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新文學評論-2015/1 VOL.4 NO.1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2269281
- 條形碼:9787562269281 ; 978-7-5622-6928-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新文學評論-2015/1 VOL.4 NO.1 本書特色
黃永林、閻志、張永健主編的《新文學評論》為新文學學會主辦的文學評論集刊,設有多個專題,如“作家語錄”、“詩人檔案”、“新文學史家訪談錄”、“中國現當代舊體詩詞研究”,邀請各方學者和作家等,對現當代文學評論、文學史發展、現當代舊體詩詞等領域,或撰文抒發己見,或參與訪談剖析心聲。本期中,“文學新勢力”欄目的焦點人物為徐則臣,王春林、師力斌、張艷梅、桫欏從作品的格式塔形式、作者的時代有限性等各個角度對其進行了解剖和分析;“劉醒龍研究專輯(一)”劉醒龍的《圣天門口》、《天行者》等作品進行討論,也頗值得大家期待;“湖北文壇微觀察”針對湖北作家進行了圍觀角度的觀察和一輪。這一期的文章在繼承以往專欄基礎上推出了新的專題,內容更趨豐富。
新文學評論-2015/1 VOL.4 NO.1 內容簡介
《新文學評論(2015年1月)》為新文學學會主辦的文學評論集刊,設有多個專題,如“作家語錄”、“詩人檔案”、“新文學史家訪談錄”、“中國現當代舊體詩詞研究”,邀請各方學者和作家等,對現當代文學評論、文學史發展、現當代舊體詩詞等領域,或撰文抒發己見,或參與訪談剖析心聲。本期中,“文學新勢力”欄目的焦點人物為徐則臣,王春林、師力斌、張艷梅、桫欏從作品的格式塔形式、作者的時代有限性等各個角度對其進行了解剖和分析;“劉醒龍研究專輯(一)”劉醒龍的《圣天門口》、《天行者》等作品進行討論,也頗值得大家期待;“湖北文壇微觀察”針對湖北作家進行了圍觀角度的觀察和一輪。這一期的文章在繼承以往專欄基礎上推出了新的專題,內容更趨豐富。
新文學評論-2015/1 VOL.4 NO.1 目錄
能有多復雜·就可以有多緩慢——《耶路撒冷》創作談
文學新勢力·徐則臣
主持人語
小說格式塔與一代人的精神分析——評徐則臣長篇小說《耶路撒冷》
一個人想說出時代——論《耶路撒冷》
尋找世界的原點——徐則臣《耶路撒冷》關于存在的思索
沉默的閃電·或“70后”的有限性——論《耶路撒冷》
詩人檔案·夢亦非
主持人語
文學偽詞典
源于未來的算法與壓力——夢亦非訪談
從現代到后現代的詩學迷思——夢亦非詩歌管窺
新文學史家訪談錄·吳福輝
人間學術——吳福輝先生訪談錄
西南論壇。文學史上的1985年
主持人語
1985年與先鋒文學的發生——以小說《岡底斯的誘惑》的發表為例
1985:中國當代詩歌的后現代轉向
1985年民族詩歌的發表及傳播策略——以《民族文學》刊登詩歌為例
翟永明、陸憶敏與]985年女性詩歌的起飛
劉醒龍研究專輯(一)
寫作的“生長性”——劉醒龍小說讀札
“異鄉人”意識與“親情故鄉”的營構——劉醒龍創作論
符號、歷史形態及其悖論——《圣天門口》新論
鄉村知識分子與鄉村政治的博弈——以劉醒龍的《天行者》為例j
論劉醒龍長篇新作《蟠虺》的抒情化敘事i
《威風凜凜》繪畫評點本記:
湖北文壇微觀察
小說之“小”:劉益善小說的“微敘事”
燦若星河的青年武漢女子作家群
長征詩話
學院風骨
“荒原”拾遺 “斷壑”尋續——論《熱風時節》對十七年小說的歷史關聯性建構
直擊現場和前沿的區域文學研究力作——評《世紀轉型期湖北文學研究叢書》
中國現當代舊體詩詞研究
新古體詩詞論析
蓋棺不變此心丹——清遺民華世奎詩歌略論
學術交流
中國新文學學會第30屆年會暨“當代文學中的反腐倡廉與生態和
諧”學術研討會綜述
新文學評論-2015/1 VOL.4 NO.1 節選
