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歲月留痕-許忠全的藝術人生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6806180
- 條形碼:9787516806180 ; 978-7-5168-0618-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歲月留痕-許忠全的藝術人生 本書特色
《歲月留痕》記載了許忠全老師精彩而又傳奇的一生,全書在八十高齡的老師敘述中,那娓娓道來的感覺猶似父母在耳邊的輕輕細語,是那么的自然,又是那么的親切,昨天的一幕幕清晰地出現在眼前。這是一本往事的故事,也是一本藝術的總結,在書中,許忠全老師將自己對表演的領悟以及心得也做了充分的詮釋,在圖文并茂中增添了閱讀的興趣。
歲月留痕-許忠全的藝術人生 內容簡介
《歲月留痕 許忠全的藝術人生》是一本人物傳記,是演員許忠全的回顧和總結自己的一部自傳。從其幼年時代寫起,直至當下,主要的集中在對表演藝術的回顧與探討上,特別是書稿中收錄的作者自己創作的一些有關探討演員修養的文章和對其參與劇作的分析等內容,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單作為一部自傳而言,《歲月留痕 許忠全的藝術人生》也頗具可讀性,加之諸多作者自己收藏的照片、文獻資料等,使得全書成為一部不錯的傳記作品。
歲月留痕-許忠全的藝術人生 目錄
序
家庭
童年
青少年
藝術之路
教學經歷
學習和工作期間演出的話劇
拍過的電影
拍過的電視劇
影視劇表演創作體會
影視拍攝的非連續性
影視藝術是“遺憾的藝術”
借視線表演
導演·演員
演員·人物形象
演員要適應不同景別的拍攝
導演是“中心”演員是“元素”
話劇藝術是演員的藝術
話劇是舞臺藝術
由話劇舞臺表演進人鏡頭前表演
表演藝術中的“五真”
角色語言與話筒前配音
參加小品演出
擔任節目主持人
影視配音
配音小花絮—他是誰?
業余表演培訓班教學
表演教材《演員創造角色》摘要
師友
電影《金光大道》《車水馬龍》《鄰居》演員的角色分析
我眼中的父親——許穎
后記
歲月留痕-許忠全的藝術人生 節選
《歲月留痕 許忠全的藝術人生》: 家庭我從小就有尋根問祖的愿望和好奇。我姓許,關于我們的老祖宗許氏的來歷,我從小就想知道,我們許家祖先如何來到北京城的?我總想刨根問到底。比如說:我們的先輩是土生土長的老北京人?還是外地移民到北京城的?我帶著這個問題到處打聽。我一生中到過不少地方,凡是我到過的地方,從城市到農村,從大街到小巷,每到一處都留心打聽,很想知道北京許氏族群的來歷,但很失望,沒有一個“對號入座”的滿意結果。我所知道的就是從我爺爺那輩開始居住在北京的,他老人家名叫許德,是個97歲的長壽老人,爺爺逝世于新中國成立之前。他在世時家境貧寒,全家租住在宣武區(現改為西城區)教子胡同16號。原來的老房子是平房小院,現在已經拆掉改成高樓大廈,再也找不到老家16號院了。在那饑寒交迫的困苦年代,人的平均壽命才四五十歲左右,就在這貧民窟的環境里,我們家竟然出現了一位長壽老人。爺爺老人家的人緣很好,鄰居和遠近的朋友們都很愛戴他,有的人家生了娃娃,總想把小孩抱來讓老人親親、摟抱一下,沾沾老人的長壽、健康和福氣,大家都很尊重這位和藹可親的長壽老人。老人身材高大、魁梧,我小時候沒有度量衡的概念,只知道爺爺進出屋門時都必須低著頭,否則頭就要碰到上沿門框!爺爺嗓音脆甜而洪亮,可惜他80多歲就雙目失明了。我好奇地問過爺爺:“我們許家從什么地方來的?”可他沒有自信地回答說:“大概我的祖爺爺是從四川來的……”由于奶奶過世早,我對她沒留下什么印象,我覺得爺爺是唯一知道我們許氏祖籍的人了。雖然這個說法不知準確與否,但我想也有可能,我聯想到有部電影《許茂和他的女兒們》,寫的故事、環境、人物和事件等題材都是來自四川的。