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時期國民政府外交政策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2635074
- 條形碼:9787512635074 ; 978-7-5126-3507-4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抗日戰爭時期國民政府外交政策研究 本書特色
本書是一部以中日沖突為背景,較為集中、深入地考察國民政府外交決策的力作,作者利用過去還無法獲得的大量檔案史料和高層核心史料(包括“蔣中正總統檔案”、蔣介石日記、國民政府外交部檔案等),著重研究國民政府外交決策的過程,外交決策的制約因素及其執行經過,等等。通過若干重要個案的分析,就國民政府外交機構的設立、外交方案的制定、外交路線的選擇、外交突發事件的應對等內容進行探討。尤其是著力于高層的外交反應,注意捕捉歷史現場不同人物各異的態度及不同見解應和、交鋒的情況,是一部新見迭出、獨辟蹊徑的研究中華民國外交史的專著。
抗日戰爭時期國民政府外交政策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以中日沖突為背景,較為集中、深入地考察國民政府外交決策的力作,作者利用過去還無法獲得的大量檔案史料和高層核心史料(包括“蔣中正總統檔案”、蔣介石日記、國民政府外交部檔案等),著重研究國民政府外交決策的過程,外交決策的制約因素及其執行經過,等等。通過若干重要個案的分析,就國民政府外交機構的設立、外交方案的制定、外交路線的選擇、外交突發事件的應對等內容進行探討。尤其是著力于高層的外交反應,注意捕捉歷史現場不同人物各異的態度及不同見解應和、交鋒的情況,是一部新見迭出、獨辟蹊徑的研究中華民國外交史的專著。
抗日戰爭時期國民政府外交政策研究 目錄
緒論**章 北伐出師后蔣介石的對外方略 **節 出師初期的對外政策 一、“打倒帝國主義,絕非仇視外人” 二、“專對英國,不牽動他國” 三、“取消不平等條約及收回租界,絕不用武力及暴動” 第二節 對日態度與爭奪外交主導權 一、對日聯絡,有所期待 二、不滿外交現狀與爭奪外交主導權第二章 國民政府對九一八事變的應對 **節 九一八事變后南京政府的初步應對 一、軍事上不抵抗,希望國聯主持公道 二、呼吁國內團結,調整機構設置 第二節 特種外交委員會的成立及其活動 一、特種外交委員會的成立 二、特種外交委員會的性質及其活動 三、特種外交委員會對外交方針的制定第三章 一·二八事變與《塘沽協定》后國民政府的外交應對 **節 一·二八事變與國民政府的外交決策 一、“一面抵抗,一面交涉”方針的提出 二、從“解決一切爭端”到“局部先決滬案”的退讓 三、淞滬停戰實現與各方反應 第二節 《塘沽協定》后蔣介石的對日妥協外交 一、“以和日掩護外交” 二、關內外通車問題的交涉 三、通郵交涉的經過 第三節 張群任外長后調整中日關系的努力及其策略 一、關于廣田三原則的交涉 二、張群主要的對日外交策略第四章 國民政府與三四十年代的中德關系 **節 德國承認偽滿問題與國民政府的外交應對 一、國民政府對德“滿”關系的關注 二、國民政府自身在偽滿問題上的妥協 三、德棄華親日與國民政府立場的調整 第二節 滇緬路事件后國民政府對德方針的演變 一、朱家驊、孫科等提出轉向聯德 二、聯德之議的逐步打消 三、中德斷交與“宣布對德義立于戰爭地位”第五章 戰時對蘇關系的走向冷淡與后期對美外交的受挫 **節 《蘇日中立條約》與國民政府的內外肆應 一、《蘇日中立條約》的簽訂 二、對蘇不滿,但避免造成反蘇之印象 三、對蘇探詢,關于蘇聯動機之研判 四、爭取美國加大對華援助 五、借機攻擊中共,但有所克制 六、萬不得已時,做“聯德和日之準備” 第二節 盛世才反蘇與國民政府對蘇外交 一、盛世才變臉反蘇 二、國民政府緊密籌謀 三、蔣介石親赴西北布置,蘇勢力全面撤出新疆 第三節 抗戰后期國民政府對美外交的受挫 一、關于美軍費用結算問題的爭執 二、史迪威指揮權問題 三、敦巴頓橡樹園會議問題第六章 戰后對日處置及對日和約問題的交涉 **節 蔣介石“以德報怨”主張的提出 第二節 國民政府與懲處日本戰犯問題 一、懲處日本戰犯主張的提出 二、敵罪行調查工作的展開 三、敵戰犯名單之確定 四、敵戰爭罪犯之處置 五、中共方面對懲處戰犯的態度 第三節 王世杰與戰后對日和約問題的交涉 一、對日處置方案的提出 二、對美蘇方案的折中 三、堅持在對日和會中應保有否決權 四、國民政府召開對日和會期望的幻滅結束語主要參考文獻后記
展開全部
抗日戰爭時期國民政府外交政策研究 作者簡介
左雙文,歷史學博士,現任華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中華民國政治史、外交史的研究。出版著作有《困境中的突圍——重大突發事件與國民政府的對策》、《民眾、公眾輿論與國民政府外交研究》、《華南抗戰史稿》,在《中國社會科學》(英文版)、《歷史研究》、《近代史研究》、《抗日戰爭研究》等學術刊物發表論文100余篇,《新華文摘》全文轉載4篇,獲廣東省人民政府優秀社科成果獎3項,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項、教育部社科規劃項目1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