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古老的敵意 本書特色
7月20日,北島在2011香港書展上作題為"古老的敵意"的演講。他援引詩人里爾克《安魂曲》中的名句--"正因為生活和偉大的作品之間/總存在某種古老的敵意……"他認為一個好的寫作者應該有意識地保持與所處時代、母語以及自身的某種緊張關系,并在演講中批判"粉絲文化"。 大約一個世紀前,奧地利詩人里爾克在《安魂曲》中寫下這樣的詩句:"因為生活和偉大的作品之間/總存在某種古老的敵意"。 二十世紀開始的歲月,在漢堡和不來梅之間的小鎮沃爾普斯韋德(worpswede)聚集著不少藝術家和作家,包括里爾克。他們一起聽音樂會、參觀博物館,在狂歡之夜乘馬車郊游。其中有兩位年輕漂亮的女畫家就像姐妹倆,金發的叫波拉,黑發的叫克拉拉。里爾克更喜歡金發的波拉,但不愿意破壞這對理想的雙重影像。在觀望中,一場混亂的追逐組合,待塵埃落定,波拉跟別人訂了婚。里爾克選擇了黑發的克拉拉,與她結婚生女。七年后,波拉因難產死去,里爾克寫下這首《安魂曲》獻給她。 這段插曲,或許有助于我們了解里爾克的詩歌寫作與個人生活的關系。縱觀里爾克的一生,可謂動蕩不安,僅在**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的四年間,他就在歐洲近五十個地方居住或逗留。里爾克在《秋日》一詩中寫道:"誰此刻沒有房子,就不必建造,/誰此刻孤獨,就永遠孤獨"。這正是他漂泊生涯的寫照。 里爾克的這兩句詩"因為生活和偉大的作品之間/總存在某種古老的敵意",對我來說有如持久的鐘聲,綿延不絕,意味深長,尤其在當今亂世,或許可引發更深一層的思考--對于以寫作為畢生事業的人來說,我們今天應該如何生活、如何寫作、如何理解并處理生活與寫作的關系。 所謂"古老的敵意",從字面上來看,"古老的"指的是原初的,帶有某種宿命色彩,可追溯到文字與書寫的源頭;"敵意"則是一種詩意的說法,指的是某種內在的緊張與悖論。
古老的敵意 內容簡介
《古老的敵意》北島著,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北島作品集系列叢書。
古老的敵意 目錄
古老的敵意 相關資料
北島的詩歌創作開始于十年動亂后期,反映了從迷惘到覺醒的一代青年的心聲,十年動亂的荒誕現實,造成了詩人獨特的“冷抒情”的方式——出奇的冷靜和深刻的思辨性。他在冷靜的觀察中,發現了“那從蠅眼中分裂的世界”如何造成人的價值的全面崩潰、人性的扭曲和異化。他想“通過作品建立一個自己的世界,這是一個真誠而獨特的世界,正直的世界,正義和人性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中,北島建立了自己的“理性法庭”,以理性和人性為準繩,重新確定人的價值,恢復人的本性;悼念烈士,審判劊子手;嘲諷怪異和異化的世界,反思歷史和現實;呼喚人性的富貴,尋找“生命的湖”和“紅帆船”。他曾經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 清醒的思辨與直覺思維產生的隱喻、象征意象相結合,是北島詩顯著的藝術特征,具有高度概括力的悖論式警句,造成了北島詩獨有的振聾發聵的藝術力量。
古老的敵意 作者簡介
北島,趙振開,1949年生於北京,現居香港。1978年與朋友創辦《今天》文學雜志并任主編至今,作品被譯為三十多種文字出版,牛津版作品有:《守夜:詩歌自選集》、《藍房子》、《午夜之門》、《青燈》、《時間的玫瑰》、《在天涯》、《七十年代》 (合編)、《城門開》、《波動》。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二體千字文
- >
姑媽的寶刀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史學評論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詩經-先民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