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江南悲歌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3676414
- 條形碼:9787533676414 ; 978-7-5336-7641-4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江南悲歌 本書特色
本書為知名學者丁帆先生近年讀書隨筆的結集;為”渡書系”第四輯之一。
本書取材獨具匠心,以明清之際的江南士人為論述對象,通過對張溥、顧炎武、夏完淳、高攀龍、楊漣、閻爾梅、錢謙益、侯朝宗、吳梅村等人的解讀,呈現在大歷史變動進程中江南士人各自的政治選擇與人生際遇。
江南悲歌 內容簡介
本書為知名學者丁帆先生近年讀書隨筆文字的結集;為“渡書系”第四輯之一。本書取材獨具匠心,以明際之際的江南士人為論述對象,通過對張溥、顧炎武、夏完淳、高攀龍、楊漣、閻爾梅、錢謙益、侯朝宗、吳梅村等人的解讀,呈現在大歷史變動進程中江南士人各自的政治選擇與人生際遇。本書原文多發表于《讀書》、《隨筆》、《花城》、《美文》、《中華讀書報》、《光明日報》等主流報刊,引發多方好評。
江南悲歌 目錄
1輯一江南士子
3錢謙益:昧其良知的仕進者
9金圣嘆:浩氣長存的請命者
13方孝孺:方正之學的死諫者
18侯朝宗:桃花扇底的卑微者
24冒辟疆:紅顏庇佑下的彷徨者
30吳梅村:河橋燈火中的終悔者
36張溥:“匹夫有重于社稷”的精神碑文
42高攀龍:“高子止水”的暢想
48歸莊:“悲歌擊筑動哀音”的不仕者
54楊漣:把握命運喉舌的不屈者
61顧炎武:東林悲風背后的精神支撐者
68夏完淳:“英雄生死路,卻似壯游時”的少年
75閻爾梅:“死將為厲鬼,生且做頑民”的孤獨者
81再讀金圣嘆
85龔賢:占斷石城秋的掃葉者
91孔尚任:“為末世之一救”的尋藥者
97袁枚:“書味在胸中”的隨園莊主
103翁同龢:形出而神入的削籍臣子
110吳敬梓:“一笑看凌云”的未仕者
116王國維:在真理與謬誤間行走的彷徨者
125章太炎:先輩的精神,后生的楷范
132劉師培:“誤了先人清德”的學術巨子
140柳亞子:“頭顱早悔平生賤”的進退詩人
149陳布雷:自問良知的狂郁者
154續范亭:中山陵上的不死英魂
158魯迅:悲劇的理性,理性的悲劇
164郭沫若:殉情的浪漫,浪漫的殉情
170茅盾:人格的矛盾,矛盾的人格
176胡風:抗爭的猛士,猛士的抗爭
181“士風”:文化反省的話題
185輯二秦淮風月
187秦淮文化斷想
191秦淮風月鑒人心
195李香君:南明悲劇的浪漫主角
198柳如是:南明夕照中的一枝菡萏
201陳圓圓:明末“禍水”悲劇丑角的扮演者
205顧媚:是媚是俠或是“兩面狐”
209寇白門:糞土王侯的風流女俠
213董小宛:嘔血剖心之精誠的輔佑者
217卞玉京:“弦索更無聲”的修道者
221馬湘蘭:明末秦淮名妓的人文規范
225輯三金陵古意
227秦淮煙水
231秦淮書肆
235鐘山陵寢
239風雨江南貢院
243沉淪的秦淮風骨
249玄覽陽山碑材
253“煦園”、“瞻園”:“天朝”的夢幻
262頹垣殘壁明故宮
269反躬中山王徐達墓
275紅樓夢影覓曹府
281豁蒙樓上話豁蒙
江南悲歌 節選
錢謙益:昧其良知的仕進者
