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權力會讓人頭昏嗎?-關于權力的60個心理學問題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5337784
- 條形碼:9787515337784 ; 978-7-5153-3778-4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權力會讓人頭昏嗎?-關于權力的60個心理學問題 本書特色
權力并不只存在于社會或公司之中,它無孔不入,在友誼和愛情中也不例外。本書通過嚴謹的社會科學實驗詳細解答了關于權力的60個心理學問題,它們包括:
社會:
權力有性別嗎?
權力會使人變得好色嗎?
為什么人類對權力的向往永無止境?
為什么掌握權力的人容易墮落、腐敗?
權力是否總是伴隨著謊言存在?
職場:
為什么我的頭兒總在催我?
招聘者能對您進行精神折磨嗎?
您真的需要建議您的下屬減肥嗎?
權力會影響效率嗎?
家庭:
女人比男人更容易順服嗎?
愛人之間的相處也和權力有關嗎?
權力會使我們對他人的想法充耳不聞嗎?
父母權力的強弱對孩子的行為方式有怎樣的影響?
權力能幫我們把價值觀灌輸給孩子嗎?
學校——
學生們不想坐第1排是好事嗎?
把搗亂的學生趕出教室就能夠重塑學習氛圍?
專制的教師和寬容的教師誰更受學生認同?
想要在班里受歡迎,聰明和權力哪個更重要?
權力會讓人頭昏嗎?-關于權力的60個心理學問題 內容簡介
說到權力,人們先想到的多是政治,一個充滿權力斗爭的世界。其實,權力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在工作中,在學校里,甚至在家庭內部,人們都會面臨使用權力或服從權力的選擇。
★ 權力會使人顯得更性感嗎?
★ 擁有權力必然會導致權力的濫用?
★ 怎樣讓別人開心地吃一條死蚯蚓?
★ 監獄中囚犯如何掌權?
★ 為什么千萬不能撞上一個不懷好意的醫生?
★ 如果專家建議您停止睡覺,您會聽從嗎?
★ 山中無老虎時,猴子真的會稱霸王?
……
《權力會讓人頭昏嗎 關于權力的60個心理學問題》一書中這些有趣的提問猶如一把把鋒利的手術刀,將“權力”的方方面面解剖完全。通過閱讀《權力會讓人頭昏嗎?關于權力的60個心理學問題》,你會發現原來身邊竟有如此多的心理學現象與權力相關,如此多曾讓你感到好奇乃至困惑的社會行為實質是因權力而起。
《權力會讓人頭昏嗎 關于權力的60個心理學問題》介紹了近百個歷史上關于權力的知名心理學實驗,融匯了法國社會心理學界專家們的研究方法和實例,幫助你發現權力的積極作用,規避權力的消極暗區,告訴你該如何與愛人、子女、客戶、同事、老板或者是剛剛相識的陌生人互動相處,教你有效處理各種類型的社會關系,如醫患、師生、男女、上下級之間的關系。對于你在日常生活中、人生各時段中需不斷調整和適應的社會角色,《權力會讓人頭昏嗎?關于權力的60個心理學問題》也通過案例和實驗,提供給你應對的思路和啟發。
權力會讓人頭昏嗎?-關于權力的60個心理學問題權力會讓人頭昏嗎?-關于權力的60個心理學問題 前言
權力總是讓人如此著迷。人們對它也常有各種各樣的偏見。關于這個話題,人們智慧的結晶比如各種名言警句或成語總是很貼近真理的。人們一般怎么看待權力呢?是說它人見人愛,是那些壞人和野心家的交易,還是說它可以保護我們免受暴力侵害?又或者說它是無窮盡的欲望之果,會腐蝕那些擁有它的人并使他們*終走上濫用權力這條不歸路?
