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考研英語背單詞20個詞根詞綴
-
>
西班牙語詞根寶典
-
>
美國K-12原版語文課本--初中·下(全12冊)
-
>
流浪地球劉慈欣
-
>
西南聯大英文課 輕讀禮盒版
-
>
英語大書蟲世界經典名譯典藏書系:中國人的精神 (英漢對照)(精選權威版本)
-
>
許淵沖譯唐詩三百首:漢文·英語
美國夢:教育因·學術果:from education commitment to academic excellence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1246863
- 條形碼:9787561246863 ; 978-7-5612-4686-3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美國夢:教育因·學術果:from education commitment to academic excellence 內容簡介
作為一本關于美國教育本質和西方學術特性的研究論著,《美國夢:教育因·學術果》分為兩部分,第1~12章用中文撰寫,內容涉及美國基礎教育和大學的辦學理念、特色與改革,私立學校和常春藤高校的辦學特色,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學術自由和學術誠信,外語教學的新動態,大學教育理念和課程大綱的重要性,以及人際傳播學理論與研究評述等。第13~23章用英文撰寫,內容包括評析美國與北約炸我駐南使館事件的所謂道歉與空中撞機事件的霸權式回應,討論中國森林環保的傳播模式與轉變性質,比照中美女性領導風格與中西家教文化差異,論述面向21世紀的中美大國交流途徑與漢語常用術語的文化淵源,分析作為演講課基石的經典閱讀與課程改革以及測評《經濟人》等西方媒體對新疆暴亂事件的失真報道等。 《美國夢:教育因·學術果》以英語專業高年級學生、研究生及預備赴國外深造人員為讀者對象,可使其事半功倍地了解美國教育的本質,快捷高效地掌握國際學術研究的命門。
美國夢:教育因·學術果:from education commitment to academic excellence 目錄
**章 美國基礎教育的現狀、特點、問題與改革
第二章 深入發展的美國基礎教育改革
第三章 美國私立學校的管理體制
第四章 美國私立高等教育中常春藤聯盟院校的辦學理念與特色
第五章 美國創新人才培養機制
第六章 美國高校的學術自由與學術誠信
第七章 美國外語教學*新動態研究
第八章 美國明德學院的中文教學特色與啟示
第九章 基于民族志方法的美國大學課程大綱研究與借鑒
第十章 美國高等教育理念的發展和大學教學實踐特色研究與借鑒
第十一章 美國人際傳播理論與研究述評(上)
第十二章 美國人際傳播理論與研究述評(下)
下部 學術果
Chapter 13 U. S. and NATO Apologies for the Chinese Embassy Bombing:A Categorical Analysis
Chapter 14 The American Hegemonic Responses to the U. S. -China Mid-air Plane Collision
Chapter 15 The Communication Model and the Nature of Change in Terms of Deforestation in China since 1949
Chapter 16 Like Tiger Mother, Like Tiger Daughter: A Content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on Eastern and Western Parenting Styles
Chapter 17 Keeping Relationships Positive or Doing Things Right: Bridging Women Leaders' Conflict Management Strategies in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in Taiwan and the United States
Chapter 18 Culturally Universal or Culturally Specific: A Comparative Study of Anticipated Female Leadership Styles in Taiwan and the United States
Chapter 19 Chimerica: U. S. -China Communic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Chapter 20 Prominent Chinese Terms and Their Profound Cultural Roots
