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zhàn)為何爆發(fā)及戰(zhàn)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東線-攻占柏林 版權信息
- ISBN:9787229101275
- 條形碼:9787229101275 ; 978-7-229-10127-5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東線-攻占柏林 本書特色
《東線》系列叢書由著名的軍事文學作家朱世巍先生創(chuàng)作,它是一套目前我國出版的表現(xiàn)蘇德戰(zhàn)場的*詳細、*貼近軍事愛好者的紀實軍事文學作品。全書系以豐富的表格和圖片資料,以及細膩的文字,展示了蘇德戰(zhàn)場上的浴血大搏擊和攻防力量的大轉(zhuǎn)換。
東線-攻占柏林 內(nèi)容簡介
《東線:攻占柏林》為東線書系的第十二季,講述東線戰(zhàn)爭的*后階段。蘇軍的全面推進,直到柏林的*后決戰(zhàn),希特勒自殺。東線各戰(zhàn)區(qū)的*后結局。隨著戰(zhàn)爭走向結束,東西方之間的利益爭奪開始加劇,出現(xiàn)了錯綜復雜的軍事和外交態(tài)勢,并由此產(chǎn)生了戰(zhàn)后歐洲秩序雛形。
東線-攻占柏林 目錄
**章布達佩斯大會戰(zhàn)
一、包圍布達佩斯
二、“康拉德”行動——拯救布達佩斯
三、布達要塞的覆滅
第二章東普魯士之戰(zhàn)(**階段)
一、一月攻勢
二、二月戰(zhàn)斗
第三章東線中部和北部的決戰(zhàn)
一、1945年2月的東線力量態(tài)勢
二、尼斯河與奧得河
三、東波美拉尼亞戰(zhàn)役
四、但澤—東普魯士之戰(zhàn)
五、1945年的庫爾蘭半島
第四章從巴拉頓湖到維也納
一、運籌帷幄與排兵布陣
二、“春醒”戰(zhàn)役
三、維也納之戰(zhàn)
特別篇:柏林會戰(zhàn)
特別插入:雅爾塔會議
序戰(zhàn):屈斯特林、西里西亞與西線
之一:戰(zhàn)前形勢
一、斯大林圖謀柏林
二、柏林防線
特別插入:柏林要塞
之二:突破奧得河—尼斯河
一、朱可夫突破奧得河
二、科涅夫突破尼斯河
三、羅科索夫斯基的攻勢
四、向柏林挺進
之三:包圍柏林
一、柏林郊區(qū)
二、希特勒與柏林
三、合圍
之四:柏林巷戰(zhàn)與第9集團軍覆滅
一、柏林巷戰(zhàn)(4月25—27日)
二、柏林城外的較量
三、柏林巷戰(zhàn)(4月28日—5月2日)
特別篇插入:希特勒之死
四、柏林之戰(zhàn)的結局
特別篇:東線戰(zhàn)爭的終結
一、*后一戰(zhàn)
二、第三帝國的終結
東線-攻占柏林 節(jié)選
一、1945年2月的東線力量態(tài)勢
1.增強東線
蘇軍在1945年1月的攻勢中幾乎全線大勝。在匈牙利,挫敗了希特勒和古德里安的裝甲反攻;在中部戰(zhàn)場,一舉推進到奧得河,兵逼柏林;在北部,奪取了東普魯士的大片地盤,把剩余德軍驅(qū)趕到海邊。
回到柏林的希特勒于1月30日發(fā)布*后一次廣播講話,想多少振作一下沮喪的士氣民心。由于受到空襲的威脅,希特勒在2月中旬(一說1月16日下午)搬進總理府地堡居住,還將其作為軍事指揮部。地堡距離地面約15米,其墻基、墻壁和覆蓋層,都采用3米厚的預應力混凝土,并用粗大鋼梁加固,足夠保護希特勒不會被從天而降的炸彈炸死。但這個“水泥潛艇”要派其他用場卻不大合適。地堡內(nèi)部有二三十個房間,雖然儲備了大量食品,住起來卻相當不舒服,在其狹小且空氣混濁的水泥房間里召開軍事會議更是令人昏昏沉沉。與希特勒過去的元首大本營的超級通訊系統(tǒng)相比,地堡內(nèi)的通訊設備更是簡陋寒酸,只有一部師級司令部用電話交換機和一部中波與長波無線電發(fā)射機,靠地堡上空氣球懸掛的一根天線維持①。就是在這個狹小閉塞的地堡內(nèi),希特勒度過了一生中的*后時光。