語言本身就對其描述對象有一種預先的評價。因此,權力常與控制、誘惑、力量、權勢以及專制、專橫或壓迫等這些詞聯系在一起。
不管是在家庭中、工作中、朋友之間,還是在政治上,權力都無處不在。任何社會都不能逃脫權力的控制。談及此,我們不得不說它的起源還未知。為什么它總能得到如此密切的關注呢?那是因為要想了解世界這個大舞臺及其粉墨登場的角色們,我們就要先了解權力。
正因如此,人文學科才會對這個話題如此感興趣。這本書要介紹的也正是權力心理學領域目前正在進行的研究。本書可以讓您知道,為什么在企業中我們要建立一個龐大的組織結構圖,還能讓您了解招聘者是否有權力“折磨”您,權力是否會妨礙效率的提升,是否能讓人變得性感等。甚至能讓您了解為什么“寧求閻王不求小鬼”等這類問題。這本書也研究了人們在家庭(夫妻間或父母和孩子間)、學校、工作中,或者是在社會這個大框架中的行為和思考方式。
在此衷心希望這本書能給您帶來驚喜,也虔誠地希望這本書可以讓您更好地理解我們的日常生活以及我們與他人的關系。這本書*主要的目的,就是通過一些簡單有趣的問卷為您描繪一幅關于權力的藍圖。
權力會讓人頭昏嗎?-關于權力的60個心理學問題 目錄
**章 權力的起源
1. 在所有的文化中,我們對權力的期望都是一樣的嗎?
文化、“權力差距”的價值觀及職場表現
2. 社會上普遍如何看待權力?
權力的社會形象
3. 專制會不會讓我們的世界觀有所不同?
專制人格及其世界觀
4. 監獄中囚犯如何掌權?
權力的基礎及監獄中的行為
5. 我們需要一直將一己私利掛在嘴邊嗎?
利益在材料專業性鑒定以及社會影響方面的效應
6. 權力是不是一件讓人頭大的事?
具體的、抽象的想法和權力意識
7. 行動的權力和/或對行動者的感知
對人們的認識和權力的分配
8. 我們的情緒是權力的表現嗎?
對人們的認識和權力的分配
9. 為什么企業里都要有一個超大的組織結構圖?
權力的空間形象
10. 權力有性別嗎?
權力和個人感知
11. 您真的需要建議您的下屬減肥嗎?
歧視以及權力的分配
第二章 風俗習慣與權力的濫用
12. 如果一個專家建議您停止睡覺,您會聽從嗎?
專家與社會影響
13. 不管是誰都能讓您什么都相信嗎?
專業性、可信度與社會影響
14. 為什么千萬不能撞上一個不懷好意的醫生?
對權威的服從
15. 招聘者能對您進行精神折磨嗎?
對權威的服從
16. 反抗需要戮力同心嗎?
對權威的服從與集體的反抗
17. 我們可以用一面鏡子來保護自己免受惡勢力的傷害嗎?
個人意識與對權威的服從
18. 女人比男人更容易順服嗎?
對權威的服從
19. 怎樣讓別人開心地吃一條死蚯蚓?
服從與合理化
20. 精明的權術家真的會把強權藏在笑面之下嗎?
權力與心理阻抗
21. 為什么有權力的人總是愿意承認有罪但不愿承認自己
是罪的根源?
權力的分配與反叛
22. 山中無老虎時,猴子真會稱大王嗎?
對權威的個人服從
23. 權力能帶來責任感嗎?
權力、價值觀和做決定
第三章 權力的腐敗
24. 權力會有損效率嗎?
選擇權力還是效率(Ⅰ)
25. 當對權力的保護損害集體利益時呢?
選擇權力還是效率(Ⅱ)
26. 是不是對他人的控制越大對自己的控制就越小?
自我控制、社會權力和反彈效應
27. 為什么我的頭兒總在催我?
權力和時間的感知
28. 權力會不會妨礙我們正確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權力和對成就的估計
29. 有權力就可以色膽包天嗎?
根據權力對性侵的不同感知
30. 權力會激發工作中的暴力行為嗎?
權力及其帶來的社會心理風險
31. 權力是否會引起同事間的不和?
權力、共識和心理抵觸
32. 權力會改變我們的道德觀嗎?
權力和社會道德評判
33. 我們解釋世界的方式也是權力的標志嗎?
權力、異常及正常行為的歸因
34. 權力是否總讓人聯想到性?
權力與性之間的聯系
第四章 權力的享用
35. 愛人之間的相處也和權力有關嗎?
權力行為與愛人之間相處
36. 權力能使人幸福嗎?
權力與滿足
37. 權力會使人變得好色嗎?
權力與性指數的感知
38. 權力性感嗎?
權力與吸引
39. 權力會使我們對其他人的想法充耳不聞嗎?
權力與移情
40. 為什么擁有權力的人有時候看起來很出色?
