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精)草木緣情:中國古典文學中的植物世界(第二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120845
- 條形碼:9787100120845 ; 978-7-100-12084-5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精)草木緣情:中國古典文學中的植物世界(第二版) 本書特色
★16開精裝,商務印書館出版,全彩圖文,裝幀精美,印質上佳
★作者潘富俊先生是一位熱愛中國文學的科學家,本書是他多年來文獻研究與田野考察的總結
★本書內容幾乎囊括了植物與文學這一主題的方方面面——文學作品中植物名稱的辨析與古今演變,植物的文學意境,國畫中表達畫家情意志趣的植物,禮儀植物及文學植物引進史……
★確切的說,本書是一部植物學讀物,而不是文學讀物,書中大量采用統計分析等科學方法,全面系統地整理了文學領域里的各種植物
★中文和植物的寶典,簡直是夢幻之書。——作家蔡珠兒書評
★2015年央視“中國好書”入圍
★2015年度商務印書館人文社科十大好書,中國教育報2015年度教師喜愛的100本書,中國出版協會年度中國30本好書,中華讀書報年度好書
你相不相信植物會解決文學史上的公案?它們說《紅樓夢》不是曹雪芹一個人寫的。《紅樓夢》前80回平均每回出現植物11種,后40回每回3.8種……
本書是作者多年來文獻研究與田野考察的總結,內容幾乎囊括了植物與文學這一主題的方方面面——文學作品中植物名稱的辨析與古今演變,植物的文學意境,國畫中表達畫家情意志趣的植物,禮儀植物及文學植物引進史均有涉及,可以說是作者近半個世紀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現。
作者潘富俊先生是一位熱愛中國文學的科學家,他業余時間樂于沉浸在詩文歌賦,在田野中實地探訪中國古典文學中的每種植物,將古文中的植物與現代植物學體系中的植物相比對,追根溯源,考訂名目,分辨其中虛實,考評植物所在地的自然生態,還原幾千年來文人筆下的植物原貌,解析不同時代有著不同名稱與寓意的植物面貌,并找出植物引進中國的脈絡,以科學印證文學,以文學豐富科學的維度。左手文學,右手科學,他在看似無關的兩個領域摸索潛行,編枝結草搭建起一座溝通文學與自然科學的鵲橋,為我們展現了一幅幅精妙細致美好的中國古典場景。讓我們跟隨作者的腳步,一面親近古詩詞,一面認識大千植物世界。
本書為第二版。第二版借鑒、吸收了近年來國內外相關領域新研究成果,修訂內容達一百余處,置換圖片二十余幅。
(精)草木緣情:中國古典文學中的植物世界(第二版) 內容簡介
本書是作者多年來文獻研究與田野考察的總結,其內容幾乎囊括了植物與文學這一主題的方方面面——文學作品中植物名稱的辨析與古今演變,植物的文學意境,國畫中表達畫家情意志趣的植物,禮儀植物及文學植物引進史均有涉及,可以說是作者近半個世紀研究成果的*為系統、*為集中的展現,可以滿足讀者對該主題的閱讀需求。第二版借鑒、吸收了近年來國內外相關領域*新的研究成果,修訂內容達一百余處,置換圖片二十余幅。
(精)草木緣情:中國古典文學中的植物世界(第二版)(精)草木緣情:中國古典文學中的植物世界(第二版) 前言
草木這顆精靈
杜 非
(《 人民日報》 2015年6月2日)
從“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到“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從“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文學作品中出現植物的身影,早已被人們視為理所當然。然而細究起來,作為生物學分支的植物學原為西學,有著嚴謹的科學理論、方法與實踐體系;文學則以文字為載體,重在形象地反映現實,表現作家的心靈世界。二者似乎分屬兩個世界,一個是與我們息息相關的外部世界,一個出自我們的內心。無論日常抑或先賢,科學與人文、草木與文學的世界卻從未涇渭分明。