但希特勒還沒有絕望,為了挽救他自己和第三帝國的生命,他也不能絕望。希特勒繼續(xù)策劃著他的匈牙利裝甲大反攻,同時還要在東線守住奧得河、東普魯士和西里西亞工業(yè)區(qū)的殘山剩水,孤懸一角的庫爾蘭半島也要繼續(xù)死守。但東線部隊遭受一月份慘敗后,力量已極為衰弱。為了增強東部戰(zhàn)場的防御力量,1月下旬到2月初,希特勒下令從西線抽調(diào)出6個裝甲師、1個裝甲步兵師和2個裝甲旅,把他們統(tǒng)統(tǒng)開到東線。這些部隊包括:黨衛(wèi)軍第1、2、9、10、12裝甲師;陸軍第21裝甲師、第25裝甲步兵師、“元首”警衛(wèi)旅、“元首”步兵旅。
此外,在2—3月,大量新組建的裝甲部隊也被部署到東線。這些部隊的命名大都沒有采用德國陸軍傳統(tǒng)的序列番號,而是冠以某些“光榮”的地域名稱。希特勒也許認為這樣可以激勵德軍的士氣。這樣的部隊有:“霍斯坦因”裝甲師,“于特博格”裝甲師(2月26日編入第16裝甲師),“西里西亞”裝甲師,“明赫貝格”裝甲師,“庫爾馬克”裝甲步兵師,“施塔恩斯多夫”第1、2坦克營。2月份,中央集團軍群還得到從陸軍軍械庫調(diào)來的大量戰(zhàn)車,用來重組一些被擊潰的裝甲部隊。如第10裝甲步兵師,第17、25裝甲師(以上3個師損失太大,已被降格為“戰(zhàn)斗群”)。
連同從西線抽調(diào)、新建和重建等情況在內(nèi),東線獲得如下新裝甲部隊②:
1945年1月:
第509重型坦克營:45輛“虎”,8輛四號高炮坦克
黨衛(wèi)軍第503重坦克營:39輛“虎”,8輛四號高炮坦克
第103坦克旅:52輛“黑豹”、14輛四號、40輛70倍管四號、14輛“獵豹”
1945年2月:
第21裝甲師:2月8日有26輛四號、32輛“黑豹”、10輛四號高炮坦克;2月7—9日從陸軍軍械庫調(diào)來16輛四號和7輛“黑豹”
第25裝甲步兵師:2月1日有26輛“黑豹”、10輛70倍管四號、2輛四號高炮坦克;2月1日又從陸軍軍械庫運來了10輛“黑豹”
“元首”警衛(wèi)旅:2月2日有15輛四號、23輛70倍管四號;2月8—10日又從陸軍軍械庫運來30輛“黑豹”
“元首”步兵旅:1月27日有5輛四號、18輛“黑豹”、13輛70倍管四號、4輛高炮坦克;2月15—17日又從陸軍軍械庫運來10輛“獵豹”和16輛“黑豹”
黨衛(wèi)軍第10裝甲師:2月8日有38輛四號、53輛“黑豹”、8輛四號高炮坦克
黨衛(wèi)軍“希特勒”裝甲師:2月1日有36輛“虎王”(黨衛(wèi)軍第501重坦克營所轄)、27輛四號、41輛“黑豹”、8輛高炮坦克
黨衛(wèi)軍“帝國”裝甲師:2月1日有28輛強擊火炮、19輛四號、34輛“黑豹”、8輛高炮坦克
黨衛(wèi)軍第9裝甲師:2月1日有25輛強擊火炮、26輛四號、31輛“黑豹”、4輛高炮坦克
黨衛(wèi)軍第12裝甲師:2月1日有19輛四號、36輛“黑豹”
“庫爾馬克”裝甲步兵師:1月23—25日從陸軍軍械庫運來28輛“追獵者”;1月27日—2月2日從陸軍軍械庫運來45輛“黑豹”
“施塔恩斯多夫”第1坦克營:2月3—15日從陸軍軍械庫運來31輛強擊火炮
“施塔恩斯多夫”第2坦克營:2月1—3日從陸軍軍械庫運來19輛“黑豹”、28輛強擊火炮
