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公路車寶典(ZINN的公路車維修與保養秘籍)
-
>
晶體管電路設計(下)
-
>
基于個性化設計策略的智能交通系統關鍵技術
-
>
花樣百出:貴州少數民族圖案填色
-
>
山東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技術轉移與技術創新歷史叢書中國高等技術教育的蘇化(1949—1961)以北京地區為中心
-
>
鐵路機車概要.交流傳動內燃.電力機車
-
>
利維坦的道德困境:早期現代政治哲學的問題與脈絡
亞洲中部干旱區生態系統碳循環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1115751
- 條形碼:9787511115751 ; 978-7-5111-1575-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亞洲中部干旱區生態系統碳循環 本書特色
陳曦、羅格平編寫的《亞洲中部干旱區生態系統 碳循環》根據亞洲中部干旱區域荒漠一綠洲生態系統 的特點,分析亞洲中部干旱區生態系統碳循環過程, 建立了具有自主版權的干旱區生態系統模型afm,改 進了國際上的biorne—bgc模型,通過遙感、野外調 查和控制試驗、尺度轉換模型,構建了多尺度的亞洲 中部干旱區生態系統數據庫等。 全書介紹了亞洲中部干旱區生態地理環境的基本 特征;亞洲中部干旱區氣候環境的演變過程;干旱區 土地利用及其變化;探討干旱區生態系統過程的機制 ,開發了aem模型:利用aem模型和biome—bgc模型對 干旱區生態系統碳循環進行模擬;闡述了亞洲中部干 旱區人類活動,包括土地開發和耕地轉移、林產品收 獲和植樹造林、放牧,對亞洲中部碳平衡的影響。 本書內容豐富,資料新穎、翔實,圖文并茂,體 系嚴謹,要領清晰,有許多新的觀點和結論,可供從 事干旱區生態、碳循環、地理地貌、景觀生態及環境 保護研究方面的科技工作者,高等院校相關專業的師 生及政府部門的有關人員參考使用。
亞洲中部干旱區生態系統碳循環 內容簡介
《亞洲中部干旱區生態系統碳循環》根據亞洲中部干旱區域荒漠一綠洲生態系統的特點,分析亞洲中部干旱區生態系統碳循環過程,建立了具有自主版權的干旱區生態系統模型AEM,改進了國際上的Biome-BGC模型,通過遙感、野外調查和控制試驗、尺度轉換模型,構建了多尺度的亞洲中部干旱區生態系統數據庫等。 金書介紹了亞洲中部干旱區生態地理環境的基本特征;亞洲中部干旱區氣候環境的演變過程;干旱區土地利用及其變化;探討干旱區生態系統過程的機制,開發了AEM(Arid Ecosystem Model)模型;利用AEM模型和Biome-BGC模型對干旱區生態系統碳循環進行模擬;闡述了亞洲中部干旱區人類活動,包括土地開發和耕地轉移、林產品收獲和植樹造林、放牧,對亞洲中部碳平衡的影響。 《亞洲中部干旱區生態系統碳循環》內容豐富,資料新穎、翔實,圖文并茂,體系嚴謹,要領清晰,有許多新的觀點和結論,可供從事干旱區生態、碳循環、地理地貌、景觀生態及環境保護研究方面的科技工作者,高等院校相關專業的師生及政府部門的有關人員參考使用。
亞洲中部干旱區生態系統碳循環 目錄
1.1 地理位置
1.2 國內外陸地生態系統碳、水循環研究現狀
1.3 亞洲中部干旱區陸地生態系統碳循環研究面臨的挑戰
參考文獻
第2章 亞洲中部干旱區地理環境
2.1 地質構造與地貌輪廓
2.2 氣候環境與水文特征
2.3 植被與土壤
參考文獻
第3章 亞洲中部干旱區氣候環境演變過程
3.1 氣候環境
3.2 新疆的氣候環境
3.3 中亞五國的氣候環境
3.4 亞洲中部干旱區氣候演變趨勢
參考文獻
第4章 亞洲中部干旱區土地利用及其變化
4.1 土地利用與土地覆被變化
4.2 土地開發與耕地變化
4.3 林產品收獲與植樹造林
4.4 孜牧
參考文獻
第5章 亞洲中部干旱區鹽堿土碳吸收評估
5.1 無機吸收過程的分離
5.2 無機吸收過程的模擬
5.3 無機吸收規模的估算
5.4 亞洲中部干旱區鹽堿土碳吸收評估
參考文獻
第6章 干旱區生態系統過程與模擬
6.1 干旱區生態系統能量、水汽與c02交換機制
6.2 干旱區生態系統模擬
參考文獻
第7章 亞洲中部干旱區生態系統碳循環
7.1 有機碳儲量結構與分布
7.2 氣候變化對生態系統碳循環的影響
參考文獻
第8章 人類活動對亞洲中部碳平衡的影響
8.1 土地開墾和耕地轉移對碳平衡的影響
8.2 林產品收獲與植樹造林對碳平衡的影響
8.3 放牧干擾對碳平衡的影響
8.4 中亞人類活動對區域碳動態的影響
參考文獻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唐代進士錄
- >
巴金-再思錄
- >
史學評論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