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改革:困境與出路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6083508
- 條形碼:9787506083508 ; 978-7-5060-8350-8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改革:困境與出路 本書特色
三十年改革經驗總結
IPP文庫,中國新型智庫的圖書館。
已出版圖書:
《技術賦權:中國的互聯網、國家與社會》
《關鍵時刻:中國改革何處去》 《社會發展與社會政策:國際經驗與中國改革》
改革:困境與出路 內容簡介
中國的公共政策隨著國家的改革開放已經走過了三十多年的歷程。在東亞的政治與文化環境中,中國政府在國家的發展過程中扮演了學界所說的”發展型國家”的作用。政府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作用主要是通過公共政策得以實現。或者說,公共政策一直是推進國家各方面變革的主要動力。公共政策作為經濟社會變遷的媒介涉及到另外兩個重要因素,即思想的創新和制度建設。公共政策首先是思想創新的產物。如果沒有思想上的創新,公共政策便沒有可能性。思想的創新促成了公共政策的產生。再者,公共政策也必須以制度建設為依據,或者說制度建設是公共政策*終的歸宿。公共政策如果*終沒有落實到制度建設的層面,就只會表現在社會或政治動員中,公共政策所帶來的變化和所取得的成果就很難鞏固下來。因此,必須在思想創新和制度建設的框架內來檢驗公共政策的演變與結果。
改革:困境與出路 目錄
02憲法是市場經濟的基石
03中國城市居民公共政策滿意度調研
04市場導向的行政審批制度在中國城市間的擴散
05中國司法改革的路徑與困局
06改革時期國企高管的社會與政治流動:中國超級經理人的崛起
07改革開放時期的一個(可能的)轉折點
08中國的社會政策改革:“碎片式發展主義”的視角
09中國選民:1993-2013
10中國經濟的對外開放及政策變遷
11為何是行政包干制?—政策執行的組織基礎
12中國農村扶貧策略的演進
13制度化、分權化與適應性治理:中國政策過程研究的三大流派及其理論創新(1990-2013)
14如何充分發揮海外華僑華人專業人士社團在中國僑務公共外交中的作用
15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政策改革的回顧與展望
改革:困境與出路 節選
中國的公共政策隨著國家的改革開放已經走過了三十多年的歷程。在東亞的政治與文化環境中,中國政府在國家的發展過程中扮演了學界所說的“發展型國家”的作用。中國的體制改革和政府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作用主要是通過公共政策得以實現。或者說,公共政策一直是推進國家各方面變革的主要動力。公共政策作為經濟社會變遷的媒介涉及到另外兩個重要因素,即思想的創新和制度建設。公共政策首先是思想創新的產物。如果沒有思想上的創新,公共政策便沒有可能性。思想的創新促成了公共政策的產生。再者,公共政策也必須以制度建設為依據,或者說制度建設是公共政策*終的歸宿。公共政策如果*終沒有落實到制度建設的層面,就只會表現在社會或政治動員中,公共政策所帶來的變化和所取得的成果就很難鞏固下來。因此,必須在思想創新和制度建設的框架內來檢驗公共政策的演變與結果。
同時,公共政策發生在一系列的客觀環境中,主要包括市場、社會和文化環境。如果前面所說的三個要素主要表現為主觀要素,那么市場、社會和文化等因素主要表現為客觀要素。因此,公共政策也是一個和市場、社會和文化的互動過程。檢驗公共政策也就要看政府如何與市場、社會和文化互動。
在公共政策制定和公共政策與環境互動兩個層面,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已經形成了其獨特的公共政策模式。這其中有成功的經驗,也有不少教訓,需要我們進行客觀理性的總結。另外,中國的公共政策并不是在封閉情況下進行的;相反,公共政策是在“開放”或者全球化的狀態下展開的,吸收了他國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因此,對中國公共政策模式的研究和總結不僅對國家進一步的發展,而且對很多發展中國家都有借鑒意義。