“霍斯坦因”裝甲師:由第233預備裝甲師調(diào)來29輛四號;2月9—11日從陸軍軍械庫運來17輛四號
第10裝甲步兵師戰(zhàn)斗群:2月9日從陸軍軍械庫運來31輛強擊火炮;2月19日運來10輛70倍管四號
第17裝甲師戰(zhàn)斗群:2月7—9日從陸軍軍械庫運來16輛四號、28輛70倍管四號
第25裝甲師戰(zhàn)斗群:2月18—19日從陸軍軍械庫運來21輛四號、10輛70倍管四號
“西里西亞”裝甲師:2月21日從陸軍軍械庫運來21輛四號、10輛70倍管四號
1945年3—4月
第16裝甲師:3月4日有7輛四號、15輛“黑豹”、10輛70倍管四號、37輛強擊火炮
“明赫貝格”裝甲師:4輛四號坦克、11輛“黑豹”、11輛“虎”;3月25日從陸軍軍械庫運來10輛“黑豹”;4月5日又調(diào)來10輛“黑豹”
黨衛(wèi)軍第502重坦克營:31輛“虎”
“統(tǒng)帥堂”裝甲師:3月15日有18輛四號、3輛70倍管四號、19輛“黑豹”;3月12日從陸軍軍械庫運來5輛四號
第13裝甲師(“統(tǒng)帥堂”第2):3月15日有18輛四號、5輛“黑豹”;3月11日從陸軍軍械庫運來21輛“黑豹”
第18裝甲步兵師:來自“霍斯坦因”坦克營的9輛四號、10輛70倍管四號;3月27日“西里西亞”坦克營的26輛四號、8輛70倍管四號
德國裝甲部隊實力分布 1945年3月15日③
(不含獨立強擊火炮部隊以及分配給步兵單位的強擊火炮)
[\&強擊火炮\&四號長管\&四號70倍管\&高炮坦克\&黑豹\&虎\&總計\&東線\&545(314)\&603(345)\&357(189)\&97(50)\&776(387)\&212(125)\&2590(1410)\&西線\&126(67)\&59(19)\&77(33)\&41(19)\&152(49)\&28(6)\&483(193)\&意大利\&67(57)\&131(108)\&0\&21(19)\&26(22)\&36(32)\&281(238)\&]
大量的新增部隊和補充裝備,使東線德軍各裝甲兵團的戰(zhàn)車數(shù)在3月中旬達到2590輛,還不包括獨立強擊火炮單位和步兵單位的強擊火炮等。比較之下,德軍在西線同期只有483輛戰(zhàn)車,在意大利只有281輛。
東線不僅得到更多的坦克,還得到大量其他部隊。到1945年3月1日,東線的4個主力集團軍群(北方、“維斯瓦”、中央、南方)得到了45個新師。其中14個師從西線抽調(diào),10個師由庫爾蘭半島運出,8個師由后備陸軍組建,4個師來自“西南戰(zhàn)區(qū)”,黨衛(wèi)軍提供了4個師,海軍提供了1個師,3個師來自挪威,1個師來自丹麥。
可傷亡損失太大,東部戰(zhàn)區(qū)的軍隊員額還是繼續(xù)衰減。1945年3月1日,東線只有200萬德國陸軍部隊,比1月1日減少了23萬人。德軍另外還得到10萬名匈軍的配合④,但他們已經(jīng)相當不可靠。東線陸軍兵力分布情況(1945年2月28日狀態(tài))如下:
“庫爾蘭”集團軍群:28.2萬人
北方集團軍群:33.4萬人
“維斯瓦”集團軍群:52.7萬人
中央集團軍群:41.3萬人⑤
南方集團軍群:44.3萬人
盡管前線吃緊,德國武裝部隊后方機構的臃腫和龐大卻依然如故。德國陸軍總部和*高統(tǒng)帥部加在一起共有54000人。3月初,凱特爾為了從柏林撤走這兩個巨型司令部的人員,準備了110列火車。戈培爾對此在日記里咒罵:“這些腳底抹油的家伙永遠也不會變得聰明一些。我真想知道,他們要到什么地方才能下定決心停下來并奮起防御 ⑥!