還有,我的爺爺跟別人聊天兒時,我曾聽他說過“四川許……”,這也是根據記憶尋找出的我們許家的來源。但我內心深處還是不敢肯定,因為找不到第三人證明,此事暫告一段落吧。 我爺爺有四個兒子和兩個女兒,我的大伯叫許恩德,因為家境貧苦,吃飯都困難,更拿不出錢娶媳婦,我大伯打了一輩子光棍,真夠可憐的。大伯心地很善良,在家里和外面從沒跟任何人紅過臉。他成天干活,不吭不哈,寡言少語。大伯非常心疼我,我和他一起給羊主放羊時,他總讓我多歇會兒。我爸爸和哥哥推獨輪車賣年糕和元宵,需要頭天晚上把糯米面碾壓出來,由我和大伯一起用碾子磨面,干活很累,他愛撫地摸著我的頭對我說:“你先坐會兒,喘口氣。 ”一些重活都由他干。晚上到吃飯的時候,壓糯米面的石碾子要用人繼續轉,篩面不能停,不然就影響第二天早晨做年糕和元宵了。等到晚上天黑磨完面后,我和大伯才能吃飯,把大家吃剩下的窩頭、面片、剩菜湯和菜葉子混在一起再熬煮一遍,這叫“折籮”。 由于我倆都非常餓了,盡管是大雜燴的“折籮”,但我和大伯依然吃得很香!二伯叫許恩福,只有二伯是“獨立大隊”的帶隊人,他帶領我的二大媽、大哥和大嫂離開許家這個大家庭,搬到前門煤市街獨立生活了,他們從此也很少與我們聯系。我爸爸排名第三,名叫許文元,我四伯叫許恩壽,大姑叫許淑麗,老姑叫許淑云。伯伯和姑姑們都是嗓音洪亮,愛說愛笑的人,他們常來常往,互相關心,互相愛護,可惜全都是文盲,都不知道許氏的來源。因為他們的身高都很出眾,按現在的標準,男的都在1.80米左右,女的在1.65米左右,從他們的身高和氣質看,不像四川人,他們都活到70歲左右。 我后來所了解的許氏都生長在中國南方,如福建、廣東、臺灣、江蘇、浙江等省,許氏很少出現在中國北方。在20世紀末從河南省許昌市許氏族群聯誼會來了一封信,內容大概是希望跟我保持聯系。很可惜,由于我經常在外地拍攝電影、電視劇,沒時間,也沒條件回信。時間太久了,也失掉了聯系。通過多方了解和查找民族歷史資料,我知道許氏在中國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28位,人口約898.4萬余,占全國人口的0.56%左右。另一資料顯示:許氏源于滿族,屬于漢化改姓為許氏,還有其他少數民族,比如清以后的黎族、瑤族、彝族、土家族、阿昌族以及北方的回族、蒙古族、朝鮮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許氏族人分布。看來,我們許氏的具體來源,還包括很多少數民族,這就更需要深入細致的調查,有機會再研究。 根據我的記憶,我的母親李秀珍是位很能干的婦女,1968年病故,享年63歲。她的一生是很辛苦的,她是我們全家的“內務部長”,她既管全家人的衣、食、住、行,又照顧病中的老人和小孩。她是街道積極分子,又經常關心鄰居,所以母親很受人尊重。我很愛我的母親,有兩件事使我終生難忘。一件事是我13歲,北京剛解放,我考上了回民學院中學部(回民學院有中學部、師范部和阿拉伯文部),當時家里一致反對,原因很簡單,就是家里沒錢供我念書!另外,更主要的還是需要我干活掙錢。眼看學校就要開學了,我每天一有空閑時間,不分上午、下午還是晚上,從家出發七八分鐘就跑到學校,在校門口手扶鐵柵欄懷著渴望與激動的心情使勁地往學校里邊看,盼望能走出一位老師把我收進去。但是左等右等沒有人出來,當時我已經絕望,心里非常郁悶,回到家里無精打采,坐在臺階上發愣。媽媽看到我臉上露出的失望和苦悶,她很心疼,我也感受到了媽媽的激動和對我的同情。在決定我上學與否的關鍵時刻,媽媽突然站出來,對著全家人說:“活兒還是讓他干,可是學也要上,砸鍋賣鐵也要上!” ……
- >
推拿
- >
史學評論
- >
朝聞道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隨園食單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