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大宇宙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2008937
- 條形碼:9787552008937 ; 978-7-5520-0893-7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大宇宙 本書特色
★覆蓋報道全球超過22個地區的宇宙幻想,深度訪談記錄包括nasa前宇航員焦立中、航天計劃尖端學者葉永烜、科幻作家劉慈欣、多領域的前衛藝術家、資深隕石獵人、民用航天推動者、航天城建設者、星戰迷等近20位地球居民的太空故事……所有的一切,都指向一個關乎人類命運的極限命題:為什么我們要仰望星空?
★陳坤出品“行走gogo”重磅改版,先鋒思考,全球視野,一手資料,前衛設計
★引領青年閱讀新浪潮,一本耐讀、精美、收藏級的時髦雜志書
喜歡仰望星空,因為我們的歸途是星辰大海。
人類對宇宙的好奇和探索從古至今不曾停歇。1969年7月21日,阿波羅登月成功,將人類的太空夢想正式點燃。從太空競賽、冷戰結束到今天全球矚目的航天新聞、風靡一時的科幻電影、小說,甚至藝術領域的太空審美,地球人的“太空熱”幾經沉浮,經久不衰,日益深入流行文化和人類的日常生活。
《大宇宙》從登月時刻開始,多角度、多面向地深度報道、記錄、解析當代人的宇宙探索夢想,即有穿行太空的宇航員、天文學家、享譽世界的科幻作家,也有對宇宙抱有強烈好奇并以此為靈感創作的年輕藝術工作者,更有勇敢的隕石獵人、狂熱的科幻影迷……所有的一切,都指向一個關乎人類命運的極限命題:為什么我們要仰望星空?
大宇宙 內容簡介
★地球人,請收好這封太空派對的邀請函!
宇航員、天文學家、隕石獵人、藝術家、科幻作家、音樂人、暴風兵、外星人……他們已從各個地球角落出發,與你共赴宇宙盡頭的盛大狂歡!
★覆蓋報道全球超過22個地區的宇宙幻想,深度訪談記錄包括nasa前宇航員焦立中、航天計劃尖端學者葉永烜、科幻作家劉慈欣、多領域的前衛藝術家、資深隕石獵人、民用航天推動者、航天城建設者、星戰迷等近20位地球居民的太空故事……所有的一切,都指向一個關乎人類命運的終極命題:為什么我們要仰望星空?
★陳坤出品“行走gogo”重磅改版,先鋒思考,全球視野,一手資料,前衛設計
★引領青年閱讀新浪潮,一本耐讀、精美、收藏級的時髦雜志書
大宇宙 目錄
大宇宙 作者簡介
陳坤,創立東申童畫、東申九歌,《行走》MOOK、《我們》MOOK出品人。畢業于北京電影學院,國內知名演員,2001年,簽約榮信達影視公司;2007年8月成為中國文化藝術界慈善志愿者服務總團慈善宣傳大使。2008年加盟銀魚音樂。主要影視作品有《像霧像雨又像風》《金粉世家》《畫皮》《建國大業》《龍門飛甲》等,曾多次獲得音樂、影視大獎。
擔任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中國大使,捐助大愛清塵、關愛老兵、大病醫保等民間慈善項目。2010年發起心靈公益項目“行走的力量”,于2013年11月獲得奧地利大使館頒發的“雪絨花”勛章。2011年出版個人隨筆集《突然就走到了西藏》,突破30余萬冊,入選第七屆作家富豪榜。
gogo makers:
出品人 陳坤 費勇
總編 陳坤
執行主編 周赟
編輯顧問 盧燕珊
編輯 徐晴 夏雨池
特約記者 Platinum(東京)
英文編輯 鄭牧青 孫名梓
責任編輯 王晨曦
gogo writers(a-z):
班宇
網絡化身“坦克手貝吉塔”的樂評人、文字作者,常居沈陽的出版行業工作者。
Btr
作家、譯者、專欄作者、書評人。曾出版有短篇小說集《迷走神經》等,譯有《孤獨及其所創造的》(保羅奧斯特著)等。旅行專欄刊于《名匯》雜志。微信公眾號意思意思(petite_mort)
獨眼
本名葉揚,建筑評論人,媒體從業者。畢業于清華大學,曾受過五年建筑設計專業訓練,做過數年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出版小說《比如,單身》《胖子》《通俗愛情》《在無盡無序的汪洋里,緊挨著你》等。
Darth_Coco,漫畫作者,插畫師,翻譯兼撰稿人。《星球大戰》資淺愛好者,501軍團的常年親友,一名預備役絕地。
高雅
城市研究者,畢業于哈佛大學城市規劃專業的城市規劃師。
Lo
資深撰稿人,現居北京。游走于香港、北京兩地的文化傳播者,曾經工作于香港《號外》雜志,目前從事文字和影像傳輸工作。
瑪鯊苗醬
瑪莎與苗醬的兩人制作團隊。短片、攝影、撰稿作品見于Lens、《財經》、《私家地理》、《南風窗》等媒體。2015年發布多媒體項目《從黑夜到白天:中國同性戀首次群體出鏡》,目前主要參與類型片劇本開發與制作,同時正在完成紀錄長片《黑夜王國編年史》。
Ryan
懶人插畫師,目前漫畫畫得比插畫多。靈感均來自日常發呆。
水母
文化女青年,筆耕不輟的非文字工作者,三心二意的劇場工作者,冷門文化癡迷者,微信公眾號水母小星球通信(jellyfishdiary)
糖匪
獨立幻想作家。作品發表在《科幻世界》《上海文學》。代表作《黃色故事》《八月風燈》《面孔》。2013年起,短篇小說陸續被翻譯到國外發表,并被收入當年的”美國佳科幻年選”以及《世界科幻選》。
煙囪
真名彭撼,湖北枝江人,2006年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現為敘事癖和乞丐出版主編。
趙人秀
大家都叫她cab,創業者,鼓手,18流導演,達摩朋克。住在北京,心在宇宙。
gogo interviewed(a-z):
Alexandra Lethbridge