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IPP)于2014年在廣州召開了以“中國的改革開放與公共政策:回顧與展望”為主題的國際學術研討會。大會由IPP學術委員會主席鄭永年教授擔任會議主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干事漢斯?道維勒(Hans d’Orville)受邀參會致歡迎詞。研討會邀請了丹麥哥本哈根商學院柏思德(Kjeld Erik Brodsgaard)教授、波士頓大學政治系的傅士卓(Joseph Fewsmith)教授、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Barry J. Naughton教授、愛荷華大學政治學系唐文方教授、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當代中國研究中心黃佩華(Christine Wong)教授,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的趙力濤博士、單偉博士、仝月婷博士、錢繼偉博士、光磊教授,還有香港大學經濟金融學院許成鋼教授以及來自中國大陸北京大學憲法與行政法研究中心張千帆教授、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張靜教授、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的朱旭峰教授等會同IPP的各專家學者,集中探討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公共政策發展的歷史和重點問題,國際國內比較視野下的中國公共政策模式,以及中國未來公共政策發展和變遷可能的方向以及政策建議。本論文集對發言學者的優秀論文進行了匯總,既有對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公共政策所做的理論界定與分析,也有實踐層面的整理和評估,既對國內公共政策進行了集中談論,也加入了國際視野的比較,針對中國改革開放背景下的政策變遷提出了諸多值得深入的問題。
鄭永年教授在會議的開場演講中提出的問題是,“中國的社會經濟在過去三十年間既然已經發生了如此急劇的變化,為什么中國的政治體制還能屹立不倒”?通過題為《中國的政治創新試驗及其世界意義》的主題演講,鄭永年教授試圖回答中國政治體制的本質是什么,它是怎么運作的?特別是,中國共產黨為何具有如此強大的生存能力?通過詳實的分析,鄭永年提出,作為一個“學習型國家”,中國在改革其政治制度方面都相當具有創新性。同時他認為,我們不能不給中國探索自身政治道路的權力,這不僅對中國自身有好處,對其他國家也是如此,尤其是對發展中世界。在發達西方和發展中世界都出現了民主危機的時代,中國制度經驗的意義尤其重要。其經驗可能會給其他國家提供有益啟示。鄭永年還在*后提出,我們不必將中國的經驗理解成一種削弱其他地區政治體制的企圖。如前文提到的,中國既學習了西方政治體系*好的經驗,也學習了它的教訓,并將它們與自己的傳統相結合。這種學習與適應的主要驅動力在于,中國有著設計一套能讓自身適應環境變化的政治實體的需要。這才是中國政治創新的根本目標,中國并不是試圖要改變世界。
……
改革:困境與出路 相關資料
★作為一個立志成為中國新型智庫的獨立研究機構,IPP的出發點令人贊賞,目標令人期待,其成員構成也讓人信服他們的實力。他們所推出的IPP文庫,短時間內就有這么多高質量的成果,未來成為中國智庫代表也是有極大可能性的。
——徐嘉言
改革:困境與出路 作者簡介
鄭永年(1962—),浙江省余姚人。中國政治、社會問題與國際關系專家,現任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中國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席,《國際中國研究雜志》(國際社會科學核心期刊)和《東亞政策》主編,羅特里奇出版社《中國政策叢書》主編和世界科技書局《當代中國研究叢書》共同主編。歷任北京大學政治與行政管理系助教、講師,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研究員、資深研究員,英國諾丁漢大學中國政策研究所教授和研究主任。先后獲得美國社會科學研究會/麥克阿瑟基金會和美國麥克阿瑟基金會(2003-2005)研究基金的資助。其主要從事中國內部轉型及其外部關系研究,主要研究興趣和領域包括民族主義與國際關系;東亞地區安全;中國外交政策;全球化、國家制度和社會轉型;技術變革與政治轉型;社會運動與民主化;中國政治與中央地方關系。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二體千字文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煙與鏡
- >
經典常談
- >
我與地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