錢謙益(一五八二—一六六四),字受之,號牧齋,是清初詩壇的盟主之一,被后人奉為“開國宗匠”,“江左三大家”之一,更被人稱為“兩截詩人”。有人認為錢詩“原本杜陵”,從某種程度上說,他的詩歌造詣亦確實達到了一種明代以降不可逾越的藝術高度。然而,論其人品,則實在不敢恭維,非但不可恭維,而且甚至在可撻伐之列。用“奔競熱中,反復無端”(鄧之誠《清詩紀事初編》)盡可概括其一生仕途中的丑惡嘴臉與陰暗心理。有人用“一失足成千古恨”來形容他降清的變節行為,我以為是很不準確的。錢之所以毫不猶豫、不知廉恥地投降清軍,且在艷妓柳如是面前表現得如此委瑣卑下,實乃不為一念之差,確乎為仕進文人之卑鄙勾當也。難怪就連清朝的皇帝老兒乾隆在修明史時,亦將錢謙益打入“另冊”,納入“貳臣”逆子之列。
作為士子,他可以永遠游離于官海宦塵之外,緣此而保持自己的獨立人格,保持住對統治階級和一切統治文化的有距離批判。我以為這就是“士子”的人格魅力和文化操守的根本所在。反之,作為士子,整天為仕途而奔波,試圖在“士”左加上一個單人旁,亦就不得不以人格和操守作為代價,亦就不得不在“韜光養晦”之中用盡心機去鉆營。這樣的士子已經全沒了真正文人的氣質,只不過是政治角斗場上的一顆走卒而已。
錢謙益二十八歲(一六一○年)就考取了進士,但一直不得意,直到十年后的泰昌元年(一六二○年)才“詣闕補官”,可是他的官運不濟,很快就遭到御史陳以瑞的彈劾而被罷官,奉詔削籍南歸。一方面是心灰意懶的悲切:“門外天涯遷客路,橋邊風雪蹇驢情。”一方面是想歸隱田園:“耦耕舊有高人約,帶月相看并荷鋤。”能否如陶潛那樣永辭宦海呢?我想,錢謙益亦如許多歷代懷才不遇的文人那樣,等待著重新“出山”的機緣吧。
錢謙益終于等來了一六二七年,是年九月明熹宗朱由校駕崩,思宗朱由檢即位,在大赦天下,歌舞升平的喧囂中,他重新奉詔入朝任職,在欣喜若狂中,他寫下了《九月二十六日恭聞登極恩詔有述》一詩,詩中有“旋取朝衣來典庫,還如舞袖去登場”句,可見其得意之狀,與“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李太白并無二致。當第二年(崇禎元年)七月應召北上,出任禮部右侍郎時,寫就了《戊辰七月應召赴闕車中言懷十首》,對浩蕩的皇恩感激涕零:“重向西風揮老淚,馀生何以答殊恩?”但萬未料到僅僅任職三個月,又遭到禮部尚書溫體仁的陷害,非但不得會推入閣,反被崇禎皇帝在文華殿以一紙圣令再度削籍南還。可想,此時此刻錢謙益是何等沮喪,何等悲切!“秘殿風高白日陰,天階云物晝沉沉”,“孤臣卻立彤墀內,咫尺君門淚滿襟”,正是他仕途二度受挫時的真實寫照。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曾對“一切景語皆情語”提出過質疑,但從中可以看出錢在作此詩時因悲憤而不守規范的性情。
整個崇禎年間,錢謙益苦等了十多年,也未能再被起用。直到崇禎一襲白綢吊死在煤山歪脖樹上后,命運才給錢謙益帶來了仕途的一線希望。南明弘光小朝廷在南京建立后,為了爭奪禮部尚書一職,他不惜與敵為友,同閹奸馬士英、阮大鋮沆瀣一氣,徹底背叛了東林,背叛了江南士子。我想,如果從錢的本位來說,此次失節可能是因為仕途坎坷半生造成的心理壓抑的巨大反彈,使其不顧顏面而賣身投靠;那么,南明弘光小朝廷尚未完結,也就是他任禮部尚書才幾個月時間,就又大開城門迎接多鐸的軍隊,成為明清之際有名的降臣。作為一個反反復復,幾經滄海的文人,錢謙益之所以創下了文人變節的歷史紀錄,個中緣由是不難想見的。你如果用人格和操守去衡量他,已是完全沒有必要了,也是一種價值觀的錯位。說句大實話,像錢謙益這樣的文人,一旦進入了“仕途”的迷狂,馬上就開始銷蝕自身的文人氣質,銷蝕做人的良知和操守,唯有如此,才可能加入仕途的角斗,否則,你連進入
