翱翔的信天翁:唐.伊德技術現象學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6162606
- 條形碼:9787516162606 ; 978-7-5161-6260-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翱翔的信天翁:唐.伊德技術現象學研究 本書特色
唐·伊德是一位美國技術哲學家。他繼承并反思 了胡塞爾、海德格爾等人開辟的先驗現象學方法,開 創了后現象學的反思路徑,這一路徑在世界范圍內得 到了贊譽。后現象學已然成為應用現象學領域中的黑 馬。楊慶峰編的這本《翱翔的信天翁--唐·伊德技術 現象學研究》以美國式的比喻“信天翁”為起點,來 展開他的研究理念、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等問題的內 在邏輯,并從圖像體驗、物的意向性等角度反思其理 論的內在缺陷,試圖從技術體驗角度克服上述缺陷。
翱翔的信天翁:唐.伊德技術現象學研究 內容簡介
唐·伊德是一位美國技術哲學家。他繼承并反思了胡塞爾、海德格爾等人開辟的先驗現象學方法,開創了后現象學的反思路徑,這一路徑在世界范圍內得到了贊譽。后現象學已然成為應用現象學領域中的黑馬。本書以美國式的比喻“信天翁”為起點,來展開他的研究理念、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等問題的內在邏輯,并從圖像體驗、物的意向性等角度反思其理論的內在缺陷,試圖從技術體驗角度克服上述缺陷。
翱翔的信天翁:唐.伊德技術現象學研究 目錄
前言**章 信天翁:糾結的現象學情結 **節 伊德技術哲學思想發展的脈絡 第二節 伊德與純粹現象學 一 20世紀50—70年代以來美國的美國哲學與現象學境遇 二 對胡塞爾、海德格爾、梅洛一龐蒂等傳統現象學家的評價 三 伊德對于現象學方法的批判 四 改造傳統現象學中若干概念 第三節 伊德與解釋學的關系 一 解釋學與科學問題的出現 二 傳統的解釋學 三 擴展的、物質化的解釋學 第四節 伊德的后現象學 一 后現象學的內涵 二 后現象學的整體特點 三 后現象學的內在維度 四 后現象學的其他理解第二章 伊德技術現象學研究對象的內在邏輯 **節 聲音與聽覺:“做”現象學的出發點 一 《哲學家在聽》中的聲音現象 二 《含義與意義》中的聲音現象 三 《聆聽與聲音:聲音現象學》 中的聲音現象 第二節 技術與新技術:后現象學研究的焦點 一 技術一工具:作為聲音自身顯現視域的存在 二 科學一工具:作為人與世界中介的存在 三 新技術:作為對象的存在 第三節 工具:后現象學衍生對象之一 一 工具何以被提出來 二 伊德的工具實在論 三 工具實在論的理論貢獻 四 工具實在論的理論矛盾 五 結語 第四節 身體:后現象學衍生對象之二 一 理解自身與身體性問題 二 三個身體:物質身體、文化身體、技術身體 三 身體三與器官的延伸 四 三個身體的局限性分析 第五節 對象轉變的內在邏輯的反思第三章 伊德技術現象學研究方法的內在邏輯 **節 “做”的方法與聲音現象的呈現 一 以“看”為主的現象學方法 二 以“做”為主的現象學方法 三 聲音對象的確立 第二節 側顯方法與工具現象的顯現 一 在與不在 二 可觀察的和不可觀察的 三 顯現不可見的聲音的工具 第三節 批判方法與新技術現象的顯現 一 關注傳統技術的海德格爾 二 海德格爾現象學中的技術 三 伊德對海德格爾的改造 第四節 反思方法與身體現象的顯現 一 理論與技術的進展 二 焦點中身體的形式及問題 三 身體呈現的倫理問題第四章 20世紀60年代至今的美國技術文化與伊德的技術哲學 **節 20世紀60年代以來美國的技術文化狀況 一 90年代前以批判技術為主的技術文化特征 二 90年代后以技術創新為主的技術文化特征 第二節 技術史家眼中的伊德 一 技術史自身的演化 二 技術決定論及其批判視域第五章 伊德的盲區:交互體驗的錯失 **節 伊德對圖像技術及其圖像現象的關注 一 《技術與生活世界:從花園到地球》 中的圖像技術 二 其他文本中的圖像技術 第二節 圖像技術何以成為對象 一 視覺主義批判與圖像 二 雙重關系與圖像解釋 第三節 圖像現象及其相關問題 一 圖像一指稱物之間的同構一異構關系 二 圖像一圖像對象的關系問題 第四節 交互體驗的意向結構及其技術實現 一 交互關系:第五種意向關系 二 交互體驗的地位 三 交互體驗的本質及其感知基礎 四 交互體驗的技術實現形式第六章 伊德技術意向性內在缺陷及其發展 一 不同意向性研究綱領中的內核與保護帶 二 整體與交互:事物意向性的實質 三 功能與意義:事物意向性的結構 四 事物意向性的邏輯演變 五 后現象學的技術意向性結語參考文獻后記
展開全部
翱翔的信天翁:唐.伊德技術現象學研究 作者簡介
楊慶峰,1974年生,陜西白水縣人。2003年畢業于復旦大學,獲哲學博士學位,現為上海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2013—2014年,為美國達特茅斯學院訪問學者。主要研究興趣:科學技術哲學、圖像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