2.殘破的蘇聯(lián)步兵師
在希特勒的新計劃中,雖然南方的匈牙利大反攻占據(jù)了頭等重要的位置,但他也不能不關心自己所在的柏林——實際上也變成了戰(zhàn)區(qū)。在東線戰(zhàn)場的中部,經(jīng)過1945年1月的維斯瓦河攻勢,到2月初,朱可夫的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和科涅夫的烏克蘭第1方面軍,大體都推進到奧得河一線。朱可夫所處的奧得河北段戰(zhàn)線,在柏林前方幾乎成一條南北走向的直線。奧得河戰(zhàn)線繼續(xù)向南延伸,大體在與尼斯河的接合部,向東南方大幅彎曲,推進到這段500公里長彎曲戰(zhàn)線上的,正是科涅夫的部隊。
這就造成一個特殊局面:雖然朱可夫和科涅夫都在奧得河上,科涅夫卻遠遠落在朱可夫的后面。這意味著,如果朱可夫要攻打柏林,將很難得到科涅夫的支援,其暴露的南翼還可能遭到德軍反擊的威脅。而要消除這一威脅,科涅夫就必須繼續(xù)前進,前進到尼斯河,這樣才能與朱可夫保持一條平直的戰(zhàn)線。此外,科涅夫還承擔著奪取西里西亞地區(qū)德國工廠的任務。由于蘇軍的進攻,至1945年1月,西里西亞和捷克地區(qū)的工業(yè)產(chǎn)值已縮減30%⑦。但在科涅夫所面對的這段奧得河前線的彼岸,很多工廠還在為德國的戰(zhàn)爭機器開足馬力生產(chǎn)。完全占領這個工業(yè)區(qū),將大大剝奪德國繼續(xù)進行戰(zhàn)爭的經(jīng)濟能力。
阻止科涅夫前進的主要對手,是德國中央集團軍群,由舍爾納大將指揮。他的強硬作風使他成為希特勒和納粹黨*寵愛的將軍。戈培爾稱贊舍爾納是“領導天才”,還以溢美之詞把舍爾納對付逃兵的手段寫在日記中:把逃兵吊在樹上再掛個牌子,上面寫著“我是一個逃兵,我拒絕保衛(wèi)德國的婦女和兒童⑧”。
光用死刑和強硬手段打不了勝仗。舍爾納也竭力展示著他的軍事才能和對形勢的特有觀察。比如3月初,舍爾納就告訴戈培爾:“布爾什維克的步兵少得可憐,作戰(zhàn)全靠裝備上的優(yōu)勢,尤其是靠坦克優(yōu)勢⑨!
舍爾納這段描述,與戰(zhàn)后德國將軍所渲染的“蘇軍無窮的人力優(yōu)勢”相去甚遠。不過這一通過實戰(zhàn)觀察得來的結論,的確是真實的。1945年初的兇猛攻勢后,本來就缺人少兵的蘇聯(lián)步兵單位變得更加零落稀疏。1945年3月,蘇聯(lián)第91近衛(wèi)步兵團只剩一個步兵營(全營161人),加上直屬火力單位等等,全團也只有400人。第5集團軍所屬的11個師,每個平均只有2625人。從后方送來的補充兵員是有限的,步兵這個*勞累、傷亡率*高、待遇卻較差的兵種,在軍隊內(nèi)也極端不受歡迎,但又不可能把主要殺傷手段的炮兵和坦克兵送去當步兵。后勤補給線拉得太長,兵站部隊也不能輕易削減。蘇軍只好把每一批遇到的俄國戰(zhàn)俘和勞工都拉進隊伍。
即使這樣,俄國人也無法維持現(xiàn)有已經(jīng)很低的編制水準。1945年3月,蘇軍大幅度縮編了步兵單位,在前線執(zhí)行三種新的步兵師編制,其人數(shù)額度分別為:3600人;4000人;4500人。
“3600”型步兵師總共有12個步兵連——只相當于過去一個團的編制。每連又只有76人和10挺機槍,人數(shù)僅相當于正常步兵連的一半;步兵營編制人數(shù)241人;步兵團774人。
“4000”型步兵師有18個步兵連。
“4500”型步兵師有21個步兵連。
步兵連編制人數(shù)也未必拘泥于76人。比如還有一種步兵連編制是53人,所轄只有2個步兵排,每排23人⑩。
按上述編制,每個蘇聯(lián)步兵師只有900~1600名步兵。也就是說,一個蘇聯(lián)步兵師的步兵人數(shù)僅相當于1~2個滿編營。比較而言,步兵師內(nèi)的炮兵單位雖然也未必足額,但實力狀況要比步兵好太多。尤其是蘇軍這一時期盡量用57~76毫米炮取代45炮,用82迫擊炮取代50迫擊炮,給步兵師屬炮兵團增加122毫米的榴彈炮。有些步兵師還獲得了SU-76型自行火炮。