權力與社會認知
41. 權力能影響我們的職業滿足感嗎?
權力與職業滿足感
42. 權力對樂觀和冒險有影響嗎?
權力、樂觀與冒險
43. 為所欲為的人與亦步亦趨的人,我們解釋世界的方式(Ⅰ)
權力與歸因
44. 盡善盡美世界中的權力,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Ⅱ)
權力、歸因與世界觀
第五章 權力的中心
45. 人們真的會沉醉于權力之中嗎?
個人權力與社會權力之間的心理距離
46. 如果沒有頭兒管我們,我們是不是會活得更好?
團隊中領導氣質的類型
47. 接近權力會讓我們更聰明嗎?
權力與社會便利
48. 權力總是跟謊言成雙成對嗎?
團隊中的從眾心理
49. 面對一個充滿謊言的團隊,我們能夠用一面鏡子來保
護自己嗎?
自我意識與從眾
50. 權力會不會讓我們對其他人的觀點感到麻木?
權力和從眾現象
51. 為什么寧求閻王不求小鬼?
權力和職場中的行為調整
52. 學生們不想坐**排是好事嗎?
權力和社會感知
53. 禮貌是否會讓人鶴立雞群?
權力和語言
54. 無權和有權
威脅、心理距離和社會動力
第六章 權力的學習
55. 把搗亂的學生趕出教室就能夠重塑學習氣氛嗎?
權力與課堂秩序
56. 想要在班里受歡迎,聰明和權力哪個更重要?
權力、吸引和社會認識
57. 學習能讓我們對專制的言論免疫嗎?
知識的社會形象與認識的影響
58. 對權力的尊重是職場的通行證嗎?
擁護的準則和評價
59. 權力能教我們有效消費嗎?
權力與消費行為
60. 孩子們會根據父母所擁有的權力來行動嗎?
權力與家庭表現
61. 權力能幫我們把價值觀灌輸給孩子嗎?
權力與價值觀的內化
62. 面對父母的權力時孩子們如何學習應對?
權力與家庭紀律
權力會讓人頭昏嗎?-關于權力的60個心理學問題 節選
權力能帶來責任感嗎?
——權力、價值觀和做決定
我們前面介紹過的一些研究會使人認為,權力會不可避免地導致當權者的不近人情,尤其是會導致他以犧牲他人的利益為前提來滿足私欲。幸而生活中有一些實例可以駁斥這個觀點,一些人在負責地實施權力的同時,也會兼顧周圍的人包括其下屬的觀點和需求。我們可以由此來思考,到底是什么使得當權者們如此迥然不同。
Chen, Lee-Chai和Bargh( 2001)曾邀請實驗對象參加一項研究,實驗本該有第二個人在場。在等這個人到來之前,實驗對象們被邀請完成一個能引入權力感的任務。具體說來,一半的實驗對象要在一張表里圈出一些常用詞和中性詞,另一半則要圈出與權力有關的詞(權威、領導、影響、富裕,等)。
在此之前,實驗對象已經回答過一份調查問卷,通過這份問卷我們能知悉他們的價值觀是更傾向于集體(比如“當我做決定時,我會考慮到其他人的需求”)還是傾向于交換(比如“當我付出時,我想要回報的服務”)。
接下來實驗對象被告知第二個人會遲到,而原本的實驗內容是與那位遲到的實驗對象一起為不同的大學心理學學者完成10個練習,他們每人各做其中5個。研究人員給到場的實驗對象一張表,讓他先了解一下練習的內容,特別是了解完成每個任務所需時間,從1分鐘到7分鐘不等。鑒于另一個人要遲到,研究人員會告訴在場的實驗對象,他們可以選擇其中5個練習并讓遲到的人做剩下的練習。
這時實驗對象可以選擇對自己有利的決定,也就是選5個用時*短的練習;他們也可以更負責任地選擇做5個用時*長的練習,彌補另一個人的遲到,以求盡量同時完成所有的練習。
我們觀察到,在價值觀傾向于集體的實驗對象中,受到權力概念暗示的人選擇了用時*長的練習(18.33分鐘),受到中性詞暗示的人選擇用時稍短的練習(16.86分鐘);相反地,在傾向于交換價值觀的實驗對象中,受到權力概念暗示的人選擇了用時較短的練習(15分鐘),而沒有受到暗示的人選擇了相對用時較長的練習(17.67分鐘)。
這正是成也權力,敗也權力。如果人們將生活看成一連串建立在利益基礎上的交換,那么擁有權力會讓這些人優先考慮個人利益;但是對于那些關注他人需求、不求任何回報的人來說,權力會讓他們做出負責任的決定。我們賦予權力的意義取決于我們賦予日常行為的更廣泛意義。所以擁有權力并不一定導致人人為己。
