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1935-1948-回歸歷史的現場-延安文學傳播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6159705
- 條形碼:9787516159705 ; 978-7-5161-5970-5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1935-1948-回歸歷史的現場-延安文學傳播研究 本書特色
楊琳著的這本《回歸歷史的現場--延安文學傳播研究(1935-1948)》較為全面系統地闡釋和分析了“延安文學”傳播的政治文化生態環境,以及“延安文學”傳播的歷史面影、性質和特點。“延安文學”研究的傳播視角的建立,不僅填補了“延安文學”研究的空白,且對于深入認識這一世界范圍內極少有的獨特的文化文學現象的生成及獨特的傳播語境和傳播形態,都有著十分顯著的價值和意義。
1935-1948-回歸歷史的現場-延安文學傳播研究 內容簡介
文學蘊含和承載著生動、鮮活、豐富的歷 史記憶,延安文學的研究,不僅關系于自身,而且關 系到整個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乃至整個中國現當代文化 史的建構和重新評價。延安文學在現代中國歷史進程 中的共時性和歷時性傳播效應,以及民族化、大眾化 的傳播實踐,使其具有多方位考察和估量的社會史 學價值。《回歸歷史的現場--延安文學 傳播研究(1935-1948)》力求通過對延安文學傳播的 研究從而回到歷史的語境中,還原生動的歷史軌跡, 分析研究延安文學傳播的政治文化生態與媒介生態, 探求文學的生產機制、意義建構、媒體形態的融合及 拓展,對延安文學做全方位、縱深化的動態觀照。
1935-1948-回歸歷史的現場-延安文學傳播研究 目錄
一 延安文學的概念界定及研究現狀
(一)延安文學概念、時限的界定
(二)延安文學研究現狀
二 延安文學傳播研究視角的確立
(一)期刊研究的濫觴和文學研究的傳播學視角的確立
(二)從本質到本真:延安文學傳播研究視角的確立及其意義
第二章 延安文學的傳播生態環境
一 延安文學與政治文化生態
(一)文化中心:傳說之樂土,理想指歸之圣地
(二)匯流與重構:“五四”文學、左翼文學、蘇區文學傳統與延安文學
(三)使命與武器:革命戰爭文化生態
二 延安文學傳播的媒介生態:傳播主體與受眾分析
(一)受眾:不平衡的文化構體與接受的多元狀態
(二)傳播者:多重身份的兼者定位與角色轉換
(三)集體創作:傳播主體與接受主體的融合與互動
第三章 “文藝界的精神總動員”與延安文人的“公共空間”
——文學期刊與延安文學傳播研究
一 媒介與文學傳播
(一)媒介的呈示性、表現性與建構性、同質化
(二)延安文學傳播媒介:建構想象的空間
二 寬松的政策空間:延安文學期刊述略
三 延安文人社團與期刊
(一)“文藝界的精神總動員”:“文協”與《文藝突擊》
(二)歌頌光明與暴露黑暗:“魯藝”與“文抗”、《草葉》與《谷雨》
(三)“大度寬容”的“公共空間”:文藝月會與《文藝月報》
(四) 生活的詩化,戰斗的浪漫:詩社與詩刊
四 論爭與融合:同而不同,異而不異的“準公共空間”
五 一種傳受互動關系模式:文藝小組和星期學園
六 期刊:構筑文藝的戰線
第四章 從“不完全的黨報”到“完全的黨報”
——《解放日報》與延安文學報紙傳播研究
一 延安時期報紙概觀:從《紅色中華報》《新中華報》到《解放日報》
(一)《紅色中華報》《新中華報》及其《紅中副刊》《新中華副刊》
(二)延安時期歷史*長的報紙——《解放日報》
二 媒介平臺的整合與延安文學的轉折與重塑:辟欄刊發一《文藝》副刊一綜合性副刊
三 作者群的培養與受眾的互動
四 議程設置與話語建構
(一)延安文人傳播者的議程設置
(二)主流意識形態的議程設置
(三)媒體議程建構的合力:傳播者、主流意識形態、受眾
五 文藝批評與論爭:延安文藝理論構建與規約的過程
(一)媒介的建構功能和文學批評
(二)《解放日報》的辦刊宗旨與貫穿始終的延安文藝理論建構
(三)批評的民主氛圍及偏離偏移:一種不正常批評之風的萌芽
六 紀實文學:作為歷史現場記錄的新聞文學文本
第五章 媒介形態的融合與拓展:重構民間性與大眾化文學傳播
——從“朗誦詩”“街頭詩”到新秧歌劇
一 文學在傳播中回歸與升華:朗誦詩運動與街頭詩運動
(一)朗誦詩:由書面傳播走向口頭傳播
(二)街頭詩: 由小眾走向大眾詩歌起源于民間
(三)詩歌創作:由歐化走向民間、由訴諸內心情感走向訴諸現實生活
(四)跨媒體的推動:由“街頭”“墻頭”走向“報頭”“刊頭”
二 新秧歌劇運動:從劇場到廣場重構民間性與大眾化文學傳播
(一)從原始歌舞形態到現實生活的承載體
(二)新的“民間”的構建
(三)廣場演出的大眾狂歡傳播效應
(四)從實踐到理論:新的升華與拓展
第六章 歷史的本質與本真
——延安文學傳播再思考
一 從本質到本真:延安文學評價坐標和研究坐標的建立
二 傳播視野下延安文學經典與經典定位的歷史觀
三 議程設置的傳播功能與“沉默的螺旋”
(一)文學性的遮蔽
(二)作家作為創作主體的身份的遮蔽
(三)“沉默的螺旋”
四 現代性的變異:從“權宜之計”到“唯一方向”
——再論文學與政治
附錄
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出版的主要報紙雜志概覽
延安時期代表性報刊發刊詞
延安時期主要文化單位、團體及相關報刊概覽
參考文獻
后記
1935-1948-回歸歷史的現場-延安文學傳播研究 作者簡介
楊琳(1965— ),文學博士,西安交通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美國阿拉巴馬大學高級研究學者;英國利物浦大學榮譽博導、高級訪問學者。主要學術兼職:教育部新聞傳播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新聞傳播專業指導委員會理事、陜西新聞傳播教育學會副會長、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理事、陜西省寫作學會副會長。先后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子課題、教育部重大攻關項目子課題、教育部社科項目、陜西省社科基金項目、陜西省軟科學課題等10余項。出版專著、教材10余部、發表論文70余篇。先后獲10余項省部級優秀科研成果獎和多項專業學會獎。多項成果被《新華文摘》、《中國新聞年鑒》、《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等轉載。
- >
朝聞道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推拿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史學評論
- >
詩經-先民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