戰(zhàn)爭尾聲,俄國人差不多就是按上述標準給各步兵師提供補充兵。在戰(zhàn)爭*后一個月,各蘇聯(lián)步兵師總人數(shù)一般維持在3000~6000人不等,每個師只有十幾個步兵連(倒也不是嚴格按上述三種標準,比如有些步兵師編有15個步兵連),各步兵連一般在60人左右。機槍數(shù)量相當少。一個步兵師多則一百多挺機槍,少則只有幾十挺,甚至機槍連也只有3~4挺。
二、尼斯河與奧得河
1.下西里西亞戰(zhàn)役
一月攻勢后,科涅夫手下的66個步兵師和3個騎兵師也普遍員額大減,滿員率只相當于編制的一半11,官兵們疲憊不堪,后方交通線拉長到500公里導致前線物資短缺。可是舍爾納自己的處境卻也不令人羨慕。他的集團軍群在此前的戰(zhàn)役也蒙受了巨大傷亡,很多師被降格為“戰(zhàn)斗群”。舍爾納手下名義上有33個師(含7個裝甲師和1個裝甲步兵師),但折算起來,據(jù)說實際戰(zhàn)斗力只相當于18個步兵師、6個裝甲師和裝甲步兵師。由于得到了東普魯士和匈牙利地區(qū)德軍的支援,舍爾納在2月10日擁有728輛戰(zhàn)車,其中350輛可用。還有418門75毫米反坦克炮和31門88毫米反坦克炮12?伤羞@些兵力全部分配給了3個撤退中的集團軍,用以堵塞漏洞。舍爾納自己幾乎沒有直轄預備隊。
不僅如此,在舍爾納的戰(zhàn)區(qū)內(nèi),推進到了奧得河的科涅夫,還分別從布雷斯勞南北兩側突破該河,建立起兩個極具威脅的橋頭堡。
北部橋頭堡,位于格洛高和布雷斯勞之間。舍爾納北翼的第4裝甲集團軍(司令格雷澤爾)封堵著這個橋頭堡,展開了已經(jīng)被打殘的第24裝甲軍和“大日耳曼”裝甲軍,以及剛從匈牙利調(diào)來的第57裝甲軍。這個集團軍遭受了很大傷亡,急需大量的補充,甚至國民突擊隊和警察部隊也拿來湊數(shù)。2月10日時的實力為:7個師(含“赫爾曼·戈林”裝甲師,第16、17裝甲師,“勃蘭登堡”裝甲步兵師,從西線調(diào)來的第21裝甲師,第103坦克旅),裝備159輛戰(zhàn)車、40門75毫米反坦克炮。
南部橋頭堡位于布雷斯勞和奧鉑倫之間。舍爾納中路的第17集團軍(司令舒爾茨)負責對付這個橋頭堡,同時保衛(wèi)著布雷斯勞城。展開的兵力包括:“希勒爾”軍級群,第8、17軍,“布雷斯勞”軍級群,第48裝甲軍。這個集團軍得到了來自匈牙利戰(zhàn)場的第8、20裝甲師加強。2月10日時,集團軍共有12個師(含第8、19、20裝甲師),裝備412輛戰(zhàn)車,177門75毫米反坦克炮,27門88毫米反坦克炮。
奧鉑倫以南戰(zhàn)線由海因里希的第1裝甲集團軍防守。這個集團軍有14個師,主力位于斯洛伐克境內(nèi),主要對手是烏克蘭第4方面軍。面對科涅夫烏克蘭第1方面軍的,主要是左翼第11軍。
科涅夫?qū)ι釥柤{的困難處境雖然不是完全清楚,但也能估計個八九不離十。如果給舍爾納更多時間,他不僅可以補充好自己的野戰(zhàn)師,還將在奧得河西岸修筑起堅固的陣地。這對急于推進到尼斯河的科涅夫極為不利。于是科涅夫決定不再等待,立刻驅(qū)使他疲倦且流血過多的方面軍繼續(xù)進攻?颇*初的目標不僅限于推進到尼斯河,甚至還想一口氣直接沖到柏林13。
科涅夫的戰(zhàn)役企圖是:在右翼,沿著北部橋頭堡一線發(fā)動主攻,為此展開了近衛(wèi)第3集團軍,第13、52、6集團軍,并以坦克第4集團軍、近衛(wèi)坦克第3集團軍、第25坦克軍和近衛(wèi)第7機械化軍為第二梯隊和預備隊,他們的攻擊將指向西面的科特布斯。
在中路,利用南部登陸場實施輔助攻勢,展開近衛(wèi)第5集團軍、第21集團軍,還集中了第31坦克軍和近衛(wèi)第4坦克軍。