潘富俊教授稱得上用心有夢之人,大學后主攻植物科學,業余時間卻沉浸在中國古典詩文歌賦中,將古文中的植物與現代植物學體系中的植物相比對,追根溯源,考訂名目,分辨其中虛實;厘清文學作品的寫實與想象,分門別類,以科學印證文學,以文學豐富科學的維度。做到這些,除了具備追根問底的科學精神,更需要體悟自然萬物、人間情懷的細膩心思。在任臺北植物園主任期間,他特意設置了“詩經植物”“成語植物”等專題植物展示區,使觀者到植物園觀賞植物有了豐富的人文內容。離開植物園至大學景觀系任教后,他講授植物與文學、臺灣的植物文化等課程,在世界多地講授植物與文學緣情體物的關聯。
內地讀者對潘富俊并不陌生,早在2003年初,其《詩經植物圖鑒》出版即引發了業界和讀者的濃厚興趣,其后《楚辭植物圖鑒》《唐詩植物圖鑒》《成語植物圖鑒》接踵而至,持續不斷地提醒讀者,不了解中國古典文學中的植物,就無法完全理解中國古典文學的美。此次商務印書館推出的《草木緣情:中國古典文學中的植物世界》應該說是潘富俊多年來文獻研究與田野考察的總結,其內容幾乎囊括了植物與文學這一主題的方方面面,對文學作品中植物名稱的辨析與古今演變、植物的文學意境、國畫中表達畫家情意志趣的植物等均有涉及,可以說是作者近半個世紀研究成果為系統、為集中的展現。
作為一名科學家,潘富俊的數據統計與運用令人驚嘆。他發現,漢唐以后較具代表性的詩詞總集中,除了《唐詩三百首》和《玉臺新詠》,含有植物種類句子的詩詞,占全書詩詞總數的一半以上,可見植物在古詩詞中的地位。關于《紅樓夢》,作者統計出,前八十回每回出現植物種數多于后四十回。個四十回每回出現的植物種類平均為11.2種,第二個四十回平均每回出現10.7種,而第三個四十回平均每回的植物種數只有3.8種,不僅如此,前八十回與后四十回植物種數的分布就大不相同。所以,以作者對植物熟悉的程度,和植物意涵在文章內容的運用上,前八十回亦遠勝于后四十回,他以此支持《紅樓夢》前八十回與后四十回為不同作者所撰的觀點。他還發現,大量的數據表明,文學作品的成就與作者對植物認知度、對植物隱喻的掌握度相關。清代詩人的傳世別集中引述植物種類超過兩百種者,多是文學成就高的名家。
作為一名古典文學愛好者與研究者,作者對植物的理解并不限于綱目科屬種的羅列分辨,生理性狀的描摹,醫藥飲食的經世用處,植物在文學作品中“起興”“借喻”的運用。對于植物所代表的典故意涵,作者亦有準確深入的理解,他認為歷代文人大都對植物懷有感情,常常形之于詩,詠之以情,例如“枯楊”表達了慘凄的心境,“楊柳”散發著離別的憂傷,“采薇”原為田野間處處易見的野蔬,有了久遠的歷史故事與詩人的隱喻,遂用來頌揚忠貞不渝的節操……
季羨林先生曾講,“天人合一”是中國文化對人類的貢獻,天是大自然,人是人類,“天人合一”就是人與大自然要合一,要和平共處。《草木緣情》展現的中國古典文學中生機盎然、豐富多彩的植物世界和人文世界,以及古人崇尚自然、追求天趣、體恤萬物的自然觀,不正體現了“天人合一”的美好境界嗎?
(精)草木緣情:中國古典文學中的植物世界(第二版) 目錄
(精)草木緣情:中國古典文學中的植物世界(第二版) 節選
(精)草木緣情:中國古典文學中的植物世界(第二版) 相關資料
(精)草木緣情:中國古典文學中的植物世界(第二版) 作者簡介
潘富俊,美國夏威夷大學農藝及土壤博士,中國臺灣中國文化大學景觀系教授,講授景觀植物學、植物與文學、臺灣的植物文化等課程。所學與植物相關,所愛與中國古典文學密不可分。田野工作與古典文學都是他的*。數年前,將臺北植物園從研究用植物園成功轉化為教學園及臺北市民優質游憩點,讓民眾在林木花草中,悠哉吟詠古典詩文。著有《草木》、《詩經植物圖鑒》、《楚辭植物圖鑒》、《唐詩植物圖鑒》、《成語植物圖鑒》、《紅樓夢植物圖鑒》等。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山海經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經典常談
- >
二體千字文
- >
姑媽的寶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