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宇宙、量子和人類心靈
-
>
氣候文明史
-
>
南極100天
-
>
考研數學專題練1200題
-
>
希格斯:“上帝粒子”的發明與發現
-
>
神農架疊層石:10多億年前遠古海洋微生物建造的大堡礁
-
>
聲音簡史
科技史略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6815538
- 條形碼:9787566815538 ; 978-7-5668-1553-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科技史略 本書特色
由袁繼紅、周邦君和雷四蘭共同主編的通識教材《科技史略》首先是為配合“科學技術史”課的講授而編寫。“科學技術史”是當前高校通識教育課程體系中的一門重要課程,該課程所涉及領域廣泛。本教材在內容安排上,力圖同時兼顧授課時間和學生自學需要;重點選擇有代表性的歷史資料,以展示科技史這個學科的主要觀點、方法和意義,同時,在結構上,每章末尾設有“延伸閱讀”和“思考題”。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本書既適于通識課程的師生需求,也適于對本學科有興趣的讀者。 根據突出重點和便于自學的原則,本教材沒有冗長地羅列科學技術史,而是針對古代、近代和現代科學技術的不同特點,采取突出重點的方式來組織和闡述歷史材料。例如,古代部分,著重介紹古代中國科學技術的來龍去脈,然后簡要介紹古代亞非歐美的科學技術,讓學生在綜觀古代科學技術成就的同時也在比較其他各地區的優點特點中進一步了解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獨特地位;近代部分,則以哥白尼革命為核心,闡明社會歷史條件與科學技術變革之間的關系;現代部分,重在展示大科學作為科學技術發展的新形態究竟如何改變我們的世界觀和科技觀,以及大科學時代的科學技術所必須擔當的社會責任和倫理反思。
科技史略 內容簡介
《科學技術史》屬于通識教材,是編者結合9年來一線教學的經驗,并根據各自專業特長,精心完成的一部真正配合教學使用的教材。由于本書的編寫主要為適應大學生通識教學,故不求面面俱到,而是對每一個歷史時期均選擇一門學科側重展示科學思想發展的脈絡以及與之相關的外在因素的影響;每章有一個明確的主題,所選材料圍繞該主題,并給出分析結果;每章結尾列明推薦閱讀書目和思考題,以便學生進一步學習和理解。本書另一個特色是,針對經管法類專業背景的學生,增加了社會科學建制化的歷史介紹。本書也適合對科學技術發展史感興趣的人士。
科技史略 目錄
緒論
古代篇
**章 古代中國科學技術
**節 原始技術與科學知識萌芽
第二節 古代中國技術
第三節 古代中國科學
第二章 古代亞非科學技術
**節 古代印度科學技術
第二節 古代兩河流域科學技術
第三節 古代阿拉伯科學技術
第四節 古代埃及科學技術
第三章 古代歐美科學技術
**節 古希臘科學技術
第二節 古羅馬科學技術
第三節 歐洲中世紀科學技術
第四節 古代美洲科學技術
近代篇
第四章 近代科學革命
**節 文藝復興、宗教改革與航海探險
第二節 哥白尼提出日心說
第三節 開普勒立法天空
第四節 伽利略奠基近代科學
第五節 牛頓統一天與地
第五章 18世紀的工業革命及啟蒙運動
**節 工業革命
第二節 啟蒙運動與社會科學的興起
第六章 19世紀的生命科學
現代篇
第七章 物理學革命
**節 相對論
第二節 量子力學
第八章 改變世界觀的新科學
**節 微觀物理學
第二節 現代宇宙學
第三節 生命科學
第九章 大科學時代的科學、技術與社會
**節 大科學時代的特點
第二節 核科學與核威脅
第三節 基因工程與生命倫理
附錄
參考文獻
科技史略 節選
《科技史略》: 原子和虛空都是絕對必要的,兩者并存才能構成萬物。無數的原子永遠在無限的虛空中朝各個方向運動著,相互沖擊,形成漩渦,產生無數的世界。伊壁鳩魯(Epicurus,前341—前270)認為,原子是不可分的堅固實體,原子和虛空是永恒的。原子不僅有形狀、大小的區別,還有質量的不同。原子不是有各種各樣的大小,而只是有某些不同的大小。伊壁鳩魯思想中的辯證法因素,引起了馬克思的注意。馬克思的博士論文題目是“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與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的區別”。留基伯等人的原子論是古希臘自然哲學中的重要成果之一,在科學思想和方法上對后世產生了很大影響。 亞里士多德是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在科學上也很有成就。他生于馬其頓富拉基亞的斯塔基拉,年輕時被送到雅典,師從柏拉圖。亞里士多德有句名言:“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亞歷山大三世做太子時,亞里士多德擔任他的老師達七年之久。亞歷山大三世即位后,亞里士多德回到雅典,于公元前335年在雅典建立呂克昂學院,廣招門徒,創立逍遙學派。亞里士多德憑借他同亞歷山大三世特殊的師生關系,獲得了極其優越的教學和科研條件。他的學生、助手多達上千名,遍布西亞和希臘各地,為他的科學研究提供資料。他致力于科學知識的收集、整理、分類和比較研究,涉及生物學、天文學、數學、物理學、自然哲學等領域,因而被稱為歷史上*為廣博的學者之一。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三世在巴比倫去世,亞里士多德失去庇護,遭到反對派的攻擊,只身逃到母親的故鄉卡爾息斯避難。他搜集的大量書籍、標本和自己撰寫的書稿,都遭受了嚴重損失。據第歐根尼·拉爾修《著名哲學家傳》保存的目錄所載,亞里士多德的著作有164種。但是,今人能見到的僅有47種。苗力田主持的漢譯本《亞里士多德全集》總計十卷。按亞里士多德的意圖,哲學的任務就是研究原因,明白每一事物為什么是這樣或那樣。所有事物都有四方面的原因,即質料因、形式因、動力因和目的因。這就是著名的四因說。例如,對于一座房子來說,磚瓦木石等建筑材料是質料因,建筑材料的構成樣式是形式因,建筑材料成為房子所需要的外力作用是動力因,房子修成后所滿足的某種需要是目的因。人們弄清了事物的四因,就等于認識了該事物。在四因中,形式因和目的因*重要。四因說用來解釋人為干預的事物時有一定的意義,但用來分析自然存在的事物時就難以說通。例如,植物長葉子、燕子做窩、蜘蛛結網等,很難說有明確的目的。四因說若應用到無機界,其局限則更大。例如,重物下落,空氣上升,其目的也說不清楚。目的論,特別是主觀性的目的論,很可能掩蓋人們對事物客觀規律的追求和遵循,人為地阻擋探索“為什么”的道路。 ……
科技史略 作者簡介
袁繼紅,科學技術哲學博士,2006年畢業于中山大學,現為廣東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廣東省高校第六批“千百十”工程培養對象,中國邏輯學會歸納邏輯委員會副秘書長。
- >
朝聞道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史學評論
- >
我與地壇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