另外,在南面,將以第59、60集團軍和近衛(wèi)第1騎兵軍,自奧鉑倫西南沿蘇臺德山北斜面發(fā)起一次牽制性攻勢。
烏克蘭第1方面軍總計將投入98萬零800人,方面軍尚存的1289輛坦克與自行火炮中的大部分也將參戰(zhàn)。空軍第2集團軍提供空中支援。
科涅夫為了實現(xiàn)上述計劃,匆忙調(diào)整了兵力部署。從1月29日到2月7日,他的方面軍一面在奧得河橋頭堡上與德軍激戰(zhàn),一面把大量軍隊從他的左翼和中路調(diào)向右翼,行程遠至200公里。從科涅夫的預備隊調(diào)出第52集團軍,近衛(wèi)坦克第3集團軍、第6集團軍和近衛(wèi)機械化第7軍,開到了布雷斯勞附近。
2月8日早晨6時,55分鐘炮擊后,科涅夫的右翼攻勢開始。和同期其他很多戰(zhàn)區(qū)一樣,這里的天氣也很惡劣,飛機難以起飛。但科涅夫的地面優(yōu)勢已足夠大了。他用4個普通集團軍和2個坦克集團軍猛攻缺少步兵的德國第4裝甲集團軍。盡管德軍躲在一些石頭房屋里作了頑強抵抗,但科涅夫只用了兩天,就在布雷斯勞以北80公里正面上突破了奧得河防區(qū),坦克部隊深入了30~60公里。近衛(wèi)第3集團軍迂回合圍了德軍堅守的“要塞”城市格洛高。蘇聯(lián)估計城內(nèi)有1.8萬名守敵。但根據(jù)德國資料,格洛高“要塞”只有4100名士兵和7800 名平民14。
蘇軍留下少數(shù)兵力封鎖住格洛高“要塞”,然后就把它丟在腦后,繼續(xù)向前推進(格洛高守軍堅持到4月1日,被全殲)。蘇聯(lián)第4坦克集團軍抄到德國“大日耳曼”裝甲軍前面,一路沖過博伯爾河,于2月15日進抵尼斯河,立刻滲透到西岸奪取了幾個橋頭堡。不過本該配合他們的第13集團軍卻落在后面,在博伯爾河一線被德軍阻止住。
南側,近衛(wèi)第3坦克集團軍也強渡了博伯爾河,后續(xù)的第52集團軍迅速跟進。這一路上,蘇軍還占領了本茨勞——1813年,俄國統(tǒng)帥庫圖佐夫在此死去。
與此同時,蘇聯(lián)第6集團軍自北面,近衛(wèi)第5集團軍從南面,試圖包圍德軍重兵設防的布雷斯勞。德國人躲在用石墻圍起來的農(nóng)莊里頑強抵抗,蘇軍卻沒有足夠重炮彈去摧毀石墻,迫使科涅夫派去了近衛(wèi)第3重型火箭炮旅。可是一番戰(zhàn)斗下來,蘇聯(lián)兩個集團軍還是沒能封堵住包圍圈。
這讓科涅夫的處境一下子變得很麻煩,他位于布雷斯勞以北的主攻集團軍越向前推進,左側翼就越暴露。他的對手舍爾納逐步把原部署在奧鉑倫以南的第8軍和第48裝甲軍,北調(diào)至布雷斯勞附近,先期抵達的第8、19裝甲師(合計94輛戰(zhàn)車)向蘇軍發(fā)起一次又一次反擊。
于是科涅夫決定放緩前進,先全力包圍住布雷斯勞。2月12日,他命令近衛(wèi)第3坦克集團軍主力由本茨勞回頭向東,對布雷斯勞殺個回馬槍。他還下令在布雷斯勞西北面的利格尼茨集中重兵,以保護主攻集團的左翼并鞏固對布雷斯勞的封鎖,為此投入了從本茨勞回抽的第52集團軍、近衛(wèi)第5集團軍一部、近衛(wèi)第1騎兵軍。
2月13日,近衛(wèi)第3坦克集團軍由西向東沖向布雷斯勞,正好堵在兩個蘇聯(lián)普通集團軍沒能封閉的缺口上,擊敗了試圖解圍的德國第8裝甲師。2月15日,布雷斯勞陷入合圍。
包圍布雷斯勞后的第二天,即2月16日,科涅夫意識到眼下不可能直沖柏林,于是把目標限定為以右翼的主力集團推進到尼斯河,然后以近衛(wèi)第3坦克集團軍和第52集團軍,占領尼斯河畔的交通樞紐格爾利茨;左翼則推進到蘇臺德山。至于布雷斯勞,只留第6集團軍去圍殲。