《新文學評論(2015年1月)》: 本文所言“故鄉”與“異鄉”既指具體的地理空間,更是情感與精神、文化意義上的所指。而“故鄉”與“異鄉”的并立同時表明,本文所言及的文本是一種對抗性文本,它實質涉及兩種情感與精神狀態的抗爭。 與靜態意義上的“故鄉”和“異鄉”相對應,永不停歇地在地理空間中流動的個體不可避免地遭遇“離鄉”與“思鄉”、“還鄉”動態過程。這種人類社會學上的“原型模式”成為文學史上經典的“母題”,而其兩兩弗斯式的困境在經濟日益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現代社會更成為一個普遍的心理表征。在地理空間上的沖突與阻滯之外,在文化上的沖擊與認同更加劇烈,在這種地理和文化的夾縫中,人們一次次“失根”——“尋根”,精神主體不得不苦苦尋求一次又一次的越界。“故鄉”不僅是地理空間上的身份歸屬,更是情感的心靈皈依,也是文化認同的理想之鄉,三者是確定個體人格屬性的立體空間,對有些精神個體,他們是同一的,但對有些個體,他們卻水火不容;如廢名的黃梅故鄉,沈從文的湘西世界都是他們筆下的理想世界;而魯迅的魯鎮和蕭紅的呼蘭河,雖然也是他們魂牽夢縈的地理上的故鄉卻遠非他們精神向往的理想世界。“長歌以當哭,遠望以當歸”,文學上的“思鄉”之情各逞其態。其鄉大可指國,鄉思實為故國之思,小可指家、指室,或以一人一物代之。 劉醒龍的“故鄉”是一活動的能指。劉醒龍作品中的故事發生地是以大別山區為原型的地理空間,可具體指稱也可以普泛的山村替代,如“大別山之謎”系列的很多作品;有些作品專指某一具體鄉村,如《鳳凰琴》中集中營造的界嶺村。因此,這“山”、“村”又如何不可以作為鄉土中國,“山坳上的中國”的隱喻?在這一角度上,針對劉醒龍的作品的分析又不可避免地要廓大視閾,在一個更大的文化空間里進行闡釋。而在情感空間和精神空間上,作者也會有不同的展示,它們都是文章中“故鄉”所指。與之相對“異鄉”則是“故鄉”的他者,是在生理、情感或精神上所排斥的“他鄉”。“身在故鄉的異鄉人”體現的是空間或時間、階級身份或文化歸屬上的矛盾性及由此帶來的矛盾性本身。劉醒龍祖籍黃岡市,出生在黃州城內,在英山縣鄉鎮間長大,它們誰是故鄉誰是異鄉完全取決于劉醒龍個人的情感取舍。這些地區都在大別山區,從大的方面講它們都可以喚作“故鄉”,在更大的視閾里(如全球),整個華夏都是故鄉,其余則是他鄉。其次,從階級身份而言,劉醒龍是干部子弟,是與其作品所書寫的大別山農民們相對的城市人,但與城市人相比,他卻屬鄉下人;在文化歸屬上,城與鄉,傳統與現代,山區與山外都存在著差異與比較,他們都屬于故鄉與異鄉的分野。在象征意義上,“異鄉”與“故鄉”共同抽象地指稱著矛盾性,城與鄉、傳統與現代、暴力與和平……多方面的矛盾性。在劉醒龍的故鄉之惑中,他的故園迷思實際已經幻化成了時間上過去與現代的沖突,空間上城市與鄉村的沖突,精神品格上優雅高貴與低俗鄙下的沖突,這種沖突并非遵循時間流程的單向流動,有序地演變發展,而是作為一種文化選擇和價值取向深入了其思想與血液,貫徹在其不同階段的作品中。在不同的時期和情境下,根據不同的背景它們會演化成不同的故事。盡管這些故事在不同時期會有主題表達上的雷同,或在I司-時期不同作品中主題表達上會有沖突與歧異,但它們部服從這一精神取向與價值選擇。不同的是其側重點的不同和思想深度、寫作能力的差別。 ……
新文學評論-2015/1 VOL.4 NO.1 作者簡介
黃永林,男,1958年8月生,湖北仙桃人。中共黨員,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2004年起任華中師范大學副校長。主要社會兼職有:中國民俗學會副理事長,全國高等師范院校財務管理研究會會長,《教育財會研究》雜志社社長、執行主編,湖北經濟團體聯合會執行主席,華中師范大學國家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主任。
- >
隨園食單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山海經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經典常談
- >
回憶愛瑪儂
- >
姑媽的寶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