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犯罪學學說叢論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9367230
- 條形碼:9787509367230 ; 978-7-5093-6723-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先秦犯罪學學說叢論 本書特色
罪的觀念與意識是在人創(chuàng)造世界的過程中形成的,作為一種現(xiàn)象也同時是一種觀念,其本身就是一個辯證的過程。中國古代關于罪的觀念的起源與發(fā)展與西方甚至東方的其他具有代表性的國家和民族有著諸多的不同。然而從本源意義上而言,剝開具體形態(tài)的外衣之后的社會學和哲學意義上的關于罪的觀念的本質(zhì)和起源則是統(tǒng)一的。從這一本源意義上對罪的觀念的起源進行梳理和探討,對于研究人類關于罪的觀念出現(xiàn)和發(fā)展的各種具體形態(tài)具有重要意義。
對于中國古代犯罪學說史的考察主要還是對罪的觀念考察,自然離不開對罪觀念的起源這一問題的思考。
本書旨在對中國先秦思想中所蘊含的犯罪學學說進行系統(tǒng)考察和梳理分析,尤其是對罪觀念的起源問題、罪的訓詁學考察、各學派關于犯罪問題的代表性學說進行考察。為我國犯罪學史的研究提供參考。
先秦犯罪學學說叢論 內(nèi)容簡介
本書旨在對中國先秦思想中所蘊含的犯罪學學說進行系統(tǒng)考察和梳理分析,尤其是對罪觀念的起源問題、罪的訓詁學考察、各學派關于犯罪問題的代表性學說進行考察,以期為我國犯罪學史的研究提供參考。
先秦犯罪學學說叢論 目錄
目錄 **章罪觀念的起源(代前言) 001 1.罪觀念的社會起源 001 2.人創(chuàng)造世界:人類活動的客觀化 003 3.制度的合理化論證 007 4.集體意識的內(nèi)在化 010 5.形式之罪與實質(zhì)之罪 013 6.罪真的是法定的嗎? 015 7.罪的本質(zhì)是什么? 020 8.罪是假設的而不是敘述的 025 9.西方早期關于人性的討論 027 10.無知——蘇格拉底論惡的起源 030 11.柏拉圖:人皆無意為惡 034 12.亞里士多德:意志的重要性 040 13.西塞羅論自由意志 045 14.奧古斯丁對惡的認識從本體論向生存論的推進 048 15.中世紀以后西方對善惡問題討論的庸俗化 054 16.中國早期的泛神觀及對人性的無意識 055 17.對革命的合理性反思與個體意識的覺醒 056 18.從對神的敬到對人自身“德”的自覺 059 19.“以德配天”與善惡觀念的起源 061 20.從“吉”、“兇”到“善”、“惡” 064 21.中國先秦人性論特質(zhì)的繼續(xù)思考 066 第二章罪觀念的訓詁學考察 070 22.關于“罪”字的文獻解釋 070 23.“辠”字的解構性分析 073 24.訓“自” 075 25.訓“辛” 082 26.訓“” 088 27.訓“辜”、“辟” 089 28.訓“”等 093 29.訓“章” 101 30.訓“罪” 103 第三章《周易》對罪的認識 108 31.《周易》諸卦關于罪的學說脈絡 109 32.《周易》諸卦關于犯罪問題的邏輯結構 112 33.《周易》對于治理犯罪問題的總體思想 119 第四章先秦道家思想中的犯罪學學說 125 34.任自然——道家的主要學說 125 35.《老子》及其主要學說 127 36.貪欲與詐智——罪的人性原因 129 37.惡政與惡法——罪的政治原因 130 38.貧困與戰(zhàn)爭——罪的社會原因。 131 39.儒墨道德——罪的道德原因 132 40.禁貪欲,去詐智,除惡政,廢惡法 132 41.莊子及其主要學說 134 42.圣人不死,大盜不止 136 43.道家犯罪學學說余論 138 第五章先秦儒家思想中的犯罪學學說 140 44.孔子及其主要學說 141 45.貧而無怨難 144 46.禮崩樂壞 145 47.身之私欲 146 48.德禮并濟,使民知恥 150 49.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152 50.德主刑輔 154 51.倫理屈法 156 52.孟子及其主要學說 158 53.無恒產(chǎn) 160 54.上下交征利 161 55.無禮義,則上下亂 162 56.制民之產(chǎn) 164 57.德禮教化 167 58.誅不仁 169 59.不嗜殺人 171 60.教而后誅 172 61.生道殺民 173 62.荀子及其主要學說 174 63.寡則必爭矣 176 64.上以無法使,下以無度行 178 65.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 180 66.“富之”、“教之” 182 67.立君上之勢以臨之 184 68.正身、定倫、治國 185 69.禮義生而制法度 187 70.先教后誅 189 71.刑當罪則威,不當罪則侮 192 72.公義勝私欲 194 73.賞不欲僭,刑不欲濫 195 74.治世重,亂世輕 196 75.子思及其主要學說 198 76.子思的犯罪原因論 200 77.德禮為主,刑罰為輔 202 78.賞與刑,必由其道 203 79.刑不逮于君子,禮不逮于小人 205 80.儒家的犯罪原因論 207 81.儒家的犯罪防治論 208 82.儒法犯罪觀之比較 212 第六章先秦法家思想中的犯罪學學說 214 83.管仲及《管子》中的犯罪原因學說 215 84.倉稟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 218 85.賞薄則民不利,禁輕則邪人不畏 219 86.禮義廉恥 220 87.重法令 221 88.有功必賞,有罪必誅 224 89.《管子》中的犯罪學學說余論 226 90.商鞅與《商君書》 228 91.商鞅犯罪原因論 234 92.商鞅的犯罪預防論 236 93.刑無等級 241 94.重刑止罪 242 95.重刑而連罪 243 96.商鞅懲治官吏犯罪的思想 244 97.商鞅犯罪學學說余論 246 98.韓非與《韓非子》 249 99.韓非的犯罪原因論 253 100.“明法”、“壹刑” 257 101.重點治吏 260 102.治民以法 261 103.無書簡之文,以法為教 262 104.專防八奸 263 105.韓非“法術勢”結合的社會控制思想 264 106.韓非犯罪學學說余論 269 107.李斯 272 108.李斯的犯罪學學說 275 109.李斯的犯罪學學說余論 280 第七章墨家思想中的犯罪學學說 283 110.墨家及其學說 283 111.墨家對犯罪的認識 285 112.墨家對犯罪原因的認識 287 113.墨家對犯罪預防與懲治的學說 289 后 記 295
展開全部
先秦犯罪學學說叢論 作者簡介
劉志松(1980—),男,河北文安人,法學博士,天津社會科學院法學所副研究員,研究方向為中國法律制度史、犯罪學史。馮志偉(1982—),男,河北唐山人,法學博士,西南政法大學講師,研究方向為民族法制史、中國政治制度史。閆文博(1981年—),男,河南省項城市人,法學博士,河北工業(yè)大學人文與法律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中國中國法律制度史、中國政治制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