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大戰略之戰--整體戰(精)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5325569
- 條形碼:9787515325569 ; 978-7-5153-2556-9
- 裝幀:精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大戰略之戰--整體戰(精) 本書特色
什么是叢林法則?叢林法則的核心內容就是弱肉強食、崇尚武力解決問題!人類社會走到今天,以非暴力的對抗方式,來求解國家之間的矛盾沖突,不僅有了諸多成功的實踐,且出現了理論高度的總結。《大戰略之戰:整體戰》的精彩之處,就在于創造性地運用了孫子“不戰而屈人之兵”的軍事哲學思想,詳細介紹了一種不轉化為武力的角逐競爭方式。運用政治的、經濟的、外交的、文化的、軍事的綜合手段。不見諸刀光血影,卻又達到暴力手段所達不到的效果,這就是“整體戰”的追求。作者預言,“整體戰”將成為21世紀未來幾十年的主要競爭方式。這是謀劃國家生存、發展和強盛的藝術,對強勢和弱勢國家都具有重大價值和啟迪。
大戰略之戰--整體戰(精) 內容簡介
什么是叢林法則?叢林法則的核心內容就是弱肉強食、崇尚武力解決問題!人類社會走到今天,以非暴力的對抗方式,來求解國家之間的矛盾沖突,不僅有了諸多成功的實踐,且出現了理論高度的總結。《大戰略之戰:整體戰》的精彩之處,就在于創造性地運用了孫子“不戰而屈人之兵”的軍事哲學思想,詳細介紹了一種不轉化為武力的角逐競爭方式。運用政治的、經濟的、外交的、文化的、軍事的綜合手段。不見諸刀光血影,卻又達到暴力手段所達不到的效果,這就是“整體戰”的追求。作者預言,“整體戰”將成為21世紀未來幾十年的主要競爭方式。這是謀劃國家生存、發展和強盛的藝術,對強勢和弱勢國家都具有重大價值和啟迪。
大戰略之戰--整體戰(精) 目錄
章 理論命題的歷史之說
——整體戰思想與實踐的歷史足跡
節 20世紀以前整體戰思想的部分觀點和實踐
孫子“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整體戰思想
春秋末期越國對吳國整體戰的實踐
拿破侖利用經濟手段欲達成政治目的
克勞塞維茨說征服俄國不能用武力
第二節 20世紀以后整體戰思想與實踐的全面發展
個撰寫暴力戰爭《總體戰》的人
利德爾·哈特大戰略觀點的初步形成
美國大戰略部分理論觀點的呼出
英國富勒對大戰略思想的論述
法國薄富爾提出的“總體戰略”
美國柯林斯勾勒出整體戰理論體系的框架
美國從杜魯門到老布什整體戰的實踐
西方零散的整體戰理論研究成果中的精華與糟粕
第三節 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的戰略思想對整體戰的啟示
用非軍事手段達到戰爭的目的
用饑餓來折磨交戰的任何一方
經濟可以當做一種有用的武器來使用
十月革命后政治、外交戰的運用
蘇俄建國初期政治宣傳戰的運用
把租讓當做經濟戰的一種重要手段
第四節 毛澤東的戰略思想及戰爭實踐對整體戰的啟示
把軍事斗爭與非軍事斗爭結合起來
《論持久戰》中關于政治動員的論述
戰爭是軍事、政治的競賽,還是經濟的競賽
戰爭準備是全面的、全方位的準備
對“不戰而屈人之兵”有其獨特的創造
和平與戰爭是一個不可分割的統一體
第二章 時代角逐的全新之論
——整體戰的思想內涵及外延特征
節 整體戰理論提出的時代背景
對戰爭歷史的反思
生產力發展的產物
戰爭方式變化的作用
第二節 整體戰思想內涵的完整表述
整體戰的邏輯起點
整體戰概念的完整表述
整體戰的目的和手段
整體戰的主體與對手
整體戰的時間與空間
整體戰的思維和藝術
第三節 整體戰外延特征的完整表述
整體戰與國家戰略及國家安全戰略的關系
