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參與在路上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6162347
- 條形碼:9787516162347 ; 978-7-5161-6234-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社區參與在路上 本書特色
李雪萍所著的《社區參與在路上》具有較強的學術價值和意義,拓展了社區參與理論,并豐富了社區建設的相關理論,為和諧社區建設理論、和諧社會建設理論作出了一定貢獻。
社區是社會的全息縮影,社區建設的豐富與發展有助于和諧社會建設理論的建構。本書的出版對社區工作者有很好的參考幫助作用。
社區參與在路上 內容簡介
本書的研究主題是社區參與,認為社區是安全和福利場所、基層治理單元、居民互動場域。從社會治理理論以及公共行政到新公共服務的理論流變可以為社區參與研究提供有效視角,居民參與和社區發展是相契合的,個體、群體、組織具有不同的參與動機。社區參與主體須建構三維角色結構,社區參與的方式、程度有異,因此應形塑不同的參與決策。
社區參與在路上 目錄
**章 緒論
一研究緣起
二簡要文獻綜述
三研究的基本思路
四主要觀點
五研究方法
第二章 社區參與以及概念模型
**節 基本概念
一社區參與
二社區參與主體
三社區參與客體
四社區參與:主客體的聯結邏輯
五社區參與結構:量與質的發展
第二節 社區參與的概念模型建構
第三節 社區是怎樣的
一過去和未來:社區是安全和福利的場所
二現在:社區是基層治理單元
三一直以來到未來:社區是利益相關者直接互動的場域
四目前社區定位的個案分析
第三章 社區參與研究的理論基礎
**節 社會治理理論
一社會治理的基本理論
二我國社會治理及其創新
三社區治理理論
第二節 公共行政到新公共服務的理論流變
一理論流變的概述
二對民眾角色的認知
三對公共服務職業者的認知
四對政府以及社區治理的認知
第三節 其他相關理論
一協商民主理論
二社群主義理論
三多中心理論
四社會資本理論
第四節 新公共服務視角下社區參與的分析框架
一框架圖示
二社區參與的分析框架圖示的基本內容
三社區參與的分析框架承載的社區參與內核
第五節 武漢市社區建設883行動中的社區參與
一參與主體多元化
二主體的協商與選擇
第四章 社區參與促進社區發展
**節 社區參與嵌入社區發展
一社區發展是社區參與下的福利供給實踐
二社區發展經由社區參與的認知發展
第二節 社區發展與社區參與的內在契合
一社區參與契合社區發展的內容
二社區參與契合社區發展目標
三社區參與是社區發展的原則之一
四社區參與是社區發展的量化指標之
第三節 社區參與發展階段契合社區發展階段
一從行政型社區到自治型社區
二不同類型社區的參與程度比較
第四節 社區參與增進社區能力
第五章 利益相關者的參與動機
**節 組織的社區參與動機
一政府機構參與
二社區組織的社區參與
三駐社區單位的社區參與
第二節 個體的社區參與動機
一理性選擇(利益動機)
二認同驅動(社區公共意識)
三公共精神
四規范約束
五自組織參與
第三節 不同群體的社區參與動機
一在職中青年的社區參與
二離退休人員的社區參與
三失業者和低保對象的社區參與
四黨員的社區參與
第四節 社區建設項目制:社區參與動機、邏輯
一項目制
二項目的主要內容
三項目的社區化運作
四項目制可透視的社區參與動機
第六章 社區參與的三維角色結構
**節 社區參與三維角色結構的理論來源
第二節 政府的角色與職責
四供給主體間權力配置與互動越具有雙向性,村民參與率越高
五公共產品分配越公平,越能激發村民參與熱情
第四節 社區參與增量社區社會資本
第五節 街坊節 ——城市社區資本增量案例
一街坊節 的概況
二街坊節 增量社區社會資本
參考文獻
附錄
后記
展開全部
社區參與在路上 作者簡介
李雪萍 女,四川雅安人,華中師范大學社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2007年6月畢業于華中師范大學,獲法學博士學位。長期從事基層社會治理研究,先后主持或參與國際合作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教育部社科基金項目、省級社科基金項目、地方委托項目20余項,出版學術專著4部,發表學術論文30多篇,提交研究咨詢報告多篇,多次獲省部級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