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現代舊體詩的文化認同與寫作空間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2268949
- 條形碼:9787562268949 ; 978-7-5622-6894-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現代舊體詩的文化認同與寫作空間 內容簡介
《現代舊體詩的文化認同與寫作空間》對大量原始資料進行鉤沉發掘、辨析梳理,依次從文化語境、文化認同、寫作空間和主體精神等方面入手,由宏觀而微觀、由總體而個體,有選擇地逐層論述了現代舊體詩的生存根據和存活狀態。《現代舊體詩的文化認同與寫作空間》交錯運用社會文化學、創作心理學、文體風格學等理論方法,闡說了現代舊體詩在社會轉型時代由邊緣化而逐漸衰微的大體趨勢,認真考辨了其在新舊詩人手中被采納、激活的復雜狀況。《現代舊體詩的文化認同與寫作空間》集中揭示了現代舊體詩新舊雜糅的文化底蘊與獨特品格,不僅深化了舊體詩的具體研究,而且輕靈地追究了現代中國文學研究中的一些焦點問題,如“新/舊”“現代/傳統”“變革/守成”“舊格調/新精神”等,顯示了較宏闊的理論視野和敏銳的學術感悟。
現代舊體詩的文化認同與寫作空間 目錄
**節 概念與存在
第二節 研究意義與構想
第三節 研究現狀與焦點
**章 “現代中國”:舊體詩的文化語境
**節 亦新亦舊的舊體詩人
第二節 “新/舊”語境中的舊體詩
第三節 “民族”語境中的舊體詩
第四節 “語言”語境中的舊體詩
第二章 守護與懷鄉:舊體詩人的文化認同
**節 守護:策略與困境
第二節 “守護”的原因與價值
第三節 懷鄉:文類選擇與現實動因
第四節 傳統與現代中的“懷鄉”
第三章 邊緣與中心:舊體詩的寫作空間
**節 被邊緣化:舊體詩的現代命運
第二節 交際與自遣:“我們”的詩與“我”的詩
第三節 詩社:舊體詩的群體空間
第四節 趨向中心:舊體詩的被改造與被利用
第四章 舊形式中的真精神
**節 介入公眾的世界
第二節 書寫“現代”的個人
第五章 在傳統與現代中
附錄一1919-1949年間刊印的舊體詩集
附錄二1949年之后出版的舊體詩集
附錄三1979-2002年間“現代舊體詩”研究論文索引
參考文獻
從書后語
現代舊體詩的文化認同與寫作空間 節選
《現代舊體詩的文化認同與寫作空間》: 在1940年代里,仍有新詩人視舊詩為夢魘,不敢面對舊詩。葉公超有一段記載:“近幾年來,討論新詩的人似乎都在發愁,甚至于間或表現出一種恐怖的感覺:他們開始看出舊詩的勢力了。仿佛舊詩的靈魂化身,蒲留仙的花妖狐魅,在黑暗里走進新詩人的夢中,情趣豐富的青年哪能坐懷不亂!于是,舊詩的情調,舊詞的意境和詩人一同醒來。”于是,“有人因為酷愛‘新’的熱情高于一切,竟對于舊詩產生一種類乎仇視的態度,至少是認為新詩應當極力避開舊詩的一切”,但躲避的理由竟然是舊詩詞的魅力太大了,“我有幾位寫新詩的朋友都對我說過,他們不敢多看舊詩詞,因為舊詩詞的文字與節奏都是那樣精煉純熟的,看多了不由你不羨慕,從羨慕到乃是自然的發展”。這個例子可以作兩方面的解釋:一是舊體詩在藝術審美的層面上對新詩仍有極大壓力,二是兩者之間尚未有良好的對話機制。 三、“舊瓶新酒”與“利用舊形式” 從1920年代中晚期“革命文學”思潮興起,到1930年代左翼文學占據主流地位,中國現代文學的發展有了很大的變化,“大眾化”和“革命化”成為此期的文學理想。在“大眾化”的訴求下,左翼文學在1930年代初展開了“1日瓶”能否裝“新酒”的討論,隨著民族危機的加劇,左翼文藝界又提出“民族形式”的概念并引發廣泛討論。抗戰時期將“舊”與“民族”的概念等同起來,可以說是出于左翼文學的策略需要。即可以借此發動全民的民族意識對抗外敵,部分民間文藝形式亦可以用作傳播革命思想的工具,達到政治的目的。也就是說,利用舊形式發展有大眾接受基礎的革命新文學,主要是為了達到一種非文學的目的,而不是對舊形式原來所負載的文化內容或思想體系作任何的妥協或鞏固,這是新文學和新文化體系的立場和發展的前提。 在1930年“舊形式”的討論中,魯迅的見解*為深刻。他說:“近來有一句常談,是‘舊瓶不能裝新酒’。這其實是不確的。舊瓶可以裝新酒,新瓶也可以裝舊酒。”魯迅把“新”、“舊”問題作了一個辯證的回答,他認為“舊形式是采取,必有所刪除,既有刪除,必有所增益,這結果是新形式的出現,也就是變革。而且,這工作是決不如旁觀者所想的容易的”。至抗戰時期,新文學已經有了近20年的歷史,業已成為舊體文學無法抵擋的文學主潮。在關于民族形式問題的大討論中,有兩種觀點,反映出了對“新文學”歷史地位的不同確認。何其芳說,新文學“并不是斬釘截鐵的和舊文學毫無血統關系的承繼者。很明顯地,初期的白話詩保留著濃厚的舊詩詞的影響”。他把“新文學”視為舊文學的承繼者,在他那里“返鄉認祖”應是可行。茅盾則不同,他說:“二十年來舊形式只被新文學作者所否定,還沒有被新文學所否定,更沒有被大眾所否定。”茅盾是把這一事實視為新文學作者的“恥辱”的。既然將新文學未曾徹底反掉舊形式看作“恥辱”,持守新文學立場的作者們當然不愿也不甘向舊形式繳械投降。 從倡導“舊形式”到鼓勵“民族形式”,現代文學都比較注重于提升舊形式中通俗的民間形式。舊體詩雖然也被列入“舊形式”,但因為它不夠通俗,具有較濃的文人氣,沒有成為倡導的重點。在這個背景下,舊體詩的發展相對而言有較大空間。 ……
現代舊體詩的文化認同與寫作空間 作者簡介
孫志軍,男,湖北武穴人,文學博士。2004年博士畢業后進入武漢市委工作,現任武昌區委常委、組織部長、統戰部長。沉迷于現代中國文學、文化,為《現代中國文學》《20世紀中國兒童文學史》主要撰稿人,并在核心刊物上發表文章多篇,獲得師友一致好評。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朝聞道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唐代進士錄
- >
莉莉和章魚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