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容忍與自由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7740884
- 條形碼:9787567740884 ; 978-7-5677-4088-4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容忍與自由 本書特色
40年來,能夠一以貫之地相信他所相信的,宣傳他所相信的,而且在40年間,沒有迷茫,沒有“*后見解”的人,除了胡適,簡直找不到第二個。 ——李敖
容忍與自由 內容簡介
本書是胡適先生的演講精選集。作為近代中國*富盛名的文化名人之一,胡適的影響力至今不衰。書中對演講稿的輯錄,在時間的跨度上,從胡適的青年時代直至其晚年,而內容題材上,則橫跨了文化、民生、修身、歷史、教育、社會改革,甚至婦女地位等諸多領域,既保證了內容上的豐富,又大大提升了本書的可讀性。這些演講大都十分淺顯易懂,且充滿睿智和風趣。在書中,我們既可以看到一個侃侃而談的智者,又可以體會到胡適對于家國的熱愛和思考,對于民主和自由的守護和堅持。
容忍與自由 目錄
找書的快樂
容忍與自由
新聞記者的修養
大學的生活
談談大學
歷史科學的方法
就任“中央研究院”院長典禮致詞
大宇宙中談博愛
報業的真精神
搜集史料重于修史
中學生的修養與擇業
選科與擇業
新聞獨立與言論自由
治學方法
中國文化里的自由傳統
自由主義在中國
自由主義
人生問題
考試與教育
我們能做什么?
大學教育與科學研究
紀念“五四”
知識的準備
海外歸來之感想
自責知恥才能有救!
治學的三根毫毛
新文化運動與教育問題
海外雜感
我們所應走的路
治學方法
中國歷史上婦女的地位
為什么讀書
在北平圖書館協會上之講演
治學方法
中國書的收集法
科學的人生觀
思想的方法
怎樣讀書
書院制史略
哲學與人生
北京大學第二十五周年紀念日的演說
再論中學的國文教學
學生與社會
好政府主義
在北大開學典禮會上的講話
女子問題
中學國文的教授
非個人主義的新生活
在同樂會上的演說
少年中國之精神
美國的婦人
容忍與自由 節選
《容忍與自由》: 四、批評 行易知難的學說是一種很有力的革命哲學。一面要人知道“行易”,可以鼓舞人勇往進取。一面更要人知道“知難”,可以提倡多數人對于先知先覺者的信仰與服從。信仰領袖,服從命令,一致進取,不怕艱難,這便是革命成功的條件。所以中山說這是必要的心理建設。 孫中山死后三四年中,國民黨繼續奉他做領袖,把他的遺教奉作一黨的共同信條,極力宣傳。“共信 ”既立,旗幟便鮮明了,壁壘也便齊整了。 故這三年的革命歷史可說是中山先生的學說添了一重證據,證明了服從領袖奉行計劃的重要,證明了建立共同信仰的重要,證明了只要能奉行一個共同的信仰,革命的一切困難都可以征服。 但政治上的一點好成績不應該使我們完全忽視了這個學說本身的一些錯誤。所以我想指出這個學說的錯誤之點,和從這些錯誤上連帶發生的惡影響。 行易知難說的根本錯誤在于把“知…‘行”分的太分明。中山的本意只要教人尊重先知先覺,教人服從領袖者,但他的說話很多語病,不知不覺地把“知 ”“行”分做兩件事,分作兩種人做的兩類的事。這是很不幸的。因為絕大部分的知識是不能同“行”分離的,尤其是社會科學的知識。這絕大部分的知識都是從實際經驗(行)上得來;知一點,行一點;行一點,更知一點,——越行越知,越知越行,方才有這點子知識。三家村的豆腐公也不是完全沒有知識;他做豆腐的知識比我們大學博士高明的多多。建筑高大洋房的工人也不是完全沒有知識;他們的本事也是越知越行,越行越知,所以才有巧工巧匠出來。至于社會科學的知識,更是知行分不開的。五權與九權的憲法,都不是學者的抽象理想,都只是某國某民族的實行的經驗的結果。政治學者研究的對象只是歷史,制度,事實,——都是“行”的成績。行的成績便是知,知的作用便是幫助行,指導行,改善行。政治家雖然重在實行,但一個制度或政策的施行,都應該服從專家的指示,根據實際的利弊,隨時修正改革,這修正補救便是越行越知,越知越行,便是知行不能分開。 中山先生志在領導革命,故倡知難行易之說,自任知難,而勉人以行易。他不曾料到這樣分別知行的結果有兩大危險: **,許多青年同志便只認得行易,而不覺得知難。于是有打倒智識階級的喊聲,有輕視學問的風氣。這是很自然的:既然行易,何必問知難呢? 第二,一班當權執政的人也就借“行易知難”的招牌,以為知識之事已有先總理擔任做了,政治社會的精義已包羅在《三民主義》《建國方略》等書之中,中國人民只有服從,更無疑義,更無批評辯論的余地了。于是他們掮著“訓政”的招牌,背著“共信” 的名義,鉗制一切言論出版的自由,不容有絲毫異己的議論。知難既有先總理任之,行易又有黨國大同志任之,輿論自然可以取消了。 行易知難說是一時救弊之計,目的在于矯正“知之非艱,行之維艱”的舊說,故為“林林總總”之實行家說法,教人知道實行甚易。但老實說來,知固是難,行也不易。這便是行易知難說的第二個根本錯誤。 ……
容忍與自由 作者簡介
胡適,安徽績溪人。原名嗣糜,學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適,字適之。現代學者、詩人、歷史家、文學家、哲學家。因提倡文學革命而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之一。他興趣廣泛,著述豐富,在文學、哲學、倫理學、紅學等諸多領域都有深入研究。著有《白話文學史》《容忍與自由》等。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朝聞道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隨園食單
- >
唐代進士錄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