2月24日,科涅夫的右翼進抵110公里寬的尼斯河(自河口至彭齊希),與朱可夫的戰(zhàn)場拉成一條直線。此時,舍爾納已經(jīng)把德國第4裝甲集團軍和第17集團軍撤到這一線,兩個集團軍的新分界線就劃在離格爾利茨不遠的勞班。第4裝甲集團軍在新防線上展開了6個很虛弱的師,自2月25日起,還得到了新的第5軍增援15。2月下旬,舍爾納對企圖攻下格爾利茨和勞班的近衛(wèi)第3坦克集團軍發(fā)起猛烈反擊,差點將其包圍。被蘇第52集團軍救出來的各坦克旅只剩下15~20輛坦克?颇驔]能拿下格爾利茨,只好匆匆把受損嚴重的兩個坦克集團軍都撤下來補充。舍爾納終于在尼斯河一線暫時阻止住了科涅夫。蘇聯(lián)第6集團軍也遲遲未能攻克布雷斯勞要塞,這里的戰(zhàn)斗將持續(xù)很長時間。
但舍爾納已經(jīng)把下西里西亞全境,連同大量寶貴的軍火工廠都丟給了科涅夫,蘇軍還突入了勃蘭登堡省,對上西里西亞形成包圍態(tài)勢。在這場倉促發(fā)動的戰(zhàn)役期間,從2月8—24日,科涅夫的烏克蘭第1方面軍純減員23577人、傷病減員75809人,共損失99386人。傷亡相當慘重。
不過科涅夫獲得了一個特殊的補充來源:德國領土上的蘇聯(lián)人。他們是被掠奪到德國的勞工,大都分配給當?shù)氐墓S、礦山和莊園。蘇軍抵達前夕,很多人起來造德國人的反。比如有幾個蘇聯(lián)女工用鐵鍬打死了一個德國上校夫人,6個派來保護夫人的德國后備軍士兵卻不敢過問。16烏克蘭第1方面軍報告說,到2月15日,已經(jīng)收容了近5萬名這樣的人。科涅夫從中獲得了23067名補充兵——按新編制,差不多可以建立100個步兵營。剩下的很多人被派去看管戰(zhàn)利品。其中發(fā)現(xiàn)了1名潛伏間諜、4個叛徒,還有兩個向蘇軍投毒的女人17?1個月后,德軍繳獲過一份命令,內(nèi)容是科涅夫強烈譴責部下的劫掠行為,要求以*嚴厲措施加以懲辦18。另一方面,德國高層也遇到了類似麻煩。鮑曼報告德軍官兵在撤退地區(qū)大肆掠奪,凱特爾元帥為此下令強化對德軍紀律的監(jiān)控。在這場空前強度戰(zhàn)爭的*終階段,無論勝者還是敗者,無論在物質(zhì)還是精神上,都已經(jīng)到了極限的邊緣。
2.奧得河橋頭堡
當科涅夫為消除朱可夫南翼的威脅而向尼斯河推進時,朱可夫自己也在解決其北翼所面臨的類似但卻更大的麻煩。
表面上看,一月攻勢后,朱可夫的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不僅推進到奧得河,甚至還在西岸奪取了一些橋頭堡。從這些橋頭堡出發(fā),沿著德國人修筑的優(yōu)良公路向西行駛70公里,就可以到達德意志第三帝國的首都——柏林。但是一番猶豫和深思熟慮后,朱可夫還是決定暫緩撲向德國首都,因為他很清楚自己的困難處境:
首先,朱可夫有理由懷疑自己現(xiàn)有的力量并不足以拿下柏林。和科涅夫的情況類似,朱可夫手下前進太遠的部隊不僅員額短缺,物資供應,特別是油料彈藥,也因為鐵路跟不上來而變得匱乏。而朱可夫手下*精銳的步兵單位——崔可夫的近衛(wèi)第8集團軍,大量兵力還被長期牽制在后方的波茲南(參見上一卷)。
朱可夫面前是黨衛(wèi)軍全國領袖希姆萊指揮的“維斯瓦”集團軍群。這個集團軍群在1月底組建之初,的確力量虛弱。其所轄德國第9集團軍(布塞將軍指揮)扼守在奧得河前線,直接保衛(wèi)著通向柏林的道路。這個集團軍此前遭受了重創(chuàng),到2月7日只有52000人,包括26000名臨時拼湊的國民突擊隊員。裝備有190輛坦克和強擊火炮,還有288門火炮19。這么點兵力肯定守不住奧得河前線,情急之下,德國空軍也被投入缺口,希特勒甚至不惜犧牲國內(nèi)城鎮(zhèn)的空防。2月2日,希特勒命令戈林火速從各德國城市抽調(diào)123個重型高炮連,緊急部署到奧得河20,用300多門重型高炮組成一道反坦克防線。至2月6日,向東部前線增派了327個德國空軍重型高炮連和110個中輕型高炮連21。趁著俄國人臨時修筑的野戰(zhàn)機場全部被雨水泡爛無法出動飛機,德國空軍在2月2—3日兩天從柏林及其周邊的混凝土跑道上,起飛5008個架次22,狠狠轟炸了朱可夫突入奧得河登陸場的第5突擊集團軍。2月份頭十天,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上空共有13950架次德國飛機掠過,蘇軍只還擊了624架次。
