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何處來 版權(quán)信息
- ISBN:9787518702589
- 條形碼:9787518702589 ; 978-7-5187-0258-9
- 裝幀:暫無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文化何處來 本書特色
本書從中國文化的源起、特有的形成發(fā)展機制,以及獨特的價值觀等進行深入分析,從古典中國的信仰背景、道德背景和文字背景所構(gòu)成的可視性價值觀入手,進一步闡述了中國文化核心內(nèi)容的形成過程,并通過對中西方文化的比較研究,提出了“中國文化具備一種卓越的功能,即幾千年來并非依賴宗教把眾多不同民族及數(shù)億人口緊密地圍繞在一個統(tǒng)一政治實體里”,而是以“天人合一”、玉與青銅,以及以形象義的漢字為載體的可視性價值觀,即“一種建立在文化認同和倫理本位上的自然觀念”,充分肯定了中國文化的這種天下觀及其所貢獻的政治學說
中國文化何處來 內(nèi)容簡介
本書立足于中國文化的源流去探究與挖掘,明確了中國文化今天何以如此的本源之所在,從而引發(fā)人們對中國文化深層次的反思,并以現(xiàn)代的眼光重新審視中國文化的發(fā)展。
中國文化何處來 目錄
導論中國文明起源的一般特點............................................................. 1 **章玉與青銅:共同背景抉擇........................................................ 13**節(jié) 特殊的載體:“玉能通神”...........................................13第二節(jié) 理性的光輝:“君子比德于玉”................................. 21第三節(jié) 永恒的向度:青銅時代...................................................25第四節(jié) 共同背景抉擇:“金聲玉振”......................................36 第二章商朝:多維信仰中的普遍與特殊........................................... 63**節(jié) 商代的“上帝”(帝)信仰...........................................66第二節(jié) 殷商人對祖先神靈之崇拜...............................................79 第三章神巫本位:世界文明的共同性起源..................................... 101**節(jié) 神巫本位背景下的中國與世界....................................101第二節(jié) 中國文明與世界其他文明之比較................................109第三節(jié) 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基本分野................................123 第四章周人出現(xiàn):從“上帝”到“天本位”的嬗變..................... 139**節(jié) 殷商的上帝信仰.............................................................140第二節(jié) 周人的上帝信仰與“天本位”信仰............................146第三節(jié) 周人的本土信仰:“天”與“天本位”....................155第四節(jié) 周人之天的特性:“以天代帝”的基礎....................163 第五章**背景抉擇:信仰背景——以天代帝............................. 174**節(jié) 來自史詩的文本昭示.....................................................174第二節(jié) “天”與“上帝”的并列出現(xiàn)....................................190第三節(jié) 上帝之“分解”:不可視價值觀向可視性價值觀的轉(zhuǎn)化.....................................................204第四節(jié) 可視性價值觀:將中國文化導入人間........................209 第六章第二背景抉擇:道德背景——以善代惡............................. 235**節(jié) 中國人性論的提出與人性善之根源............................236第二節(jié) 孟子“性本善”與荀子“性本惡”的對比與抉擇.....................................................................243第三節(jié) 棄惡取善:宋后人性善惡的抉擇性判定....................277第四節(jié) 天良高峰:中國“性善論”的普遍價值和意義........288 第七章儒家中心理想:天下世界與天下人間................................. 299**節(jié) “天下”概念的基本含義.............................................300第二節(jié) 天下世界與天下人間.....................................................307 第八章第三背景抉擇:文字背景——以形象義............................. 317**節(jié) 中國文字與中國文明一脈相承....................................318第二節(jié) 中國漢字:以義立形的可視性文本............................329
展開全部
中國文化何處來 相關(guān)資料
顏子曰:“知者自知,仁者自愛。”百年國人,于自身文化,患在不自知,因而不自愛。本書追根溯源,揭明中國文化之重大特征,其為文化中國自知之書乎?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弘道書院院長 姚中秋
中華文化的起源,是一個長期爭論必將繼續(xù)爭論下去的話題。董波先生從玉崇拜、青銅器、漢字來分析中華文化的源頭和流變,自成一說,使人有耳目一新之感。讀完此書,我更能理解當時被中原人視為南蠻的楚子向周天子的使節(jié)問九鼎之輕重的文化背景,以及使節(jié)的回答——“在德不在鼎”。
——文史作家
十年砍柴
中國文化何處來 作者簡介
董波,男,1984 年畢業(yè)于陜西師范大學中文系。現(xiàn)為自由撰稿人,陜西多家媒體專欄作家。主要從事文化哲學、人文哲學和人文思想等方面的研究,對中國文化、特別是新儒學在當代全球化語境下的發(fā)展有著獨到的見解。代表作有:小說《定軍山剿匪記》《雙百老人》,長篇紀實文學《漢江尋石記》,長篇組詩《拯救》《我不從》《曙光》等。同時,還發(fā)表過詩評《〈倉央嘉措詩集〉讀后》,以及多篇評論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