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利為利:財政關系與地方政府行為
-
>
立足飯碗 藏糧于地——基于中國人均耕地警戒值的耕地保護視角
-
>
營銷管理
-
>
茶葉里的全球貿易史(精裝)
-
>
近代華商股票市場制度與實踐(1872—1937)
-
>
麥肯錫圖表工作法
-
>
海龜交易法則
戰略與管理-危機與出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第3輯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4361606
- 條形碼:9787544361606 ; 978-7-5443-6160-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戰略與管理-危機與出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第3輯 本書特色
炎夏漸近,氣溫持續升高,恰似近期資本市場的滾滾熱潮。股市的狂飆突進,吸引大媽和90后跑步入場,卻引起不少專業人士深憂。中國經濟究竟處在什么位置?發展趨勢如何?有何迫在眉睫的風險?本輯明顯加大了經濟類文章的比重,試圖通過理性的分析和優質的數據,探索中國經濟的真實運行狀況及可行的操作方案。隨著經濟增速逐漸放緩,下行壓力越來越大,各界對當前經濟走勢的判斷,分歧相當大。在國內外,樂觀派和悲觀派對趨勢的解讀完全不同。而廈門市規劃局局長趙燕菁先生對此則有著獨到的看法。他認為,在過剩經濟時代,高速增長不意味著違反經濟規律,中低速增長也不意味著更多的經濟安全。中國既可能像南美、南亞國家那樣陷入“中等收入陷阱”,長期停滯不前,也有可能像日、韓、新加坡一樣,乘勢而起,一舉跨入發達國家行列。 “中等收入陷阱”,可以被定義為“由于需求不足所導致的經濟增長停滯。”這就意味著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擴大消費。所有進入發達經濟體行列的國家,都是突破了消費瓶頸的國家,消費結構從私人消費為主轉變為公共消費為主。公共產品可以視作市場需求的倍增器,它通過乘數效應成倍地放大潛在的市場需求。公共產品的多寡,乃是區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真正分水嶺。可以說,“中等收入陷阱”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公共產品不足的問題。跨過“公共產品門檻”,發展中國家就可以“鯉魚躍龍門”,一舉成為發達國家;跨不過這個門檻,就會消費不足,長期在徘徊在中等收入狀態。 早在經濟下行之前,中國就已經出現“中等收入陷阱”國家的主要癥狀,比如貧富分化、“免費搭車”現象等。關于走出“中等收入陷阱”的出路,趙燕菁先生指出:解決需求不足的唯一途徑,就是升級公共服務。我們只需聚焦兩大目標:一是實現社會均富;二是杜絕公益漏失——唯有實現社會均富,公共產品才可能有效定價,潛在需求才可能變為有效需求;唯有減少公益漏失,公共產品才可能通過市場的途徑實現充分供給。 人們普遍認為中國經濟結構存在嚴重失衡。外部失衡表現在中國經濟過分依賴外部市場,出口占比偏高;內部失衡表現在居民消費占比太低,過去十幾年以來一直處于40%以下的水平。清華大學李稻葵教授等人通過分析*新的統計數據,發現中國經濟結構已經開始改善,出現再平衡的端倪:外貿順差占gdp的比重已有所下降,居民消費率已經開始上升。當前經濟結構調整的主要動力來自于基礎性的市場機制,勞動收入份額上升是居民消費率回升的主要原因,也將繼續推動經濟結構的改善和消費回暖。因此,中國在經濟發展戰略上應該有新思路,充分考慮宏觀經濟的新特征。這是對中國經濟比較樂觀的看法,和前邊趙燕菁先生的觀點參照起來,可謂相映成趣。 主權貨幣的國際使用是金融強國內在品質的外在表現。人民幣國際化和中國金融強國建設是同一過程,是一枚硬幣的兩面。人民幣未能成為國際貨幣,原因在于中國長期實行金融抑制政策,成就了gdp增長,卻導致了金融體系的脆弱性。中國要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必須從根本上退出金融抑制政策,建立起高效強健的金融體系。潘英麗教授專文梳理了1953-2013年間中國金融抑制政策五個階段的具體形式、歷史作用及其局限性,探討了金融轉型也即退出金融抑制政策的必要性與緊迫性,提出了關于銀行體系結構改革的構想、股票市場制度改革的思路和加快政府債券市場建設的建議。這些觀點都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啟人深思。 亞投行開局良好,創始成員國對亞投行有很大期待,而未加入國家則在冷眼旁觀。亞投行本身能否取得成功,并幫助中國提升國際金融主導權和領導力還有很遠的路要走,挑戰也十分嚴峻。在此背景下,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等單位組織了一次閉門研討會,旨在通過專家的交流與討論集思廣益,為我國政府的亞投行籌備工作提供一些專業、系統和獨立的政策建議。與會專家認為,從創設亞投行的戰略態勢和戰略前景來看,籌建亞投行是中國平行推進新國際金融秩序建設的**步;在亞投行的規則設計上,中國可以放棄法理上的一票否決權,但是必須具有事實上的否決權;行長人選由中國人出任并非國家戰略之必需,或可推薦外國資深銀行家出任。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隨著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就業,分散、小規模、兼業化農業生產經營模式導致土地細碎化,利益驅動造成農業生產要素資源持續流向城鎮,引發人們對中國農業發展前景的擔憂:地由誰來種,以什么方式種?為此,農業部研究員關銳捷先生等人深入基層進行實地調研,從農業經營體制現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集體所有實現形式、政府購買公益服務、土地適度規模經營五個方面進行了概括和分析,形成了很有價值的研究結論和政策建議。這一課題,期待能引起社會各界有識之士的熱切關注和共同參與。 隨著人口外流或涌入,農村宅基地問題日漸突出。華中科技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的桂華等人,對全國3省、9縣市區的18個行政村的宅基地利用和農村建設管理情況,進行了全面調查,以便摸清當前農村宅基地的現狀,探索宅基地制度下一步改革方向。他們的研究報告認為,宅基地管理的基本目標是提高宅基地的使用效率,通過規劃推動農村建設,改善農民的生活條件。報告提出下一步宅基地制度改革的總體方向是,在堅持土地管理不放松的同時,強化建設上的規劃管理,充分發揮宅基地的物質功能和社會功能。地盡其利、物盡其用,應是設計宅基地政策的基本原則。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四個全面”相輔相成,邏輯相扣,又覆蓋面廣,需要我們認真領會,逐步找到貫徹落實的方法和途徑。中國戰略與管理研究會特約研究員張光平先生,對我國十多年來控制腐敗、依法治國、政府效能和人均收入的進展進行了國際比較,然后以2013年為起點,提出了推動“四個全面”的路線圖和時間表,從而使貫徹落實“四個全面”有具體的目標和相應的年度考核指標。這種推導方法也適用于其他領域的改革,頗具啟發性。 以上只是本書部分文章的內容提要,未及介紹的其他篇章,亦有不容錯過的精彩。《戰略與管理》同仁愿與關注國運時局的各界朋友一道,矢志不移地去回應時代的難題,期待與您的再一次紙面相逢。