責任的問題引申到具體社會上的某些方面則表現得更為尖銳,比如水、能源等資源的分配,以及贍養老弱病殘群體的財政支出等方面。在這一點上,我們有時會驚訝地發現,當權者和基層人民的意見相左猶如鴻溝。
然而,我們期望權力能夠根據自己做出的決定對別人造成的影響來提前預知并及時糾正自己當下的決定或行為。Wade-Benzoni, =Hernandez, Medvec和Messick( 2008)研究了權力對涉及別人利益的決定所可能產生的影響。
在他們的一項研究中,實驗對象會獲得底薪5美元,另有7美元的發放會根據他們做出的決定而變化。決定是匿名的,并且研究人員不在場。實驗對象(第X代)要做出決定:要如何與下一批參加研究的人(第X+1代)公平分配這7美元。
研究人員讓實驗對象把留給自己的錢放在一個信封里。研究人員通過一個任務來操縱權力,他們給實驗對象展示了一些與權力有關的詞(如權威、領導、影響等)來激發他們的權力意識,或者通過展示中性詞(手表、咖啡、房子等)而不去激發它。
實驗對象還要填一份問卷,根據他們的回答我們能了解到他們是否能意識到自己的決定會對其他參與者產生影響,以及在他們看來這是否是一個對他人負責任的決定。我們以此來判斷其社會責任感。
我們注意到,在7美元的分配中,被激發權力意識的人認為不多拿錢更公平一些(平均為4.51美元),而沒有被激發此意識的人則給自己留的錢更多(平均為5.05美元)。我們也同樣觀察到,對于被激發權力意識的實驗對象來說,社會責任感在判斷公平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結論 ■■■
這項研究證明,權力并不總是不負責任的代名詞。它也證明了只要當權者對集體利益有一點點的關心,價值觀就能影響他們的決定。
禮貌是否會讓人鶴立雞群?
—— 權力和語言
禮貌表明我們非常重視那些與我們相處的人。我們日常生活中有一條潛在的規則就是要求我們不能讓別人丟面子。
然而,丟面子的情況是非常多的,比如我們在公眾面前被反駁、批評、打斷等。因此禮貌似乎是不讓別人難堪的*好方法。而禮貌的表達方式有兩種:要么表達敬重,要么表達親密。
有些研究人員認為禮貌是一種非常消極的手段,因為這些手段總是在試圖逃避。比如間接地提問一個問題,常用一些像“可能”這樣緩和語氣的詞;稱呼別人時用一些像“先生”這樣的尊稱;為自己所說的話道歉;盡量避免談論自己等。
他們也認為那些試圖與他人表示親近的舉動是比較積極的。比如稱贊對方的品質;使用一些通俗語;以“你”相稱(而不是“您”)或者直接喊對方的名字等。
那些試圖避讓的手段可以讓人在承認對方地位及權力的同時與其保持一定的距離。而那些積極手段則試圖通過尋找一種共同身份來建立一種親密無間的關系。
Morand( 2000)向他的實驗對象介紹了下面這個場景:一個人在公司會議開始前來到了公司,他把自己的大衣放在了凳子上并去跟一個坐在稍遠處的朋友問好,當他回來的時候,發現自己的大衣已經在地上并且座位也被別人占了。然而這時已沒有空位子了。工作人員指出占座人的地位或者比他高,或者比他低。實驗對象們被要求想象在這個場景下兩人之間會產生的對話,他們的回答被錄在一個磁帶上。六個與此次研究無關的人被要求聽這些回答并指出這些錄音的禮貌程度。他們也需要判別實驗對象使用的是消極的還是積極的交流技巧。正如我們所料,如果占座的人是一個上級,那么實驗對象會表現得更有禮貌。我們也觀察到實驗對象主要通過消極而非積極的技巧來表達禮貌。
■■■ 結論 ■■■
在職場上,禮貌好像是我們用來區分權力大小的一種標志,領導對下屬遠沒有下屬對領導有禮貌。而權力擁有者就通過這種手段保持或確認自己的控制權。一般來說,語言是一種權力標志,因為它可以在人與人之間劃清一些界限并建立等級。 Landré( 1997)的大量相關研究證明,通過對語言現象的研究(如話語權的輪流和使用)可以看出在一段對話中誰是權力擁有者或者誰試圖擁有權力。
…… 權力能帶來責任感嗎?
