而,能達到此種境界與成就者,委實并不多見。 ……
編余瑣憶 我的編輯之路 作者簡介
徐兆淮原籍江蘇丹徒,生于淮安。1964年畢業于南京大學中文系。歷任《鐘山》編輯、副主編、執行主編,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理事,江蘇省作協理事。1974年從北京文學研究所調入江蘇人民出版社從事文學編輯工作。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80年開始發表作品。1991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艱難的尋找》《新時期小說讀解》(合作)《編余叢談》《編輯絮語》等,發表文學評論、散文隨筆及有關編輯工作、編輯修養、期刊研究方面的文章近百萬字。評論集獲省級優秀評論獎,散文隨筆獲省市級優秀作品獎。責編的中篇小說《春妞兒和她的小戛斯》、《太陽出世》、《涅槃》和話劇《秦王李世民》獲全國優秀作品獎。主編的刊物獲全國百種重點社科期刊、省十佳期刊稱號。2000年獲江蘇省紫金山文學編輯獎,同年評為省優秀出版工作者。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煙與鏡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