眾多德國城市卻很快為此付出慘痛代價。因為失去了戰(zhàn)斗機和高炮的保護,它們遭到美英空軍的毀滅性轟炸。就在德國空軍全力轟炸蘇聯(lián)橋頭堡的2月3日,柏林遭到大空襲,盟軍的937架轟炸機在613架戰(zhàn)斗機掩護下,57分鐘內(nèi)投彈2264噸,炸死22000人23。2—3月,5萬多噸炸彈被丟向德國的液體燃料工廠,造成產(chǎn)量急速下降,到1945年3月減少到原有水平的五分之一。下降幅度*大的是空軍燃料。1944年5月,德國生產(chǎn)了15.6萬噸航空汽油,9.4萬噸普通汽油,7.4萬噸柴油。而在1945年2月,還能生產(chǎn)5萬噸普通汽油和7.7萬噸柴油,航空汽油卻只有1000噸24!對奧得河蘇軍猛炸了一些天后,沒有油的德國空軍逐漸偃旗息鼓下來。
一些沒有重要軍事設施的城市也被夷為平地。可希特勒卻注意到,當美英轟炸機摧毀德累斯頓的歌劇院,屠殺難民之際,對集結調(diào)動中的東線德軍卻沒采取什么行動25。奧得河前線畢竟是德國的腹地,希姆萊又有黨衛(wèi)軍總頭子和后備軍司令的特殊身份,手握動員和征兵大權。他很快就利用德國縱深發(fā)達的交通網(wǎng),從各地搜羅來大量兵員。到2月28日,“維斯瓦”集團軍群總兵力達到52.7萬人。同一天,“維斯瓦”集團軍群有1036輛戰(zhàn)車(363輛坦克和673輛強擊火炮)。
希姆萊向第9集團軍送來更多部隊,包括2月份新組建的2個軍:解散柏林—勃蘭登堡地方第3軍區(qū)所有軍校拼湊起來的第101軍,下轄有第303“德貝里茨”和第309“柏林”步兵師。另一個是用黨衛(wèi)軍、警察和海軍人員拼湊出的“奧得”軍26。為了扼守德軍留在奧得河對岸的橋頭堡,還建立了專門的“屈斯特林”要塞部隊。“明赫貝格”裝甲師等新裝甲隊也投入這一線,其組建工作持續(xù)到3月份。此外,從西線調(diào)來的第21裝甲師也一度被派往屈斯特林地區(qū)。這個師當時實力如下:
第22坦克團有18輛四號和29輛“黑豹”,第200坦克殲擊營有15輛四號坦克殲擊車,第125、192裝甲步兵團總計有4個步兵營,第21裝甲偵察營,第155裝甲炮兵團(3個營)27
2月初,德軍第21裝甲師、第25裝甲步兵師、第303步兵師等部隊,也發(fā)動了兇猛反擊。這些戰(zhàn)斗沒能把俄國人趕過奧得河,但也挫傷了他們的銳氣。希特勒還下令用炸藥和破冰船,加速奧得河浮冰的融化,以阻止蘇軍通過冰面渡河。2月26日,希姆萊又下令成立“特別臨時軍事法庭”以懲治軍隊潰散現(xiàn)象,試圖穩(wěn)定軍心28。
……
東線-攻占柏林 作者簡介
朱世巍,1979年生人。江西南昌人,現(xiàn)居南昌,我國著名軍事作家。從2001年開始,給《兵器》、《戰(zhàn)場》、《軍事世界畫刊》等刊物和文集撰寫稿件,同時還參與了《二戰(zhàn)德軍坦克裝甲車輛全集》、《二戰(zhàn)蘇軍坦克裝甲車輛》的編撰工作。2003年開始出版?zhèn)人關于蘇德戰(zhàn)爭的專著。
- >
朝聞道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名家?guī)阕x魯迅:故事新編
- >
我與地壇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莉莉和章魚
- >
回憶愛瑪儂
- >
唐代進士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