Chapter 21 Border Institutions-What Is Lacking in the Diaoyu/Senkaku Islands Dispute
Chapter 22 Laying the Cornerstone: Transforming the Public Speaking Course with Themed Classics
Chapter 23 Testing News Trustworthiness in an Online Public Sphere:A Case Study of The Economist's News Report Covering the Riots in Xinjiang, China
美國夢:教育因·學術果:from education commitment to academic excellence 節選
《美國夢:教育因·學術果》: (一)學前教育創新模式 據國家教育統計中心2014年統計,2012-2013學年,美國每天有787.8萬名學齡前兒童接受不同形式的學齡前正規教育。各種幼兒園或學前班除了給孩子們提供一個安全的娛樂場所外,還要依照各州所規定的標準實施教學。現在已有45個州頒布了學前教育標準。美國國會已通過法令,要求所有的學前教育機構的正式教師必須獲得幼師學位,以保證學前教育的質量。 從實地考察看,美國學前教育非常重視創新在日常課堂教學的融人。其具體做法如下:①時間。給孩子提供時間,緊迫逼不出創新,孩子們需要較長而自己可以控制的時間,完成其*理想的作品。②空間。一個能夠激發孩子動手創作的空間,一個第二天能夠繼續其未完成作品的場所。③材料。老師通過購買、收集、循環積攢等方式,為孩子提供各種所需教具。④氛圍。學習氛圍盡量鼓勵挑戰、接受錯誤、容忍孩子的隨意舉動(包括噪音)等。⑤機會。創造各種戶內外機會,激發孩子內在和對外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例如,紐約長島勒克斯特谷幼兒園的教學內容在遵循紐約州標準的同時,根據學生的特點和需求,教師又增添了許多生動有趣的讀本和教具。小小的教室被布置得溫馨如家,有上課、讀書、游戲、老師辦公的固定空間。學生的桌椅三兩個一組,散放在室內,并不刻意擺放得多么整齊,只要教師和學生活動方便、交談自由即可。教室內外包括走廊貼滿了學生的優秀作文、圖畫和手工作品。該班學生用數字“100”組成多達20余種的圖畫和造型,掛滿了橫穿整個教室的一條長線。 (二)中小學教育創新模式 在基礎教育中,美國的中小學除了將創新能力的培養貫穿在整個教學活動之中,使所有學生都有機會提高其創新能力外,還設立專門的天才班級和天才學校。美國的中小學共12個年級,2000-2001學年共有在校生4700萬人。中小學教育在創新人才培養方面的具體做法和特點如下:①教學內容豐富,重視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②學校與社區密切聯系,強調學生的社會責任感;③師生平等交流,鼓勵學生的參與意識;④課堂教學活動除教師以外,還有同學互教、小組討論或團隊協作等形式;⑤教師通常作為協調人和協作人的角色出現在課堂;⑥學生不僅是為了教師而且是為了教師以外的現實社會而完成作業;⑦課內外活動豐富多彩,為激發學生開發和發揮其想象力和創造力提供機會;⑧強調理解并掌握新知識,堅持重溫所學內容;⑨實行定期或不定期測試與評估。 例如,紐約長島古西堡小學,每個教室都有一個讀書角。讀書角數目可觀的讀物,適合該班學生的程度和需求,學生可隨時借閱并帶回家中閱讀。學校的圖書館采用電腦自動化管理,與社會上的公共圖書館管理一般無二,目的是讓學生從小就學會利用圖書館攝取新知識。該校二年級的數學課因材施教地分為三組:主講教師負責全班,輔助教師幫助差生,尖子學生被集中到另外一個教室特別輔導。三年級地理課教師在教學生查閱地圖時,先帶學生到附近觀察一處地理概貌,回來后和學生用泥土做出模型,讓學生將所看到的地形按模型畫到紙上,*后參照真實地圖,逐步真正學會使用地圖。四年級的英語教師課堂上在講解著數學課的內容,但教師是從理解語言的重要性的角度去講解的。 美國的中學更是教學內容豐富,注重學生社會實踐。例如,西得威爾中學的《基礎物理》1050頁,《化學》1200頁,《微積分》900頁,《英文文學集》2800多頁。教師課堂除選課本部分章節外,還要增加許多散頁。除課堂教學內容外,學生還積極參與豐富多彩的課外、校外活動,如學生刊物、學生“政府”、演講隊、興趣小組、體育俱樂部等。紐約史蒂文森高中就有100個俱樂部、30種刊物和26個體育運動隊。另外,許多中學要求,學生參加社會活動的時間每年不得少于50小時。這些活動對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組織能力及團隊合作精神都大有益處。 ……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月亮與六便士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朝聞道
- >
巴金-再思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