戰略與管理-危機與出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第3輯 內容簡介
本書是在國際社會享有“中國的戰略智囊庫”之稱的中國戰略與管理研究會在15年初的精心之作。本書作者注重實證調查基礎上的可行性戰略研究,對關乎國計民生的熱點問題做了深入調查。秉承先賢“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精神,中戰會攜手學界,希望通過持續不斷的努力,建設一個影響久遠的實證戰略學派。這是一本胸懷國家放眼天下的書,值得讀者細讀。
戰略與管理-危機與出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第3輯 目錄
國家治理
趙燕菁 危機與出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1
(廈門市規劃局局長)
關銳捷 周納等 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構建與發展研究報告 38
(關銳捷,農業部研究員;周納,中國城市發展研究會副秘書長兼事業發展部主任)
經濟戰略
潘英麗 打造人民幣國際化的在岸基礎:金融強國建設 73
(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金融系主任)
李稻葵 徐翔 中國勞動份額與經濟結構改善進程 100
(李稻葵,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徐翔,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經濟學博士)
李新銳 陳亮輝 雷家骕 新產業革命是否發生的判斷框架與當前實判 119
(李新銳,清華大學經管學院博士生;陳亮輝,清華大學中國企業成長與經濟安全中心博士;雷家骕,清華大學經管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政制之道
張光平 貫徹落實“四個全面”的路線圖和時間表 139
(中國戰略與管理研究會特約研究員)
單許昌 楊百寅 傳統社會治理文化的兩大基因:關系本位與官本位 156
(單許昌,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工商管理博士后;楊百寅,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
國際關系
劉建豐 亞投行的治理結構、戰略前景及相關政策建議——上海交通大學“亞投行”閉門研討會綜述 170
(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發展研究院現代金融研究中心在職金融學博士生)
李堯星 任羽中 李勰 日本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關系演進——針對成員國與國際組織互動的經驗研究 187
(李堯星,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博士生;任羽中,北京大學黨委政策研究室副研究員;李勰,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博士生)
林曉光 釣魚島與中日關系 201
(中共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中心教授,清華大學日本研究中心特聘教授)
調查報告
桂華 地盡其利: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的目標與方向——對3省18村的調查227
(華中科技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農村宅基地調查組)
管理科學
王志軍 戰略研究“四不唯” 285
(南京陸軍指揮學院軍隊政工系軍事法與國際關系教研室)
戰略與管理-危機與出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第3輯 作者簡介
中國戰略與管理研究會是1989年6月17日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批準注冊的國家一級學術團體,是全國綜合性戰略研究機構。薈萃了全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軍事等各界專業學者及大批富有成果的業余理論研究者,旨在為國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和長遠發展提供戰略性決策咨詢和政策建議。十余位海內外資深的著名政治活動家、外交家、軍事家、經濟學家和實業家擔任高級顧問。中戰會與國內外有關政府機構、學術團體、非政府組織等建立有良好的合作關系,在國際社會享有“中國的戰略智囊庫”之稱,在民間外交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 中戰會通過活躍的學術實踐、立法提案、民間外交活動,推動了社會的改革與進步,產生的影響遍及海內外。目前,中戰會在職及聯絡的研究人員400余人,累計重大課題130余個。
- >
月亮虎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經典常談
- >
巴金-再思錄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煙與鏡
- >
回憶愛瑪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