整體戰的本質具有非暴力與暴力的雙重性
整體戰性質的正義性與非正義性
具有遏制和創造戰爭有利態勢的主動性
……
第三章 角逐斗爭的高超藝術——整體戰的大戰法及大策略
第四章 殘酷震蕩的存亡之論——整體戰政治領域攻防手段的運用及角逐的藝術
第五章 巧取豪奪的利益之爭——整體戰經濟領域攻防手段的運用及角逐的藝術
第六章 思想滲透的征服之策——整體戰文化領域攻防手段的運用及角逐的藝術
第七章 縱橫捭闔的交往藝術——整體戰外交領域攻防手段的運用及角逐的藝術
第八章 暴力與非暴力的抉擇——整體戰軍事領域攻防手段的運用及角逐的藝術
第九章 未來中國的富強之論——用整體戰理論審視未來中國
奏響人類和平與發展的主旋律(結束語)
大戰略之戰--整體戰(精) 節選
《大戰略之戰:整體戰》:
第三,越國在軍事上采用的手段:一是制造兵器,擴大軍隊,操練兵馬,積極做好強軍用兵準備。二是趁機用兵。公元前482年,吳王夫差約會魯哀公、晉定公等在黃池(今河南封丘縣西南)會盟,把精兵都帶走了,只留了一些老弱殘兵。等夫差從黃池得意洋洋地回來,越王勾踐已經率領大軍攻進了吳國國都姑蘇。吳國士兵遠道回來,已經夠累了,加上越軍都是經過多年訓練的,士氣旺盛,兩下一交手,吳軍被打得大敗。夫差沒奈何,只好派伯嚭去向勾踐求和。勾踐和范蠡一商量,決定暫時答應講和,退兵回去。公元前478年、前476年勾踐聽到吳國鬧饑荒,又趁機會兩次發兵伐吳。至公元前475年,越王勾踐做好了充分準備,大規模地進攻吳國,吳國接連打了敗仗。越軍把吳都包圍了兩年,夫差被逼得走投無路自殺,吳國滅亡。
從以上事實來看,越國在對吳國的戰爭中,使用了政治、外交、經濟、軍事等手段,是有史以來所記載的早完整的整體戰實踐。而從這段歷史中,我們可以看出,越國的整體戰是一場持久戰,在很長一段和平時期,越國主要運用政治、外交和經濟等非暴力手段來對付吳國,并持久地運用非暴力手段來改變兩國之間的力量對比關系,然后再等待時機發動戰爭。越國通過充分的準備.選擇吳國脆弱的時機動用軍事等暴力手段進攻吳國,這樣越國進攻吳國就占據了優勢地位了。
拿破侖利用經濟手段欲達成政治目的
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法國統治者拿破侖就已認識到軍事手段不是戰爭的惟一手段,而這正是整體戰的重要論點之一。英國軍事家富勒曾在他的名著《戰爭指導》一書中說,英法兩國之間的斗爭并非是是非曲直之爭,而是由早期工業革命中產生的兩種生存價值之間的斗爭。要想維持其繁榮與強盛,則英國必須輸出其制成品;反之為了也想繁榮,并憑借繁榮來支持其權力,法國又必須保護其幼稚的工業。于是,拿破侖就發明一套“大陸體系”的辦法,封閉歐洲大陸上的所有港口不準英國船只進入,這樣英國的貿易就會被切斷,其信用也會隨之而崩潰。沒有貿易和信用,英國就不能組織其他國家來對抗法國了。(富勒:《戰爭指導》第69頁,臺灣麥田出版公司1996年版。)當時,英國人恨的就是一個聯合的歐洲,如此一來,英國就再也不能以支配性的海權強國自居了,所以它與法國的沖突也就必須要拼一個你死我活。然而,英國當時沒有足夠強大的軍事力量來進攻法國,因此只好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也采用經濟戰的辦法,禁止中立國家與法國和它的盟國進行貿易。這場爭端后以拿破侖的軍事失敗而告終,但其運用經濟手段進行戰爭以達到政治目的的實踐,正符合今天整體戰的基本戰法——積極運用非戰爭手段達到戰爭的政治目的。不過,英法兩國的這場爭端也說明,經濟戰用過了頭也會損及自己。所以,實施整體戰必須要強調適度。
……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巴金-再思錄
- >
史學評論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唐代進士錄