畢業于布萊頓大學的攝影專業,目前就職于英國攝影雜志Photoworks。作品《隕石獵人》入圍2014年法國Aperture Foundation Paris Photo First Photobook獎項,同時也是英國FORMAT International Festival 2015 Clifton Cameras 獎項得主。
陳熹
工作生活于北京。1985年生于武漢。2008年本科畢業于江南大學美術學專業,2012年研究生畢業于華東師范大學美術學專業。現為自由藝術家,作品范疇包括繪畫、動畫、裝置、寫作等。
Christine Anderson
美國太空港(Spaceport America)CEO,曾經供職于美國空軍超過三十年,擔任美國空軍菲利普斯研究室航天研究部主任、組建航天飛行器研究部門等。
大垣美穗子
藝術家,1995年在日本愛知大學學習藝術與音樂,1996年在德國杜塞爾多夫藝術學院研習雕塑,2003年成為教授Klaus Rinke的碩士研究生。2015年在日本京都開辦個展“永恒的瞬間”。
DZ
本名張鍔,1969年生的上海人,中國第一代星戰迷,501中國駐防軍的第二任指揮官。
Geoffrey Notkin
電視節目主持人、制片人,作家,隕石研究者,音樂人,出版人以及攝影師。他研究的領域包括地質學、天文學、文學、攝影和設計等,還是Aerolite Meteorite公司(向世界各地相關機構及隕石愛好者提供隕石標本收藏、研究)的總裁。代表作品有紀錄片《How the Earth Was Made 》(2007),《Meteorite Men》 (2009)。
洪濤
旅游行業從業者,機器人愛好者,星球大戰501軍團中國駐防軍成員(TK60708)R2D2中國制造者俱樂部發起人。正在制作的R2D2基于ROS機器人操作系統,搭載激光雷達、慣導等傳感器,實現人臉識別、同步定位與建圖及路徑規劃等功能。并實現與人交流,自主導航 。
焦立中(Leroy Chiao)
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資深航天員、工程師。1994年7月8日搭乘“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首次升空;1996年1月11日搭乘“奮進”號航天飛機執行STS-72任務并進行艙外活動,成為首名進行太空漫步的華人;2004年10月13日,搭乘俄羅斯“聯盟號”宇宙飛船升空進駐國際空間站并擔任站長。在他15年的航天員生涯中,四度升空,六次太空漫步,太空停留總時數達229天7小時38分5秒,離艙太空行走累計36小時,是在太空一次性停留時間最長的美國宇航員之一。
劉慈欣
高級工程師,首位獲得世界科幻文壇最高獎“雨果獎”的亞洲作家,中國科幻文學的最主要代表作家,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自20 世紀 90 年代開始發表科幻作品,曾連續九次獲得中國科幻“銀河獎”、入圍“2014 中國好書”。2015 年,憑借長篇小說《三體》成為亞洲首位“雨果獎”獲得者。
李劍鴻
噪音及聲音藝術家,從1990年代末開始制作音樂,中國大陸實驗音樂的先行者,推出近30張個人、合作和合集作品,發行國家和地區包括中國、美國、日本、比利時、俄羅斯、法國和香港等。2004年在參加巴黎“白夜”藝術節上被聲音藝術家茲比格涅夫卡科夫斯基(Zbigniew Karkowski)稱為“中國最好的噪音藝術家”。
Scott Loxley
國際星戰COS迷組織501軍團成員。2013年11月,47歲的他離開墨爾本,扮成電影《星際大戰》中的“帝國風暴兵”一角,徒步環行澳洲18個月,為他家鄉的墨爾本蒙納士兒童醫院籌得11萬澳元善款。每年將有300名兒童在他捐贈的新醫療器械的幫助下得到治療。
Starlab (Barahat)
電子音樂制作人,生于印度新德里,活躍于世界范圍內的Psytrance音樂舞臺,足跡遍布美國、葡萄牙、泰國和尼泊爾等地。目前簽約于印度首屈一指的音樂廠牌Digital Om Productions。
童發強
80后,隕石愛好者,受父親影響成為隕石獵人,雖年輕已入行八年。
Tom Eitler
城市土地研究所(ULI)副主席,城市規劃師。畢業于弗吉尼亞大學城市規劃專業碩士,擁有超過25年的從業經驗,專業于城市綜合改造,歷史保護、交通系統規劃等。
韋瑋
化身Vavabond的實驗音樂人,2006年與李劍鴻組成“迷走神經”音樂組合。
葉永烜(Ip Wing Huen)
天文學家,曾任職于馬克斯普朗克高層大氣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 für Sonnensystemforschung)、太空計劃室首席科學家,現在國立中央大學天文研究所與太空科學研究所任教,并于澳門科技大學出任特聘教授。1982年和法國科學家Daniel Gautier、美國科學家Toby Owen向NASA與ESA提出探測土星系統的計劃,即現在的卡西尼-惠更斯號。2009年NASA授予他特殊公共服務榮譽勛章(Exceptional Public Service Medal, EPSM)。小行星18730 (18730 Wingip,葉永烜小行星)臨時編號1998 KV7,于1998年5月23日由美國洛厄爾天文臺近地小行星搜尋計劃發現,以葉永恒先生的名字命名。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二體千字文
- >
月亮虎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推拿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自卑與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