——權力、價值觀和做決定
我們前面介紹過的一些研究會使人認為,權力會不可避免地導致當權者的不近人情,尤其是會導致他以犧牲他人的利益為前提來滿足私欲。幸而生活中有一些實例可以駁斥這個觀點,一些人在負責地實施權力的同時,也會兼顧周圍的人包括其下屬的觀點和需求。我們可以由此來思考,到底是什么使得當權者們如此迥然不同。
Chen, Lee-Chai和Bargh( 2001)曾邀請實驗對象參加一項研究,實驗本該有第二個人在場。在等這個人到來之前,實驗對象們被邀請完成一個能引入權力感的任務。具體說來,一半的實驗對象要在一張表里圈出一些常用詞和中性詞,另一半則要圈出與權力有關的詞(權威、領導、影響、富裕,等)。
在此之前,實驗對象已經回答過一份調查問卷,通過這份問卷我們能知悉他們的價值觀是更傾向于集體(比如“當我做決定時,我會考慮到其他人的需求”)還是傾向于交換(比如“當我付出時,我想要回報的服務”)。
接下來實驗對象被告知第二個人會遲到,而原本的實驗內容是與那位遲到的實驗對象一起為不同的大學心理學學者完成10個練習,他們每人各做其中5個。研究人員給到場的實驗對象一張表,讓他先了解一下練習的內容,特別是了解完成每個任務所需時間,從1分鐘到7分鐘不等。鑒于另一個人要遲到,研究人員會告訴在場的實驗對象,他們可以選擇其中5個練習并讓遲到的人做剩下的練習。
這時實驗對象可以選擇對自己有利的決定,也就是選5個用時*短的練習;他們也可以更負責任地選擇做5個用時*長的練習,彌補另一個人的遲到,以求盡量同時完成所有的練習。
我們觀察到,在價值觀傾向于集體的實驗對象中,受到權力概念暗示的人選擇了用時*長的練習(18.33分鐘),受到中性詞暗示的人選擇用時稍短的練習(16.86分鐘);相反地,在傾向于交換價值觀的實驗對象中,受到權力概念暗示的人選擇了用時較短的練習(15分鐘),而沒有受到暗示的人選擇了相對用時較長的練習(17.67分鐘)。
這正是成也權力,敗也權力。如果人們將生活看成一連串建立在利益基礎上的交換,那么擁有權力會讓這些人優先考慮個人利益;但是對于那些關注他人需求、不求任何回報的人來說,權力會讓他們做出負責任的決定。我們賦予權力的意義取決于我們賦予日常行為的更廣泛意義。所以擁有權力并不一定導致人人為己。
責任的問題引申到具體社會上的某些方面則表現得更為尖銳,比如水、能源等資源的分配,以及贍養老弱病殘群體的財政支出等方面。在這一點上,我們有時會驚訝地發現,當權者和基層人民的意見相左猶如鴻溝。
然而,我們期望權力能夠根據自己做出的決定對別人造成的影響來提前預知并及時糾正自己當下的決定或行為。Wade-Benzoni, =Hernandez, Medvec和Messick( 2008)研究了權力對涉及別人利益的決定所可能產生的影響。
在他們的一項研究中,實驗對象會獲得底薪5美元,另有7美元的發放會根據他們做出的決定而變化。決定是匿名的,并且研究人員不在場。實驗對象(第X代)要做出決定:要如何與下一批參加研究的人(第X+1代)公平分配這7美元。
研究人員讓實驗對象把留給自己的錢放在一個信封里。研究人員通過一個任務來操縱權力,他們給實驗對象展示了一些與權力有關的詞(如權威、領導、影響等)來激發他們的權力意識,或者通過展示中性詞(手表、咖啡、房子等)而不去激發它。
實驗對象還要填一份問卷,根據他們的回答我們能了解到他們是否能意識到自己的決定會對其他參與者產生影響,以及在他們看來這是否是一個對他人負責任的決定。我們以此來判斷其社會責任感。
我們注意到,在7美元的分配中,被激發權力意識的人認為不多拿錢更公平一些(平均為4.51美元),而沒有被激發此意識的人則給自己留的錢更多(平均為5.05美元)。我們也同樣觀察到,對于被激發權力意識的實驗對象來說,社會責任感在判斷公平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結論 ■■■
這項研究證明,權力并不總是不負責任的代名詞。它也證明了只要當權者對集體利益有一點點的關心,價值觀就能影響他們的決定。
禮貌是否會讓人鶴立雞群?