角斗場的“入場券”亦休想得到。所謂文人無行,則是指這些政治角斗場上的鉆營文人。
身為東林黨的魁首,他投靠馬阮閹黨,是以江南士子的人格作賭注的;身為朱明重臣,他舉起白幡投降清軍,則是以漢民族的靈魂作祭品的。為了“官”,他可以出賣一切。如果一個人連靈魂都可以出賣,你還指望他能恪守什么呢?我始終大惑不解的是,豐姿逸麗、翩若驚鴻、凝脂竟體的一代名姬柳如是,怎么會傾心于這位叛臣逆子。如果秦淮名妓只看重文人的才華,而忽略了文人的品
行,這才子佳人的風流故事再富有傳奇色彩,再有纏綿悱惻的詩意都是令人惡心的。錢謙益將柳如是比作卓文君,而柳如是把錢謙益比作“才高博洽”、“博通經籍”的大才子馬融,說:“天下惟虞山錢學士始可言才,我非才如學士者不嫁。”而錢喪偶后卻大喜,笑曰:“天下有憐才如此女子者耶,我亦非才如柳者不娶。”(鈕琇《觚剩·河東君》)才藝名冠秦淮名妓之首的柳如是,從其才情詩藝上來說,可與錢牧齋匹敵;可就性情操守上來說,并非與錢是一路人。正因為這種“才子佳人”的名流生存模式根植
于江南名士清流和青樓煙花之中,所以,在柳如是看來,才氣是可以大于一切人格操守的。
雖然錢謙益在清軍兵臨城下時表現出了極其委瑣卑下的無恥嘴臉,雖然柳如是決心投水自沉來換取一片丹心,但柳如是終究不能不默認了錢的投降變節行為,而屈就了他。這是真理向邪惡的妥協,這是道德向墮落的跪拜,這是人格向獸行的臣服,這是美麗向丑惡的獻媚。才情與愛情并非是虛空的,它亦要有所附麗,其附麗的實質,乃人格的魅力與精神的操守也。否則,在視風骨氣節為生命的士子文化語境的壓迫之下,亦難茍活得自在。
錢柳二人白發紅顏相差四十歲的婚姻雖然一直被傳為風流才子的愛情佳話,但他們總不能整天生活在“我甚愛卿如云之黑,如玉之白也”和“我亦甚愛君發如妾之膚,膚如妾之發也”的調情之中,失節的陰影應該說是始終籠罩著他們的生活。柳如是雖然嫁與了錢謙益,而她可能始終不能忘記與陳子龍的那段刻骨銘心的愛情,陳子龍雖然才學不如錢牧齋,但其人格魅力卻遠比錢高尚,他一直從事抗清活動。大約是柳如是的自我良心譴責吧,柳為了驅除與錢變節的恥辱,勸錢棄官,勸錢相助抗清名士,都是在不斷洗刷晚年錢謙益的人格污垢。可見,才子佳人也不可能整天生活在安逸的詩語畫境之中而終其一生,他們也須靈魂的懺悔。
叛逆變節行為,即使是其敵人,也不屑之,乾隆寧可把陳子龍這樣頑抗的敵臣大加褒揚,也決不給叛徒一席之地,他明詔:任何錢氏著作,包括錢作序的著作一律抽毀,不得出版。因此,錢氏的《牧齋初學集》和《牧齋有學集》塵封了一百多年,直到辛亥革命前夕才在上海刊印。
嗚呼哀哉!一代江南名士,一代東林,盡管錢謙益的才學可千古流芳(像王國維、陳寅恪這樣的現代文人亦刮目相看),盡管他與柳如是的愛情佳話永駐江南民間,但他顛躓宦海中的人格缺失,卻是永遠不齒于文人的丑行。他的悲歌卻又不同于風骨卓然的江南士子,而是靈魂墮落的悲歌。
江南悲歌 作者簡介
丁帆,一九五二年生于江蘇蘇州。現為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會長。著有《中國鄉土小說史論》、《重回“五四”起跑線》、《文化批判的審美價值坐標》、《文學史與知識分子價值觀》、《夕陽帆影》、《枕石觀云》等。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巴金-再思錄
- >
史學評論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