—— 權力和語言
禮貌表明我們非常重視那些與我們相處的人。我們日常生活中有一條潛在的規則就是要求我們不能讓別人丟面子。
然而,丟面子的情況是非常多的,比如我們在公眾面前被反駁、批評、打斷等。因此禮貌似乎是不讓別人難堪的*好方法。而禮貌的表達方式有兩種:要么表達敬重,要么表達親密。
有些研究人員認為禮貌是一種非常消極的手段,因為這些手段總是在試圖逃避。比如間接地提問一個問題,常用一些像“可能”這樣緩和語氣的詞;稱呼別人時用一些像“先生”這樣的尊稱;為自己所說的話道歉;盡量避免談論自己等。
他們也認為那些試圖與他人表示親近的舉動是比較積極的。比如稱贊對方的品質;使用一些通俗語;以“你”相稱(而不是“您”)或者直接喊對方的名字等。
那些試圖避讓的手段可以讓人在承認對方地位及權力的同時與其保持一定的距離。而那些積極手段則試圖通過尋找一種共同身份來建立一種親密無間的關系。
Morand( 2000)向他的實驗對象介紹了下面這個場景:一個人在公司會議開始前來到了公司,他把自己的大衣放在了凳子上并去跟一個坐在稍遠處的朋友問好,當他回來的時候,發現自己的大衣已經在地上并且座位也被別人占了。然而這時已沒有空位子了。工作人員指出占座人的地位或者比他高,或者比他低。實驗對象們被要求想象在這個場景下兩人之間會產生的對話,他們的回答被錄在一個磁帶上。六個與此次研究無關的人被要求聽這些回答并指出這些錄音的禮貌程度。他們也需要判別實驗對象使用的是消極的還是積極的交流技巧。正如我們所料,如果占座的人是一個上級,那么實驗對象會表現得更有禮貌。我們也觀察到實驗對象主要通過消極而非積極的技巧來表達禮貌。
■■■ 結論 ■■■
在職場上,禮貌好像是我們用來區分權力大小的一種標志,領導對下屬遠沒有下屬對領導有禮貌。而權力擁有者就通過這種手段保持或確認自己的控制權。一般來說,語言是一種權力標志,因為它可以在人與人之間劃清一些界限并建立等級。 Landré( 1997)的大量相關研究證明,通過對語言現象的研究(如話語權的輪流和使用)可以看出在一段對話中誰是權力擁有者或者誰試圖擁有權力。
……
權力會讓人頭昏嗎?-關于權力的60個心理學問題 作者簡介
《權力會讓人頭昏嗎?關于權力的60個心理學問題》作者洛朗·奧佐為法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歷史悠久的弗朗什孔泰大學社會心理學教授,新銳學者。他將“權力心理學”的研究與科學、規范的社會學實驗方法緊密結合,給嚴謹的學術問題增添了生動、迷人的新鮮色彩。他致力于“權力”相關現實案例的搜集,善于整合和比較世界各地歷年來關于“權力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及最新進展,熟稔關于“權力”話題的各個角落,并將其有創見地引入到自身的研究和實驗之中。他曾出版過多部社會心理學著作,包括《權力的社會影響:命令的沖擊》、《權力距離與工作效率》以及《心理學距離對于社會價值判斷的影響》等。
- 主題:
提出問題,理論假設,小范圍社會性實驗,控制變量,得出結論,而且東西方,男女思維差異大,個人覺得可以作為管理學的一點參考,但離顛撲不破的真理標準還是差得有點遠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二體千字文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我與地壇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史學評論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